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8, 2020

佛经的形成的









玄奘译经图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通过四次佛经结集和各个宗派的建立,使自身的教理得到全面飞跃的进步,并得以广泛快速的传播。我们不能否认,无论小乘、大乘经典,都是以佛陀的思想为源头的。但若把一切经典都归结为佛说,不仅是对佛陀本人的神化,更是对佛教发展的否定。这与宣扬无神论和倡导实修实证的佛教精神,是相违背的,也是阻碍和限制佛教正信发展的主要问题。




佛经的来源
佛经是佛教典籍的俗称。现存的佛经包括汉文的,藏文的,巴利文的及其他文字的。据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大藏经》所收经籍,佛经的总数约在两万卷以上,然而,真正称得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作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更多的是后人假托佛的名义编的经、后人论释教义的各种论著、以及种种史书等,所以真正的佛经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并非一撮而就全由释迦摩尼佛所著。




佛经的形成过程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并在古印度本土传教四十余年。然而,在释迦生年,他的佛教学说并没有整理成文。释迦死后,他的弟子们为了继承他的事业,才开始以集体忆诵、讨论的方法去收集并整理他的言论,佛教称为结集,从而形成了第一批佛经,这就是所谓的“三藏”典籍。这种“结集”先后共有四次。
第一次结集:产生经藏和律经第一次结集举行于释迦逝世的当年,共有五百比丘参加,而会议的结果形成了三藏典籍中的经藏和律藏。
所谓经藏,即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种种说教的语录汇编,这大体就是后来成书的《阿含经》,它的作者可以说是释迦牟尼。
律藏,即释迦规定的佛教信徒种种行为的规范,又称戒律。最初结集的律藏称《八十诵律》,是由佛弟子优婆离分八十次诵出的。
第二次结集:内部分裂第二次结集是举行于释迦死后的一百一十年左右。当时,佛教僧团内部已明显的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上层领导集团为代表在戒律方面坚持旧的信条,反对任何革新;另一派则由要求放宽戒律的广大僧众组成。他们分别集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结集佛说。这次结集后,佛教僧团内部正式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同时也开始了佛教史上的部派佛教时期,即内部分裂,宗派林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过十八个派别,他们在“佛说”的名义下进一步修补以往传承下来的经和律,佛经由此大大扩展起来。比如律藏,《八十诵律》演化出《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祗律》等。
第三次结集:论藏诞生公元前三世纪的印度阿育王时代又进行了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宣说”了三藏中的论藏部分。论藏,即佛弟子注释和发挥经藏内容的著作。这次结集后,三藏典籍得以完备。
第四次结集:重新整理三藏此后约一个世纪的贵霜王朝,国王迦腻色迦又主持了第四次结集,重新整理三藏,并以文字形式载录成书。
佛经的传播
就在印度佛典形成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及其典籍也开始向印度本土之外传播。
公元前三世纪时公元前三世纪时,向南传入了今天的斯里兰卡,此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南传巴利文藏经。
公元前一世纪以后公元一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大乘佛教的著名经典《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先后问世。
稍晚,大乘论师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人又著述了阐述大乘思想的大批著作,从而形成了大乘三藏典籍。大乘经也是以“佛说”的名义出现的,但“大乘非佛说”已被学术界所论定。大乘经典因其学说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行领悟更广,向北传入了今天的中亚,通过中亚又传入我国内地,并再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形成了以我国汉族地区为中心的北传佛教,其经典随之被译成汉文。
同时,在七世纪以后,从中国内地及通过尼泊尔传入我国西藏,成为藏传佛教及藏文典籍的重要来源。
佛经发展到现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内部的新理论,新学派不断涌现,比如印度的中观学派,瑜伽行学派及密教,中国的佛教诸宗。他们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著述了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种种著作,其数量十分可观。这些著作也成为佛教的一部分。
总之,佛经是一个内容庞杂的佛教典籍的略称,佛经的作者(包括译者),能举出名姓者数百人,而不知名者又不知有多少。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华阳洞天是由上清派实修者创立,所有文章皆为原创,我们希冀借此平台,搭建一条人们探寻传统文化真知的通途。我们深信,离真相近一点,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一点。本公众号长期回答大家各类相关问题,欢迎各位同好交流讨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