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1, 2019

佛經選讀

佛經選讀

(以下為簡介, 欲線上閱讀請點連結)
又稱為般若心經。般若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中譯為「智慧」。波羅密多,波羅譯為「彼岸」,密多譯為「到」。整合即「彼岸到」的意思,若依中國的文法應為「到彼岸」,和中國人的成語「到家了」意思很接近,也就是究竟圓滿之義。梵文「到彼岸」,古人註解:「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了般若圓滿的智慧才能了脫生死,證悟大涅槃彼岸。」心經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華,即大般若之中心思想。按施護譯本,世尊在靈鷲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人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
2. 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
淨土三經之一。又名:小本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持名念佛法門,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壽,又云無量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此經難得殊勝的原因是,為世尊無問自說的一部經典。東南西北上下六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勸信是經。文殊普賢菩薩,勸信是經。善男善女聞經歡喜,淨信受持,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三昧經云:「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大莊嚴論經云:「諸惡欲得洗除,生諸善根,無過念佛。」華嚴經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云:「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諸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云:「普賢菩薩名,諸佛第一子。我善根迴向,願悉與彼同。」又云:「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故知淨土法門,為一殊勝方便、簡捷、要妙、圓頓的法門,廣度十方一切有情,同歸安養,頓超三界,永離生死苦。
又稱為觀音經,為《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的內容。經文大意說明觀音大士證悟後,集大慈大悲於一身心,照見法界,護持眾生,救苦尋聲,無剎不現身,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故經云: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若為大水所漂,即得淺處。若漂墮羅剎鬼國、若臨當被害、若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若杻械枷鎖檢繫其身、若經過險路,皆得解脫。善哉!讚哉!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經亦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離瞋、離癡。由此可知,觀音菩薩與十方法界眾生,因緣殊勝,若能一心稱念觀音菩薩名號,瞻禮恭敬供養,福德無彊弗屆。
4.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經)
佛法有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都需要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金剛般若的宗旨「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放下「我執、法執」,即證「無所得」,此為真正的得,若有所得都是虛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故金剛讚曰:「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歎無窮。」
5.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
夫恩,莫大於孝養父母,雖盡心奉養、纖悉靡遺,不過大海之涓滴;唯了生脫死,方為至盡。地藏菩薩本願經,乃佛所說之出世孝經。全經共三卷十三品。內文章句一一說明地藏菩薩,於往昔恆河沙刼中,廣發無邊誓願,教化恒沙眾生,為求救度亡母,感佛躬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釋迦世尊證悟後,廣施化度,為報親恩,遂昇忉利天宮為母演說地藏菩薩本願經,度化佛母摩耶夫人,亦期使後世弟子,孝敬雙親,咸登彼岸,出離生死苦海。此經與娑婆世界眾生,因緣殊勝,見聞者瞻禮恭敬供養,將受益無窮。
淨土三部經之一。又名:大本的阿彌陀經。此經詳說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發四十八項大誓願,果滿成佛,國土莊嚴,攝受十方三世眾生往生彼國。經云:「阿彌陀佛,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又云:「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佛說佛名經云:「南無現在住十方世界不捨命說法諸佛,所謂安樂世界中,阿彌陀佛為上首。」大寶積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又云:「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佛說灌頂經:「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是以若有人意欲往生西方,依經中所言修行:1、至誠心:虔誠執持名號,一心不亂。2、深信心:深刻相信西方極樂國土的存在。3、迴向發願心:迴向願意往生西方。「三心既具,無行不成。」親身禮佛,口中念佛,心中憶佛,信、願、行,精進不懈,必定往生極樂國土。」
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內容自佛乘以迄人天,無所不包。首舉識心達本,悟無為法,無得無求,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為之為道,直示圓頓門。此經分四十二章,每章以科意、解字、講義三項,解釋各法數名辭,又列表明之。由解起行,則此一經,終身受用不盡。更加持彌陀名號,回向淨土,則識心達本者,自得上品生,而止惡修善者,亦中品也。
圓覺,即人人本有之真心,非肉心,亦非意識妄心。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圓覺真心,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一切諸法,無不從心建立。佛告文殊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又告普賢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圓覺,即一心之別名;一心,為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華嚴經云:「一真法界。」楞嚴經云:「如來藏性。」淨名經云:「不思議解脫。」法華經云:「一乘實相。」大般若經云:「真如實際。」入楞伽經云:「寂滅一心如來藏」。在有情分中,名為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為法性。圓覺一法,通因徹果,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本具圓覺。
凡人臨終之語語必切要。此經為如來將涅槃時殷勤教誡的話語,期欲萬世遵而守之。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之八件大事:1、無常無我覺。2、常欲少欲覺。3、知足守道覺。4、常行精進覺。5、多聞智慧覺。6、布施平等覺。7、出家梵行覺。8、大心普濟覺。進而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此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11.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經)
又稱為「不可思議解脫經」。以此經明示不可思議解脫之法門。一佛出世千佛擁護。維摩詰居士,實乃東方妙善淨土金粟如來化身,於娑婆世界,助佛宣化大乘法義。本經共分十四品,由維摩詰居士之因緣而發啟。在此示現為一位有修有證的在家居士,時佛陀在毗耶離城附近奄摩羅說法時,維摩詰居士方便示疾,佛陀知其意,敕請弟子前往探病,維摩詰居士藉此因緣,為諸探病的弟子及諸大眾,開示大乘法義,令無量眾生得大法益。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常為禪宗宣講頓悟入道要門之經典。本經除為佛教之圓頓法要外,亦深具文學藝術意境,自隋唐至明、清,以此經為題材寫成之小說、詞賦、戲曲更是枚不勝數。
12. 法句經
又稱為曇缽偈。為法句譬喻經中三十九品之法句,共有七百五十二偈,巴利文的原本現存在南傳的大藏經裡是收錄在經藏小部裡的第五部經中。此經收集了佛陀在約三百場合中為弟子們所作的精簡開示,原文語句精煉而富含韻律,朗誦閱讀時彷彿坐在佛陀跟前聆聽開示,每句每偈都流露出智慧的光芒,如同清涼的甘露妙藥,可以熄滅無明熱惱。
13.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經)
楞伽,為師子國(現今之鍚蘭島)之山名,楞伽經,乃佛在楞伽山所演說的經典。佛之所以說此經者,蓋欲除眾生之妄心,欲天下後世之人,皆捨妄歸真,去惡從善,契合佛心。此經之要,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歷代禪宗大師說心明性,棒喝指陳祖師禪或如來禪,均不離此心法。昔達磨祖師於傳法慧可大師時,交付楞伽經四卷,囑云:「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法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又言:「吾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也。」當今高僧成觀法師云:「末法眾生,根機闇鈍,欲入禪心,當須假以經教,可從六祖壇經入門,溯源而上,依次深入金剛、楞伽,以悟明祖師西來意。」
楞嚴經在佛教經典中,有開智慧的楞嚴之稱,世稱經寶。其要旨在悟明吾人之心性本體,真心真妙覺明,圓照法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顯明如來藏,具足萬法,變現十法界。並詳明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乃至人之五陰身,如何組織而成;人身之六根性,如何分別而有;明示修行漸次及大方便,說明禪定修行的歷程。楞嚴經又名佛教典籍中之照妖鏡,可照破修行禪定中的五十種陰魔(五陰魔)和境界。而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亦提倡念佛法門;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陀預言,此經於末法時為第一部被破壞之經典。古德云:「欲令正法常住,須常念楞嚴經咒。」本經屬於大乘秘密部,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為學佛之要門。
15.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
世稱經王的法華經,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經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此經宣說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如來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之中,此法華經最為深大,最難信難解,最為照明,最為至尊,為諸經中王。能令眾生離一切苦,離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世稱經母的華嚴經,相傳佛初證道時,為文殊普賢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過去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講授此經,由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經龍神收藏於龍宮,後來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之,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兩百品。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上、中二本均非人間所修行,故龍樹菩薩記錄「下本」歸返,流傳於閻浮提。華嚴經有三種譯本,晉譯六十華嚴、唐譯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都是從下本抄略出來的。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闡佛境界,於大乘中最為宏博。本經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佛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統攝無遺!從初發心至究竟佛果,所歷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五十一階位的修行法,皆有詳明。佛法不出空有二門,如般若說空,法相言有,華嚴則空有圓融,雖圓融,注重從有入門。華嚴經,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是整個佛學的概論。直到經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經才究竟圓滿。
18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十六觀經)
此經又名:十六觀經。亦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此經內容為十六種觀想念佛法門。華嚴經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佛教大乘法中,心外求法都名外道,達觀法界性,了知三世一切佛,統統在心內,皆是心中造像出來,正確修行應從自心中求法。觀無量壽佛經是觀想念佛法門。教人觀想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先造一尊佛出來。能造一佛,即可造十方三世佛,即心造諸佛之法。研究十六觀經,才能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依照著觀無量壽佛經修行,觀想變現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次觀想西方三聖正報莊嚴、進而觀想往生西方淨土七寶蓮花池中,花開見佛,皆是我心中所造,西方極樂淨土,即是我自心淨土,彌陀即我自性彌陀。阿彌陀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亦不出我自心,即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若能時時稱念阿彌陀佛名,於念念中,即可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時時觀想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菩薩及極樂世界,亦可蠲除無量劫生死之罪!真誠念佛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經云:「未來世一切凡夫,欲生西方極樂國土者,當修淨業三福:(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2)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者,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又云:「凡生西方有九品人。欲上品上生者,具此三心,必生彼國:(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再云:「復有三種眾生,一日乃至七日,當得往生:(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3)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如一念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19 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四十華嚴第四十卷)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節錄自四十華嚴卷第四十。華嚴經,乃經中之王。華嚴經有三種譯本:晉譯六十華嚴,唐譯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文。是佛陀初證道時,為文殊、普賢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過去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講授的經典,以一真法界為體,闡佛境界,於大乘中最為宏博,為整個佛法的綱領、整個佛學的概論。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在四十華嚴全經末卷,是全經的樞紐。經云:「欲『成就如來』此功德門,應修持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不學普賢行願,就不能圓成佛道,這正是華嚴經王的歸納總結,可見本文在整個佛法中的殊特地位了。這一卷經極力提倡淨土,勸進證齊諸聖之善財,及華藏海眾,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大眾當勤精進,修持此十大行願,以求生西方為依歸。普賢行願,有「通願、別願」之分。從初發心至等覺,乃至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修,不論四弘誓願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願、釋迦牟尼「於五濁惡世,度化眾生」願、包括六度萬行在內,都是普賢行願之「通願」。本經所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普賢十大願,為普賢行願之「別願」。此十大願「即願即行,即行即願」,邊修邊發願,隨願而行,願行同時,願行相輔。普賢十大願代表行門圓滿,普賢十大願王代表德行的圓滿。最後當德行也圓滿了,這就成佛了;無上佛道至此成就。
20.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楞嚴經第五卷末)
楞嚴經,全經共十卷,六萬多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錄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第五卷末,二十五圓通中的第二十四圓通,即根大圓通,即念佛圓通。佛陀問諸菩薩及阿羅漢,當初修行,在十八界中,從那一法入門?時有二十五位大菩薩、阿羅漢,各各敍說自己最初由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等等修行入門。本章內容即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說明由修習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實為念佛最妙要訣。三摩地,即三昧的別名,既得念佛三昧,即圓滿通達一切諸法,故名念佛圓通。末法時期,此最為契機。故古德云:「淨土法門,自古迄今,著述甚多,各闡其美堆積如山,不可勝數。若欲求其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莫過於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