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23
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
文徵明70岁写下的《草堂十志》,
开元元年(713年),
唐玄宗李隆基将年号由“先天”改为“开元”,
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准备重振大唐伟业。
他看中了一个叫卢鸿的才子,但多次征召,卢鸿还是不愿做官。
唐玄宗便赐他一身隐居服,一所草堂。
后来卢鸿把草堂十景画成《草堂十志图》,谓之“玄居十志”。
每幅图前都取一个景名,并题咏,以物喻人,赞美隐居的生活。
到了明代,文徵明辞官回到老家,专门用小楷写了这个《草堂十志》。
文徵明《草堂十志》
01
自古以来,隐士归隐山林,无非是这几种情况。
一种是世道混乱,政见不和。
明末清初有个进士,叫李孔昭。清兵占领北京后,他在野外哭了崇祯三年,而后隐居。
清朝局面稳定后,遍访明朝遗老,就去山里找他。
进山后看见一个老汉,背着一捆柴草,就问他:“你知道李进士住在哪儿吗?”
老汉往前一指,说,那几间破房子就是。
去了一看没人,就问邻居。邻居说:“刚才那个背柴草的就是李进士。”
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李进士。
这类人或是因为气节,或是为了避乱远难,以求身家性命的安全。
还有一类人,在官场屡经坎坷,碰得头破血流,决定退出是非之地,成了隐士。
像白居易早年意气风发,写了许多“不畏权豪怒,亦任亲朋讥”这样的诗歌,
后来屡遭贬斥,就变成了什么也不说、
什么意见也不提的老好人。
下了班就在自己的花园饮酒作乐,
“隐”于朝廷了。
卢鸿的情况跟他们都不一样。
他既非生活在乱世,也不是黑暗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最“圣明”的时期。
唐玄宗上任初期,改年号为开元,就重金请他,他不出山。
五年之后,唐玄宗诏他到东都洛阳,他不敢不去。
谒见玄宗,他却不下拜。宰相问为何,他说,礼仪素来被忠信所轻视,我是带着“忠信”来见皇帝的。
唐朝应该是对隐士最好的时代了。
南朝时孔稚圭写过一篇《北山移文》,讽刺一种表面清高、实际官迷心窍的假隐士。
刚进山的时候,“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皇帝的聘书一到,他们马上“形驰魄散,志变节动”。
如果说南朝时这种人还刚刚有,那么到了唐朝可谓比比皆是。
有人昨天还在山林,今天就成了皇上的座上宾,这可比“十年磨一剑”寒窗苦读的士大夫们容易多了。
这一招被称作“终南捷径”,李白、孟浩然都走过。
可卢鸿看来是真的把做官看成累赘和枷锁,逃避名利到了极点。
皇帝授他谏议大夫,他坚决辞谢。
皇帝保全他的志向,下诏许他归隐山林,赐他隐居服和草堂,每年还可得粮米一百石、布绢五十匹。
02
庄子说:“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所以,卢鸿将自己居室命名为“宁极”。
因为不用做官,他有的是时间搞学术研究,也能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
《唐才子传》说卢鸿:“善八分书,工诗,兼画山水树石”。
他的《草堂十志图》画的是隐居的嵩山一带的景物,用十景喻十志。
分别是:草堂、枕烟庭、羃翠庭、樾馆、洞元室、倒景台、期仙磴、涤烦矶、金碧潭、云锦淙十景。
代表了十种志向,除了隐逸不仕的操守之外,其他都是与庄子和道家有关的呼吸饮食、听琴、清谈、炼丹、荣辱、知己等,把成仙当作养炼的最终目标。
特别妙的是每景前的小楷题记,笔法或仿虞世南、或仿褚遂良、或仿颜真卿,无不形神兼备。
这个《草堂十志图》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说法认为是李公麟的临本。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七月,一直靠装疯卖傻、大隐隐于庙堂的“隐士”杨凝式,在前晋昌书记左郎中家看到这幅画。
很是喜爱,为其题跋。
右览前晋昌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石。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拜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这个跋也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布局用笔有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味道,但“不衫不履,遂自成家然学行。”(清刘熙载语)
03
嘉靖五年(1526年),56岁的文徵明递上辞呈,终于得到皇帝批准。
世界那么大,他想回家做隐士。
他是属于性格淡泊、不慕名利,受不了官场束缚的那一种“归隐”。
他一生十次考试均未及第,54岁时才经人举荐任翰林待诏。没两年便不堪官场束缚,辞职返回苏州。
晋代著名隐士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回到苏州老家,文徵明在家东面筑室,取名玉磬山房。
他在北窗下种了几棵梧桐树,每天早上写字儿画画,晚上小酌三杯。
他说自己晚年才体会到酒中的乐趣,写下:“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你们这些官僚权贵,哪能体会我自得其乐无拘无束的快乐呢?”
60岁本应进入晚年,可文徵明在吴中文人中心活跃30年,却是从60岁才开始的。
70岁时,文徵明写下了《草堂十志》,他一直喜欢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和王维的《辋川图》,也曾临摹过。
他写小楷,是从少年一直写到生命最后一刻。
但文徵明自谦,说自己“84岁才稍知用笔”。
他原来书写并不高明,后来刻意临学,才得到宋元诸家书法规范。
一旦悟得笔意,遂将宋元笔法全部舍去,而专门师法晋唐。
他的代表作《离骚经》、《九歌》等都是85岁之后所作。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