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 白話今譯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這日,祂來到娑羅雙樹之間休息,即將進入涅槃。半夜裡,周遭寂靜無聲,世尊於是為弟子們,略說佛法的綱要。
「比丘們!在我滅度以後,你們應當尊重、珍惜、敬事波羅提木叉(戒)。
遇見戒律,應該像在黑暗當中遇到光明,像窮人獲得寶藏一般。你們應當知道,它就是你們的大師,你們要敬重它,就像我仍留在世間時那樣。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一個持守淨戒的人,不可從事買賣、置辦田宅、蓄養食客、家奴和牲畜;甚至一切種植和財寶,都應當遠離,看到它們要像躲避火坑一般;也不可以砍伐草木、墾荒掘地。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更不可幫人配藥看病、占星算命或卜論吉凶;不可以仰觀星象,談陰論陽;或用曆數計算過去未來,這些都要戒絕。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你們要節制身體的欲求,在適當的時間進食,讓自己清心寡慾,不可參與世事,或擔任使者;不可學習鬼神咒術和煉製仙藥;不可趨炎附勢、攀附權貴、嗜入歌臺舞榭或不正當場所。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你們應當端正自己的心,以正念求度;不可文過飾非、欺世盜名或故意顯靈示異來迷惑眾生;接受施主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四種供養,都要適可而止,知量知足,隨緣隨份接受,不可積存。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
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因此,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制約五根,不會順著它們的渴求亂轉。持守它們,就像防賊一般,不任它們放縱驅馳。若放縱它,不久就會見到它所帶來的危害。即使暫時放縱它們,一個智者也會很快的修正回來,讓念頭盡快消滅。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這所謂的五根,其實全由心主導,所以,你們大家應當好好制約你們的心。心的可怕,連毒蛇、猛獸、對你滿懷恨意的仇家,或已無法控制的大火,都不能望其項背。
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
就像一個人,手裡端著一個裝了蜂蜜的容器走在路上,高興得手舞足蹈而無視於身邊的危險一般;那時,他眼裡只有蜂蜜,看不見前方的深坑。又像是一頭身上連鐵鉤都沒有的瘋象,狂奔亂竄;又像猿猴,一看到樹,馬上跳躍翻飛,完全無法約束。
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所以,當五欲在心中升騰時,要立即壓抑它、制服它,絕不能讓它們放逸。一個放縱五欲的人,絕對會貽誤他人的善事,傷害自己的功德;反之,若把心約束在一個點上,專心致志,是沒有任何事辦不成的。所以,比丘們!你們應當要努力精進,去降伏自己的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比丘們!當你們在接受飲食供養的時候,應該像吃藥治病一樣,不管是好吃、難吃的,都要以同樣的心對待,不要因好惡而生增減之心,要知道,吃喝是為了補充身體的需求,消除飢渴,而不是滿足口腹之慾。
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度,而不讓牠過勞,以免牛隻精疲力竭一般。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應當觀想無常之火正在焚燒世間,儘早求解脫,不要偷懶嗜睡。生活中,各種煩惱賊都一直守在我們的身邊,伺機奪人性命,它們比仇家更可怕,怎麼可以整天昏睡而不隨時警醒、惕勵自己呢?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沒有愧悔心,那就和禽獸沒有任 何差別了!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比丘們!假使有人要來傷害你們,甚至把你們一節一節地支解,這時,你們要守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它因此憤怒生恨;還應當守護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讓它迸出惡言;如果你放縱自己的瞋恨心話,就是自己障礙自己修道,會因此失去功德之利。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忍辱的功德,連持戒和苦行都比不上。一個真能忍辱的人,才有資格叫做有力的大人。一個人,假使無法像飲用甘露那樣,去忍受惡毒的辱罵,他就不能叫做『入道智慧人』。為什麼呢?因為瞋恚之害,力能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一個人所有的好名聲,這會導致無論今生或下輩子的人,都不喜歡見到他。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你們應當知道,瞋恨心比猛火還要恐怖,所以,你們要經常防護自己的心,不要讓它有機可乘。若論劫掠功德的賊寇,莫過於嗔恚了。在家俗人,鎮日生活在五欲中,不能算是修行的人,遇事無法自制而生瞋恚心,還情有可原。但是,一個出家修道的人,修行無欲,卻心懷
瞋恨,那就太不應該了。這就像清冷的雲層裡,竟出現雷電交加一般,那是完全不應有的現象。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一個少欲的人,就不需要靠諂媚來屈從人意,也不會被各根所牽引。一個能實踐少欲的人,他的心自能坦然無求、無憂無懼,遇事也自能行有餘力、不虞匱乏。一個能做到少欲的人,就能上證涅槃。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在這裡跟你們強調『少欲』的原因。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
比丘們!若想得到寂靜、無為、安樂,就應當遠離紛亂、吵雜的環境,盡量一個人獨住。一個能安靜獨處的人,連天界的眾神,都會對他敬重有加。因此,一個人應當盡量遠離認識的和不認識的群眾,自己獨處,好好思索怎麼樣才能消滅苦惱的根本。
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的原因。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
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
無論是在山間、水澤,在樹下或在安靜的房間裡,你們都要念念不
忘自己所學過的法,不讓它們遺失。應當經常勉勵自己,精進的修
學,不要虛度此生,以致臨終後悔莫及。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我就像是一個良醫,因為了解你們的病,而開給你們對症的藥方, 至於你們吃不吃藥,那就不是醫生的責任了。又如同一位高明的嚮導,用他的專業把最好的路指引出來,但是,有人聽了卻不願照他 的指示去走,那走錯路就不是嚮導的錯了!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時阿絻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這時,尊者阿絻樓馱(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觀察一下在場大眾的心念後,恭敬地對佛說:「世尊!月亮可以讓它變熱,太陽可以讓它變冷;但是佛陀所說的四諦也無法有任何改變。您所說的苦諦,是真正的苦,不可能變成快樂;煩惱、習氣的匯集是因,也再不可能找到其他的因;所以,苦要是滅,就表示因也滅;而因滅了,果也自然跟著滅;這個滅苦
的道,就是最真正的道,再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道了。世尊!在座的眾比丘們,對於四諦法門,都已經完全相信,沒有任何疑惑。
阿[少/免]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佛遺教經》白話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