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19

圆明遗宝,兰亭八柱

圆明遗宝,兰亭八柱

漫步在北京中山公园,走到南门内的西北,会发现有一处唐花坞。唐花坞内的西侧,有一座八角亭,亭曰“景自天成”。这座重檐八角亭,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起眼的地方。然而知道它的游客,清楚这座亭子的来历非同一般。因为,支撑在檐下的石柱,却是名闻天下的清代皇家遗宝——兰亭八柱。
八角兰亭

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树立在兰亭之下,总共为八根石柱。柱上刻有数种不同名家版本的兰亭序书法及历代兰亭诗文,书法与诗文相辉映,历经二百余年,流传至今。
其中,第一根石柱上所刻,乃是唐初书法家虞世南的临摹书迹;第二根石柱上所刻的,为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临摹书迹;第三根石柱上所刻,则是冯承素的临摹书迹;第四根石柱上,刻的是唐代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所写“兰亭诗”书迹;第五根石柱上,刻的是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原本;第六根石柱上,刻的是清朝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的兰亭阙文;第七根石柱上,刻的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写的“兰亭诗”;第八根石柱上,刻的则是乾隆皇帝御笔临摹董其昌所写的“兰亭诗”书迹。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石柱上的书法和诗文,无不是历代名家所写,诗文佳妙,书法隽美,摹本之外,而又风格各异,集萃于一处,为书坛之盛事,曾轰动一时。
亭中还树有一碑,即著名的兰亭碑,完好无所,字迹图像清晰。而这八根石柱之兰亭帖,至今历经风雨磨损,已经有所风化,不过半数书迹尚好,仍可辨读和欣赏。
兰亭八柱册 乾隆题记

前世今生

其实,中山公园内的兰亭八柱及兰亭碑,皆为当年圆明园“坐石临流”亭的旧物。其间二百年来,兰亭八柱经历了一系列的奔波流离。

它们最初的“老家”坐落在有“万园之园”之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内。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烧杀劫掠,一把火将圆明园焚毁殆尽。浩劫之下,兰亭碑和兰亭八柱被扔弃在一片凄凉的荒野之中。
1910年(宣统二年),经人发现,它们才得以获得新生,被移到了颐和园内,后来被安置在元代著名政治家、诗人耶律楚材祠中。
到了1914年,北京城内社稷坛要开拓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兰亭八柱便成为了入选之物。第二年,身为北洋政府代总理的江朝宗写信给溥仪内务府,请求将圆明园内的兰亭碑及兰亭八柱,以供中央公园开拓、装饰之用。说是请求,其实无异于赤裸裸的夺占。虽说这些珍贵的文物本该属于溥仪的“私人财产”,沦为阶下囚的溥仪也只能答应。


兰亭八柱册一(局部)
于是乎,这批兰亭八柱和兰亭碑分别于1917年和1941年先后被运到了新建成的中央公园。来到“新家”后,它们最初只是被作为普通的陈列碑石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这批珍贵的书法文物受到重视。1971年,兰亭八柱被用以建成一座古色古香的重檐八角亭,并有兰亭碑相伴,可谓实至名归,它也成为游人在此园中凭吊当年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个见证。

风雅起源

兰亭八柱的创意,最初归功于乾隆皇帝。风雅的乾隆皇帝爱好书法艺术,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十分酷爱及对文人雅士游兴会稽兰亭雅集非常向往。
因而,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内模仿兰亭雅集中流觞曲饮的场景,专门设立了一方“坐石临流”景区,但怎么还是感到有些欠缺。
于是,他命人从内务府的藏帖中,尽搜历代名家所摹写的兰亭序,总共收集到六幅兰亭帖的临本:唐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冯承素摹本、柳公权书《兰亭诗》及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加上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所缺诗作,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然后请天下名匠将它们分别镌刻在兰亭的八根柱子上,这些作品又被合在一起装帧成册,后世遂称之为“兰亭八柱册”。
兰亭碑刻书法
乾隆四十四年(1779),纯木质构造的兰亭在风雨侵蚀下,需要重修,乾隆又命人将原来的木柱,改为八根石柱,每根石柱均为方形,每面宽半米,长约四米有余。乾隆在碑文题记中写道:“己亥春,辑兰亭八柱之册,就此亭易以石柱,而各刻一册一柱”,其目的无非是“以永其传”。为此,不无得意的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作为纪念:“钩摹传八柱,盖欲永其龄。即此千秋宝,因他一序馨。”
如此一来,珍贵的兰亭八柱才得以历经风雨而流传至今,供世人欣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