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1, 2018

文徵明

文徵明


無論在書法史上還是繪畫史上,文徵明都堪稱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其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通,如此全面且成就高深,縱觀歷史恐唯有趙孟頫一人可比。特別是在「文人畫」發展史上,文徵明更是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以字行,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人。因曾任翰林院待詔,故人又稱文待詔。齋號有停雲館、悟言室、玉蘭堂等。明代「吳門畫派」領軍人物,與沈周並稱「沈文」,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明四家」。父文林中進士任地方官吏,文徵明幼時略顯遲鈍,「八、九歲語猶不甚了了」,父不以為然,「兒幸晚成,無害也。」並為其請了最好的老師。文師吳寬,畫習沈周,書學李應禎,此三人皆一代名流,文徵明從師於他們,在詩文書畫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

文徵明 芙蓉圖(廣東省博物館藏)
但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中,從26歲起至53歲居然十考不中,最終憑推薦才入京授翰林院待詔,編修國史。因不滿於官場的黑暗與閒職的無聊,三年後乞職南歸故里,從此專心於書畫,名聲大起,四方持金求者紛至,然孤芳高潔,不肯為藩王、宦官、外國使節作畫。晚年書畫自娛,筆墨為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終年90歲。
文徵明的求仕之途可以說是非常坎坷的。出生於官宦之家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求取功名,但「十試有司,每試輒斥」,直至50多歲方以推薦身份謀得一翰林院待詔的閒職小官,實在是鬱郁不得志。進入官場後看到宮廷紛爭,官場險惡,遂萌生去意,故不滿3年就藉故辭職還家,此時他頓悟到多年所謀求的仕途之道並不是他的真正歸宿。王世貞《文先生傳》云:「先生歸,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至此他拋棄一切雜念,書畫成為他晚年的最大樂趣與追求。


文徵明終其一生埋頭致力於書畫,至80多歲還能寫一手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著實下了一番苦功。文徵明的繪畫成就極大,他不僅是「吳門畫派」的旗手,一代宗師,門人眾多,對明清兩代的繪畫也影響巨大,「文風」所及達400年之久。在書法上,他的「文體」行書既俊邁銳利而又不失洒脫秀麗,有鳳舞瓊花之姿,風靡天下。在書法史與畫史上,文徵明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徵明 永錫難老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繪畫上文徵明雖然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但歷來公認與評價最高的當屬山水。文徵明19歲開始學畫,26歲拜一代大家沈周為師,毫無疑問受沈周畫風的影響甚大。但其山水畫並不局限於沈周,而上溯宋元兩代,從米芾、趙伯駒、王蒙諸家中汲取了很多養分。他的山水畫同沈周一樣在用筆及風貌上大體分「細筆」與「粗筆」兩種,但沈周以雄健粗獷的粗筆著稱,文徵明則以細密典雅的細筆稱勝,這一點他們又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傳世的文徵明山水畫有青綠山水、細筆本色畫、粗筆山水、仿古山水等風格,反映出其轉益多師、面目眾多的特色。

細筆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畫面貌,是他的本色畫。他雖然師從沈周,卻並未受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偏愛秀麗、細潤、雅致一路的山水,這與他獨特的審美有很大關係。文徵明深受儒家傳統文化與思想影響,主張繪畫貴在「溫厚平和」,剛柔有度,推崇精工、秀潤、清麗、含蓄,在繪畫上他有自己明確的取捨與追求。他喜愛沈周早期作品,認為用筆精工,不似晚年粗株大葉,草草而成,並多加效法。此外,趙孟頫繪畫的古意,王蒙結構的繁密都被文徵明融入到自己的山水畫中,同時一改「元四家」重筆墨而輕設色的短處,格外注重色的運用,最終形成自己用筆精細、設色淡雅、構圖縝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畫風格。
他的細筆山水代表作如《真賞齋圖》(上海博物館藏)、《惠山茶會圖》(北京故宮藏)、《東園圖》(北京故宮藏)、《影翠軒圖》(台北故宮藏),用筆精緻,色墨相得益彰,書卷氣很濃,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畫大多描繪文人雅聚之景,將人物與山水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表現一種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與風骨,這是文徵明山水畫的一大特色。


文徵明的粗筆山水畫師法沈周,然蒼勁渾厚之餘而不失溫潤,粗而不怪,簡而不率,筆墨沒有乾枯狂燥之弊,並運用許多書法的用筆來勾皴點染,表現力豐富,節奏感很強,抒寫性甚濃。他的粗筆山水以水墨居多,也有設色。代表作有《石湖圖》(蘇州博物館藏)、《游玄墓詩畫圖》(台北故宮藏)、《人日詩畫圖》(上海博物館藏)、《春山煙樹圖》(台北故宮藏)、《桃源問津圖》(遼寧博物館藏)等。這些山水看似信筆而成,但細加端詳又格外嚴謹,絕無流俗之筆,此為文徵明粗筆山水畫高超過人之處。此外,他還有一些介於粗細之間的山水,如《滸溪草堂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綠蔭草堂圖》(台北故宮藏)、《林榭煎茶圖》(天津博物館藏),工寫結合,粗細兼顧,筆墨收放自如,將兩種風格有機地融為一體。
在青綠山水上文徵明也造詣頗深,極有建樹。代表作有《飛嵐疊圖》(台北故宮藏)、《春深高樹圖》(上海博物館藏)、《仿趙伯驌後赤壁賦圖》(台北故宮藏)等。文徵明的仿古山水雖數量不多,但從中不難看出他對歷代名家多有涉獵,對傳統下了一番苦功。代表作有北京故宮《仿米雲山圖》、天津博物館《仿米雲煙圖》和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古木蒼煙圖》。

文徵明 秋花圖(北京故宮藏)
文徵明人物畫真跡傳世甚為罕見,目前已知的兩件為《湘君湘夫人圖》(北京故宮藏)和《老子像》(廣東省博物館藏)。他的人物畫直越元明而遠師東晉顧愷之與宋李公麟,在風神上與顧愷之更近。他的人物畫不畫任何配景,更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精神,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學思想。清惲壽平評其「古法俱在」,十分恰當。文徵明的人物畫崇尚出塵之度,在他的許多山水人物中也有所體現。他的人物畫並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而追求內在的神韻,格調高雅,少有人企及。
在花鳥畫上文徵明也有傑出貢獻,自成一派。他的設色花卉師從沈周,但工寫結合,設色雅麗,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於台北故宮的《桃花圖》,桃花精巧工細,葉的陰陽向背表現淋漓,樹的勾皴與枝的穿插十分講究,寫意而不失法度。藏於台北故宮的《秋葵圖》是其墨筆畫佳作。文徵明尤以畫蘭竹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畫蘭取趙孟堅的繁與鄭思肖的簡,合二為一,並糅以自己高超的書法線條,通過變化莫測的提按,將蘭草的飄逸、婀娜、剛柔、翻卷表現得十分傳神,迎風絕塵,滿紙幽香,令人驚嘆。他的竹也與前人不同,銳利勁挺,不求其秀,人稱「喜氣寫蘭,怒氣寫竹」。其蘭竹代表作有《漪蘭竹石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文徵明的書法以功力卓絕見長,成就主要體現在精絕的小楷與瀟洒的行書上。其小楷宗二王、歐陽詢、智永,法度森嚴,如《歸去來兮辭》(北京故宮藏)。行書融晉、唐、宋名家於一體,端莊而不失風流,遒勁而舒徐有餘,剛柔相兼,自成一家。陶宗儀贊其:「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澗。」如北京故宮藏《西苑詩》。晚年大字習黃庭堅,放縱擺宕,骨韻兼得,如蘇州博物館藏《三絕書畫》手卷。一生不喜作草書,非不能作,但更偏愛工整一路的書體,這與他自身的性情有關。文徵明的書法總體上追求平正洒脫,不以險求勝。他的書法對繪畫影響很大,「以書入畫」使其畫中的線條十分精緻耐看。
文徵明的行書成就極高,與他同時代的大書法家祝允明、王寵、陳道復多熱衷草書,行書遠遜於文徵明。其書法繼承了趙孟頫以二王為宗的血脈,既遒勁又妍美,在書法史上有重要地位。由於文徵明在書畫上成就傑出,影響巨大,聲望非凡,故其書畫歷來多有偽造。其在世時贗品便已滿天下,寸圖才出,千臨百摹,家藏市售,真贗縱橫。許多高仿出自晚輩、門人之手,市井作坊之偽往往不堪入目。明王世貞當時便提出:「真跡十不有二」之說。目前國內博物館藏其書畫也不乏贗品。隨著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興盛,其書畫偽作屢屢現身,特別是近一兩年呈日漸增多之勢,有些還拍出了不俗的價格,令人驚嘆。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徵明生於一個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父林舉進士,擔任溫州永嘉縣令。攜家赴任。母祁氏相繼攜文徵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文徵明小時候生性遲鈍但是為人忠厚。同年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於是被撫養於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7歲的文徵明還不能說話,但父親文林認為他會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11歲開始能說話,於是就讀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父文林起復知博平縣。征明隨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文林因為政績考核要前往京城,征明隨侍。不久提拔為南京太僕寺丞,請假回歸故里。返吳後,文徵明與唐寅、都穆結為朋友;並且跟從都穆學詩。唐寅也經常來到文徵明家,向文林請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隨父在安徽,讀書並且認真體會古人之德,能自會有所得。後其父擔任太僕寺少卿,文徵明作為官屬,陪侍父親文林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從安徽歸還故鄉,成為鄉里的秀才。歲試時,宗師批評文徵明其字不佳,評價為三等。因此文徵明開始精研書法,刻意臨學。與蔡羽、吳爟結為朋友。[1]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歸去來兮辭》頁,明,文徵明書 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文徵明傳世畫作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游山圖 》、《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雨余春樹圖》、《影翠軒圖》、《瀟湘八景冊》、《江山攬勝圖》、《山居雪霽圖》、《惠山茶會圖》、《春到寒林圖》、《吳山秋霽》、《溪山對弈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前赤壁賦》、《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鍾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東園圖》等。
文徵明傳世書作有《西苑詩》、《漁父辭》、《北山移文》等。
文徵明著有《甫田集》,編有《停玉館法帖》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