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2, 2024

滕王阁 历朝历代屡建屡毁重建29次

滕王阁本来就是赝品 历朝历代屡建屡毁重建29次 2020/7/18 19:41:36 嘻嘻网 字号控制:[ 小 中 大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胜利落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优美的诗句描写的是滕王阁上的景色,滕王阁和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而这句诗出自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该序和滕王阁文以楼名,楼以文传;誉满当时,声贯古今。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南昌古称豫章,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很有诗意。在古时候豫章郡的位置几乎就是如今江西省的区域,虽是一个郡但在古代这里已经算是极其偏远的地区,算得上人烟稀少。诗中所写的控蛮荆而引瓯越也正是点名了南昌地理位置之所在,一直到在三国时期,豫章郡被多次提及。 一提起南昌你会想到什么?是八一广场还是滕王阁?是豫章故郡还是洪都新府?我想很多人都会先想到那篇惊世骇俗的《滕王阁序》,想起里面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句诗词。 而洪都新府这个称呼最早就要追溯到隋唐时期,洪都这一名字也是沿用了数百年,洪都这个名字在元末明初之时因为血战洪都而写进了青史,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统一大业,朱文正在此抵御陈友谅60万大军85天,也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得以在鄱阳湖一举打败陈友谅。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得胜以后,就在滕王阁摆下庆功宴,由此可见,头王阁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宴请宾客之地,当然能够将滕王阁拿下,用来宴请宾客的,必然也有着足够的手腕,曾经无数文人墨客在这留下自己足迹,为此处添加了文化底蕴。明朝初年,元代的滕王阁遗构犹在。 真正让滕王阁出名的还是初唐四杰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由此滕王阁成为了很多当地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物,滕王阁和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曾经先后修葺次数达到29次之多,命运多舛,多次被毁坏,多次被重建,如今依旧成为了南昌最为显眼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岁月沧桑,更让这处景观多了几分历史的余韵与幽深之感,无数游客都在找寻她的足迹,欲前往当地一览其风采。 在古代的习俗里,任何一个好地方都会有着风水建筑,而滕王阁的地理位置更是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风水宝地,南昌当地还有着不少童谣,再说如果滕王阁与另一处景观不复存在,那南昌所有的人才与宝藏可能都会不复存在,急转直落之下,它不复往日繁荣昌盛,由此可见,这个地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神圣,不管哪个朝代没有不会对藤王阁重视与保护的。 可就算是这样,在1300年的历史之中,这滕王阁依旧命运多舛,遭受很多的天灾人祸,多次重建,却又多次损毁,成为了滕王阁的主旋律,一直到1989年时最后一次主修滕王阁,这一次组织修建滕王阁的方案设计者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其助手莫宗江,1926年时滕王阁被损毁,1985年才重新开始修建,1989年时,它才再次恢复往日相貌。 现在的滕王阁距离曾经的唐代遗址不足100米左右,距离清代滕王阁遗址不足300米,它的主体达到57.5的高度,建筑面积达13000㎡,这里的采取的风格就是明三暗七的格式,从外面看,是一个三层带回廊,可这建筑却是内有玄机,里面有着七层回廊,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再加上设备层,构成了如今的滕王阁,无数游人到南昌游玩时,都会选择前往这处千古名楼,一览其风采,这也算是很多人到这里来的执念,可见滕王阁的魅力多么出众。 ▲唐代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从此有了滕王阁。又过了20多年,上元二年也就是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而这首滕王阁序也正是出自此时。滕王阁,这座瑰伟绝特的千古名阁,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1436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修时,曾改名“迎恩馆”,以及1452年江西巡抚韩雍取韩愈“江西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之意,改名为“西江第一楼”和1743年南昌布政使彭家屏重修滕王阁时又一次恢复“西江第一楼”旧称外,历代重修重建均叫“滕王阁”。 阎公重修滕王阁,建好时举办大宴,放到现在算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奠基仪式。在宴会进行正酣的时候,都督邀请各位来宾作序文助兴的时候,宾客们都知道阎都督是想借此机会让他的女婿吴子章名扬天下。大家自是心照不宣,拱手推让,唯有王勃没有推辞,接过纸笔,说道:“我来试试!” 哪知道这一试,试出了千古杰作。文章起初几句众人还不以为然,当写出“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阎伯屿已不再说话,静待接下来的巨作。等到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跃上纸面时,众人大惊,惊叹王勃的才华横溢。阎公说,此子落笔如有神助。 王勃一口气荡气回肠写下700多个字,可以说字字珠玑,运用了20多个典故,创造出30多个成语,这里面:天高地迥、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无论哪一个,上千年过去,至今都是广为流传。 有人说王勃就是上天派来写下这首滕王阁序的,时隔不到一年,在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便失足殒殁江中,不知不觉这篇《滕王阁序》传入唐高宗眼中时,在唐代能作诗写赋的人往往能得到皇帝欣赏,高宗召他入京,得到他已经逝去的消息,高宗连说三句可惜。 伴随着这篇《滕王阁序》,滕王阁也名声大噪,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还有人说滕王阁就是三大名楼之首。但滕王阁也是命途多舛的,历史上无数次因为各种原因被毁,真迹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我们看到的也是1989年第29次重建后的滕王阁。 滕王阁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属于中国古代皇家歌舞楼阁,是古代江南唯一的皇家建筑。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建,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名传千古,流芳后世,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曾赞颂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故又素享“西江第一楼”之美誉。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唐显庆四年(659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也就是说滕王楼一开始就是个仿品。人们登在阁上,只觉得好像腾云驾雾,置身于重霄之上一般。后来李元婴又调任到四川阆中,又在当地修建了一座阆中滕王阁。那为何这三座滕王阁唯有南昌的这座得享大名,成为“江南名楼”呢?这当然有赖于王勃的千古绝唱。这篇由骈体写成的诗序,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但是滕王阁的屡兴屡废,和历史上历朝的兴衰也不无关系。 滕王阁采取独特“明三暗七”格局,台座以上的主阁是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 滕王阁28次重建 滕王阁,初建于唐代,修成后,经历了千余载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4朝,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先后修葺达29次之多,唐代5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清阁于1926年被北洋军阀焚毁,今阁系第29次重建。 唐永徽三年(652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都督,次年又在洪州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 唐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唐宣宗大中二年夏,滕王阁首次毁于大火,虽派人前往扑救,但因火势炽烈而未扑灭,初唐之阁荡然无遗。当时的江西观察使纥干当即决定在原址上重建,重建工作于次日便开始,于同年八月竣工。重建的滕王阁规模略有扩大,并增加了不少附属的建筑,如邮驿、厅、轩、小阁、江亭等。 大中二年重修的这座滕王阁规模宏丽,也最为坚固。经260余年,直至宋徽宗大观年间才加以重修。南宋时,滕王阁被改建于城墙之上。元姚燧《新修滕王阁记》谓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 ▲宋宫廷画中的滕王阁 宋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国事日非,滕王阁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滕王阁自从848年在唐末年间修成后,一直到北宋的1108年以前,滕王阁一直没有重修过。 因年代久远,这座古老的楼阁因失修而塌毁。于是,当时担任洪州知府的侍郎范坦又对这座楼阁进行了重建。 这次重建后,整个楼阁的阁基比唐阁增高了,东西长度扩大了,南北宽延长了,同时,在主楼的南北两侧,还增建了“压江”和“挹翠”两亭,呈对称布局。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 新建成的滕王阁华丽堂皇,宏伟壮观,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从此,滕王阁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元 夏永 滕王阁图,波士顿美术馆藏 元代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 滕王阁在元代经历了哪两次大的重建与修缮? 元代的滕王阁,自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后,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过两次重建。元代滕王阁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及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两次。 第一次是1294年。当时,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大有倾塌之势。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南昌改名为龙兴,并封裕皇前来江西。 1294年,裕皇到滕王阁游玩,发现这座古老的楼阁非常破败,他便立即向自己的奶奶隆福皇太后要银子,想要重建这座楼阁。 隆福皇太后在大家的请求之下,由隆福官拨出5000缗银子,将阁移建城墙之上,于是重新修成了一座漂亮的楼阁,阁高五丈六尺。 这一次滕王阁不是重修,而是重建,其规模不一定超过前代,但是气势却不逊色,宋代时留下的旧砖旧瓦等一律都没有使用。 从古人留下的这些资料描写可以看出,1294年新修建的滕王阁气势不凡,气甍千仞,曲阑回护,丹碧辉煌。 在元代,滕王阁的第二次重修是在40年后,也就是元统二年(1334年)。 当时,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来到南昌,游登滕王阁,见阁破旧将倾,便采纳当地的最高官平章马合睦的建议,于同年12月兴工,第二年7月竣工,阁址仍在城墙之上。 重建后的滕王阁,其规模虽比宋阁缩了一些,但“材石坚致,位置周密,檐宇虚敞,丹刻华丽,有加于昔”。 因为江岸坍塌,后为了防御,南昌沿江的城墙内移去江三十步,滕王阁则由于年久失修,风飘雨淋,“颓压以尽,遗址颇沦于江”。正统初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建,改阁名“迎恩馆”。滕王阁在当时可谓是名实俱亡。明代宗景秦三年(1452年),迎恩馆毁于大火。巡抚韩雍于是在馆之东岸,改构“西江第一楼”。“西江第一楼”在明宪宗成化元年(1468年)已圯坏。这次重修,盖易旧制为阁,规模宏大。于是人们复称之曰:滕王阁。 明 仇英 滕王阁图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 在此之后滕王阁又因大火和战乱而数次修葺。而到了清朝的时候,滕王阁的兴废则更为频繁,前后有十三次之多。据史料记载,滕王阁在清朝曾经毁于火灾七次,遭兵燹两次,自然损坏而倾圯四次,毁后均又重新修葺。单是在康熙年间,滕王阁就曾经四次毁于火灾,得益于康熙盛世,每次损毁后均又重建。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江西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滕王阁毁于火灾,安世鼎再次重建之。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滕王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滕王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又重建滕王阁。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滕王阁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 清雍正九年(1731年),滕王阁毁于火。 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王阁遭火毁,不久修复。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滕王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征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击毙,滕王阁被烧成一片灰烬。 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曾经是大军交战的地方,滕王阁因为战乱被毁的干干净净,不过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没钱去好好修缮滕王阁了,所以修得马马虎虎。 清光绪末年(1908年),滕王阁又遭火焚。 清宣统元年(1909年),滕王阁重建,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 吴淑娟(1853~1931)1901年作 滕王阁图 立轴 设色绢本 滕王阁最后一次损毁是在1926年,当时的北洋军阀怕城外的建筑为革命军所用,得以居高临下便于攻城,于是就用大火将城楼给烧了,大火连绵三日,江岸十里一片火海,长达十余里的城外街巷尽成焦土。处在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也难以幸免,就这样焚化为灰烬了。 1942年的时候,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其助手莫宗江考察江南古建筑时,曾路过江西,并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其中包括彩色透视图一幅,平面、立面及断面图七幅。1957年江西省文化部呈送《重建滕王阁意见书》,确定以1942年梁思成、莫宗江的设计方案为基础重建滕王阁。 ▲梁思成1942年绘制滕王阁复建设计渲染图及草图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其中包括彩色透视图一幅,平面、立面及断面图七幅。 1957年江西省文化部呈送《重建滕王阁意见书》,确定以1942年梁思成、莫宗江的设计方案为基础重建滕王阁。 得知此消息后,梁思成特别提示省文管会:“滕王阁原是建在城墙上的,因此重建时也应为它建一个高约十公尺左右的高台,以代原来的城墙。” 然而,时局动荡,加上之后的多次重修滕王阁的计划都未能实现,直到1983年,重建滕王阁的决议才正式提到议事日程,并成立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1985年奠基重建,1989年完工。至此,滕王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才真正重新以他的雄姿屹立于江南。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落成。 滕王阁在历史上建而又毁,毁而复建,先后修建达29次之多。而滕王阁之所以没有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还要得益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中华文明的光辉。梁思成就曾在书中写到:“:“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噪天下,从此文以阁名,阁以文传。而阁其本身,也在历次修葺中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烙印,每一次阁楼的再修葺,都是一次对美的探索和再创造。 纵观1300多年来滕王阁的29次重建和重修,阁址虽有所变动,但均沿袭了唐阁的初旨,保持了唐阁的特有风格。历朝历代重建的滕王阁及其附属建筑,规模与规格虽不一样,但基本上是官建官管官用。 滕王李元婴当年创建这座“瑰伟绝特”的江南名楼,其主观上不过是“极亭榭歌舞之盛”。也许,这位亲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创建的这座名楼,自才人王勃一序后,名声远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阁,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 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尽风雨沧桑,屡毁屡建,逐渐变为具有多功能的名阁,成为游观、雅集、歌宴、拜诏、迎送、祭奠之地。 千百年来,历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以登临题咏、高吟俯唱、挥毫泼墨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丰厚的艺术瑰宝和文化积淀。它既是一座多临观之美的千年古阁,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高阁。 历经风雨沧桑的滕王阁,是历史盛名盛衰、国家治乱的标志。从滕王阁存亡兴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谓的“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深刻内涵。 1989年重修的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 主阁:主阁的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 大厅: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 主阁一层: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 其他各层:一楼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白栋材同志书“西江第一楼”金匾。 第二层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 中厅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第四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现《地灵图》。 第五层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 第五楼是最高的明层。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2米×5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 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 由台座之下的底层算起,这一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为“九重天”。 大厅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至小,由下至上,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采用五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 最顶端的彩绘,则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在我国古建中是不多见的,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时空无限之感,这也正是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之处。 藻井中央,悬挂着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在这“九重天”的西厅,有一仿古戏台凌霄,是一座小型戏台,每天进行古装歌舞表演。戏台两侧陈列有楚国曾侯乙墓乐器的复制品,有编钟、编磬、建鼓、双凤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深寓歌舞兴阁之意。 其中,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件。编钟为24件,可进行演奏,曾获得许多奖项。编磬为32件,其厚薄不同,敲击时发音各异。 此外,还有土乐“埙”、竹乐“”“排箫”,革乐“建鼓”、“双凤虎座鼓”,匏乐及丝乐“瑟”、殷代“虎纹磬”、“铙”等塑件,还有隋唐时代的乐俑。这些仿古乐器既是陈列品,又可利用它们进行小型的乐舞演奏。 在大厅的南北东三面墙上,便是大型的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 总之,重建的滕王阁,布置成了一座具有唐宋时代文化渊源和浓厚气氛并给人真实感的文化荟萃之地,成为文人墨客以文会友、吟诗作对、雅集抒怀和饮宴歌舞的高雅典丽场所。 即便如此,厚重的历史底蕴依旧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屹立于赣江边上的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因为据考证,以前的滕王阁是伫立在城墙之上,这种设计也是为了更好地还原,还有能让游客更有想象的空间。 一进院子,中部为太极阴阳鱼图案。到处都是《滕王阁序》的影子,显得书香气十足,抬头看楼阁,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就是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能参观的这六层,也是与众不同地介绍了各式各样与滕王阁有关的故事。能让人完整地了解到滕王阁的前世今生。登上楼阁俯瞰赣江,阴霾的天空下显得熬汤汹涌,思绪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盛唐,在成就了滕王阁感受了一把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篇《滕王阁序》成就了滕王阁,同时也让南昌变得更有书香的气息。有人说这都是后修建的阁楼,里面还安装了电梯显得不伦不类,不值得一游。但我觉得50元的门票加上钢筋水泥的建筑与情怀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样的滕王阁你愿意来吗? 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真是又荒唐又无赖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我们来说说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李元婴生年不祥。从其受封为王的时间等因素来判断,他的出生,应比他的晚辈唐高宗李治还要晚些许年。李世民上位后,李渊也没清闲给他生了30个弟妹。唐高宗李治早在贞观五年即被封为晋王,而李元婴则是“贞观十三年始王”。虽不能以封王时间作为判断年龄的绝对依据,但最起码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21岁初践皇祚时,作为皇上的叔叔,小王爷李元婴应该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半大孩子,这一点,从高宗即位之初写给这位王叔的劝喻书诫指责他用弹弓射人等细节中,也不难得到印证。 皇子被称为“龙子”,一生下来就注定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有别天壤。李元婴很小就受封为滕王,享受着封邑(今山东滕州一带)八百户农家的供养,并被授官为金州(今陕西安康一带)刺史。关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正史中以《旧唐书·滕王李元婴列传》所载的高宗训喻记述较详。在这篇书诫中,提到李元婴也曾“幼闻《诗》、《礼》,夙承义训”,受过系统和良好的儒家经典教育,并且从唐高祖起,三代皇帝都期冀他能“孜孜无怠”地读圣贤之书,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但李元婴却屡屡“不遵轨辙,逾越典章”,纠合自己王府中的众多府僚,一起欣赏舞乐杂技,无视城禁制度,经常夜开大门。当时,正值唐太宗驾崩之后的居丧期间,滕王李元婴没有因为哥哥的去世而表现出一点悲伤,和往日一样寻欢作乐,频频以歌舞为乐,不仅影响很坏,也严重违反了礼规。 为了加强管束,在当年官吏考核中,高宗给他的这位小叔叔定了个“下上”的考评成绩,期待他以此为耻,有所长进。其后,李元婴年纪稍长,迁任苏州刺史,随即又转任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婴一到洪州府(今江西南昌一带),便建了那座在当时不算什么,后世却成为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的滕王阁。因为最早的时候建造这座楼阁只是为了方便他寻欢作乐,据滕王阁有关考证资料,李元婴当初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娱乐之地。可是他没有想到,建造完成后这里能成为无数文人赏景的胜地。如此看来,李元婴喜爱声色犬马的习气仍是未改,只是这时山高皇帝远,没人管他了而已。在李治犒赏皇亲国戚的时候,给其他人都赏的要么是黄金白银田地,要么是绸缎丝织品什么的,只有李元婴,给了他两车麻绳,说是皇叔的钱足够多了,让他穿钱用。可即使这样,李元婴也不以为意,就当没发生过一样,还是继续在滕王阁中玩乐。就这样李治三番五次为难李元婴他都不为所动。李元婴担任洪州都督期间,又新添了一个更加恶劣的“爱好”,那就是欺男霸女。另一方面,李元婴才华横溢,非常善于作曲与画画,绘画功底深厚,他擅长画蝴蝶,简直是栩栩如生,由他开始就有了“滕派碟画”这一说。宋代名人谢无逸也说过:“粉翅翻飞大有情,海棠庭院往来深,当时只羡滕王巧,一段风流画不成。”,还有朱景云评价说:“能巧之外,曲尽情理。”可见其高妙之处。他画出的《百蝶图》更是成了很多人奉若珍宝之物。 李元婴子嗣 真的很能生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祖 父亲 李渊 即唐高祖,唐朝第1位皇帝。 母亲 柳氏 即柳宝林,出身河东柳氏。 子孙 长子 李循琦 封薛国公。 次子 李循珌 封长安郡公。 三子 李循瑀 袭爵滕王。 四子 李循瑶 封下邳郡公。 五子 李循璩 封兰陵郡公。 六子 李循珍 封临海郡公。 七子 李循琬 封临淮郡公。 八子 李循顼 —— 九子 李循玘 —— 十子 李循琨 —— 十一子 李循珽 —— 十二子 李循瑑 —— 十三子 李循琮 —— 十四子 李循珵 —— 十五子 李循理 —— 十六子 李循琈 —— 十七子 李循琚 —— 十八子 李循琣 —— 三女 —— 下嫁蜀州司法参军于隐。 孙子 李知礼 李循璩长子,封金山郡公。 李知节 李循璩次子,封昌宁郡公。 李涉 李循琣之子,袭爵滕王,本名茂宗,官至淮安郡别驾。 曾孙 李湛然 李涉之子,袭爵滕王,官至殿中监,官至左金吾将军。 清 高垲楷书《滕王阁序》 ▼ 高垲(1769-1839),字子高,号爽泉,钱塘(今浙江杭州)布衣。早弃举子业,专力学书,得欧、褚神髓。嘉庆中,阮元抚浙,延校金石文字,并手录薛氏钟鼎识跋刊之。大江南北名胜碑版多出其手。复精绘事,尤工花鸟、草虫,取法宋、元,钩勒设色,均极精妙。偶治印,亦秀劲有法。卒年七十一。 关于 滕王阁 滕王阁重修 假文物 的相关报道 滕王阁本来就是赝品 历朝历代屡建屡毁重建29次 嘻嘻网 2020/7/18 19:41:36 北京永定门:被火车站连累的城门拆了又重建 北京日报 2018/10/8 21:52:47 没有文化瞎折腾 济南老火车站被拆21年后欲复建 嘻嘻网 2017/10/22 19:28:14 你看到的这些“中国古迹”,竟然都是现代建筑? 嘻嘻网 2017/8/15 19:19:16 搜索 滕王阁 滕王阁重修 假文物 在百度 使用本站表示即接受 xixik 的 用户协议 及 隐私保护规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