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7, 2019

宋书最后的辉煌 张即之



宋书最后的辉煌 张即之


南宋末期文人书法不再一味追逐“宋五家”(苏、黄、米、两蔡),直取晋唐,出现崇古倾向。张即之是南宋书坛首要人物,《中国书法发展史》宋六人,另五人为北宋四家与赵佶,张即之居晚,有“宋书殿军“之誉”。尤袤、姜夔等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人书家。



张即之(1186-1266)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后知嘉兴,以言罢。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书家。
即之书法深得其伯父张孝祥法乳,宗师欧、虞、颜、米,尤擅楷书;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大字遒劲大雅小字俊健多姿,笔势圆劲
兼取隶书笔法,风骨奇峭,能于北宋四家外,另辟蹊径,其下笔简捷凝练,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
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
他曾自云:
“不知匀圆可喜,不知尖峭可骇”,
和苏、黄诸人一样,自出新意,不随人计。
他博学多识,“性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他的书名在当时甚著,金人亦不惜重金来收集。
他又“多以翰墨为佛事”,一生写佛经甚多。
今故宫博物院藏
《佛遗教经》、《华严经》,传世作品有《杜诗卷》、《李伯嘉墓志》、《汪氏报本庵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



南宋 张即之《大字杜甫诗卷》(局部)
历代书坛公认“大字难妙”,盖因大字在行笔与结体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预期的理想境界。张即之善大书,其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在于他临池不辍,刻苦修练,一生勤奋,具备了极为深厚的功力。《大字杜甫诗卷》,张即之大字楷书墨迹,纸本,纵34.6厘米,横128.7厘米,共一百二十八字。书杜甫七律《紫宸殿退朝口号》和《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二首,为张即之六十五岁时所书,款署“淳佑十年(一二五零)八月下浣樗寮”。此卷雄厚挺拔,险劲清绝。起笔落墨沉着从容,运行稳健,老笔纵横;笔画抑扬顿挫,使转颇急,力透纸背。其结体不雕不琢,斩钉截铁,笔势飘逸潇洒,大气磅礴。这是件十分难得的翰墨精萃,前人评为“有长风破浪气象”,堪称张氏大字楷书的代表佳作。



南宋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纸本59页,每页纵30.7厘米,横14.l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度人经”全名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册前有清乾隆帝行书“毫素通灵”四字,后有钱陈群题跋一段。鉴藏印记钦有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册后余纸有“李受持”三字,字下钤“蒙孙”(朱文),字上钤“山水中人梅江李氏”(朱白文)及山水印一方。《秘殿珠林续编》著录。按钱陈群题跋言:“度人经为张君中寿时所作无疑。”此经书法干正秀劲,纸墨精好,用笔秀颖,前后完整。



南宋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局部)
《汪氏报本庵记》,纸本行楷,纵29.3厘米,横91.4厘米。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乾隆时曾刻入《墨妙轩法帖》第四册。文徵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报本庵记》一文原为楼钥所撰,汪氏是楼的外祖家,不知道与张即之有无瓜葛,要录写这篇文章。书后的“淳熙十二年(公元1252年)三月二日”款,原应在文内,为后人挖移篇末。此卷小字行书,运笔流畅而劲健,比即之其它擘窠书《杜甫诗卷》要秀逸些,是张氏传世墨迹中的佳作。



南宋 张即之《致殿元学士尺牍册》
《致殿元学士尺牍册》,纸本行书,30.7 x 53.6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即之擅长行书与楷书,存世书迹中,尤以中楷书写的佛经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这件“致殿元学士”尺牍,又名“从者来归”帖,是以行草书写在牙色印花纸本上。由信中“野衣黄冠,拥懒残煨芋之火”等语句看来,大约是张即之晚年(淳祐五年,1245年左右,张即之时年六十岁)退休闲居于家中时所作。这幅尺牍结体疏秀,用笔清俊飘逸,丝毫看不出衰颓的老态。另一纸《溪庄帖》,又名《草书于廿而弟知县承议尺牍》,纸本行书笔法变化不大,应与《致殿元学士尺牍册》书写时间相近,其精熟程度毫不相亚。



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无锡(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三十一年,知泰兴县(《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孝宗隆兴间驻江阴军教授,需次七年。乾道五年(1169),除将作监丞。七年,迁秘书丞兼实录院检讨(《南宋馆阁续录》卷七)。淳熙二年(1175)出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五年,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诚斋集》卷七八《益斋藏书目序》),改江南东路。八年,为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迁转运使兼知隆兴府。十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讲,十四年,迁太子左谕德,除太常少卿(《宋中兴东宫官僚题名》)。因论姜特立罢。光宗绍熙元年(1190),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给事中,兼侍讲。四年,除礼部尚书兼侍读(《止斋集》卷一二《正议大夫守给事中兼侍讲尤袤除礼部尚书兼侍读制》),五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善作诗,“诗从江西派,性格平淡”,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有《遂初小稿》六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梁溪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康熙间尤侗收辑遗文,刊有《梁溪遗稿》二卷;民国尤桐续刊《梁溪遗稿诗钞补编》。事见《梁溪遗稿》卷首《家谱本传》,《宋史》卷三八九有传。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收藏了大量图书,并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尤袤曾把家藏书籍“汇而目之”编成了《遂初堂书目》一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对研究中国古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尤袤的大量诗稿和其他著作以及三万多卷藏书,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现在见到的他的五十九首诗是由他的清朝后裔尤侗从一些方志、类书中搜集到的。
尤袤“工书法,尝记古人笔法来处,如周太史奠世系,真使人无闲言”。尤袤的书法作品,目前国内极其罕见,其手迹今仅见于宋代个别名家名帖之题跋,尝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跋范仲淹《师鲁帖》、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南宋 尤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尤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行书。
【释文】:
此卷有米襄阳题。尤可宝玩。杨统碑跋。叹其名之磨灭。盖公偶未考尔。统以建宁元年(168)三月癸丑卒。而跋以为五月。当由笔误。淳熙十五年(1188)季冬廿三日。锡山尤袤观。


南宋 尤袤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尤袤跋李结《西塞渔舍图》,纵40.7厘米,大都会美术馆藏。由二跋感知尤氏书追魏晋古法,笔画、结字、章法均较自然,无造作之痕,书风平淡高古,诗书一味,名闻当世。
近日江西吉安发现尤袤《宋故太孺人段氏墓志铭》,介绍说“高1.32米、长0.75米墓碑,上刻有600多字,碑文记载该墓志铭由杨万里撰、尤袤书、欧阳士宁刻。600余字无一字缺损,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笔者认为碑文字迹颇为潦草,与手迹风格相去甚远,且“尤”字其点帖上均写于横下,此碑之“尤”点于横右,与尤氏书写习惯相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父知鄱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居吴兴之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自号白石道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然而姜夔为人清高,怀才不遇,一生困顿不得志,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浪迹江湖,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姜夔也常寄居他们家中,得到他们经济上不少的帮助。后病死在杭州,葬西马塍。
姜夔书法“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宋谢采《续书谱序》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用志刻苦。”赵孟坚目之为书家申韩。传世墨迹不多,有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


南宋 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局部)
《跋王献之保母帖》姜夔小楷(局部),纸本,长31.6cm,全文计101行,故宫博物院藏。他的书法出于二王一路,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南宋姜夔《续书谱》
《续书谱》一卷姜夔所著,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议论精到,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该文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