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08, 2018

赤壁賦,配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夜遊日記
赤壁詞賦與東坡的宇宙相對論
膾炙人口的三國「赤壁之戰」,為孫權和劉備聯軍以寡敵眾,於長江赤壁水域力破曹操大軍,確立三國鼎立之局面。當時由孫權的智囊周瑜督率,採用其將黃蓋之計,詐降火攻,大破曹操連環船。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此戰成為周瑜最為意氣風發之時。
北宋文豪蘇東坡44歲時因「烏台詩案」入獄,被貶湖北黃州,雖有團練副使之官職,卻被勒令不得簽署公事,是一虛職。他在那裡過起農夫生活,「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經歷又窮又病的日子,這是他人生最為困頓的低谷。在黃州的第三年,元豐五年(1082)的清明節,他寫下兩首寒食詩,詩中淒風苦雨,心如死灰。然而,蘇軾在黃州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巔峰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與前、後《赤壁賦》。
三國赤壁已隨時間湮沒,確切地點至今仍有爭議,而黃州有一處景點名為赤鼻磯,與赤壁音近,有一傳說此處即為赤壁,蘇軾亦有耳聞,如《念奴嬌》里寫道「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無論赤鼻磯是否真為赤壁,據考,蘇東坡遊歷黃州赤壁至少十次。在《念奴嬌》中,蘇軾想起了戰火連天、英雄崛起的三國赤壁,故自神遊起來,進而感嘆自己來不及像周瑜一樣發揮才智,成為一代英雄。然而無論如何意氣風發,一切終會隨時間灰飛煙滅,東坡於此頓悟「人生如夢」,看清了人生虛幻的本質。

1-2. 喬仲常,《後赤壁圖》卷,局部,北宋,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蘇軾《前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中,蘇軾分別在元豐五年的七月初秋和十月初冬夜晚與友人同游黃州赤壁。《前赤壁賦》中,蘇軾詳細記錄與友人的對話內容,友人遙想三國周瑜,一世英雄於今也灰飛煙滅,因而感嘆人生之須臾。此時,蘇軾提出了千古傳誦的宇宙相對論來安慰客人,同時排遣自己的失意。蘇軾從大自然的變化中領悟出人生之變與不變:若由小處近觀,則變動不斷;自恆久的時空俯視,則人與萬物同是無窮盡的。人生有許多事無法強求,但是自然造化中的清風明月,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不如就此把握,及時行樂。

相較於《前赤壁賦》的人生哲學思考,《後赤壁賦》則是一趟奇幻之旅,蘇軾採用較多的敘事情節,記錄當晚夜遊的心情轉折。起先看似輕鬆地與友人相約,然後攜酒與魚赴約,爾後獨自登高,感受山林夜晚駭人的一面,心情轉為亦悲亦恐,為此賦情緒張力最高之處,後登舟放乎中流,心情舒緩,最後返家就睡。結尾以一段奇遇與夢境結合,將真實人生與夢境交疊混合,而虛實交雜正是當時他身處人生混沌時期的真實感受。
在前、後《赤壁賦》中,蘇軾建立了他的政治退場哲學,展現他於仕與隱之間切換的心理調適過程,以及全新的人生觀。東坡的兩次赤壁夜遊自此化為永恆,成為後世文人的精神象徵。
東坡風
蘇軾文學與繪畫新風格的完美結合
蘇軾是北宋文人圈的領導者,他除了是優秀的文學創作者,對於繪畫藝術亦有其獨到想法。他所提出的「士人畫」概念正是「文人畫」的濫觴,開創了中國古代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門,也將繪畫從工巧的技藝提升至抒情的精神層次。蘇軾曾道「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他認為士人之畫之所以與畫工所作不同,正在於創作者所具備的深厚文學素養,如此才能於作品中一展胸中丘壑,同時,將文人嫻熟的書法筆調融入繪畫之中,於形似之外展現戲墨的趣味,呈現簡古、淡泊的藝術氣質。然而蘇軾除了「枯木竹石」一類圖像,並沒有其他傳世畫作,他的繪畫理論,只能在他朋友們的作品中才可得見。他的好友李公麟擅長白描,傳世有《五馬圖》《孝經圖》《山莊圖》等經典之作,皆清淡簡約、筆調古拙,可視為蘇軾士人畫之標準呈現。根據文獻記錄,李公麟也曾經畫過多幅前、後《赤壁圖》,可惜無一件傳世至今。


目前傳世最早的赤壁圖像是北宋末年喬仲常所作的《後赤壁圖》(圖1),今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喬仲常是李公麟的學生(一說為表弟),活動時間在蘇軾過世後不久,該圖以蘇軾《後赤壁賦》為文本,完整呈現賦文內容,忠實描繪賦中各段情節。此圖亦代表北宋蘇軾一派文人圈的美學品位,全卷白描,在許多段落與母題造型上,皆與李公麟傳世作品《山莊圖》甚為肖似,由此可以想像李公麟赤壁圖的可能面貌。
1-1. 喬仲常,《後赤壁圖》卷,北宋,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喬仲常《後赤壁圖》由八紙接成,各紙長度相當,唯第一紙長度最短,可能經過裁切,原本或許畫有東坡雪堂。此畫為連景構圖,以八個段落依序呈現賦文情節,每段以山石相隔,框架出獨立的人物活動場景。蘇東坡在畫中共出現了七次,每段畫面皆搭配相對應之賦文字句,小楷書于山石上或畫面空白處,採用「異時同圖」與「圖文對照」的敘事手法。


如此良夜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蘇軾與兩位友人立於江邊,岸上四人淡淡的影子落在地面,天上淺勾一輪明月,岸旁漁夫正遞魚給童僕。

攜酒與魚
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
蘇軾在妻子目送下,提著酒與魚準備出門了。
游赤壁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蘇軾與友人坐於赤壁岸邊飲酒賞月。
獨登高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蘇軾獨自登高,只見山谷深林,山泉濤涌。
泛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將夜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蘇軾回到船上,一隻孤鶴橫江而過。
夢境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此段畫面右側是蘇軾在家中,正與所夢道士交談,左側是蘇軾站在門外探望。
卷書法性的筆墨線條、仿唐畫的古拙山石造型與空間呈現、干筆皴擦、捨去制式的皴法、無渲染加彩,表現出文人清雅的氣質,正符合蘇軾所倡導的簡約復古風格。據研究,因徽宗寵臣蔡京打擊蘇軾同黨,此類與蘇軾相關的赤壁圖僅於特定文人圈內私傳,成為一種私密語彙、不可言說的文人心事,低調展現對於蘇軾精神的支持與崇拜。
蘇軾崇拜
武元直《赤壁圖》:赤壁泛舟圖式的濫觴
北宋崇拜蘇軾的風潮亦傳至北方的金國,據研究,武元直的《赤壁圖》(圖2)正是金代蘇軾潮流的產物。武元直《赤壁圖》為一水墨山水短卷,采單景式構圖,以蘇軾與友人泛舟赤壁之下為主題。畫面中央一座大型峭壁聳立於江邊,岩壁以斧劈皴砍出堅硬嶙峋的質感,江水渦流,一小扁舟浮游其上,頗有《後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之勢;舟上坐有東坡與二位友人,仰望高大岩壁,行舟於廣闊江面,又如《前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之情境。此畫以宏偉的北方山水,表現巨嶂式的峭壁和大江水面,突顯蘇軾在赤壁山水面前所受到的震撼,以及把握當下、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的新人生觀。武元直此圖可視為蘇軾舟游赤壁之象徵,為單景式赤壁泛舟圖式的濫觴。
-請橫屏欣賞-
2. 武元直,《赤壁圖》卷,金,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赤壁圖的皇家品位
南宋宮廷畫家馬和之繪有《後赤壁圖》卷,將赤壁推至畫面左側,右側留有大片水域,近岸處浪花飛濺,遠處水紋輕淺,蘇軾與兩位友人坐於舟中,望向赤壁,一孤鶴於赤壁附近飛過。此卷卷後有宋高宗趙構書《後赤壁賦》,可見當時宮廷對蘇軾思想已解禁,連高宗也是蘇軾文學的仰慕者。
現有兩件畫面幾乎一致的傳世赤壁圖小景,其中一幅團扇形式的赤壁圖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圖3),作者為南宋宮廷畫家李嵩;另一件是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傳宋人之作,顯示此圖式可能被多次臨摹,蔚為流行。此類小景赤壁圖采對角式構圖,畫面右上方的赤壁只露出一角,看不出其雄偉之勢。東坡之舟位於畫面左下方的礁石附近,江面水波洶湧,細密的水紋表現出漩渦、湍流、浪濤等各種極富動感的水勢,吸引著觀者的目光,舟中身著紅衣的東坡正轉頭凝望赤壁。湍急的水勢令人感覺江中小舟已無法掌控方向,正隨水漂流,頗有《後赤壁賦》「放乎中流」的意境,而峭壁附近的礁石、岸邊激起的浪花,又使人想起《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情景。亦有學者認為,此類赤壁圖在南宋時已脫離蘇軾懷古的畫意,轉為當時由馬遠帶起流行的水圖展演,生動的水紋描繪成為觀者欣賞的焦點。
3. 李嵩,《赤壁圖》,南宋,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文人青綠,桃源幻境
在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圖4)中,則可見自南宋流傳下來的另一種赤壁圖樣貌。據記載,文徵明曾見過南宋畫家趙伯駒和趙伯驌所作的赤壁圖,流傳於蘇州地區的是伯驌本,董其昌所收藏的則是趙伯駒的後赤壁圖。可惜二趙的赤壁圖並沒有流傳至今,我們僅能透過文徵明的《仿趙伯驌後赤壁圖》窺其仿佛。文徵明是蘇軾的超級粉絲,一生多次書寫赤壁賦,亦流傳有不止一幅赤壁圖。趙伯駒和趙伯驌兄弟為南宋皇室成員,皆擅長青綠山水,《仿趙伯驌後赤壁圖》即是一件青綠長卷,分段描繪的敘事模式類似喬仲常,然已無搭配文字。學者發現,喬仲常本「歸而謀諸婦」一段中自創的馬夫與馬共眠一景,亦可見於《仿趙伯驌後赤壁圖》,推測趙伯驌赤壁圖之原本應受到喬仲常本之影響。
-請橫屏欣賞-
4. 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卷,局部,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趙伯驌後赤壁圖》青綠設色清淡雅致,岩石上的墨筆皴線微微隱現,建築亦透出細緻的園林情調。文徵明以文人風情的青綠山水重新演繹趙伯驌的後赤壁圖,使象徵東坡精神的紀游成為一片桃源幻境。
文人游趣,吳派浪漫
明代還有一類單景式的青綠赤壁圖,如仇英《赤壁圖》卷(圖5)、吳派的朱朗《赤壁賦圖》卷(圖6)。他們將峭峻的赤壁化為甜美風光,仇英於赤壁加上點點紅葉,藤蔓飄飄,表現清風徐徐的悠遊情趣;朱朗赤壁圖中人物下船漫步小徑,沿路林木掩映,紅葉、桃花,一道小泉瀑,秋光明媚,一點也無路途險峻或深夜山林的駭人之感。他們的赤壁圖是優雅浪漫的文人游趣,早已遠離蘇軾時而困頓憂慮、時而開闊豁達的矛盾心情。據研究,此類赤壁圖正是吳派畫家將他們所居之地蘇州的風光融入畫中,所產生的轉化效果。
-請橫屏欣賞-
5. 仇英,《赤壁圖》卷,明,遼寧省博物館藏
-請橫屏欣賞-
6. 朱朗,《赤壁賦圖》卷,明,故宮博物院藏
錢榖《赤壁圖》扇面(圖7)雖也是吳派之作,卻以北方山水的峻硬筆調畫出如屏風般的嶙峋赤壁,類似北宋楊士賢的《赤壁圖》卷,保留了宋代赤壁圖的嚴肅氣氛,不似上述青綠唯美的表現模式。然而其在赤壁加入兩條泉瀑與延伸而出的水岸,使此作多了明代文人的賞景風情,透露出些許吳派浪漫。
7. 錢榖,《赤壁圖》扇面,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書房裡的任意門:赤壁圖與文房
蘇軾泛舟赤壁的單景圖式亦延伸至器物的圖紋設計,文房用品中的東坡赤壁圖,像一道「任意門」,使文人能隨時進入東坡的精神世界,與之同游。清代嘉定竹刻名家吳之璠所作東坡赤壁圖竹筆筒(圖8)上,即可見蘇軾赤壁泛舟的另一種演繹。此筆筒於筒腹中央淺雕赤壁,以斜向水岸拉出景深,利用竹皮天然的縱向紋路演繹岩石皴法,展現赤壁峭直之勢。一松偃臥,自峭壁伸出,赤壁之下,蘇軾所乘扁舟就在眼前,觀者仿佛亦是舟上之客,與蘇軾同舟賞月,扁舟有如繞行筆筒圓周,無盡往返。此筆筒赤壁圖之斜向構圖,以及簡約、留白的表現手法,充滿南宋小景畫的詩意情調。
8. 吳之璠,東坡赤壁圖竹筆筒,清,私人收藏
一方清代的雞血石印上,亦刻有赤壁圖浮雕薄意(圖9),題款表明此印所雕為《前赤壁賦》中所描繪的景色:「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臥松與峭壁如華蓋般包圍著廣闊江面上的一隻小舟,確有在天地之間茫然徘徊之感,四方印身的折面也為此赤壁圖像帶來特別的空間維度。
9. 雞血石赤壁圖薄意未刻印屏,清,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亦悲,亦恐,亦豁達,東坡於赤壁所闡發的人生觀照,引發歷代文人共鳴,然而在圖像演繹上卻逐漸脫離文本,成為文人游趣的圖式來源。從連景敘事到單景象徵,從枯淡水墨到唯美青綠,或許正呼應了蘇軾曾說的「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人生與仕途難料,及時把握當下的風光明媚,才是王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