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8, 2019

草书的抒情性 ✔草书的创作 ✔草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书家

✔草书的抒情性
✔草书的创作
✔草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书家


关于草书的起源,说法一直不一,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赵壹却认为“于秦末”。通过现在出土的实物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草书的最初雏形,可以从篆书、隶书的草体看到影子,至迟在西汉草书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么什么是草书呢,简单的说就是正体的草写,就是在隶书快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草书又有“稿草"之说。
01
草书的抒情性
草书是各种书体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书体所谓最具艺术性,是指草书抒情性而言的,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草书远胜过其他书体,所以杨泉的《草书赋》说:“唯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只有草书,才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作为草书,无论是侧重点画端点的二王一类草书,还是讲求线条感的“颠张醉素"的狂草,抒情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果说王羲之《远宦帖》表现了书家的优游与闲适的话,那么张旭、怀素草书则充分体现了大唐鼎盛时期艺术家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了艺术家精神的自山与情感的激越。


因此我们说草书是最具艺术性的一种书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汉代草书家们“领袖如皂,唇齿常黑"的痴狂了。当时大多数人不理会书写的实用目的,而整天埋头于草书,很大程度上是从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解脱。历史上许多草书名作都依赖于情感的宣泄或抒发。
02
草书的创作
(一)书写速度

说到草书的书写速度,很容易让人想到“匆匆不暇草书"这一千古名句。
对于这一论断,因为句读不同,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太匆忙了,没有空闲写草书,主张写草书的速度要慢。
另一种认为是:“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太匆忙,没有时间了,所以才写草书,言外之意就是草书的书写速度很快。


将“匆匆不暇草书"理解为草书要慢写的认识,实际上是书写者尤其是晚清书家的一种误解。因为古代书家早就认识到,草书要快写,如赵壹在《非草书》上讲:“草贵易而速,今反难而迟。"意思是说本来草书是要快写的,而今天人们写慢了,这是不对的。


可见草书书写的快慢问题在汉代时就已经存在。到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等书家,他们是用碑派的方法写草书,想要表现出草书点画的滞涩感,只有放慢速度来写,进而将慢写草书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从草书产生的本意上讲,快写才是草书的本意。

(二)草书之难 

一般来说,草书是一种比较难写的书体。一方面它最善于表情达性,讲求书写者的性情,书写时的物我合一。另一方面,单纯从技术层面,一般以为要写好草书,必须对毛笔及其在纸面上的点画形态有充分的估计,换句话说,必须对工具材料十分熟悉。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写好草书应先有楷书的底子;楷书写好了,最好行书也要达到相当水准,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具备写好草书的条件。反观书法史上草书大家,大都符合这一特点。
因此如果梳理一下历代的书家,就会发现擅长草书的书法家,不管在同一时代,还是放眼整个书法史,比其他书体的一书家都要少。


例如,在草书和楷都处在鼎盛时期的唐代,与楷书家相比,颇有成就的草书家就要少。屈指可数的只有四家:怀素、张旭、贺知章和孙过庭,而楷书家显然更多。到了明代,可以说是行草书最为发达的时期,从擅长章草的宋克算起,到解缙、祝允明、徐渭,再到张瑞图、黄道周、傅山诸家,把所有的草书家历数一遍,还是不如行书家多。至清代,非常好的草书家就更少,特别是清代的中晚期,尽管也有擅长草书的,但放在整个时代之中,还是远远赶不上楷书、行书的水平。


(三)物外悟草 

草书家的成功在于两点,一点是技法的精熟,即使是“粗服乱头"的晚明书家,如徐渭、傅山等人,他们的每件传世作品,无不依赖纯熟的技法。另外一点是字外功,所谓字外功,对于草书家而言,并不是读几本书,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要具备良好的艺术感觉,而艺术感觉很多时候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即通过外物来悟得草书。张旭“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黄庭坚“观长年荡桨而书法大进"都是有口皆碑的例子。


通过这些享有大名的草书家物外悟草的故事,可以看出,草书离不开对于意象的揣摩,草书的想象力与意象密不可分。这也是草书家良好艺术感觉的源泉。清代学者翁方纲更用一句“世间无物非草书"加以概括。自然外物莫不通于书法,莫不就是书法。


与其他书体相比,草书的艺术创造,需要更多的感性支配,不像正书那样,可以慢条斯理、工工整整地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写,不需要过多的情绪支撑,甚至可以打破常规书写的顺序,如文本内容是竖行的,也可按横行去写。而草书的书写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唯一的,不可逆的。
(四)草书与酒
与诗词一样,书法与酒也颇有渊源。回顾书法史,书法与酒的故事俯拾即是。酒后作书往往会产生意外效果,因为酒能使人兴奋,解放理性,激发人的创作欲望。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一种微醺状态下书写而成的。当时的王羲之五十一岁,他与谢安、孙绰等人宴饮于绍兴兰亭,寄情山林,放浪形骸,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就是这样饮酒之后当场不经意书写的《兰亭序》,成了历代书家无不效法的千古绝作。《兰亭序》成了书法抒情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笔法精美典雅与结构巧妙自然的高峰。


《兰亭序》
与王羲之萧散、闲适的心态不同,张旭、怀素在酒的助兴下,显得狂放不羁。杜甫诗歌中提到的“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与怀素《自叙帖》中所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无不如此。
03
草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书家
在书法史上,草书从章草变而为今草、狂草。(一)章草 

章草在汉代已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主要特征是每字独立不相连属,末笔常为雁尾,带有隶书笔意。著名的草书家有崔瑗、杜度、张芝等。其中崔瑗、杜度以章草名世,并称“崔杜"。西晋草书家以索靖和陆机为代表。索靖(239一303)传张芝法,以章草名世,传世书迹有《七月帖》、《月仪帖》、《出师颂》等。


七月帖


出师颂
(二)今草 

张芝为今草创始人,有“草圣”之称,传世有《冠军帖》


冠军帖
所谓今草,为楷书的草写,字间可相连属,末笔没有隶书笔意。到东晋时期,王、谢、郗、庾四大家族都有较为杰出的草书家,如谢安、谢万、郗鉴、郗超、庾元亮、庾翼等,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当推王家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南朝梁武帝评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多半指其草书而言。


《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以《十七帖》与《远宦帖》为代表。二者均为学习草书的范本,后者往往被认为是草书用笔的经典作品。王献之草书被米芾称为“一笔书",字间连属不断,以连绵的映带为特征,堪称草书章法的经典。南朝时期,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智永禅师以草书承继家法,他的《真草千字文》为一代名作。


真草千字文
(三)狂草
孙过庭之外,最为有名的草书家当推“唐草三杰"一一一张旭、怀素、贺知章,其他如高闲也颇有成就。


张旭作品
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为其代表作。尽管对于它们的真伪历代聚讼不断,但对其艺术性则有着较为一致的意见。从技法处理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异同。相同之处,都加强了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将王羲之草书中的点画线条化,从而与二王拉开了距离。不同之处在于所有字内笔画连接关系、字间关系都有很大的改变,笔画与字间的连绵已经使字形几乎达到不可识别的程度。书写成为了线的艺术,依赖于中锋为主的用笔方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