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7, 2018

大唐第一草書 | 孫過庭《書譜》

大唐第一草書 | 孫過庭《書譜》


孫過庭(646~691)。中國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名虔禮,以字行。吳郡富陽(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曾任右衛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於草書,師承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書譜》,唐孫過庭撰並書。書於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厘米,橫898.24厘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餘字。衍文70餘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後,現傳世只上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細觀《書譜》墨跡,孫過庭既得二王筆法的真諦,又有所發揚、創新。全篇開始一段用筆沉穩。速去援來,應規入矩,就象交響曲的引子,意和氣平;中間寫得興起,筆勢漸轉放縱,點畫相連,鉤環牽引;到了後段,隨逸興遄飛而達到高潮,只見筆下生風,波詭雲譎,盡情揮灑。首尾三千餘言,高潮迭起一氣呵成,真是「意先筆後,瀟洒流落,翰逸神飛」,達到了「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的化境。

看《書譜》的用筆,流暢婉轉中極富變化,「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映帶俯仰,氣脈貫通。筆端或輕如蟬翼,或重若崩雲,剛中顯柔,柔中寓剛,飛動輕繼,意趣盎然。《書譜》筆法雖源於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於變化。最具有特點的是橫劃、長點捺,先頓筆重按,後順筆出鋒,使一筆中陡然出現兩種變化,波瀾跌宕,神采頓生。右環轉下作弧筆時,筆畫末端由精轉而出細鋒,鋒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變細,從岩隙中急轉而出。藏鋒、露鋒、中鋒、側鋒,無拘無束,自然揮灑。其筆法、意趣、氣韻頗近陸機《平復帖》和王羲之《寒切帖》、《遠宦貼》,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書譜》的墨色亦燥潤參差,前半段以取妍,溫雅流美;後半段燥筆居多,「若柘槎架險,巨石當路」。其結構雖以平正為基調,但疏密聚散得宜,寬窄伸縮有致,在參差錯落的章法中,更見渾然天成之妙。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讚嘆和推崇,其中以孫承澤說得最為公允,他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洒,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