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4, 2017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七巻:註解(1-128)

1.𤛓
雜阿含經卷第七(一六四) 𤛓:擠牛、羊乳。
2.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七一) 𧂐:積薪;柴火。又通「積」字。
3.一一住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三〇九) 一一住:獨自而住;最好的止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獨住」。
4.一一經皆如上說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八二) 一一經皆如上說:非律、非聖、不善法、非習法、非善哉法、黑法、非義、卑法、有罪法、應去法是指邪見……邪定等非法。正律、是聖、善法、習法、善哉法、白法、正義、勝法、無罪法、不去法是指正見……正定等是法。
5.一切行無常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三) 一切行無常:一切的有為法(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常的。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七六) 一切行無常:一切的有為法(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常的。
6.一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九五) 一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則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現」。
7.一切時不成就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五五) 一切時不成就:任何時候都沒有具足。
8.一切世間無我像類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七二) 一切世間無我像類:世間的一切中都沒有任何種類的「我」。
9.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〇七) 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出入息時,如實感受著呼吸的整個過程,此處的「覺」是「感受、覺察」的意思,「身」指「呼吸時身體的相關變化」。
10.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七)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世間一切沒有什麼可樂貪的。
11.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二) 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恆存在,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沒有實有、不變、獨存的成分,究竟之處為一切都止息了的涅槃。此即可用來鑑別是否為佛法的「三法印」。
12.一切眾生智,比於舍利弗,十六之一分,以除如來智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一切眾生智,比於舍利弗,十六之一分,以除如來智: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的偈子:「一切世間智,唯除於如來,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CBETA, T02, no. 99, p. 158, c25-27)
13.一切識入處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八四) 一切識入處: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即識無邊處界,無色界之第二天。又譯為「無量識入處」、「識無邊處」。
14.一切入處正受
雜阿含經卷第五(一〇九) 一切入處正受:觀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的入定修法,也作「十遍處」,「十一切處」。「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四九) 一切入處正受: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的修定法,也作「十遍處」,「十一切處」。
15.一心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八二) 一心:心專注於於一境而不動,又作「心一境性」。也稱為定、三摩地、三昧。
16.一生二生者
雜阿含經卷第四(一〇二) 一生二生者:卵生和胎生的眾生。
17.一向受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一) 一向受:專一的受持。
18.一向與烔然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二二) 一向與烔然:一直都是在很熱的狀況下。
19.一向樂
雜阿含經卷第三(八一) 一向樂:一直都是安樂的。
雜阿含經卷第七(一六六) 一向樂:永遠都是安樂的。
20.一坐而食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九九五) 一坐而食:一坐食是十二頭陀行之一,就是一天只吃一餐,或說日中一食。
21.一足而立,身隨日轉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七七) 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單腳站著,身體面向太陽,隨著太陽的昇降而改變身體面對的方向。這是外道的一種苦行。
22.一其心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七七) 一其心:使自己的心念專一。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五四) 一其心:使自己的心念專一。
23.一乘道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五三五)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一)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〇七)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唯有一道」,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沒有岔路之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一一八九)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24.一問、一說、一記論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七四) 一問、一說、一記論:一個問題,一個說法,一個詳細的論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一個問題、一個說示、一個解答」。
25.一宿受齋戒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一二八四) 一宿受齋戒:受了一個晚上的齋戒。
26.一奢能伽羅聚落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五〇) 一奢能伽羅聚落:地名,位於憍薩羅國。又譯為一奢能伽羅村、那楞伽羅聚落。
27.一義種種味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七) 一義種種味:一樣的義理,不同的文句。
28.一摶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四一) 一摶:一糰(食物)。
29.一種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五三) 一種: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
30.一種子道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一) 一種子道:字意為「一有種子」,即指剩一次受生者,果位之一,相當於「阿那含向」。
31.七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二二) 七支:寶象之四足、首(鼻)、陰、尾。
32.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雜阿含經卷第三(六一) 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到達苦的盡頭(涅槃)。
33.七有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五三) 七有:於人界與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須陀洹。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一) 七有:果位之一,相當於「須陀洹果」。
34.七有天人往來
雜阿含經卷第六(一三三) 七有天人往來: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為證得「須陀洹果」者。
35.七有天人往生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九六) 七有天人往生:(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為證得「須陀洹果」者。
36.七身
雜阿含經卷第七(一六一) 七身:外道六師「迦羅拘陀迦栴延」所主張的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種元素。
37.七使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四九〇) 七使:七種驅使人、讓人不能休息的煩惱。
38.七重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五〇四) 七重:七列。
39.七處善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七處善:善是「善巧」,熟練的意思,即熟練於契合真理地了知五陰及其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
40.七道品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三三) 七道品法:即七覺分。
41.七識住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八六) 七識住:七種心識的住處;心識貪愛攀緣的七種境界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禪天(例如梵天初生時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禪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禪天(例如遍淨天一身、一想) (5) 無色界的空入處天 (6) 無色界的識入處天 (7) 無色界的無所有入處天。詳見《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因品 4〉[[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九七_中阿含因品大因經第一|第97經大因經]]。這是因為識要攀緣名色才能生長,識所攀緣的名色則可歸納為這七種。至於欲界的三惡道、色界的四禪天、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處天,則不是識所貪愛的境界,或者不會增長識,因此不在七識住中。
42.七覺意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一三) 七覺意:即「七覺支」。
43.七覺分方便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一九) 七覺分方便:七覺分為修禪定的前方便。
44.七覺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三八) 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 (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輕安覺支、(6)定覺支、(7)捨覺支。又譯為「七覺分」。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〇六) 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 (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輕安覺支、(6)定覺支、(7)捨覺支。
45.七覺分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七)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七六)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46.乃至五十、六十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〇二八) 乃至五十、六十:(長期如此)甚至五十、六十年。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這幾個字,但接著多一句「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47.乃至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六五) 乃至:表示語句省略的意思。此指現在正在修八聖道。
48.九眾生居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八六) 九眾生居:九種眾生樂於居住的地方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禪天(例如梵天初生時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禪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禪天(例如遍淨天一身、一想) (5) 色界的四禪天(例如無想天無想無覺知) (6) 無色界的空入處天 (7) 無色界的識入處天 (8) 無色界的無所有入處天 (9) 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處天。詳見《長阿含經》卷八第5經眾集經。至於欲界的三惡道,並非眾生樂於居住的地方,因此不在九眾生居中。
49.二十億耳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四)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音譯為「輸屢那」。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四七)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出家後精勤苦行,卻一直未證果,因此萌生還俗的念頭。佛陀以彈琴為喻,說明修行不可太緩、也不可太急,二十億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羅漢。詳見《雜阿含經》卷九[[agama: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四|第254經]]。音譯為「輸屢那」。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九九三)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出家後精勤苦行,卻一直未證果,因此萌生還俗的念頭。佛陀以彈琴為喻,說明修行不可太緩、也不可太急,二十億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羅漢。詳見《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音譯為「輸屢那」。
50.二叫呼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四四) 二叫呼:「叫呼地獄」及「大叫呼地獄」,是八大地獄的其中兩個,此處眾生的痛苦高於前面三個地獄的痛苦,受苦時間更長,因此日夜啼哭叫喚。「大叫呼地獄」的眾生較「叫呼地獄」的眾生共同啼哭得更大聲。又譯為「啼哭」、「叫喚」。
51.二更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二) 二更: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52.二指智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一一九九) 二指智:少許的智慧。南傳的註釋書解釋女人以兩根手指取線而割斷,或探試煮飯是否熟了,因此以二指智批評女人的智慧只能做針線活。
53.二陰相關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八) 二陰相關:二個陰是相關連的,例如前一生的五陰與後一生的五陰相關;某人對五陰有欲貪,而希望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五陰,就會有相續的五陰。
54.二禪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四) 二禪:離於覺與觀,內心止靜、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喜、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55.人、非人
雜阿含經卷第四(一〇一) 人、非人:天龍八部的總稱。八部眾都不是人類,但會變身為人形而聽佛說法,因此通稱作「人、非人」。
56.人所守護林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七) 人所守護林:有人守護的園林。
57.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
雜阿含經卷第四(九一) 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人們都說這像是聚果榕的果子,種子被挖掉而無後了;(亂花錢的人)在愚痴和貪欲下,不管以後如何。「優曇鉢」即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聚果榕由榕小蜂授粉,果實內常有許多榕小蜂,因此採收時通常先剖開,刮乾淨種子(以及其中的榕小蜂)後曝曬製作成乾。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財如優曇鉢果之食。』」
58.人眾覺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四六) 人眾覺:想念民眾、國事。又譯為「國土人民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地方尋」。
59.人間遊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三)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雜阿含經卷第四(九二)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八〇)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五)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三七)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九一三)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60.人間比丘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五) 人間比丘: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
61.入流分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四三) 入流分:證得初果的因素。
62.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〇) 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吸氣時,清楚地知道感受的平息,呼氣時,也清楚地知道感受的平息。
63.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〇) 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吸氣時,心中清楚地知道在吸氣,呼氣時心脫離於五蓋煩惱,心中清楚知道心脫離於五蓋煩惱。
64.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〇) 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吸氣時清楚地知道正在吸氣,呼氣時清楚地知道正在呼氣。
65.入晝正受
雜阿含經卷第四(一〇一) 入晝正受:在白天入定。「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一〇六九) 入晝正受:在白天入定。「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
66.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八) 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要有哪些作法,才能入滅盡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幾種法多資助滅受想定呢?」
67.八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九四) 八力:阿羅漢(1)心向出離、涅槃、(2)見五欲如火坑,以修(3)四念處、(4)四正勤、(5)四如意足、(6)五根(五力)、(7)七覺分、(8)八正道。
68.八支齋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癡,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關齋」。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一一七)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癡,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關齋」。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三二五)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癡,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關齋」。
69.八方及上下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一三〇八) 八方及上下:四方,四維,上下。
70.八正道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九九四) 八正道:邁向解脫的正確途徑 (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71.八戒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四二) 八戒: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是在家人可一日一夜受持以求解脫的出家法。又譯為「八關齋」、「八支齋」。
72.八楞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二二) 八楞:八稜角。
73.八聖道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七) 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74.八聖道分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七) 八聖道分:邁向解脫的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方便|正精進]]、(7)[[正念]]、(8)[[正定]]。
75.八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六) 八解脫:依八種禪定而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即「有色者觀諸色(色觀色)、內無色想(不觀察自身的色)而觀外色(自身以外的色)、淨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定」等八種定。又譯為「八除處」、「八除入」、「八背捨」。
76.八道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三八) 八道支:邁向解脫的正確途徑 (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又譯為「八聖道」、「八正道」。
77.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三) 力:[[五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四四) 力:五力;由五根實修而發揮出的具體力量,即 (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78.力士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七二) 力士:大力士;有力的人。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八二) 力士:大力士;有力的人。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七五) 力士:大力士;有力的人。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一一八八) 力士:大力士;有力的人。
79.十一法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二) 十一法:即「五法」加「六念」。
80.十一入所不攝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三二二) 十一入所不攝:以上十一入處之外的(都是法外入處)。
81.十二因緣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〇) 十二因緣:由「無明」導致「老病死憂悲苦惱」當中的十二種因緣的生起,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二。
82.十八愛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四) 十八愛行:「愛行」南傳作「渴愛思潮」(taṇhāvicaritāni,另譯為「渴愛伺察;愛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渴愛之流」(currents of craving):1.有我(我存在)2.欲我(我是這樣的人)3.爾我(我正是這樣的人)4.有我(我持續常住)5.無我(我消散無常)6.異我(我不是這樣的人)7.當我(我將可能存在)8.不當我(我將不存在)9.欲我(我將會是這樣的人)10.當爾時(我將會正是這樣的人)11.當異異我(我將會不是這樣的人)12.或欲我(願我將是這樣的人)13.或爾我(願我將正是這樣的人)14.或異(願我將不是這樣的人)15.或然(我將會成為)16.或欲然(我將會成為這樣的人)17.或爾然(我將會這是這樣的人的人)18.或異(我將不會這是這樣的人)之觀念。
83.十八界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五二) 十八界: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境(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識(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84.十力迦葉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三三九) 十力迦葉:比丘名,可能為五比丘之一的「婆破」尊者的另譯。
85.十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參見[[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八四|卷二十六第684經]]。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八四)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
86.十不善業跡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〇四一) 十不善業跡: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又譯為「十惡業道」、「十惡業」、「十業跡」。
87.十方
雜阿含經卷第五(一一〇)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一一九二)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88.十善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六四〇) 十善:不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
89.十業跡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八六) 十業跡:即「十不善業跡」,指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又譯為「十惡業道」、「十惡業」。
90.十種力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八) 十種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又譯為「十力」。參見[[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八四|卷二十六第684經]]。
91.十覆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八) 十覆:十項障覆修道的事,疑為將五事的動詞、名詞各算一個。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經文都只有列出五事:睡眠、打哈欠、不欣樂、飽食而昏沉、懈怠。
92.丈夫: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者。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二五) 丈夫: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者。
93.丈夫何所著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三六〇) 丈夫何所著:(悲慘成這樣,)男人一定不會喜歡我了。
94.三十六愛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四) 三十六愛行:從內起的十八愛行,加上從外起的十八愛行,總共三十六種愛行。
95.三十三天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七九)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五〇四)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96.三十二大人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三十二大人相:古印度相術認為最有福報的人的三十二個形體相貌特徵,相傳有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為轉輪聖王,出家可成佛。
97.三反、掉頭、瘖瘂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九(一〇九九) 三反、掉頭、瘖瘂:臉上三條線、垂頭喪氣、說不出話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搖頭、吐舌、額頭上蹙出三條線」。
98.三月安居訖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二) 三月安居訖:結束了三個月的夏安居。夏安居是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
99.三有愛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一三〇八) 三有愛:對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三界)的渴愛。「有」是存在的意思。
100.三有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有」是存在的意思。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二)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有」是存在的意思。
101.三自歸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一一七八) 三自歸:自己宣誓歸依佛、法、僧三寶。
102.三妙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八一) 三妙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即善的行為、言語、意念(動機)。又譯為「三善行」。
103.三事和合生觸
雜阿含經卷第三(六八) 三事和合生觸:感官(根)、外境、識,三者和合而生「觸」。例如眼根、光線、眼識,三者接觸而生「眼觸」。
104.三事和合觸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七三) 三事和合觸:感官(根)、外境、識,三者和合而為「觸」。例如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而為「眼觸」。
105.三典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五) 三典:婆羅門教傳統的三種吠陀經典:梨俱、沙摩、夜柔。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一一六〇) 三典:婆羅門傳統的三類聖典,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
106.三受
雜阿含經卷第七(一四六) 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107.三明大德婆羅門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一一五八) 三明大德婆羅門:婆羅門教所謂三明婆羅門的條件是祖上七代的血統清淨、誦諸經典、容色端正。參見卷三十一第886經。
108.三明達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三四五) 三明達:具足指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而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
109.三明
雜阿含經卷第四(一〇二)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三一一)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110.三垢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一二〇一) 三垢:貪、瞋、癡,又譯為「三毒」。
111.三昧
雜阿含經卷第三(六八) 三昧: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提」、「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六九) 三昧: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提」、「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六四〇) 三昧: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提」、「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八七九) 三昧: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提」、「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112.三耶三佛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六一) 三耶三佛:佛陀。「三耶三佛」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藐三佛陀」、「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113.三時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一一八四) 三時:早晨、中午、黃昏。
114.三苦
雜阿含經卷第七(一四七)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指身心的苦,「壞苦」指事物毀壞或樂受消失的苦,「行苦」指無常即是苦。
115.三惡法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一三一五) 三惡法:指造作身、口、意的惡業。
116.三惡道
雜阿含經卷第六(一三三) 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117.三結
雜阿含經卷第三(六一) 三結:身見、戒取、疑。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九三) 三結:身見、戒取、疑。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四九〇) 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七九七) 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
118.三塗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六四〇) 三塗: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其中「塗」即「道」。
119.三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三六一) 三解脫:又稱三空、三三昧,即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三種之禪定。
120.三種觀義
雜阿含經卷第二(四二) 三種觀義:在「陰、界、入」三方面觀察法義。相當的南傳經文則為在「界、處、緣起」三方面觀察法義。
121.三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六四〇)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解脫的證悟。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四八)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解脫的證悟。
122.三摩提
雜阿含經卷第八(二〇七) 三摩提: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八一) 三摩提: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六八) 三摩提: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動。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二九) 三摩提: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動。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一二一三) 三摩提: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動。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123.三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六) 三學:戒、定、慧三種修學。又作「三增上學」。
124.三禪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四) 三禪: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125.三轉十二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七九) 三轉十二行:佛陀初轉法輪,三次逐漸的解說四聖諦。另譯為「三轉十二說」。
126.三寶
雜阿含經卷第一(三〇) 三寶:佛陀、佛法、聖眾(僧)的合稱。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三寶:佛陀、佛法、聖眾(僧)的合稱。
127.三藐三佛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一二四八) 三藐三佛:佛陀十號的第三,即「正徧知」。
128.三藐三佛陀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五七)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耶三佛」、「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四九八)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耶三佛」、「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六〇四)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耶三佛」、「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