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十二因缘
佛讲十二因缘的缘起,在于释迦牟尼佛还在家时,几次游玩,分别碰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当时还是太子的释迦牟尼佛,怅然不悦,思索解脱老、病、死痛苦之法。后来,太子出游之时,看到了一个出家沙门,就问沙门,为什么要剃除须发,法服持钵?沙门回答说: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因而决定出家,调伏心意,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
下面这段经文是佛讲十二因缘的核心内容:
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二因缘的解释:
说一切有部
《俱舍论》及其注释继承了《大毗婆沙论》所确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缘:
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 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 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 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未来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老死,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龙树《大智度论》
“ 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法,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为业;余七分,名为体事。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
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 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 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情、尘、识合,是名为触。 从触,生受。 受中心着,是名渴爱。 渴爱因缘求,是名取。 从取,后世因缘业,是名有。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 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
另有一篇关于十二因缘的介绍:什么是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九、取,为爱努力地追求。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十二因缘的意义
因为十二因缘的每个要素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传不止,所以只要我们暂断轮回链上的任何一个接点,尤其是破除无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缘所束缚,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也是我们参悟十二因缘的目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