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成就人生的五阶段——
揭谛——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对自己进行鼓励,努力啊,努力,就可以去打开真理,收获自己正能量的人生。
揭谛——自己要踏踏实实,自己要实实在在,自己的心要符合真理的方向,才能打开真理。与真理背道而驰,就不可能收获真理的丰收。
波罗揭谛——走在收获真理的道路上。做一件正确的事情,重要的是做。如果连起码的行动都不落实,空谈、幻想只会耽误人生。
波罗僧揭谛——不断积累自己的正能量。
菩提萨婆诃——坚定自己正确的方向。在自己达到的很好的状态里,力所能及地为真理而活着,在规律的道路上就能一帆风顺。
“菩提”是内在的光明,是觉悟,是觉醒。人观照着,这种实相观使人获得了解脱。
“萨婆诃”是一种喜悦或兴奋的呼喊,就像“欢迎!”。
“萨婆诃”在古代印度《奥义书》与《梨俱吠陀》里面都已经出现过,原来的意思是手捧食物敬献给诸神的感叹,意思为“将食物好好地放置”,或者“将要用来祭奠火神的食物好好地安放在火焰中”,这自然需要很大的虔诚。
真的要懂得《心经》,那就不光是文字和经义那么简单了,真在懂得还必须要懂得咒才行。
那么《心经》中的咒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经书中结尾的这18个字:“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关于这18个字,从文字上不难理解,以至很多人都把它给忽略了。
但作为修行之人,对于这个咒并不是了解就行了,更重要的心行,因此,发愿心行才是这个咒的真正要求。
所以,在《心经》之中,有“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之说,也就是说这个咒是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道,所以是“般若波罗蜜多咒”。心愿是可以说出来的,因此才说“即说咒曰”,于是观音菩萨把这个心愿说出来。因为行觉悟之道必须有心愿,所以把这个心愿说出来就成了咒。
咒可以集中意念,加持愿力,才有道力。 这个咒是一个誓愿, 应该如何发呢?观音告诉舍利弗,你要这样发,这就是“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这句话是梵文的音译,如果一定要译成中文,那就是:去吧去吧, 到彼岸去吧,追求觉悟的人都到彼岸去吧,彼岸是光明美好的世界。 “揭谛”的意思是“去”,这是指从苦海走向解脱的彼岸,从黑暗走向光明。
各个的翻译或理解不一定相同,但无论如何翻译,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得到,这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心愿。有心愿就够了,因为道就是一个心愿。只要有心愿,就什么都有了,没有心愿,就什么都是 空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经》也是一个咒经,鸠摩罗什也曾把 《心经》之名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可见这部经的真正核心是落在咒愿上,也就是说没有咒愿,不成《心经》。
因此,修持《心经》,光懂文字和经理经义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要懂得《心经》,还必有发咒愿。
什么咒愿呢?就是“观自在”的咒愿。它要求修行之人强烈的意愿观自在,才能“行深”而进入“般若波罗蜜多”道,从而“照见五蕴皆空”,达到“度一切苦厄”而得解脱的彼岸。 所以观音菩萨最后说的这个咒,是呼应“观自在”之道的。
因为观自在是心行,是道行,没有心愿不行。因为此道与世间的习惯相反,是一个颠倒之道,因此难行。所以修持《心经》,就必须有强烈的心愿,纯粹的心行,全部的努力,无上的追求,才能得此成就。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没有这一条,即使《心经》上讲的话你都懂了,你也得不到《心经》的成就。
“揭谛”是去、到达的意思;“波罗”这个词我们不陌生,前面说过般若波罗蜜就是能够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所以波罗这个词就是彼岸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是大家一起去到彼岸的意思;“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婆诃”是究竟、成就、真实、圆满的意思。也有译经师把“萨婆诃”翻译成“莎诃”,这个词通常会出现在咒语的最后,表示目标圆满实现,是感叹词也是神圣的词语。
这则咒语翻译成连贯的汉语就是:“渡过去,渡过去,渡到彼岸去,大家一起渡到彼岸去,觉悟,圆满。”
至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部分全部讲完了。许多法师、善知识讲到这里也就“萨婆诃”了。但是我们并不想就此打住,大家还记得我们前文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吗:“既然阿罗汉、辟支佛乃至菩萨的果位其实都是幻象,其本质是无从得到的,那么佛的果位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