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变迁史
翻开煌煌中国历史长卷,书法艺术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上古有仓颉“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篆隶楷草行皆风行于世。
在这里,我们将带领你找寻遗落的史迹!
中华书法艺术史
‘请将手机横向摆放 以便查看’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们的诞生及延续除了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更是一位位书法大成者努力的结果(由于甲骨文是近代考古发现,所以暂不做代表人物推荐)。
书法简述
先秦— 秦代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
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
在神话传说仓颉造字后,汉字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民族文化的主要基石。透过长眠于地下数千年的先秦文物,我们依稀能看到早期书法的缩影。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刻有文字的龟甲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刻有金文的铜器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其中,小篆由李斯等人改造而成,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用笔均匀,结构协调,字体典雅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李斯 泰山刻石(小篆)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程邈(秦)及其作品
汉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
草书、楷书、行书
书写达到自由高峰
草书是在汉代成熟的一大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两种。草书渊雅静穆,灵动活泼,气息古朴高远,是极有审美价值的一种字体。被世人称之为“草圣”的张芝,笔墨随性,书写高度自由。
张芝 《八月帖》
张芝《冠军帖》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数到楷书,不得不提到下面这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 楷书《黄庭经》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其中最知名的,仍为王羲之手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临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
唐代— 五代两宋
唐楷、狂草、瘦金体
承上启下、崇尚规范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原拓—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玄秘塔碑》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怀素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唐代书法家,字藏真,僧名怀素)
怀素 《自叙帖》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赵佶 《秾芳诗》
清朝
魏碑
精神感动,兴趣酣足
清代书法的复古可以说是一个猛回头,由于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热衷于金石考据,碑学便是借鉴钟鼎、秦篆、汉隶和六朝石刻的书风。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吴昌硕、康有为等。
清代魏碑(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艺术已渐渐被淹没在网络媒体,电子设备的人们所忽视。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文化根源,应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重视书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重视中华文化之未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