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平
说起文征明必须提及两个话题,一个是大器晚成的问题,一个是勤能补拙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征明并不是一位天才人物。不是天才人物不等于不是人物,文征明不但是一个人物,而且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明四家”、 “吴门画派”领袖等称谓足以说明。但这位重量级人物在书法艺术领域到底创造了如何的辉煌,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文征明出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寿高90,先后送走了宪宗、孝宗、武宗三位皇帝,较为长寿的嘉靖皇帝也在文征明去世7年后驾崩。一介科场仕途均不如意的书生,熬倒了四位大权在握的真命天子,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奇观。史称文征明少年时不很聪慧,甚至有些迟钝。据说他6岁尚站立不稳,八九岁还口齿不清,直到13岁时才突然聪明起来(天知道怎么回事),此后虽不敢说过目成诵,但也算是记忆力超群。19岁时,文征明考中长洲县生员,从此开始了他屡屡挫败的科举之路。文征明好学,但兴趣不在八股上面,却好读与科考关系不甚密切的史书、汉赋。从26岁起直到53岁共9次乡试都未通过,因此他终生连举人身份都未获得。54岁时,工部尚书李充嗣以贡生身份举荐文征明入朝,授翰林院待诏。然而文征明很不适应这个职位,又加上同僚的歧视,先后三次上书乞归,居官四年,终于在57岁时获准。此后33年,文征明一直闲居长洲乡里,不再谋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以书画诗文影响吴中,直至去世。
文征明诗、文、书、画俱佳,人称“四绝”,是一位文学艺术全才。他学诗于都穆,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所学皆一时名流俊彦,取法甚高。然与其好友祝枝山、唐寅辈相比,文征明虽为才子,却不风流。文氏一生为人端严,远声色,轻富贵,俨然君子。这种性格和人生态度也自然表现于他的诗文当中,诗风法度谨严、格调高古;文章自然典雅,正气凛然;画风醇正,造诣全面,工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取法广泛,自成家数,最终与乃师沈周齐名,成为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
然平心论之,文征明在文学史上并没有太高的地位,影响平平,他的主要成就还是绘画与书法。
文征明于书法用工甚深,博究前贤,诸体皆能。他早年受家父好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影响,学习宋元诸家。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排宕,骨韵兼擅。元代以后的书家,极少有专主一家的情况,而文征明篆、隶、楷、行、草皆能且功力深厚,人谓足以步武赵松雪,在明一代成就最为突出。不仅如此,单就他的代表书体行书而言,其取法便让今人难以完全说清。除上文提及的苏轼、黄庭坚外,如钟繇、王羲之、智永、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李北海、米芾、赵孟頫、康里巎等等,都是文征明用心学习的对象,且都能融会到他的行书创作中,其取法之广博,令人称叹。有人将文征明书法分作三期,50岁之前为第一期,50岁至60岁为第二期,60岁至90岁为第三期,然其书法面貌从20余岁已基本形成,之后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是随年龄的增长笔力逐渐增强,字法愈老愈熟练而已。人谓大器晚成,当指成名较晚。所以,对他书法的分期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文征明书法以行书传世最夥,而以小楷成就最高,又以大字行楷气象最为博大。他的行书虽然取法博杂,但左右不离赵松雪(却无赵字之丰润),最终未出元人窠臼。从整体上看,其行书结字端正,点画秀劲,字形大小相对齐整,缺乏节奏变化,久视则有乏味之感。另外,文征明所用之笔当为硬毫,故其行书线条生硬,也影响了其字的生动程度。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其才情不足所致。文征明用力一生,书法总乏性情,所以,勤可以补拙,却不可以掩拙。天才为天所造,天不予人,又奈天何?
笔者以为文征明小楷成就最高,一因其格调高古、直逼魏晋,二因其用笔劲健、完美精能,达到了技法与格调俱高的境界。从格调上讲,文征明的小楷一洗赵松雪俗态,成就实在赵孟頫之上,前人给予明朝第一的评价实非虚誉。当代书坛,学文征明小楷者几成风气,而其行书少人问津,原因在此。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文征明效仿前贤功力深湛,是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而对黄山谷大字的摹写最为得意,做到了形神俱肖的程度。笔者曾在山西某旧建筑遗迹见到残断文字刻石,初以为是黄鲁直书迹,细审之方知是文征明题书,不由惊呼。晚年以后,文征明所作大字行楷老笔纷披,意态纵横,正所谓“凤舞琼花,泉鸣竹洞”,貌似山谷而神游其外,臻于人书俱老的高超境界,可谓之古今学黄第一人。
李应祯曾告诫文征明“聪达者病于新巧”、“笃古者泥于规模”,文征明恰属后者。所以,文征明的最大成功并不是他的艺术成就,而是他的艺术影响。在他门下崛起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弟子钱谷、陆师道、彭年、陈道复、周天球、王稚登等,可谓人材济济,影响深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征明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家比他作为艺术家的贡献更为杰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