Thursday, December 12, 2019

卫夫人与王羲之


卫夫人与王羲之


卫夫人(272-349年),名铄,字茂猗,号和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丈夫李矩,汝阴太守。
卫家世代工书,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卫氏簮花小楷”世家。从祖卫觊(官至治书侍御史、尚书)、从伯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被称为“一台二妙”)、从兄卫恒(官终黄门郎,著有《四体书势》)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铄自小受家族影响,书法师承道士钟繇,尤善楷书,成书法高手,后来成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关于卫铄的书法成就、书法特点及她和王羲之的关系,许多书法史书都有记载。
卫铄所嫁的江夏李氏,东晋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东晋后李氏书法兴旺,成为书法世家,应与卫铄嫁李矩有关。卫铄之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法名,尤其是李式,书法成就在东晋初已与当时书法权威王廙(王羲之叔父)、庾翼(东晋将领、书法家,权臣庾亮之弟)媲美的程度。至唐代,江夏李氏出现书法大家李邕。可认为,正是因卫铄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
卫铄与王羲之的关系:1.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2.唐•张怀瓘《书断》:“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应为从妹),汝阴(今安徽阜阳。按:原注‘应为江州’,误。据《李矩本传》,李矩年轻时因捍卫家乡有功,被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汝阴太守。其时世界上还没有江州(今江西九江),当时叫柴桑。李矩最后官至都督河南三郡军事、安西将军、荥阳太守、修武县侯)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除卫铄是王羲之书法启蒙师,卫铄还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据是郑杓《衍极》和陶宗仪《书史会要》都说“卫与王世为中表”。王国栋所修《王氏宗谱》更在王羲之之父王旷条下注明“配卫氏”。王羲之作品《姨母帖》,姨母应是卫铄。
张怀瓘《书断》介绍李式说,“甚推其叔母(即卫铄)”古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一旦得到正确笔法和看到高水平书作,就具备成为名家的重要条件。卫铄的启蒙书教,不仅影响王羲之(羲之还有一个蒙师,即叔父王廙),也造就江夏李氏这一书法世家。功莫大焉!永和二年,卫夫人随儿子李充来剡,永和五年,病故。
《法书要录》说卫铄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不是过誉之词。
卫铄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有《笔阵图》一卷。她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卫夫人作品,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又提出学习创作应注意笔、墨、纸、砚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提出,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执笔法:“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论述。
卫铄精辟论述“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提出用笔六种方法:篆书“飘扬洒落”,章书“凶险可畏”,八分书“窈窕出入”,飞白书“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这是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
卫铄对具体笔划提出七种书写标准,形象生动,恰合关窍,为良好的入门途径;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还提出“力筋”之说:“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笔阵图》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功不可没。
最近,《书法杂志》刊登王劲《卫夫人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吗?》提出:“卫夫人的形象极有可能就是在充实“书圣”形象的创作过程中虚衍而来,一方面,探知‘书圣’的受教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这是人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揭示‘书圣’的师法传承这是充实完善‘尽善尽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书圣’形象的谱系书写需求。”“如果仅仅把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定为王僧虔《论书》中记载的王廙,这样的法乳渊源的确显得不够厚重。但若将王羲之与卫夫人续接,那么,王羲之的法乳渊源就可以借由卫氏三世上溯到钟繇、蔡琰、韦诞、张芝、蔡邕等等,百川归海,从而使王羲之成为汉魏以来最优秀书法家笔法的集大成者,这是王羲之由凡入圣的资本。师以徒贵,有好事者为‘书圣’的老师创作一篇书论,书写几件作品,这是情理中的事,也是树立‘书圣’光辉形象的铺垫工作。试想,如果抽离了王羲之,没有了那些‘生动’的教导故事,卫夫人的历史形象会是怎样?”
文章涉及三方面:1.论点“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是后人作伪。2.为论点提出若干论据。3.推论:这是为了充实“书圣”形象的创作过程中虚衍而来。也就是指出后人作伪的动机。
这个论点与传统的观点相反,是不是正确就要看论据是不是确凿、足够?
以下均引用王劲文章:1.怀仁和尚花费了二十一年时间集王羲之书法刻出了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2.大雅和尚集出了《兴福寺碑》。3.作伪王书者也趋之若鹜,内府不得不委派褚遂良、徐浩等专家去鉴定真伪,后人所作《草诀歌》也伪托王羲之之名而传世。4.为了使“书圣”的形象更加充实、更加尽善尽美,人们代他做了理论文章,并为他创作了诸多的成长故事和励志故事。5.《淳化阁帖》中收录的伪托卫夫人之作《和南帖》记曰: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师可诣晋尚书馆书耳。仰凭至鉴,大不可言。此帖为伪,帖中文字也经苏轼考证篡改自《梁书•萧子云传》,不可采信。6.传王羲之所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此文首见《法书要录》,与伪托卫夫人之名的《笔阵图》一并录入。传卫夫人《笔阵图》既伪,题后焉能为真?对于此作前人从多方面进行过证伪,尤其是陈滞冬先生在《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一书中总结得最为全面:“首段先以战阵比譬书法,此明显为附会‘笔阵’二字而来,后说用笔,多与《笔阵图》文字重复。第二段谈草书,言辞几近。第三段作伪之迹最为明显,其中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墨池编》指出此段文字‘不通事理’,以为当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书画书录题解》指出‘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一句,‘安有后书而作此等语者?’此外,蔡邕所书《熹平石经》并非三体,所谓‘三体’者当指魏石经,晋人去古未远,必知原委,此云蔡邕《石经》三体者,当是唐以后人以讹传讹。历来多认为本文为六朝人伪作,但从文字上看来,当是唐初人所为。’”故,此文关于王逸少师法卫夫人的故事亦不可采信。7.晚唐《墨薮》中收录《王逸少笔势传》中记载: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张天弓先生在《王羲之书学论著考辨》一文中对此文的真伪做了详细的考证,认为:“斯篇非王羲之自撰,盖唐时好事者所为。”是篇亦不可采信。8.元人刘有定在《〈衍极〉注》中记载:初,蔡邕得法于嵩山,以授崔寔及其女琰,张芝之徒咸受业焉。魏初韦诞得之,秘而不传。锺繇令人掘韦诞墓,得蔡氏法,将死,授其子会。宋翼,繇之甥也,学书于繇,繇弗告也。晋太康中,有人破锺公冢,翼始得之。魏晋间卫氏三世能书。卫觊与其子瓘及见胡昭、韦诞、锺繇。瓘及子恒俱学于张芝。恒从妹卫夫人亲受于蔡琰。卫与王世为中表,故羲之父旷得之。旷以授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及王濛之子修。故诸王世传家法。献之传其甥羊欣,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流皆出于二王也。隋释智永,羲之九世孙也,颇能传其学,又亲受法于子云。虞世南亲见永师,故其法复传于唐焉。此文显然是在张彦远《传授笔法人名》之上增益而成,但所记漏洞极多。钟繇先死于韦诞二十三年,焉有先死人盗掘后死人坟墓之理?蔡琰死于卫夫人出生之前二十三年,如何“亲授”笔法?确实荒诞不经。清人王国栋根据明代底本重修的《王氏宗谱》中,王羲之之父王旷条下记载:“旷,……配卫夫人。”可知王旷的夫人姓卫,王氏与卫氏为中表关系可以确定,但与卫铄有无关系不得而知,王旷得卫铄笔法更是依据不足。又,《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由此可知,王羲之与卫夫人之子李充交好,由此判断王羲之见过卫夫人似有可能,但言师法卫夫人,证据不足,不可臆断。
我认为:1.后人伪托王羲之的作品,并不能直接证明“卫夫人不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2.一般认为:传世楷书《急就帖》八行在《淳化阁帖》(卷五)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只是“大概”,但是并没有肯定!《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收录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由于宋•王著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问题是:《急就帖》八行是伪作的证据?还有《和南帖》、《近奉帖》、《名姬帖》有没有伪作的证据?3.书法史上流传的卫夫人轶事哪些是伪作?王羲之12岁时曾窃读他父亲藏在枕头里的《笔说》,后来“不期盈月,书便大进”。当卫铄重新见到王羲之书迹后,对太常王策说:“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并因此流泪道:“此子必蔽吾名。”令人钦佩的是,卫铄并没有诋毁自已的学生,相反,她在王献之5岁那年写《大雅吟》赠予献之,对书法新苗的成长,倾注无限厚爱。虽然后来王羲之,王献之青出蓝胜于蓝,但在他们的书风中仍能看到卫夫人笔风的痕迹(转自:中国书法家论坛)。可是,《大雅吟》作者明明是石崇,而不是卫夫人。4.中国古代对女人的记载不但很简单,而且错误多。例如:卫恒与卫夫人的关系就有三种说法:从父、从叔、从兄。看过卫夫人的《笔阵图》的朋友,会惊讶地发现,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点不容易揣测。5.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为伪作的理由:“传卫夫人《笔阵图》既伪,题后焉能为真?”6.卫氏、李氏与王氏关系:“东晋以后李氏书法兴旺,成为书法世家,当与卫铄嫁李矩有关。”“尤其是李式,书法成就在东晋初已与当时书法权威王廙(王羲之叔父)、庾翼(东晋将领、书法家,权臣庾亮之弟)媲美的程度。”“郑杓《衍极》和陶宗仪《书史会要》都说“卫与王世为中表”。王国栋所修《王氏宗谱》更在王羲之之父王旷条下注明“配卫氏”。王羲之作品《姨母帖》,姨母应是卫铄。”所以说,卫铄与王旷同辈,又是亲戚,多次见过小辈王羲之学书法,为什么就不能助一臂之力?按照王劲的说法,伪造“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的动机是“充实‘书圣’形象”,因为“如果仅仅把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定为王僧虔《论书》中记载的王廙,这样的法乳渊源的确显得不够厚重。但若将王羲之与卫夫人续接,那么,王羲之的法乳渊源就可以借由卫氏三世上溯到钟繇、蔡琰、韦诞、张芝、蔡邕等等,百川归海,从而使王羲之成为汉魏以来最优秀书法家笔法的集大成者,这是王羲之由凡入圣的资本。”可见,卫夫人的书法水平极高。但是,王劲的文章却贬低卫夫人的书法水平:“试想,如果抽离了王羲之,没有了那些‘生动’的教导故事,卫夫人的历史形象会是怎样?”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唐.杜甫:“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为什么一定要把卫夫人与王羲之强行拆开呢?
现代著名书法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朝。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于是,有关王羲之的伪作就多了起来,搞得书法史混乱不堪。这不能怪卫夫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