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17

唐寅--仕女人物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
唐寅奇穎天授,人物畫風格多變,取材廣泛,多以歷史故事、高士、仕女為主題。內容描繪文士雅逸閒適的生活情調,也對青樓名妓軼事多所著墨,更援引文學典故,藉由失歡怨婦隱喻遭明主見棄的文人,以美人情思自況抒情。
據傳世畫作,唐寅人物畫的演變,經歷早、中、晚三個時期。三十歲前的筆下人物,多屬襯托山水的點景人物,與沈周風格相近似。三十至四十一歲之間,結識杜堇(約活動於1465-1505),並受業於周臣(約1450-1535),深受啟發,人物成為畫面表現主題,形神俱善,〈陶穀贈詞圖〉為此精進期的傑作。四十二歲以後,兼採諸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面貌,為其人物畫的成熟期,不論白描寫意、重彩工筆皆臻顛峰。人物線條或細勁流麗,或作方折頓挫,情態與神韻無不精妙,〈畫班姬團扇〉、〈倣唐人仕女〉、〈西洲話舊圖〉與〈高士圖〉皆為此期的經典名作。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明 唐寅 陶穀贈詞圖

畫幅描寫北宋初年,陶穀(903-970)出使南唐的歷史故實。陶穀使弱國,態度傲慢,南唐遂令名妓秦蒻蘭以色誘之,兩人盡一夕之歡,穀填詞〈風光好〉相贈留念。作者以芭蕉、奇石與屏風,圍囿二人的天地。畫中腳翹撩撥琵琶的女子,正是秦蒻蘭。男女二人間,燭影搖紅,與題識中的「一宿因緣逆旅中」互相呼應。
此作精謹秀麗,畫人物、樹石芭蕉與杜菫(約活動於1465-1505)風格相類,完成時間當晚於唐、杜一四九九年北京初識之時;依筆墨風格,此幅為唐寅三、四十歲間的作品。

明 唐寅 倣唐人仕女

明 唐寅 倣唐人仕女

據《雲溪友議》所載,唐人張祜、崔涯以文采名聞揚州,所作詩詞深得眾人讚賞。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求詩,獲贈詩句「揚州近日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畫中男子坐於臥榻上,凝視屏風前手持白牡丹的女子,即在描繪李端端與崔涯相晤的情景。
此幀人物造型秀美,舉止安詳,衣紋線條,有著明顯的變化。寫湖石景物,筆勢縱放,與題識的運筆行氣互為呼應。通幅清雋淡雅,已成自家面貌,應是唐寅四十二歲後的作品。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棕櫚樹下,女子手執紈扇而立,惟庭前蜀葵道出秋涼寒意,不禁令人生起天涼何需纨扇揚風的疑惑。本幅畫者實有所託,取材自漢代班婕妤(約西元前48-6年)〈怨歌行〉,文末言道:「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唐寅似藉班婕妤遭成帝冷落的典故,自喻失意之情。
人物衣褶運筆靈活,技法已臻成熟,為其傳世的經典人物畫作。題詩款署「徵明」,相傳文徵明習用「文壁」署書畫,四十二歲後始用「徵明」,文、唐同年,故此幅可視為唐寅四十二歲後的畫作。

明 唐寅 西洲話舊圖

明 唐寅 西洲話舊圖

畫中樹石矮屋,穿插掩映,前景右側,枯樹斜擎而上,中景巨石旁的茅屋中,兩人對坐,當是作者與訪客「西洲」,惜身分不可考。
畫中枯樹、細枝及稯葉,出現顫筆,然布景剪裁,仍覺精警動人。畫上行書題跋,用筆爽利勁拔的風神,為唐寅成熟期的書風。依其中識語「醉舞狂歌五十年」,成畫時間的下限,可訂在唐寅五十歲時,即一五一九年。題詩中的「不損胸前一片天」,唐寅率真不羈的性情一表無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