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18

草書成規——孫過庭《書譜》的意義

草書成規——孫過庭《書譜》的意義


隋唐之後,王羲之成為不容置疑的時尚。但時尚和追求帶來的作用,往往都超出人們的預期。師法王羲之,便不僅僅是學習王羲之;追求筆墨情趣的結果,更不會只是重複王羲之。首先是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諸遂良、薛稷他們引隸入楷,創造了面貌一新、風格獨特的楷書,中唐時期的顏真卿又把篆法融入楷書,創造了「蠶頭雁尾」的雍容雄偉的顏楷。在這過程中更有孫過庭、徐浩、李邕等大家對書法的孜孜探索。而在這個講求筆法的時期,張旭與懷素的草書無疑是盛唐最耀眼的兩個傑出代表,他們也是中國書法史上將草書這種抒情藝術推向高峰的代表,他們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純形式的狂草藝術已成為我國偉大盛唐時代的一個標誌。但任何藝術高峰都有一個充分的預備期。眾多書家的湧現和追慕二王的熱潮,正是為「張顛狂素」的出現做好了鋪墊。而孫過庭作為書法創作的實踐者和總結者,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其籍貫有二說: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可他自稱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陳子昂為其作墓志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他是一位既有成功創作又有成熟理論的書法家。他博雅能文,真、行、草書皆精。「工於用筆,俊拔剛斷」(《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唐韋續《續書品》)。以草書擅名,尤妙於用筆,雋拔剛折,尚異好奇。據傳他善於臨摹古帖,真贗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的書跡比作魏的鐘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唐張懷瑾《書斷》稱他:「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勁拔剛斷」。唐《續書評》云:「過庭草書如懸崖絕壑,筆勢勁健。」《宣和書譜》說他:「得名翰墨,間作草書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傳世作品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等。
其代表作《書譜》是一篇孫過庭撰書的書法理論文章,既是歷代傳頌的書法名作,同時也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孫過庭提出了他著名的書法觀:書法「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書法最可貴的,在於既能繼承歷代傳統,又不背離時代潮流;既能追求當今風尚,又不混同他人弊俗),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書譜》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也相當高,風格上直追「二王」,采意草融,自成風格,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宋代米芾評其贊道:「凡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宋高宗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可見《書譜》不但書法濃潤圓熟,而且文章見解精闢獨到,是書文並茂的典範。但《書譜》墨跡問世後不久,也有人提出批評。如唐代的竇暨在《述書賦》里說孫過庭的草書有「閭閻(凡夫俗子)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 。這種說法受到了後世專家的反駁。宋代的王詵說:「竇暨謂過庭之書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余固已深疑此語,既而復獲此書,研究之久,視其興合之作,當不減王家父子。至其縱任優遊之處,仍造於疏,此又非眾所能知也。」宋代的米芾雖然對前代書家頗為苛刻,對孫過庭的草書卻心悅誠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說:「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明代的焦謂說:「昔人評孫書,謂千字一律,如風偃草,意輕之也。余謂《書譜》雖運筆爛熟,而中藏軌法,故自森然。頃見《千文》真跡,尤可以見晉人用筆之意。禪門所稱不求法脫不為法縛,非入三昧者,殆不能辦此。」王世貞也說:「虔禮書名重一時,獨竇暨貶曰凡草閭閻之類。《書譜》濃潤圓熟,幾在山陰(王羲之)堂室。後復縱放,有渴猊游龍之勢。細玩之,則所謂一字萬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應該說,這些評價要比竇暨全面、中肯得多。
我們先看看《書譜》的書法是否有「一字萬同」的現象。
這是隨意從《書譜》中選出相同的兩字的寫法,很明顯,書譜中的字的確有不少是頗為相似的。但應該說,它們有一致的風格,也有線條運動因應不同環境的豐富變化。事實上,這種變化不僅包括在外形,也包括在用筆的粗細輕重的轉換之中。從《書譜》全篇來看,不僅點畫保持了風格的鮮明一致性,也隨著點線運動逐漸豐富了通篇的點線形象。
應該說,《書譜》全篇用筆沉著而不失激情,意氣平和而不乏跌宕起伏。開始一段用筆沉穩。速去援來,應規入矩;中間寫得興起,筆勢漸轉放縱,點畫相連,鉤環牽引;到了後段,隨逸興遄飛而達到高潮,時有筆下生風,波詭雲譎,盡情揮灑之處。《書譜》筆法雖源於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於變化。最具有特點的是橫劃、長點捺,先頓筆重按,後順筆出鋒,使一筆中陡然出現兩種變化,波瀾跌宕,神采頓生。
《書譜》是我國草書創作完全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個標誌里一個重要內容是草書筆畫的減省。筆畫減省在草書中不僅僅是快捷需要,更重要的是節奏的提煉和韻律的優化調整。實際上草體的形成是經過千百年的實踐之後共同約定俗成的結果,是集體書寫集體智慧的成熟總結。在王羲之等人的書作里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筆畫減省,而孫過庭則更完善更充分地將之規範化程式化。這種簡化不僅是對書寫節奏的完整把握,也是點線美的概括提煉。從繼承王體傳統來說,她是古典的;從完整而優化來說,她又是全新的。我們從《書譜》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完善的草體。
這是從《書譜》中隨意選擇的草字。毫無疑問,這種簡省和連接是總結了千百年草書約定俗成的成果,既是筆畫的簡化,也是線條節奏的完善。
相比較來說,孫過庭的草書在點線的變化和節律的衝擊力上不如「張顛狂素」,但《書譜》自有其優雅從容與平和深沉之處。如果說,「張顛狂素」是盛唐書法藝術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那麼,孫過庭則是一位書法藝術寫實主義的傑出代表。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讚嘆和推崇,已成為後人學習草書的典範。
《書譜》的的理論貢獻不亞於其書法的成就,它已經成為書法理論的經典。在《書譜》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書法發展、學書師承、重視功力、廣泛吸收、創作條件、學書正途、書寫技巧以及如何攀登書法高峰等課題。
融諸體之長,觸類而旁通之,是書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歷代書家概莫能外。為了闡明這個問題,孫過庭分析了篆、隸、草、章的特點和長處,他說:「篆尚宛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簡而使」,這是歷來對諸書體最為簡明精闢的論述,其具體含義是:篆書,特別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鋒、行筆中鋒、均勻一致的圓線條寫成的。圓線條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轉角宜圓曲,形體宜修長,這樣線條才能貫通流暢,充分體現出婉柔流通的藝術特色。所以說:「篆尚婉而通」;隸書改篆書的圓筆為方筆,方筆挺直有力,轉角處也改園轉為方折,結體必然以嚴整代替「婉而通」,變長方為橫寬,這樣才能協調一致。所以孫過庭強調:「隸欲精而密」。隸書是以方直為特點,易顯呆板,故隸書有「蠶頭燕尾」,使方使嚴正的隸書顯出飛動活脫之氣。但不可多用,「燕不雙飛」,多則失去了「精而密」的特點;草書是快速書寫的字體,要快就要刪並一些筆畫,且須把一些筆畫連通起來一鼓作氣寫出。其結果方白的楞角變成了彎轉的圓角,出現了許多擺動而流暢的曲線,故曰「流而暢」。章草是隸書的草體,與今草相同處在刪簡和圓轉。不同處在字字獨立,保留了隸書的「燕尾」即捺筆。作為隸書的草體,它不如今草那樣連綿不斷一瀉千里,但比起隸書來卻快速簡便得多了,故曰「簡而便」。一個學書者,使篆之「婉能」,隸之「精密」、草之「流暢」、章之「簡便」,匯諸長於腕下,自然能成大家。
孫過庭在《書譜》中談了書法創作中的核心問題——運筆(所以有人也稱《書譜》為《運筆論》)。他告誡學者要在「執、使、轉、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針對當時書壇上出現的不良書風,即把一些裝飾性的「美術字」作為書法藝術,孫過庭指斥他們為「巧涉丹青,工虧翰墨」,沒有在運筆上下真功夫。
孫地庭總結了書法藝術的創作規律,認為學習書法有三個階段,即平正——險絕——平正。他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條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書法家都要遵循這個規律前進的。
孫過庭是中國第一個理論和創作都達至一流成就的大書家。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書法各種書體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全面成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