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0, 2018

《蘭亭序》的千年傳承故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千年傳承故事

2016/03/22 來源:投藝人
一、《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暮春,50歲的王羲之與謝安等42人雅集會稽(今紹興)西南之蘭亭,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王羲之乘興為詩集作序,全序共28行324個字。次日,王羲之發現序寫得很好,只是有幾個字不滿意,於是他又寫了數幅,但都不如最初所寫,於是他把那幅塗改了幾個字,便留下了傳誦千古的《蘭亭集序》(簡稱《蘭亭序》)。王羲之認為此書是其最佳之作,於是留為傳家之寶,到七世孫隋僧智永,後傳其徒弟辯才。
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已被世人稱頌,裴啟在《語林》中即有記述。在南北朝宋劉義慶(403—444)的《世說新語》中,對王羲之的《蘭亭序》有較多記述,其中一則「王右軍得人以《蘭亭序》方之《金谷詩敘》,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明確記述王羲之寫了《蘭亭序》。並且在王羲之過世150年後梁劉孝標(462—521)為《世說新語》的注釋中也確證王羲之寫了《蘭亭序》,只不過劉義慶把《蘭亭序》《金谷詩敘》的序文和整個活動一併概括,而不是全部序文。但他卻錯誤地把《金谷詩敘》的作者潘岳誤為雅集的組織者石崇,為後世留患。梁武帝蕭衍(464—548)稱讚王羲之書「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入唐,酷愛書法的唐太宗對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跡廣為搜羅,他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名跡,便在天下征詔,當得知真跡在辯才處,便三次征討,辯才稱年久已失落。後來唐太宗派御史蕭翼賺得《蘭亭序》入宮,得到之後,愛不釋手,日夜不離左右,奉為天下第一書。為弘揚此書,他便命書法家褚遂良監督,由宮中摹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湯普澈等臨摹數本,經他鑑定,把最接近真跡本押了「貞觀」印,留皇宮存檔,而將其他稍差之本分賜給太子、諸王。太宗死後將《蘭亭》真跡殉葬入昭陵。這些在當朝劉餗的《隋唐嘉話》、張彥遠的《書法要錄》、何延之的《蘭亭記》、張懷瓘的《書斷》《二王等書錄》、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中都有記述。無論《隋唐嘉話》稱「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的年號)歐陽詢由越州得真跡進秦王府(李世民稱帝前為秦王)」,還是《蘭亭記》稱「貞觀中由蕭翼從辯才處賺進唐宮」,《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得到,令人摹拓,其死後把真跡帶入昭陵的記載都是一致的。
至於五代梁國溫韜盜昭陵時,未見或撕毀《蘭亭序》的傳說,後來引出唐高宗李治沒給其父殉葬,而是自己或由皇后武則天帶入乾陵的傳說,因溫韜乃無恥之盜賊,其言不足為信。
二、定武刻本《蘭亭序》
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唐太宗押「貞觀」印之本一直藏於皇宮,世人不得謀面,而稍差的分賜本後來傳為:「歐陽詢摹拓奪真,太宗命刻石立於禁中,他本付之於外。」唐末朱溫篡位攜此石至汴都(今開封),946年契丹王耶律德光入侵後晉汴都,改國號為遼。因當地人民反抗,不得已次年北歸,攜走此石刻。到了真定的殺虎林(今歸石家莊欒城),耶律德光得寒熱病死,此石遂棄。宋慶曆年間(1041—1048)此石落入學究李某處,李死,當時守真定的宋祁將石購入官庫。因該地為宋遼邊境,歸定武軍轄屬,故稱《定武蘭亭》,帖是黑紙白字的拓帖。
熙寧年間(1068—1078)薛向守真定,其子乃書法家薛紹彭,知此石珍貴,遂翻刻一石入庫,把原石藏其家。傳其刻時故意將原石「湍、流、帶、左、右」五字刻損,暗記真偽,故世傳五字損本為真。大觀年間(1107—1110)蔡京知蘭亭石不實,下聖旨索取,薛紹彭弟薛嗣昌不敢隱瞞交出,後此石一直被奉為宮中至寶,受宋歷代皇帝推崇,徽宗尤甚。因石刻可大量拓印,傳播快、影響大,《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等帖都刊刻了《蘭亭序》。蘇東坡稱:「傳世《蘭亭》諸本,唯定州石刻最善。」書法家黃庭堅稱《定武蘭亭》:「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米芾對歷傳的定武拓本《蘭亭》和少見的神龍摹本《蘭亭》做了篩選,對蘇才翁本(一說即褚遂良摹本)推崇有加,其《書史》和皇家編撰的《宣和書譜》皆有記述。
北宋末年,金兵入汴京,宮中珍寶被劫掠一空,唯此石無恙。汴京留守宗澤將此石送交駐揚州的趙構,1129年,金兵逼近揚州,宋室倉促南渡,宋高宗命將此石投於揚州石塔寺井中,以備後取。一說船傾石落江中,之後打撈未尋,成了千古之謎。此石雖無,但朝野奉定武之勢未減,宋高宗多有臨摹,賜予大臣,其後的孝、光、寧、理宗皆承家學。因皇家推崇,民間摹刻自然成風,拓了再摹,摹了再刻,刻本摹本相互混雜。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有張徵蘭亭117刻,丞相游似一家就有上百本,可以想見《蘭亭序》當時是何等龐雜。桑世昌的《蘭亭考》專著、姜夔的《續書譜》、俞松的《蘭亭續考》等書都對《蘭亭序》進行了梳理。
元受宋影響,書畫領袖趙孟頫稱:「古今言書者以右軍為最善,評右軍之書以《禊帖》(即《蘭亭序》)為最善,真跡既亡,其刻之石以定武為最善。」他一生推崇定武,多次摹仿、題跋。虞集、俞和等也曾臨《定武蘭亭》,陸繼善臨褚摹蘭亭,是無唐印的再傳本,元大德間錢塘、錢國衡有《蘭亭十刻》,其中雜有神龍摹本。
自明之後,書畫正式進入流通市場,《蘭亭》翻摹刊刻更是風靡朝野,有的為提高帖、石身價,不惜改篡印章、題跋,更有甚者偽造石刻,編造歷史。傳明朝宣德年間,揚州石塔寺僧淘井,得一石刻,也有說從地下出土兩石,為東陽何士英所得,即後來的《何氏定武蘭亭》。明末山西上黨出土一石刻,傳為唐高祖所賜。《蘭亭序》為唐太宗推崇,唐高祖怎能賜?顯然是偽造。此類傳說,不一而足,世人爭相摹拓,以訛傳訛,魚龍混雜。士大夫之家,幾乎每家一石,或存多帖「書聖名跡」,名人紛紛題跋,實為一場混亂的戰爭。此時已不能按定武拓本、神龍摹本相分,只能以字體歸類歐陽詢摹或褚遂良摹了,從而也引出了派與派、近與遠、真與偽的《蘭亭》聚訟。
按時序拓本中最早的當數隋「開皇」本,它在唐以前,應更接近王羲之書風,可是其字跡雖是定武一脈,但卻無唐著錄,字跡且遠遜宋拓吳炳等本,應當是按《隋唐嘉話》「開皇九年入晉王楊廣府」之說的偽造本。而其他定武本隨時代滄桑,千年淘汰,不論是柯九思本、獨孤本,還是落水本;無論是五字損本,還是五字未損本;無論是肥本還是瘦本;無論是領字從山本,還是黃絹本,最終都被宋拓元吳炳藏僧字本(傳為梁徐僧權所加)《定武蘭亭》所覆蓋,以上便是《定武蘭亭》的傳承。(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