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在释迦牟尼35岁的时候,他来到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伽耶(Bodh-gaya),坐在尼连禅河(Niranjan River)边一棵菩提树下进入禅定。传说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入定思维,释迦牟尼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又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能够真正平等地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英语中称为“enlightenment”),从此他被人们称为“觉悟者”,“佛”(梵语Buddha 意为“觉者”,“the enlightened one”)。然后他来到位于今天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的鹿野苑(Sarnath)为曾经一起苦行的五位沙门讲解自己的思想,使他们也证悟了佛法。这次讲经被称为“初转法轮”——转动佛法之轮。第一个佛教僧团也由此成立。
五比丘礼敬象征佛法力量的法轮,图片
释迦佛在鹿野苑首次讲经的内容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这是佛教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为所有宗派所尊奉。此后释迦佛多次为众僧和大众讲解这些理论,形成了一系列佛经。如详细阐述四圣谛的佛经有《分别圣谛经》,分析十二因缘的佛经有《缘起圣道经》。八正道可见于上述两部佛经,另外在《八正道经》中也有论述。这三部佛经都是释迦摩尼在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位于今天印度北方邦的Bahraich市东面的Shrivasti,靠近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边境,距离释迦佛的故乡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一百多公里)。
1. 四圣谛
“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包括苦、集、灭、道四谛,也是四个理论层次。苦谛揭示了人生充满了痛苦(suffering)这个现实;集谛又称习谛,解释了痛苦的来源在于个人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业(Karma)和主观上的因素——烦恼;灭谛展示了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后所能体验到的境界;最后一个道谛告诉人们如何获得解脱,这个方法就是八正道。
在苦谛中,释迦佛按照印度哲学繁复的分析传统,列举了种种痛苦,总体上可以分为身体之苦和心理之苦两类。身体之苦在于生、老、病、死,此处不必详说;心理之苦包括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和所求不得苦。相信这样的苦对于很多在社会里忙忙碌碌的现代人都不会陌生,值得好好地解释。
怨憎会,就是不喜欢的人和事物偏偏聚到一块儿来了,再概括点说,就是倒霉了。比如和自己看不顺眼的同事偏偏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上班,常常为对方的言语或者为人而不快;家里的婆婆抱怨儿子怎么娶了一个不懂事不孝敬的媳妇;明天要考试了,自己却偏偏感冒;一次户外活动本已准备妥当,但偏偏遇上暴雨……遇到这样的倒霉事儿,谁都会很不爽,于是心中就生出了怨憎会苦。
与怨憎会相反的就是爱别离了。失去自己所爱之人和事物所带来的痛苦就是爱别离苦,对此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与亲人和朋友的分别,各种失恋都让人无比痛苦;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有多少熟悉的景致消失了,又有多少人离开家乡到外地闯荡,记忆中的很多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爱别离,长相思,从来使人怨。
人有了各种苦,就会想着去摆脱;人活着,就会有各种欲望,无一不想被满足。然而现实往往是无奈的,能够实现的愿望并不多,于是心中愤懑,这就是所求不得苦。越是想要得到,得不到的时候就越痛苦。长久的痛苦折磨,人的心理也会变得扭曲。
人的心中有了痛苦就会变得不冷静,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产生恶业,而恶业又会带来新的痛苦。如此前业是后业的原因,后业再造作后业,业业相续,人便总是处于痛苦的轮回之中,没有真正的自由。这就是集谛告诉我们的道理。“集”是招聚的意思,这里指业会招聚未来的痛苦。集谛又称习谛,“习”的意思是连续、往复,在这里就是指业业相续的道理。
那么,当一个人从痛苦中彻底解脱(moksha / liberation)出来后会体验到怎样的感觉呢?答案就是灭谛。在《分别圣谛经》中释迦佛告诉众人,只要明白佛法,经过恰当的锻炼,众生皆可获得解脱。一个人获得解脱后就不再造作新的业,不再有贪爱之心,不再执著,也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当他受完所有旧业带来的报应,身体衰老毁坏之后(也就是构成身体的诸因缘散尽)便不再往生,从此归于寂灭,这个不寻常的“死亡”过程就是所谓的涅槃(nivarna)。
涅槃几乎是所有印度宗教所追求的境界,早在佛教之前的《奥义书》时代就已流行于世,只是具体的含义不同。在印度教中涅槃指梵我合一。如瑜伽派经典《薄伽梵歌》第7章30节所说,“他们因为了解有关超然活动的一切,所以实际上就是梵”。佛教认为不存在永恒的“梵”,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当所有因缘断尽,生命的状态就不再出现,这就是“灭”、“涅槃”。有人或许会问,涅槃后的“我”去哪里了?释迦佛今天在哪里?其实,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认为“我”也就是自我是虚幻的观念,是“假我”,是由于对真理的无知而产生的一种幻象。释迦佛涅槃了,他存在的这个现象消失了,那就是彻底消失了。可是,除了佛教的义理——佛法,世间真有一个“释迦牟尼”吗?禅宗六组惠能大师说得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涅槃是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状态,其中的大乐与大自由只有亲证者才能得知。曾经有一位博客作者说尼泊尔的某位大师是释迦佛的转世,这是谬论。当知释迦佛早已涅槃,何来往生?
2. 十二因缘
释迦佛的十二因缘说可以被认为是对四圣谛中的集谛所做的深入分析。十二因缘说的产生早在释迦佛悟道之前。在《缘起圣道经》中释迦佛告诉众人:“在我未证得无上智慧时,独自坐在寂静的地方开始思考”。释迦佛的思考过程也很有趣。他从最终的果——人生之苦入手沿因果链层层逆推分析,最终得到了根因——无明。简言之,十二因缘可以归结为如下一个因果链:
苦<-- p="">
附:《分别圣谛经》、《缘起圣道经》和《八正道经》原文
《分别圣谛经》
接着,释迦佛指出,如果破除无明,则沿此因果链层层向下破除,最终生、死和苦都可被永远消除,人由此获得解脱。
无明(ignorance,梵语Avidyā)这个概念为印度各种宗教共有,指不了解真理的愚昧状态,又称为痴(梵语moha)。无明是人生众苦的根因,也是引起生死轮回的根因。如何摆脱无明、获得解脱是印度宗教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此,各种宗教提出了自己的方法,释迦佛也提出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即八正道。
3. 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四谛中的道谛,是释迦佛在觉悟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后为寻求解脱的人们提出的修行方法,意为八条正确的道路。在《缘起圣道经》中释迦佛强调八正道是古代证道者采用的方式。概括起来这八种方式(八支)就是:懂得真理(正见)、树立正确的目标(正志)、不说恶言妄语(正语)、不做坏事(正业)、用正当的方式谋生(正命)、勤修精进(正方便)、端正思想不生恶念(正念)和保持禅定的心理状态(正定)。
八正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对修行者提出了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正见,其它七支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八正道是符合佛教的中道思想的。“中道”是佛教的基本立场,意为不取极端立场,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相同。八正道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在八正道中没有苦行,而苦行为当时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所重视。教义与佛教相似的耆那教也重视苦行。释迦佛自己在成道以前也曾苦行六年却发现这条道路并不适合自己。八正道亦不提及鬼神崇拜和祭祀等内容,这也是当时婆罗门教信徒们所热衷的。至于佛教分化出小乘之大众部以及大乘佛教后出现对菩萨和佛陀等的崇拜和祭祀仪式则是佛教混合了其他印度宗教习俗的结果了。此外,八正道中的“正命”除了反对巧取豪夺贪得无厌之外,还反对当时的邪命外道以江湖骗术和玩弄言辞来营生的做法。邪命外道被佛教称为六师外道之一,主张宿命论与享乐,其领袖为拘舍罗,与释迦佛同在舍卫城中传道,为释迦佛和耆那教领袖大雄所共斥。
总的来说,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断苦和解脱。痛苦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人,也是促使悉达多王子离开安逸的宫廷生活走上成佛之路的原因。释迦牟尼从分析人生充满种种痛苦这一现实开始,通过十二因缘说来解释产生痛苦的根源,发现只要消除了无明便可了断业报和轮回,断除痛苦获得解脱。最后,他提出八正道这种修行方法来帮助人们获得解脱。四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是释迦佛在世时宣讲的道理,也是原始佛教时期最为重要的理论,至今被所有佛教徒所尊奉。
附:《分别圣谛经》、《缘起圣道经》和《八正道经》原文
《分别圣谛经》
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第十一(初一日诵)
(《大正藏》第26经,阿含部)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所以者何。谓我略说此四圣谛。舍梨子比丘则能为他广教.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舍梨子比丘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时。令无量人而得于观。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干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干连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干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世尊说如是已。即从坐起。入室燕坐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齿*虐]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癎.癕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病-丙+匿].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呪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分别圣谛经第十一竟(三千四百二十五字)
《缘起圣道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正藏》第714经,经集部)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国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等无量大众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吾未证得三菩提时。独处空闲寂然宴坐发意思惟。甚奇世间沈沦苦海。都不觉知出离之法。深可哀愍。谓虽有生有老有死此没彼生。而诸有情不能如实知生老死出离之法
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得有生。如是生者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有故便得有生。如是生者由有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得有有。如是有者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取故便得有有。如是有者由取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得有取。如是取者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爱故便得有取。如是取者由爱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得有爱。如是爱者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受故便得有爱。如是爱者由受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得有受。如是受者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触故便得有受。如是受者由触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得有触。如是触者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六处便得有触。如是触者六处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六处。如是六处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名色便有六处。如是六处名色为缘。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名色。如是名色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识故便有名色。如是名色由识为缘。我齐此识意便退还不越度转。谓识为缘而有名色。名色为缘而有六处。六处为缘而有其触。触为缘受。受为缘爱。爱为缘取。取为缘有。有为缘生。生为缘故便有老死愁叹忧苦扰恼生起。如是积集纯大苦聚
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老死。由谁灭故老死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生故便无老死。由生灭故老死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生。由谁灭故此生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有故便无有生。由有灭故生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有。由谁灭故此有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取故便无有有。由取灭故有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取。由谁灭故此取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爱故便无有取。由爱灭故取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爱。由谁灭故此爱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受故便无有爱。由受灭故爱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受。由谁灭故此受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触故便无有受。由触灭故受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触。由谁灭故此触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六处故便无有触。六处灭故触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六处。由谁灭故六处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名色故便无六处。名色灭故六处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名色。由谁灭故名色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识故便无名色。由识灭故名色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识。由谁灭故此识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行故便无有识。由行灭故识即随灭。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有行。由谁灭故此行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无明故便无有行。无明灭故行即随灭。由行灭故识亦随灭。由识灭故名色随灭。名色灭故六处随灭。六处灭故触亦随灭。由触灭故受亦随灭。由受灭故爱亦随灭。由爱灭故取亦随灭。由取灭故有亦随灭。由有灭故生亦随灭。由生灭故老死愁叹忧苦扰恼皆亦随灭。如是永灭纯大苦聚
我复惟。我今证得旧道旧径旧所行迹古昔诸仙之所游履
譬如有人游行旷野崄秽稠林。歘然值遇旧道旧径旧所行迹古昔诸人甞所游履。彼即寻行。既寻行已。见旧城郭古昔王都。园林池沼无不具足。净妙街衢甚可爱乐。其人见已。如是思惟。我今宜应速诣王所启白斯事。尔时彼人便到王所。启白王言。大王当知。我有因缘游行旷野崄秽稠林。歘然值遇旧道旧径旧所行迹古昔诸人甞所游履。我即寻行。既寻行已见旧城郭古昔王都。园林池沼无不具足。净妙街衢甚可爱乐大王。今者若都彼城。定使大王昌隆广大。安隐丰乐人民炽盛。尔时其王便都彼城。后时王都昌隆广大。安隐丰乐人民炽盛
我亦如是。今已证得旧道旧径旧所行迹古昔诸仙甞所游履。何等名为旧道旧径旧所行迹古昔诸仙甞所游履。当知即是八支圣道。谓初正见次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惟至第八。如是名为旧道旧径旧所行迹古昔诸仙甞所游履。我昔寻行。既寻行已。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我于此法自然通达。现等觉已。告诸苾刍诸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告种种外道沙门诸婆罗门杂出家类无量大众。是诸苾刍。若于此中。能正修行成能证者。便能证得正理法善。诸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无量大众。若于此中。能正修行成能证者。便能证得正理法善。如是乃能增广梵行亦当饶益无量众生。为诸天人正善开示。时诸苾刍及诸菩萨摩诃萨等无量大众。闻佛所说叹未曾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八正道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大正藏》第112经,阿含部)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弟子。听我说邪道亦说正道。何等为邪道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是为道八邪行
何等为道八正行。一者谛见。谛见为何等。信布施信礼信祠信善恶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谛行信谛受。今世后世自黠得证自成。便相告说是为谛见
第二谛念为何等。所意弃欲弃家不瞋恚怒不相侵。是为谛念
第三谛语为何等。不两舌不传语不恶骂不妄语。是为谛语
第四谛行为何等。不杀盗淫。是为谛行
第五谛受为何等。是闻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饭食床卧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为谛受
第六谛治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进行出力因缘行。乃精进不厌意持。是为谛治
第七谛意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为谛意
第八谛定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护已止聚止。不可为。不作所有罪。不堕中庭。是名为谛定
比丘。所有道弟子。当受是八种行谛道。如说行可得道八行觉。谛见者信布施后世得具福。信礼者见沙门道人作礼福。信祠者悬缯烧香散花然灯。信所行十善是为自然得福。信父母者信孝顺。信天下道人者喜受经。信求道者为行道。信谛行者断恶意。信谛受者不犯戒。今世后世自黠为得黠。能教人得证。自成者能成人。能成他人便相告说。是名为谛见知。如是便自脱亦脱他人
第二谛念所意起者为失意。欲弃家者为念道。不瞋恚怒者为忍辱。不相侵者当正意
第三谛语者。不恶骂不犯口四过。但说至诚道品谛要
第四谛行者不杀盗淫而行诚信
第五谛不堕贪者。但求一衣一食为贱医
第六谛治者为向三十七品经
第七谛意者日增三十七品经不离意
第八谛止者不忘因缘。止者常还意护。已止者一切无所犯。聚止者得福道。佛说如是。皆欢喜受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