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籀笔意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代表作品也并不是祭侄稿,而是《争座位》。
此处单指篆籀笔意,并非指鲁公作品水平高低。
争座位的篆籀笔意表达要胜过祭侄稿。
所以争座位,为后世学颜第一法书。(此处可能有人抬杠应是排名第一的祭侄稿,不解释。对笔法的领悟到了,就会分的清“神”和“意”“韵”“情绪”的表达。)
此不赘言。
鲁公篆籀笔意,来自张旭。
如下图

看这些画红线的地方。
中锋运笔,多转无折。
对,这就是篆书的基础笔法。
篆籀笔法很简单,中锋运笔,you转无折。

这种笔法,稍加提按变化,虚实变化,就是草书里的“篆书笔意”
在篆书里,是绝对不存在篆书笔意这一说的,因为本就是用的篆书笔法。
把篆书笔法用入楷行草隶,才叫“笔意”
就看这个“雨”,外边这个圆转。
这就是典型的篆籀笔法。

这是傅山的草书,看这个“舞”,与左边的“勺”
看到这股“圆融”中又加了提按的感觉没?
都是中锋,是能感觉到的,飞白是出在两边。
侧锋是单边出飞白。

这个是偏侧的,大多是中锋,看长竖,左边实,右边出飞白。
这就是偏锋多。
所以感觉力量不“浑厚”

再看这个,长竖似断而练,能明显看到中间细的部分力量也是在的。
(这个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此毛边太糙,颗粒大,实在无法控制成完全中锋中还带顿挫。)
傅山原本是用绢写的,也就是一种布料,非宣纸。
这个笔法如果用在上好的半生熟上,十块左右一张的纸上,效果非常好。
我是真没钱去买这种纸
于是我寻得了一块布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看到这种感觉了吗?
不要问我这是什么。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衣服袖子,白色的衣服袖子。
我还可以告诉你,这是我妈的衣服。
被我借来的。
因为我没找到自己的白衣服,所以管我妈借了一个棉料的。
绢是比绵要滑。
所以写出来中锋的感觉就非常好,这就是篆籀的笔意。
圆融而浑厚。

此为篆籀笔意,加“绞转”
绞转和篆籀笔意有什么区别呢?
慢行笔,笔锋自然通过力量的转动转过来,就是篆籀。
如果草书中,行笔快,又要实现中锋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过“绞”的方式,让笔锋八面都擦过一面纸,达到力量的均匀,不出侧锋。
绞转是用“八面锋”,篆籀只中锋。
区别就是在一个快一个慢,但是想达到一样的“笔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锋,第一是露锋,第二是藏锋。
这是一手写一手排的,所以渗水有点多,可能不清楚。
图为正写的“露锋”也就是隶书一类的“方笔”起笔。

这则是篆书起笔的方笔。
其实起笔就可以决定一个笔画是隶书用笔还是篆书用笔。
关键看是切笔
还是逆锋
今人强调“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锋的意思。
为的就是出中锋的笔力。
那用逆锋的笔法和切笔结合呢?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相信大家也应该看到过。

逆锋,然后切笔,因为锋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笔就自然成了折笔。
这种形状就是藏锋和露锋的结合。
我相信这个起笔大家都看过,很多行书都有。包括兰亭。

篆书起笔。
力量是均的,头是圆的,明显是篆籀意味。

上边两个短横,是方笔露锋起笔,是欧阳询用的。
下边两个是藏锋,折锋起笔,但是行笔时中锋。这就是颜真卿用的笔法。
所以说颜真卿的楷书有篆籀笔意。
其实篆籀笔意并不神奇,就是中锋。
以营造“力度”“浑厚”的线条为主。
但是这个笔法,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书中。
魏晋的草书是快的
大家可能会有一点感觉,用侧锋就比纯中锋快。
比如写隶书就比写篆书快。
这就是用笔方式的变化,产生的书写速度。

这是用的篆籀笔意写的“无”草书
篆籀笔意,笔画不在粗细。
而在中锋,并不是篆籀笔意就得特别粗。
细的也可以。
关键是“实”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锥画沙,你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横的两边洇的地方就是“沙子”,笔就是锥子。
印印泥就更简单了,想把印印的四面一边实,就只能放平力量,四面力道都得全。
印平就如笔的中锋。

我们传统写转折的时候,一般都是折锋写。
用的中侧锋,
上边明显折三次笔,也就是用了三个锋面。
但是篆籀笔意就的全中锋

就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米芾的写法,米芾就是中侧变化出神入化,有折锋,中锋,侧锋。
一笔之间变化非常多。

这个是墨枯时用的篆籀笔意。(表现的不好,因为锋是散的分叉的,所以要绞转来聚锋,故毛刺较多)

所以回头看看何绍基临的争座位。
有毛刺,有折笔,有鼠尾,有须子。
但是力量匀,所以笔病也可能成为笔趣。
我记得某位书家说,写字不可能十全十美,应该有些瑕疵,才能显得更有趣。

以前我在夸沈鹏草书的时候,经常会被网友骂。
我是写草书的,我知道沈鹏用笔的功夫有多深。
不只是篆籀笔意。
篆籀入行草,本是就是一种克制“快”“油滑”,增加古朴的方法。
非常难。
有篆籀笔意,但是又能用锋面变化,这个用笔方法,沈鹏在近代应该是表达的独树一帜的。
虽然在近代功力确实不能和某些大家相提并论,比喻于右任林散之。
但是在今天,这种功夫也是出头的。
我这人有点贱,总以为能改变大家对草书的看法(非单指沈鹏)
所以屡次被骂,屡次谈自己看法。
行吧,各位怎么看是各位的事。
今天的主旨在说清什么是篆籀笔法。
应该有一年书法基础的,稍微懂一些理论的就能看清我以上所说的。
我从初学到看懂,自学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叫“篆籀”
不过是一种线条的表发方式,一种用笔的方式。
简单到“快慢”“方圆”“提按”“虚实”

唐后主李煜的书法,用样的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在大多数人眼里,尤其不学书法的人眼里,就是“丑”
所以傅山徐渭倪元璐的草书,总被诟病,被骂成“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