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7, 2019

姜夔論楷书

姜夔論楷书:平正的楷书太俗

01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
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
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
“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
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宋·姜夔《续书谱》
这段话举出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真书潇洒纵横、各尽字之真态,
来对比唐人一味求平正的失误。姜夔的见解是很正确的。汉字虽然叫方块字
,但实际每个字短长、肥瘦各异,疏密欹正不同。作真书切不可截鹤续凫,
令其整齐划一,布若算子,失尽字本身的势态。唐人以书判取仕。
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书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字形呆板。
姜夔所谓“私意”,正是指唐人的这种明显的功利目的。
02
真书之难,古今所叹,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
钟书点画各异,
右军万字不同,物情难齐,变化无方,
此自神理所存,岂但盘旋笔札间,区区求象貌之合者!
——明·莫云卿《评书》
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而失去生机,
失去书法追求最根本的东西——神韵。学习真书,难在得魏晋人之神韵。
钟繇的真书“使转纵横”极有气势,
王羲之的小楷变化无穷,这是因为魏晋人的思想境界高,
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规律,而不是斤斤于运笔的技巧。
姜夔:平正的楷书太俗
03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
《书谱》云: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险绝之后,复归平正。”
盖非板滞之谓,仍要衔接有气势,起迄有顿挫,写真一如写行草、方不类“算子书”耳。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学习楷书初级阶段,还是要先从结构平正的一路入手,作为基础。
能做到沉着稳健,不至于浮滑无力。
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的学书三个阶段:
平正-险绝-平正。后一个平正是一种高超的境界。
在追求过结字的险峻奇绝之后,达到一种超逸自然的程度,
笔画之间虽起止顿挫分明而气势连贯。
这是因为有了行草书“使转纵横”的功力,
才不是“算子书”了。
古人的书法以奇逸跌宕为主流,不提倡平正。
但对于初学者还是要讲阶段性的。
姜夔:平正的楷书太俗
04
盖作楷先须
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
再会以法,自然合度。
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
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
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
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清·宋曹《书法约言》
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特征。
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
然后再以法则推求。法则绝不是使字平直呆板,
而是要在每个字的本体特征上尽其形势,令其自然合度,
不拘泥在每个笔画的起止上,
否则会遏制笔势和意趣。笔笔相生,因势而发,自然有力。字字形状不同,
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
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才是合乎法度的。
这段话解决了法度与自然的关系。
“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是彻悟者的语言。
姜夔:平正的楷书太俗
05
楷书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清·宋曹《书法约言》
宋曹所说极是。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杀锋入纸,入木三分,从不臃肿含糊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得其笔意,真如骑着快马冲锋陷阵去砍杀,
骏利爽快。但墨迹入石,经辗转翻刻,又经风化,
拓时墨也会掩去锋芒,所以形成了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样子,
后人反而认为是古朴凝重,结果造成滞钝。
用笔当出入引带分明,如人作一个动作,要做到家,不可拘泥窘迫,
不敢尽其势态。
姜夔:平正的楷书太俗
06
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
虽峭劲如率更,道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
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
八法备而后可以为人。
——清·王澍《论书剩语
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他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种生物。
但中国书法,却赋予这种“工具”以生命,
让他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
试想,我们不用毛笔,而用直尺、圆规写印刷字体,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而运用毛笔者要得古人姿态、气度,并非要从笔墨技巧上下功夫。
下笔遒劲,用墨苍润,自能笔下决出生机。
姜夔:平正的楷书太俗
07
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
到字成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直。
——清·徐用粲《论书》
楷书一般说法是“横平竖直”。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机械。
横有轻、重、长、短、俯、仰,
竖也因位置不同而有形态与方向的变化。
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复,那就不是书法。
把用笔结体的各种变化把握住,
运用自如,反倒觉得字里行间安稳统一了。
姜夔:平正的楷书太俗
08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
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
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
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
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沈曾植对横平竖直与算子书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
他认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
从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汉隶,都是横平竖直的。
行草书也是横是横,竖是竖。他指出所谓算子书实际上是
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筹,长短粗细一致,平行排列,
毫无起止相顾盼呼应的势态。
如果理解了笔法中的止起使转,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