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道史的"平安三笔"始自公元804年
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书法已大家辈出,初唐的欧、虞、褚、薛、余风犹存,大师颜真卿去世不过20载,柳公权年方27岁,白居易33岁。
日本遣唐使葛原野麻吕带领的这一船人中,和尚空海是自费的,为了到大唐寻找普度众生的佛教真谛;最澄是国家赞助,立志学成归来创立新的佛教宗派;留学生橘逸势放旷不羁,在甲板上吹风;还有一位大文学家,天皇的汉学老师,菅原清公。
此去大唐,他们謹记天皇的叮嘱:
学習唐朝重要的文物!
果然:
不负众望,一年半学成归来后,
改变了整个日本书法史,
创造了接连几代辉煌的书法黄金期——平安时代。
开创日本书道史的"平安三笔"。
《和汉名薮》云:"本朝能书三笔:嵯峨天皇、橘逸势、僧空海。"
空海(774 ~ 835),被尊为书圣,相当于日本的王羲之。
空海只在中国待了一年半,却硕果满满。不但获得了青龙寺大师惠果的密教正宗嫡传,还向当时的"知书人"韩方明学到了唐人笔法,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被唐德宗御封为"五笔和尚"。利用业余时间,他还掌握了诗文、绘画、文字训诂、建筑工程等多种技艺,无不精湛,可谓博学多能。
顺手还和白居易一起破了个"妖猫案"。
空海流传下来的几幅著名的书法真迹。
《聋瞽指归》
这是空海24岁入唐学习前的笔迹。内容写的是他对儒释道三教的看法,比较后他认为只有佛教才是求得真理的途径,从此立志传播佛法,普度众生。
该作书风雄伟,生气勃勃。可以明显看到学习《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影子。
虽然风格不够调和,却显示出深厚的晋唐功底,洋溢着年少轻狂的霸气。
《风信帖》
此帖是日本国宝中的国宝,堪称大师遗墨中之最杰出者。
是空海四十岁左右写的三通信札,因卷首有"风信云书"四字而得名。
此帖显示出空海对晋唐风韵的深刻理解,有着王羲之尺牍式的娴熟中和。大小变化自然无碍,神采飞扬。
空海常年禅修,心如止水,毫无杂念,这种修为倾注于书法中,显得大气、淡雅而不失活泼。
《灌顶历名》
公元813年,空海为前来受金刚界灌顶(佛教仪式)的僧人书写名录。
此作是他在极不经意间写就,文中有多次涂改,显得自由无碍,妙趣天成,并流露出一种豪迈之气。继承了颜真卿在书写时浓墨与渴笔不断交替使用的技法,而产生强烈的浓淡效果。融王羲之与颜真卿两家风格为一体。比《风信帖》沉稳凝重,渐入老练之境。
《益田池碑帖》
此为空海 52 岁时所作,他开始把佛学境味写入书法,用笔结字显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密教精神。
在日本文化史上,像空海这样的全才很少,无论文艺、美术、哲学、宗教,空海都有极大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他开始,日本卷起了"唐风"书法学习的浪潮,并最终酝酿出了属于日本国自己风格的"和样"书法。
除了书法,空海还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论述汉诗文的理论著作《文镜秘府论》;编著了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篆隶万像名》;创立"综艺种智院",以兼容并蓄的态度,传授儒释道三教经典。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允为一代大师。
在日本书法史中,嵯峨天皇与空海并称二圣。
空海、最澄、橘逸势等一波遣唐使归国后,带回了大量的碑帖,如王羲之《十七帖》、《大往诸舍帖》、《不空三藏碑》及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墨迹。
嵯峨天皇的统治期是中国文化备受推崇的年代,他下令全面开展唐风化,服饰、位记、宫廷诸门额等一切都改为唐风。
并且身体力行,刻苦学习晋唐书法,并屈尊拜空海为师。
他的书法受欧阳询影响最大。
《光定戒牒》
此作是嵯峨天皇37岁时为最澄的弟子光定书写的受戒证明书。
将欧阳询的楷书和空海的行草书巧妙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他对欧阳询书法的仰慕和空海书风对他的强烈影响。
据说使用的纸张与王羲之《丧乱帖》和光明皇后的《乐毅论》一样,是当时最珍贵的纵帘纸。这幅作品落落大方、悠然自得、笔力遒劲,具有从容不迫的王者之风。
《哭澄上人诗》
弘仁十三年(822)六月四日,最澄大师圆寂,嵯峨天皇御笔书赠赐五言律诗祭放在最澄的遗像前。
此作线条一气呵成,情意连绵,不受法度约束。结体宽绰丰腴,行草兼杂,时加极其流畅的笔触,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可见日本人在学习中国书法的同时,已经开始主动寻求突破。
《日本记略》评价嵯峨天皇的书法,"珠连星列,灿然满目。观人称曰真圣。钟繇逸少犹未足。"
这当然是过度吹捧,毕竟他所学习的欧阳询,尚距离王羲之很远。
然而,"嵯峨天皇那种与最先进文化结缘的新人气派,使人惊叹。"(夏承焘《域外词选》)
他本人也是风雅淡泊,晚年将皇位禅让给弟弟。
自云"无位无号诣山水以逍游,无事无为玩琴书以淡泊"。
三、橘逸势
橘逸势为人"放诞,不拘细节",在平安"三笔"中,他的官位最低,能跻身其中,与空海、嵯峨天皇相比肩,可见他的书法造诣不同凡响。
在长安留学期间,"历访明哲,受业学之",被当时唐人称为"橘秀才"。曾请教于大诗人柳宗元,颇有文人风韵。
他的书法深得王羲之风骨,又吸收了唐人新风。其笔势飞动变化莫测,气象博大,妙趣横生,对日本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惜没有真迹流传,唯一的《伊都内亲王愿文》只是推测的。
四、最澄
除了平安"三笔"外,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与空海、橘逸势一起赴唐学习的最澄。
《久隔帖》是最澄唯一传世的亲笔书信,因首句"久隔清音"而得名。
该帖下笔遒劲,力至笔端,墨气清澄,格调高迈,大有晋唐之风。
在一股轻妙的笔致之中,令人感受到一种温雅清澄的高尚品格,同时也透露出受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书风影响的痕迹。
在平安"三笔"及最澄不遗余力向大唐学习的过程中,日本人自己的审美也逐渐明晰,"和"的概念开始萌发,并在"唐风"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呈现出与"唐"分庭抗礼之势。最终孕育出另外三位本土大师,史称"三迹"。
"三笔三迹"是跳出中国的圈子审视书法发展的优秀参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