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9, 2020

玄奘西行

浅析高僧玄奘西行的原因


玄奘西行原因
玄奘西行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正是玄奘西行后带来的佛教经典,促成了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那么玄奘西行原因是什么?当时的国内也是有很多佛教典籍的,为什么玄奘还要决定西行呢?



玄奘雕像
玄奘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并且常常跟随同样出家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的经论和典籍。两兄弟常常在国内到处云游拜访高僧,得到了慧休等高僧的指导,在十几年的积累下,玄奘的佛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佛学上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在此时,玄奘遇见了来自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这名僧人是在印度权威的佛学学院受戒的弟子,佛学造诣在玄奘之上,能背诵很多唐朝没有的佛学经论。玄奘前去请教,在两人的交流中,玄奘接触到了更多的佛家经典,并且意识到自己在佛学知识上的浅薄。
其实在玄奘西行前,早就有很多名僧人西去取经,这些古人的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立下了西行的志愿。而玄奘西行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学习中发现,佛学典籍虽然多,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些经典的诠释是不同的,有些甚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让玄奘意识到,长久下去对佛教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以上种种就是玄奘西行原因。经过深思熟虑后,玄奘终于下定决心西去取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为佛教做一点贡献。
玄奘西行的目的
在《西游记》中,玄奘在观世音的指教下踏上了取经的道路,他的目的是为了学到大乘佛法,难道历史上的玄奘西行的目的真得也是学习大乘佛法吗?历史上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真正的目的其实很多,不止这一个。



玄奘画像
首先,玄奘之所以会去取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阐释佛法。因为当时的玄奘发现,在国内很多佛法的释义大相径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驰。具有较高佛法造诣的玄奘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佛教思想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而他本身就是在这些解说不同的教义下长大,缺乏正确诠释这些教义的能力,所以他想要去佛教的发源地探索这些教义的真正释义。
其次,玄奘在西行前曾经遇见过波罗颇密多罗,这个僧人是在正统的印度佛学学院受戒的。他所能背诵的许多佛法经论,是当时唐朝所没有的,而这些经论一直吸引着玄奘。当得知印度有许多这样高深的佛经之后,玄奘就想要去印度将这些佛经取来传授到唐朝。
第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了兴盛。但是印度佛经的翻译却是一个难题。在唐朝,虽然已经有了许多被翻译过的佛经,但远远不够僧人们学习,玄奘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要西行,他希望自己通过游历印度等国家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从而为唐朝翻译更多更正确的佛经。事实上,玄奘回国后,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玄奘西行的目的很多,但综合而言就是为了能够在唐朝弘扬佛法。
玄奘西行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不论电视剧还是书本,想必大家对唐僧这个人物一定非常熟悉了,这部著作讲述的就是唐僧带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重点描述的是他们途中遇到磨难和克服这些磨难的经过。那么大家知道历史上的唐僧是谁吗 ?他就是玄奘,今天我们来看看玄奘西行的故事吧。



玄奘西行路线图
玄奘本来是汉朝名臣陈寔的后人,他父亲也曾经做过官,后来归隐后静心研究儒家学说,但玄奘却跟随哥哥长捷法师学习佛法,他学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觉得大乘佛法更好,更加能救苦救难,在当时唐朝的大乘佛法还是不完善的,于是玄奘立志要去西域学习大乘佛法。
但在唐朝贞观年间,个人是不能私自出境的,在627年,玄奘向政府提出申请,单被拒绝了,于是他便悄悄混到商人队伍里,踏上了自己的西行之路。玄奘先是出了玉门关,进入沙漠,之后来到了高昌国,又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克服了途中的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天竺国。
玄奘在天竺一待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向许多著名的高僧学习佛法,他持之以恒,不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玄奘还徒步考察了走访了整个西域大陆,终于在一次重要的佛法辩论大会上,以自己学习的深奥的佛法加上自己的实践经历,辩论得许多高僧哑口无言,这也算是玄奘学业有成了。于是在公元 643年,玄奘启程归唐,并且将657部佛经也带回了中土。他回到长安后,也受到了皇帝唐太宗的接待,之后他又把这些带回来的佛经全部翻译成了中文,他也被人们奉为当时佛法最为高深的圣僧。
这就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当然《西游记》等小说都是根据玄奘西行改编而来的。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
唐僧取经途遇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以唐朝时期的玄奘取经为原型改编的。那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多少呢?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克服,最终取到佛经的呢?



玄奘雕像
首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中第一个就是来自本国的阻止。当时天下刚定,唐朝根本不允许国人出镜。所以玄奘最初想要得到国家的扶持递上西行的申请书时,是没有回应的,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这一点与电视剧有着较大出入,电视剧是为了美化唐太宗。事实上,玄奘之所以能够成功西行,是自己乔装打扮,混入灾民中偷渡离开。
离开长安之后,玄奘还遇到了一路阻拦他的军队和士兵,在他人帮助下,玄奘离开了凉州。此时的玄奘状况已经十分凄惨,马匹死了,僧人也离开了,也而就是说现在的玄奘只能孤身步行前往。
在穿越沙漠时,他差一点被士兵射杀。在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举步艰难,而此时更不幸的是他赖以生存的水被倒翻了。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没有水,并且还迷了路,在这般艰难的状况下,玄奘竟然坚持了整整5天,并且成功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目的地的第一个国家——高昌国。
在高昌国中,由于国王的赏识,硬要留下玄奘,但是玄奘不愿更改自己的决心,所以就绝食抗议,最后高昌国的国王妥协了,放玄奘离开。但是离开后的玄奘又遇到了雪崩,之后他的身边就只有两名弟子陪伴在身侧。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数不可数,多次还威胁到了他的性命,幸好玄奘没有放弃,终于到达了印度习到了正宗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时间
玄奘为我国古代佛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他西行所取得的佛教经纶还是他回国后对佛经的翻译,都大大推动了我国佛教的兴盛。众所周知,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是独自一人的,那么玄奘西行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有多长呢?



玄奘画像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在这62年的时间里,他将一生都倾注在佛教上。在13岁时,当时还是在隋朝,他受到了隋朝大理寺卿的赏识,在东都的净土寺出家,从此以后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研究佛经上去。
在公元622年,他受戒,拜访名僧,开始讲经说法。在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得到了众多高僧的指点,在这些人的基础上,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名气逐渐开始在蜀中等地传播。并且意识到唐朝的佛学有很大的隐患存在。
在公元626年,由于天竺僧人的佛学知识的散播,玄奘首次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贞观二年的时候,29岁的玄奘正式踏上了西行的路途。此去之后,直到公元645年,他才重回长安,期间历经了将近19年的时间。
在玄奘西行时间里,他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途经了唐朝西部地区,并且离开了唐朝的疆域,途经高昌国、迦毕试国等,最终达到了印度。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游历了将近110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学习当地的佛学知识,最后终于学有所成,将这些佛教的理论思想带回了唐朝,并且传扬开来。
玄奘西行取经
《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大家都看过,里面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就是唐僧了,毕竟整部剧的危难都是围绕着唐僧展开的。其实唐僧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玄奘。那么玄奘西行取经又是怎样的一个传奇呢?



玄奘画像
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在佛经上翻译的功绩让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的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这样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事业的肯定。
由于佛教思想上的种种分歧,在贞观元年,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他在途中经过了凉州、玉门关、五烽等地,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伊吾。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当地国王的礼遇。过了高昌国治国,玄奘继续一路西行,先后经过了屈支、碎叶城、赤建国、葱岭等地,玄奘停留在加湿弥罗国。
在那里,玄奘学习了许多梵文经典,之后他又在附近游历了四国,并且分别学习了当地的佛法知识。在玄奘31岁那年,他终于进入了印度。在印度他不仅仅是学习佛教经论,还寻访了那里的佛教遗迹,更是先后游历附近的数十个国家。在印度之后,玄奘再一次启程,西行到了萨罗国、达罗毗茶国、钵伐多国等地。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玄奘取经:一次主动学习外国思想文化的行动

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一番艺术加工,早已是家喻户晓。不过,神话小说《西游记》里面的故事,与真正的玄奘取经经历,基本上不是一回事了。玄奘西行途中,艰难险阻确实是遇到了不少,但妖魔鬼怪绝对是一个也没碰到过。
对于玄奘西行取经,千百年来人们大都是给予正面评价。尽管玄奘出国并没有得到唐朝政府的批准,属于偷越边境,但他取经归来时,唐太宗还是不计前嫌,网开一面,不仅未治他的罪,反而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也给予了玄奘极高的评价,玄奘精神被归纳总结为勇于探索真理、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等等。
然而,也有唱反调的。曾在网上读到李敦彦先生的一篇文章,就宣称“唐僧玄奘是中国大唐以来的最大的罪人”。李先生的理由是,玄奘从印度取回来的佛经,给中国人“套上了一个沉重而美丽的精神枷锁”,“从生到死都听从那些神和佛的摆布和愚弄”,“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中国古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李先生认为玄奘有“误国误民”之罪。
李先生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由于玄奘取经,显然对中国佛教史缺乏了解。实际上,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公元67年,汉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带着两位印度僧人和一批经书和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于是下令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安置两位印度名僧和储藏他们带来的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唐朝建立之前,佛教在中国已经流传了近600年。东晋时期,皇帝带头信佛,门阀世族崇佛成风。南朝梁武帝不仅尊佛教为国教,而且三次舍身出家为僧,当时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人。北魏时,佛寺多达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正是由于佛教过于兴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和财源,北魏太武帝时期、北周武帝时期才两次禁佛。隋朝时期,佛教再度复兴,并按人口比例出家和建造佛像。唐朝建立后,唐高祖实行道儒佛三教并存的政策。
玄奘西行取经前,其实已经有过许多西域高僧来中国传经,中国也有高僧前往西域取经。如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就曾西行印度求法,历时14年,游历29国。法显才是第一位到印度取经求法的中国高僧。玄奘之所以要再去印度取经,是因为他发现先前传入中国的佛经错误很多,而且许多高僧的观点都不一致。为求得佛教真理,玄奘才决心西行问惑解疑。玄奘西行历时17年,遍访西域名僧大德,于公元645年带着600多部佛典经书回到长安。玄奘西行的目的只是求学,同现在的出国留学生差不多。因此,李先生给玄奘戴上“大唐以来的最大的罪人”的高帽子,实在失之偏颇。
其实,佛教在中国得到兴盛,并不是佛教本身具有什么魔力,也不是传播佛教的僧人有什么法宝,而是中国确实具有佛教生存的土壤。或者说,当时的中国人正好需要一个解脱苦难、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而佛教传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因此,佛教在中国传播,同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一样,都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只不过佛教的影响更广泛更深入一些而已。事实上,佛教最为兴盛的隋唐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那时的中国人思想开放,不排斥外来文化,才出现了道儒佛三教并存的局面。
而唐朝之后,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式微,中国人在一家独大的儒家思想影响下,逐渐变得保守和封闭。特别是后来腐儒理学的横行,更是将中国人的思想画地为牢。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之后,国人才发现自己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然而,尽管饱受割地赔款的屈辱,清末的中国人却始终无法从极端僵化中自拔。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每一次变革都无比艰难。

假如唐朝之后的中国能够一如既往的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绝对不至于落得处处挨打屈膝求和的境地。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大胆吸收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长久保持自身的活力。今天我们回望唐朝,最值得骄傲的其实是那时的开放精神。佛教以及其它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正是那时开放精神的体现。而玄奘西行取经,则是当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下的一次主动学习外国思想文化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西行的历史功绩还不仅仅在佛教方面。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记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共12卷,在今天看来更具有价值。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110个国家和听说过的28个国家的疆域、都城、地理、历史、农业、商业、风俗、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情况一一记载了下来,作为唐朝政府掌握西域各国国情的重要情报。该书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唐朝的时候我们就能主动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可到了清朝,中国人反而对外面的世界了一无所知。鸦片战争爆发前,朝廷中居然没有人知道英国究竟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直到被洋枪洋炮打得晕头转向,才由魏源在林则徐帮助下搜集资料写成了一部《海国图志》,搞清楚英国的方位。可是,这部500卷的巨著在国内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倒是传入日本后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日本在明治维新运动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了强国,后来还差一点灭亡了不思改进的中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