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9, 2018

黄文新《圣教序》字字析(1讲-40讲)

《圣教序》字字析(第1讲~第40讲)作者:黃文新



《圣教序》字字析(1讲-40讲)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整个字,由一笔组成。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如图)。“王”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地方,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行书的笔画里,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帝字的书写,应该有一种打太极拳的感觉,松动中仍然带有力度。上半部分极为松动,行云流水,用笔不必过猛。而下半部分,则变得格外挺拔,尤其是最后的竖笔。整个的“帝”字,在转折中完成。严格来说,整个字,只用了两笔。第一笔,从点直接写到了“巾”的横折钩,第二笔,就是最后的竖。
:“轻松”是整个“制”字的基调,放慢速度,去掉火气,轻松地书写。注意,下方的“衣”,要搭在“刂”的下面,而并非正中间,所以整个字,有一种往左倒的趋势,快摔倒了,还没摔倒,因为被最后的捺划给拉住了。

第三讲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弘字,一定要记住“弓”的写法,极为经典,应用性很强。“弓”上松下紧。注意每个线条的长短。右边的“口”距离左边较远,要注意“口”字内的留白,呈三角状。




:福字,左侧非常硬朗、挺拔,所以在书写时,一定要干脆利落;右侧,要注意几条辅助线的关系(如图所示),另外,难点在于“田”的内侧留白。



:寺字的笔顺,让人极为纠结。距笔者推测,上面的竖划,应放在最后一笔去写。当然,这个不是重点。“寺”整个字,呈菱形,上面的“土”,转折处很硬朗,都是方笔转折。
下方的“寸”,是整个字的难点,如图所示,从横开始,到钩结束,应该一气呵成,横连接竖,有翻笔动作。竖的行进过程中,笔锋应当在线条的左侧,有点拧的感觉,顺势出钩,这个笔划,需训练多次。



:沙字最大的特点是左高右低,极为明显。整个字的书写,应非常轻盈,不拖泥带水。



:门字在书写应用中也很多。书写“门”时,应让毛笔放松,让毛笔和纸面约成60°角。侧锋完成整个字。毛笔太正,就容易写得刻板。



怀:怀字,左边的“忄”,注意竖的位置,靠在左点的一侧,竖划,是从右边的点画连上去的,在书写过程中,略带弧度,结尾处迅捷地切笔上挑。右边部分,整个地向右上倾斜,而且斜的很厉害,好像依靠在左边身上,但是被最后的大点拉回来了。


:仁字,要记住“亻”的写法,应用会很多。书写“仁”字,一定要把中间空出来。



:在书写“集”字时,要注意5条横划的关系及其位置,有疏也有密。5条横都在向右上倾斜,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了。但是中间的竖,向右下倾斜;最后一个点划非常靠右,两个笔划,就把整个要摔倒的字拽回来了。

第四讲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晋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左疏右密,重心偏右。在书写的时候,注意第一个点画的书写位置,离上面的横距离很远。中间的3个笔画,注意向右上倾斜的趋势。长横,左边一定要长,右边不要太长。“日”,注意左圆右方。

:“右”需要注意笔顺,和我们硬笔里的笔顺是不一样的。先写“丿”划,后写横划。而如果遇到“左”字,则是先写横划,再写“丿”划。

:“将”字的结构较为简单,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右边的“夕”,在书写过程中,需要笔断意连。两个笔画,不能完全缠绕上,也不能完全没有关系。(书写动作,如图所示)


:在我最早看见这个“军”字的时候,我坚信字帖里面多了一笔横。因为,看上去里面全是横。但经过认真分析,“军”字里面,一笔不多,一笔也不少。(书写步骤,如图所示)。


:在传统的认识里,“王”字的最下面一横非常长,但是在这个字里,要注意,最靠左边的笔画,是中间的横。而非最后一横。


羲之:“羲之”在这里算为一个字来分析。这个字,分为两部分来写,上部分为:“羲+点(之的第一笔)”,下部分为:横折横(之字的第二笔)。“羲”字和“之”字的第一笔,要笔断意连,甚至可以不断笔。


:“书”字的笔顺,也是学习行书非常纠结的一个字。在这个字里,注意几条横的起笔露锋状态和他们的斜度。他们都在往右上倾斜,那中间的“竖”划是向右下方行笔,如此一来,整个字的平衡感就找到了。这个字另外的难点,在于下方“日”字的来回翻笔,需细细体会。

第五讲盖、闻、二、仪、有、像

:盖字,属于一个极为险绝的字,中间的“王”,不循规蹈矩,第一横平,第二横斜,第三横更斜,写到这里,完全一副要摔倒在左边的趋势,此时,“皿”的一个横折,跨度很大,直接将上方拽了回来,从而让整个字险绝中仍显平正。


:闻字的书写,要注意第一笔竖。写过褚遂良楷书的朋友,都能清楚的知道落笔动作(如图所示)。整个字从第一笔落笔的那一刹那,就造就了强烈的跳跃感,整个字,用侧锋取势,轻松书写。“门”整个偏旁,在创作的应用中会非常广泛。


:二字,两条横划,要干脆利落,用侧锋书写,注意两笔的长短(如图所示)。


:仪的动感很强,很硬朗,很挺拔。所以,在线条的行进中,要保证线条的速度,不能太慢、拖泥带水。笔划的停顿,一定是在转折处,在笔划的行进中,不能犹豫不前,不能停下思考,这样会影响线条的质量。另外,要注意,左高右低的取势。


:有的第一笔是“撇横折”,这一笔书写起来,难度较大,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如图,3个停顿的地方。如此一来,在书写时,这个笔划,就有了关节。线条就不会圆滑无力。另外,整个字呈左疏右密状。


:这个“像”字,和上方的“仪”都有相同的偏旁,但是书写的感觉却截然不同,一个是瘦子,一个是壮汉。我们要记住他们不同的写法,如此一来在应用中方能得心应手。右方的“象”,要注意最右侧的走势,在书写时,最好记住这个字的形态,应用中可以和“家”、“逐”等类似的字相互打通。我们在追求临摹到位的同时,要强调书写性,不能过慢,要体会王羲之书写时的书写状态。

第六讲显、覆、载、以、含、生

:显字,我们更可能地吸收这个字左边的笔法,“丝”一系列的折笔(如图所示),能使字显得格外精神,在日常的创作中,“丝”字可以直接应用,右边“页”的“横撇”笔划,原碑写得稍有牵强,可以不必较真。


:覆,在这里将上方的“西”更改为一个类似“丙”字,使用了宝盖头的写法。当然,既然是宝盖,就一定要盖得住下面。所以下面的一系列笔划,基本都被上方的“丙”所覆盖。要熟练掌握右下角“复”的写法,在日常应用中,会常被用到。

:在书法的创作里,“载”是一个高频字,“文以载道”、“厚德载物”等等都会用到此字。在书写时,注意所有的横划,都是右上倾斜,最后用最长的“戈钩”往右下方拽回来。


:可以把“以”字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前两个点,第二组是竖横折。中间空隙距离大。注意所有笔划的起笔,都是在右上方。

含字,需要注意的,都如图了。“人”下面的所有构成,是个典型的三角形。上面的“人”,要注意手笔的位置。



字不同于楷书里的“生”,是一个典型的“头大脚小”的字,第一横是最长的横。最下面的横,反而不长。这样写,反而让整个字显得活泼、生动。另外,注意竖划,有稍稍的弧度,有“左括号”弧度的感觉,不能写直了,那样就呆板了。

第七讲四、时、无、形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四”的行书写法,通常是把框内两笔写为两个短竖、或两个点。而在这里,将“四”字字形楷法化,将里面写成了一撇和一个竖弯。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撇笔,侧锋切入,果断书写。


:这个“时”字的书写,实用价值极高,“时”“诗”等都是创作的高频字。要牢记右侧“寺”的写法,注意三横的疏密,注意两个竖划的方向。


:“无”字几条横的转折处,全是方转,另外,注意几个横的距离,以及连接几条横的牵丝,他们弧度是有区别的。最关键的,是这个字的笔顺(如图所示)。


:“形”,难写的笔划,在于第二笔的“横转丿”,书写时,横取斜势,蓄力向左上方挑出,然后由轻到重向左下方出撇(如图所示)。另外,注意这个字的中空。牢记“彡”的写法,用途会非常的广。如“影”“彩”“彰等等。”

第八讲潜、寒、暑、以、化、物


:这个字,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用笔。其一,基本都是露锋取势;其二,在于几个转折处的方转,行笔要快,转折要利落。另外,如图所示,注意空的地方。

:寒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整个字“楷书化”。一笔一划,一板一眼。字法可以楷化;但是,笔法不可以楷化。起笔、收笔,不能有多余的动作,不能画字,要找到书写感。

:暑字,脑袋小,身子宽,腿脚小。注意上面的“日”,不封口,留出空间,给予一种松快的感觉。中间的长横,一定要写出斜度。撇划,要写出弧度。另外,上方的“日”靠左侧,下方的“日”靠右侧。



:以字,在书写时,要放松笔法。写出毛笔的弹跳性。整个字用了两笔,也分成了两个部分,中间留出大量空白。

:化字,左侧的“亻”,和上几讲有所不同,这又是一种写法,完全侧锋铺毫。另外,把最后一笔的“竖弯钩”,写成了“竖弯折”。弱化了右侧的撇划,强调了“竖弯折”的转折(如图所示,一圆一方)。

:物字,整个字,用了两笔完成。从“牛”到右侧的“撇横折钩”,一气呵成,书写时,毛笔一直在翻转。“物”字在创作中,是一个高频字,需要牢记书写方法。

第九讲是、以、窥、天、鉴、地

:是字,是典型三角形的字,脑袋小,身子大。整个字的难点,在于下半部分。书写时,注意“中竖”相对于上方“日”的位置。下半部分的笔划,看似是一笔,但是也有停顿调锋,这种笔划,如不调锋,容易写滑。

:以在上一讲理提到过,大同小异。注意留出中空,另外,左边的笔划,二压二提,要轻松书写。

:这个字的特点是:上面要盖得住,左面粗又挺,右边细而轻。上方的“穴宝盖”整体采用侧锋用笔。“见”最后的竖钩,在行书里,王羲之喜欢将“竖钩”写成这样,如此写法,其他书家并不多见。



:天字,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字,难点在于最后的捺划,分为了三个弧度动作。另外,注意第二横,一定要翘起来。




:这个字,左高右低,右边的一系列的转折,用笔的笔锋要随之变化(如图所示)。



:地字,整个字呈扁形。这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松,右边紧。要注意“土”字旁中竖的位置,要偏左,不能写到中间。这个字的难点,在于右半部分,有斜度的控制,也有方圆的把握。(如图所示)

第十讲庸、愚、皆、识、其、端

:庸字,需要把握的有两点。1、空间的掌握。第一笔的“点”和下面的距离非常大,整个字,呈上松下紧状。2、翻转的掌握。从第二笔开始,遇到转折,就一直是翻转,每个动作都很连贯。


:这个愚字,在圣教里,是极为精彩的一个字。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间的竖划,有一个向右的弧度(如图所示)。下方的心,起笔在“禺”的左下方,收笔,和上方对齐。具体用笔方法,如图所示。



:皆字,在书写时,一定要记住,“比”的右半部分,占用空间极少。这个字,最为精彩的一笔,就是连接“比”和“日”的那条线,要干净,并且带有弹跳。

:按照我们当代的审美来看,这个字,并没有多么美。但是这个字的特点,就是突破常规的书写。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他看成“左右结构”,而并非“左中右结构”。“言”为左侧,“音”与“戈”几乎贴在了一起,为右侧。“戈钩”比上面长出很多,而且这个钩划,却没有那么多的斜度。

:这个其字,都是瘦瘦的线条,干净利落。这样的线条,需要的就是挺拔。其字中间的两横,用“3”代替,这个“3”的位置,在圣教里,是一个超经典的写法,位置不是居中,而是居右。

:左侧的“立”,写成了“言”的简体写法,其实并不然,这是“立的”草书写法。我们在书写行书“立”时,并不多用。此字,左侧轻盈细长,右侧连续转折,很有节奏感。右侧山字的收尾处,有类似“点”的形状,此应为石碑破残所致,我们书写时不考虑此因素。
第十一讲明、阴、洞、阳

更多往期内容,请订阅“书法道”公众账号查看。

:明字,左侧的偏旁,可以写“日”,可以写“目”,也可以写“囧”。在古代的行书作品里,大多都是“目”的写法出现。这个字属于非常端正的一个字,左边矮胖,右边高瘦。

: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字外留白的形状,右侧的“人”,左低右高,极为明显。右侧几条横的间距,有聚有散。整个字的趋势,都是要往左倒下去,但是上方的捺划,如此的平!不仅留出了下方的一片空白,还在关键时刻,把整个字拽了一把。

:“洞”最大的特点,是右侧的“横、口”,集中在框内的左侧,留出右方的空白。另外,要注意“三点水”,字帖的“提”,不能完全效仿字帖,要有书写性,笔断意连,连接至“同”的第一笔竖。

:这是一个高频字,尤其是右侧的“易”,可以和“杨”串通起来。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上面辅助线的几个关系,左矮右高。右边的“易”则又是三角构图,上小下大。另外,要注意“勿”之间几个撇划的关系。


第十二讲贤、哲、罕、穷、其、数


:贤字的简体字写法,就是从草书而来,上方本应为“臣又”,经过行草书的简化,变为了两条竖划,注意本字的辅助线,一竖比一竖高,留出了下方“贝”的位置。


:在古代,大多时候,都会将这个字作为左右结构来书写,将“口”写在“斤”的下方,书写这个字时,要记住提手旁的写法,另外要注意右边的所有笔划,要有气韵的连贯,一气呵成。

:罕字,是非常有特点的字,是典型的王羲之玩法,先将秃宝盖的中心压到左边,而下方的笔划则全部在右侧,最后的竖,又是移到左侧,辩证统一。 

:这又是一个宝盖的写法,要善于总结。另外,下方“水”,一笔完成,在注意这些转折的同时,要注意左侧紧凑一些,右侧空旷一些。

:这个“其”,不如之前讲过的“其”有特点,这个其,将框子里面的两横楷化,没有写成“3”,但是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划的遒劲有力,另外,如图所示,注意下笔位置。



:数字,左边轻盈,右边浑厚。书写左侧时,是在用毛笔的笔尖跳芭蕾舞,而书写右侧时,则是用毛笔的笔肚练八卦掌。
第十三讲然、而、天、地、苞、乎、阴、阳

:然字的书写,很潇洒。从起笔开始,一连串的转折,生机勃勃。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中间“丿”划,由轻到重的落笔,和一个略略向右的斜度。最后的“横”划,距离上方较远,留出一片空白,且斜度较大。

:这个“而”的写法,较为少见。通常来说,左边的“竖划”,都会和右边的“横折钩”连在一起,这个“而”字,不仅仅没有连在一起,而且给他们分开的如此遥远。不得惊叹,只有书圣有此魄力!

:天字,也是一个典型的王羲之笔下的产物,前三笔写出来,字都要摔倒了,一个“捺画”的出现,直接拯救了整个字。

:这个“地”,相对前面课程里“窥天鉴地”的“地”,显得轻盈了很多,疏密的对比也强烈了很多,在书写时,一定要掌握好连接“土”和“也”的这笔“横折”,斜度很大,看准了再下笔。

:“苞”字的闪光点,在于上方的草字头,两个“竖划”如同一个左括号和右括号(),下面的“包”,要注意上宽下窄,如图所示。

:“乎”字,在书写时,用两笔完成。从落笔的一刹那,就要想好整个字的形态,硬朗、干脆、转折调锋。注意竖钩的方向,略略向外写竖,顺势出钩。

:书写这个“阴”,要注意右边几条横的关系,非常的微妙,领悟后,会有十足的成就感。

:书写“阳”字的基调,就是平正,安稳。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没有崎岖的造型,没有丰富的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久久耐人寻味。

第十四讲而、易、识、者


:而字,在《圣教序》里重复多遍,且写法不尽相同。这次的“而”,将“横折钩”的拐弯放大,留出内轮廓的空白。


:易字,也是个典型的三角形,上窄下宽。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勿”,“横折钩”斜度极大,而钩内的两个“短丿”,反而竖了很多。


:识,此字也在前面出现过,将此字看为左右结构。如图所示,每个部分在书写时,都是逐渐靠上,“音”作为最矮的出现,在没写“戈钩”这一笔之前,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下去了。而一笔“戈钩”,直接将整个字的中心拉了回来,这在圣教序里,是极为常见的。

:者字的书写,非常的巧妙,谨记住两个关键点:第三笔“横撇”的书写,一定是左边长,右边短。如此一来,整个字的中心,都在左侧,一不留神,就会摔倒。最后,将下方的“日”,放到整个字中心的右侧,起到了平衡的关键作用。“者”和“老”,都是如此的写法。

第十五讲以、其、有、像、也

:“以”在圣教里的变化并不算大。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笔划的弹跳。

:这个“其”字,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字。左边的起笔,基本在一个竖线上。而右侧则是逐渐向外。最后的一个点,和左边散得很开,提升了整个字的格调。

:有字的难点,在于第一笔的“撇转横”,画圈的同时,要在横的起笔处,重新发力。在横的结尾处,笔意要连到竖的起笔。


:注意左边“亻”的竖划结尾处,要顶起毛笔,弹出提划。右侧的宝盖头的结尾,可以视为小短撇,连接着一个大短撇,书写时,要轻松畅快。

:这个也的难点,在于“竖折”的折笔处,要略作停顿,重新蓄力,迅捷而出。


第十六讲阴、阳、处、乎、天、地


:阴字的书写,需要注意“左耳旁”的拱形弧度。书写右边时,注意撇和捺的高低取势,夹角接近成为90°直角,下方的几条横,有聚有散。

:这个“阳”和前面几讲的“阳”,略有不同,本讲的“阳”,左侧需要注意左耳旁的简化书写,以及右侧需注意上方“日”的两个竖划,一个微微向左,一个微微向右。

:处,从头到尾,真正意义上,使用了两笔书写。第一笔从短横,写到了下面的横折钩,一气呵成,下面的几个转弯轻松而灵动。所有的转折,不能僵硬。

:这里的“乎”,需要注意竖钩的写法,略带拱形的“竖”,以及稍作停顿,顺势向下的“钩”。

:天字两横,一平一翘。书写时,一定要轻松、从容。

:此处的“地”字,和之前的“地”也是略有不同,此字生动活泼,注意右侧的“竖划”,要有一定的斜度。“竖折”的弧度要自然。

第十七讲而、难、穷、者

:此处的“而”,是圣教序里“而”字,最经典的一个写法。“撇”的弧度很大,跨度也很大,左边的“竖划”也很靠下。这两笔直接把整个字的重心拉到了左边。所以,接下去的横折钩,和里面的两个竖划,挤在了右边,使得重心得以平衡。

:难字,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风的“变”字,他善于打破常规。左边的一系列撇划,充分体现侧锋的起伏。而右侧的四条横划的方向变化,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说实话,这个字冷眼看上去,并非多美。但是真正好酒就是如此,也许其貌不扬,但是品味过后,方知其美味。在写这个字时,需注意“身”的轻盈、自然,而右侧的“弓”,通过一系列的转折,体现其起伏的动态之美。

:这个“者”并非圣教里最经典的一个,作为临帖来说,仍然要尊重原帖的美学。在书写时,需要注意“横撇”这个笔划的斜度、长度,以及整体的轻松感。


第十八讲以、其、无、形、也



:“以”字,是老生常谈的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一些细微变化,左侧两个点,一小一大。中间的空,一定要表现出来。另外就是右侧的竖,略带弧度,上粗下细。

:这个“其”字,中间的两横聚在一起,两侧的“竖划”,都是向内侧倾斜,另外就是两个点,分散书写。

:书写“无”时,需要注意笔顺,另外需要注意几条横划的倾斜角度,前三条横,斜度较大,最后一条横,稍微平一些。

:此处的“形”,原帖稍显模糊,但是不影响我们对于帖的理解。左侧的两横,注意倾斜角度。中空的特点,一定要表现出来。

:这个“也”字,是极为漂亮的字。横的倾斜角度很大。在书写中间的“竖划”时,要注意,这个“竖划”将里面的“圆圈”划分成了“左小右大”。最后一笔的竖折,非常的遒劲有力,收笔处稍稍上扬。


第十九讲故、知、像、显、可、征

:“故”字呈放射状,左小右大,注意“古”字“竖划”的写法,起笔处,先顿后提,再发力行笔,收笔处又是压笔,这个笔划要多加练习。右侧的“反文”是极为常用的部首。

:这个“知”的碑刻,非常的模糊,但是写过《兰亭》的朋友不难看出,此字原型,出于《兰亭序》,所以,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参考“兰亭的字形”进行书写。但是笔法,仍然写出“圣教的味道”。

:这个“像”和之前的“像”又有所不同,此处的“像”极为俊美,左侧的“亻”侧锋书写,右侧的“竖钩”呈很大角度的向右倾斜。注意,此字右侧的笔顺,横撇不能当成一笔完成(如图所示),原碑刻稍显概念化,容易让人混淆。


:这里的“显”就要比之前讲过的“显”舒服很多,主要需要记住右侧“页”的写法,此处将最后的横撇,放入框内书写,虽显拘谨,但是仍很从容。

:从笔法来看,也不难看出,此“可”字,也出于《兰亭》,书写时,一定注意轻松自然。竖钩,顺势而发,自然出钩。

:这个“征”应该是一个较难的字,左侧的“彳”直接化为起伏的一笔,很有节奏。中间部分则是出奇的高,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翻转。右侧的“文”又将整个字的字势拽了回来。

第二十讲虽、愚、不、惑

“虽”的繁体字,是在右边加了一个“隹”,字的体态,呈左小右大型。注意书写左边时,毛笔要放松,保持轻盈感。右边的笔顺,先写四横,最后写穿插的“竖划”。

“愚”字在之前的解析里出现过,此处的“愚”显得更加愚了一些,不如之前的灵动,主要是这里的“心字底”更小了,距离上方的“禺”也更近了,且更为厚重一些了。书写时,要有一种聪明人写愚字的感觉。


“不”字,这是《圣教》里的第一次出现,写的极为平正。第一笔将“横撇”连写,书写时要饱满有力。决定这个字体势变化的,是“竖划”的位置和形态。写竖划时,一定要对比在“横划”的什么位置,书写过程中,要考虑竖的形态特征,此处的竖,略略带有右括号“)”方向的拱形。

“惑”字的笔顺很关键,这是一个借鉴草书的笔顺(如图所示)。这个字的主笔在于“戈钩”,书写时,要找到“一波三折”的弧度。另外,要考虑左侧“糸”和“戈钩”的距离。这个字的连贯性很强,要保持气脉的畅通。
第二十一讲形、潜、莫、睹

这里的“形”字,字法偏向楷书化,将右边的“三丿”单独书写,但是整个字的用笔,仍然是行书的用笔感觉,注意左侧两横的斜度很大。右侧的“三丿”,一笔比一比粗。

“潜”字,左侧的“氵”要厚重一些、饱满一些。右侧上方的两个“夫”,一个厚重,一个轻盈,要写出对比。下方的“日”要偏右侧书写。

“莫”字,看上去有点瘸,因为此处将最后的“捺划”写作了“点划”,而且是个不大的点。此种造险,也正是王羲之的高明所在。前面所有的笔划都较为平正,最后的“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感觉。

在古代,大多将“睹”写为“覩”。目部,见也。写过“者”字的朋友都知道,“日”应该在偏右的位置书写,而此处,写在了正下方,为啥?要为“见”的横撇让出地方,从而形成两个撇划的同时出现,一大一小,同为开张。

第二十二讲在、智、犹、迷

“在”的写法,要注意“横撇”这个笔划,在《圣教序》里,有很多情况,“横撇”都是这么写的,左长右短,如“者”字等。而在下方的“土”,则是靠右书写,和其左侧的“竖划”中间留出一片空白。

:“智”字,整体是一个倒三角取势的字,注意上方的“知”,将右侧的“口”,下方留出一片空白(如图所示)。书写这个字时,要保持轻松的状态,线条要保持含蓄性。

这是第一次出现“犭”,“犭”是属于一个比较难写的偏旁。注意圣教的这种写法,将“弯钩”转为了“竖划”。左右中间的部分,留出一片空白,另外,书写右侧时,要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迷”字最大的特点,是“竖划”靠近于右边的“点划”书写,富有弹力。而挑上去的“横撇”笔划,“横”的起笔处较低,但拱形较大,要贯气,不能断气。

第二十三讲况、乎、佛、道

“况”字的书写,要非常的轻松。中间部分空的距离较大。右侧的“兄”字极为漂亮,用“口”字的“横折”,带动了整个字的扭动感。又用一个较直、且斜度较大的“撇划”,和一个继续向左斜度的“竖划”,把整个字中心拉到了左侧。然而,书圣还是书圣,最后的“横划”,竟是向下运动。

在看“乎”字的时候,从“竖”的笔划中间,画一条竖的辅助线,将其一分为二。本来一个左右均分的字,立刻就显示出了他的特点:左密右疏。在书写时,一定要连贯,表达出行书的“书写性”。

“佛”字的书写精华,主要是右侧部分,将一系列的“横折、横折、竖折....”改为了“小横折、大横折”。简化了不必要的动作。书写时,需注意转折的轻松,另外要注意两个竖划的长短对比、粗细对比。

“道”字的应用,可谓十分广泛,此处的“道”,需注意“首”的“横接竖”的间距(如图所示)。另外,要把“走之”和“首”的中间,空出来。
第二十四讲崇、虚、乘、幽、控、寂

此处的“崇”字出自《兰亭》“崇山峻岭”,而《兰亭》里的“崇山”却是王羲之楞插进去的,所以看上去难免不够自然。而此处,经怀仁和尚处理后,整个字变得潇洒了很多。注意“山”和“宗”,要有一定的距离。而“宗”的两个纵向笔划,都有向右的斜度。

这个“虚”字,看上去更像楷书,一笔一划,不言苟笑。但是一定要写出他的书写性,通过这些横向笔画的斜度,去加强整个字的动感。


“乘”字的书写,侧锋居多,十分雍容、端庄。在行书中,侧锋的使用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人在使用侧锋的时候,容易把字写的像刀片一样,不够厚重,显得轻浮。而在这个字里,虽是侧锋书写,但是要让字变得饱满起来。

“幽”也是《兰亭》里的字,先写中间的“竖划”,“竖划”的起笔,作为这个字的最高点,紧接着写里面的两个“丝”,最后写两侧的拱形竖。整个字,呈三角形趋势。

“控”字的重点,是右侧的“空”,将“穴宝盖”最后一笔的“点划”与“工”连写,形成一笔,连贯性极强,且将左侧留出一片空白,轻盈的同时,制造出了距离美。

“寂”字,要留意下面“叔”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行草书里极为常见。这个字所有的线条,是非常硬朗的,整个字非常挺拔,个头也非常高,所有的笔划都是直来直往,最后的一个“竖划”的收笔,暴漏出了其天真的本性。


第二十五讲弘、济、万、品

这个“弘”字的重点,在于左侧的“弓”,在之前的“弘福寺”中,我们也遇到过这个字,两种“弓”不同的写法,都很美。注意,我们在书写“弓”最后一个转折的时候,不要像日常的书写状态一样写的过大,最后一个转折,要含蓄,第一个转折,要张扬。


书写“济“字时,要缕清笔顺。这个字,透露了两个知识点,这个“氵”的写法,非常的柔和,轻入、腰粗、提长。右侧的“齐”字也是常用字,“见贤思齐”、加一个“小”字,就可以成为“XX斋”等等。注意书写时,要把握右侧一系列短笔画的聚散关系。

笔画很少,注意笔顺。另外,注意横折钩的“短横”,是向下书写,并非向上。

“品”字,呈三角形状态,我们在书写时,将他看成“三个口”来书写,注意他们兄弟三人的大小。


第二十六讲典、御、十、方

“典”字的字形,略有向左下方倒的趋势,所有的横向笔画,都在向右上倾斜,尤其是“长横”笔划,斜度极大,而“长横”的长,只体现在了左侧,右侧只微微露出一点,含蓄的很。下方的两个“点划”,一如既往地分散打开。

“御”字,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左侧是“彳”,右侧是其他的笔画,右侧的连贯性要强于左侧。书写这个字,要注意这个字的最高点、最低点,以及纵向笔划的收笔位置。

这个字只有两笔,注意“竖划”并未将“横”等分,竖划略略向右一些。书写时,最关键的,是这个字笔法的运用。笔锋虽为侧锋,但是一定要干脆、果断、流畅。

首先注意这个字的笔顺,正确笔顺为:“点、横、横折钩、撇”。书写时,注意“横划”的斜度,笔画虽细,但需挺拔有力。这个字的大部分空间,都挤在了右侧,甩出了左侧的空白。


第二十七讲举、威、灵、而、无、上
“举”字在《圣教序》里,属于大高个儿,身材很健美还有肌肉线条。注意这个字右侧的辅助线。整个字的笔锋上,中侧并用,挺拔有力。

通常来说,“戈钩”的笔画,都是很长的,而在这里,“威”字的“戈钩”,有一种含蓄的状态,一定要把握好这条笔画的长度和弧度。而中间的“女”紧紧地聚在一起,上方流出一片空白,形成疏密对比。

“灵”字,要找到一种“灵气”的状态,我们在分析字的时候,不难发现,上面有一组“点”,下面有一组“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左点贴近竖划,右侧的点远离竖划。而这个字的绝大部分线条,都是直来直往的,没有太多的弧度,虽然直接,仍然可爱。

“而”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图所示,最后一笔“竖划”的位置,另外就是“横折钩”的连贯性,是圆转,并非方转。

“无”字有两个关键点,其一,这些横划的斜度变化、以及长短变化,其二,这个字的笔顺,一定不要写错。

“上”字由3笔组成,要注意笔顺。另外,最后一横的起笔位置很是关键。自“竖划”的收笔处,略作停顿便起笔写横,轻入快出,左短右长。

第二十八讲抑、神、力、而、无、下

“抑”字属左右结构,而在这个字的处理上,王羲之采用了左高右低的方法,“扌”靠上,而右侧则靠下。书写时,注意图中几条辅助线的取势。

“神”字在此处,非常地端正,不苟言笑。这个字,和上方的“抑”有相同之处,都是左高右低的取势,另外,需要注意“示”旁,“丿”划的起笔位置。

这是一个极具爆发力的字,虽然一共只有两个笔画,但是细看两个笔画的起笔处,极具爆发力,行笔时,也是果断干脆。

在《圣教序》里,有很多处“而”字,此处的“而”,需注意第二笔的变化,几个动作,非常硬朗,如图所示。

《圣教序》里的“无”字,也是重复出现若干次的字,我们需要注意他们的细节变化,如此处,几个“丿划”的弧度,虽然这个“丿”有可能只是牵丝,我们仍然要发现这些细节。

“下”字的书写,重心放在了右侧,留出左侧的一边空白,书写时一气呵成,注意最后“丶划”的顿笔位置和收笔位置。


第二十七讲大、之、则、弥、于、宇、宙

“大”字,“丿划”的弧线需要强调,另外,需注意横与点中间的空白。

“之”,将他看成“点+3”,上面的“丶划”和下方的“3”,留出一定的距离,这个“3”的写法,注意轻重的提按变化。

“则”字,有一个右取势的感觉,整个字的纵向笔画,均有向外的趋势,在这里,需要强调“贝”下方两个点的写法,一低一高。

“弥”字是一个弧线非常多的字,整个字充满了弧线线条。在此处,“弓”的写法,做了一个草法的简化,而右侧的笔画衔接,也非常的婉转,在弧线中寻找整个的动态。

“于”字的实用性很强,我们落款时,会经常用到。需注意,左侧为“方”字,不是“木”字,所以在书写“竖”的时候,略带拱形。

“宇”字非常端正,最后的钩划,顺势而出,用笔犹如“乎”字等。

“宙”字的宝盖头很大,能包容一切。而在下方的“由”,需要注意最后一横的位置,我们习惯了最后一横封口,也习惯了中间一横比较短,而在这里,最后一横的起笔位置在上一横的右下方。

第三十讲细、之、则、摄、于、毫、厘

“细”字属于“左重右轻”的字,注意左侧连续转折的用笔(如图所示),在书写右侧时,需注意笔顺,以及用笔的轻松度。

这个“之”字,是一个“点”+“2”,下方的转折,我们把它看成“2”的写法,上横短,下横长,注意两个转折的角度。

则字,这个字的两部分,都属于细长型,并且有整体向右的趋势。注意图中“刂”旁“丶划”的书写,非常的靠上。

这个字的难点,在于笔顺的把握,右侧3个“耳朵”,3个耳的笔顺,却又不尽相同。啥是正确的笔顺?怎样写得更顺,那就是正确的笔顺。

在之前,我们讲过。左侧的偏旁为“方”字旁。在书写时,需注意左低右高。右侧一系列的转折,多为圆转,书写时,要找到一种委婉、波澜不惊的感觉。


“毫”与“豪”,古同。在分析这个字时,我们要把握它的整体形态,这是一个长行的字,纵向笔画较长,横向笔画较短。书写时,注意几个转折的变化。另外,我们在学习书法时,需要活学活用。在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挡去上半部分,改为“丶划”,家,就出来了。这也是移花接木。

“厘”字的繁体字,笔画较多。上方的“文”,不要写的太低,给下方的“厘”让一些空间,虽为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托住“未”字的,是“厘”的胳膊,而托住“文”的,是“厘”的全身。
第三十一讲无、灭、无、生
此处的“无”字,在整个圣教里,是非常漂亮的存在。第一横长;二横短;三横最长,斜度大还略带弧度;最后一横,偏正。写这个“无”需要注意四条“一”划的疏密关系。尤其是最后两横的起笔、收笔位置的对比。

“灭”字需注意笔顺的书写,先写外,后写内。另外,需要注意几个“丿”划的位置关系,且不可一直平行。“戈钩”的书写,要果断,起笔处,要与“一”划形成呼应。

此处的“无”字,几条横划的间距基本相等,注意几个横划的转折,都呈方转。相对上一个的“”无“字,横的斜度略小,”书写“丿”划时,要将线条的弹性表现出来,还需注意“丿”划与“一”划形成的夹角度数。

“生”字的书写,需要注意中间“”丨“划的拱形状态,呈“”小括号左括号“的形态,整个字的形态,呈上宽下窄。

第三十二讲历、千、劫、而、不、古
书写“历”字,要找到一种“三角板”的感觉,上部分窄,下部分宽。整个字的重心偏右,“广字头”的横撇,呈一笔表现出来,内侧“林”字,先写两“丨”划,然后连接下方的“止”,注意连续折笔的方圆变化。

“千”字的书写较为简单,“丿”划起笔,欲左先右,起笔处向右下方顿笔,整体“丿”划较平,“一”划左长右短,斜度较大。“丨”划为侧锋用笔,毛笔笔尖在笔划左侧,注意起笔处的入笔动作。

“劫”字是左斜右正的字,“去”字整体非常歪,主要是由于“横撇提”的空间感造成的,注意“横撇提”这个笔划,中间所形成的的夹角角度。“去”字的“丨”划,斜度并不大,右侧的“刀”字本为“力”,此处为异体字,古同“劫”。

“而”字需注意第二笔的“丿”划,将第三笔的“短丨”和右侧的“横折钩”一分为二,呈现出左低右高、左短右长之势,外侧两笔“丨”划均向内倾斜,中间两笔“丨”划较正。

“不”字的书写,需注意第二笔“丿”划的起笔位置,以及与“一”划的连带关系,另外需注意,最后的“丶”划书写较小,与左侧“丿”划收笔位置形成左右的呼应。

“古”字的行书写法,将第二笔的“丨”划与下方的“口”连在了一起。“丨”划的书写,整体略有向左的斜度,“口”字的书写,弱化了左侧,强化了右侧。

第三十三讲若、隐、若、显
此处的“若”字相对较为平正,前两笔的“丶”划和“丿”划呈分散状,接下来是两笔短横,紧连下方的“右”字,注意“撇横”这个笔划的粗细变化以及毛笔调锋的状态,“一”划不宜书写过长,最后的“口”较为平正。

“隐”字的左侧的“横撇”和“短钩”分为两笔书写。右侧的“急”部分,注意第二笔“短竖”的位置,靠左书写,下方的三条“一“划,起笔也是逐渐靠左,中间的部分,书写较扁。下方的”心“,最后两笔”提点“靠外书写。

这个“若”字相对上一个,特征更加明显,用笔更加连贯,书写更加自然,上半部分分散,中间密集,下方又呈分散状。注意最后一笔的方圆变化,尤其是转折处的方圆关系。

“显”字整体呈正襟危坐的样子,左半部分略有倾斜,右侧整体平正,注意左侧“日”的开口,以及“丝”的连贯用笔。右侧的“页”,注意两条“丨”划的长短变化,以及倒数第二笔“横撇”的起笔位置。

第三十四讲运、百、福、而、长、今
“运”字的“军”字部分,属于上宽下窄,“田”两边的“丨划”呈左圆右方。“走之”的整体呈“钝角”的形态,“3”部分逐渐向右倾斜,“捺划”斜度不宜过大。

“百”字的书写,以方笔居多,第一笔“一划”不宜过长,下方的“白”字,“左丨”短而细,“右丨”长而粗。

“福”字左侧的用笔,较为挺拔,用笔果断。右侧的部分,注意空间大小的安排,最后的“田”字,注意内轮廓的大小变化。

“而”字两边的“丨划”左低右高,右边的转折处,呈圆转形态。出钩时,“挑”的动作并不明显,有种顺势滑下出钩的感觉。

“长”字的最大特点,需注意中间的“长横”,左长右短,右侧不宜写的过长。“竖钩”这个笔划,起到了支撑点的作用,而最后的两笔,是一种向外张望的感觉。
“今”字的“丿划”和“捺划”形成左低右高,左直右弧的形态,最后的三笔,贴近
“丿划”的地方书写。

第三十五讲妙、道、凝、玄
“妙”字的书写,注意左侧“女”字三个笔划的角度,尤其第二笔“丿划”,接近竖的感觉,很正。以及三个笔划交叉,所形成的内轮廓,接近填满的状态。右侧的“少”,需注意第二笔“提划”的起笔,有一种衔接“竖钩”收笔的状态,“提”的斜度较大,转折处呈圆转,最后的“丿划”弧度大、斜度大、笔划长。

“道”字的“首”字部分,两个“丨划”左圆右方,“目”字偏右侧,左侧留出一定的空白,“走之”的书写,要写出灵动状态。

“凝”字为左中右结构,整体较宽。中间的部分,字帖中较为模糊,需要注意笔顺(如图)。右侧的部分,是比较精彩,比较提神的部分,呈上密下疏状,“捺划”之前的笔划,基本都比较平,都是密集的状态,最后的捺划,斜度较大,做出强烈的对比。

“玄”字的书写,需要注意转折处的不同角度的变化,整个字的折笔较多,在书写时,不宜太过啰嗦,转折处尽量干净利落。整个字的重心偏左,注意图中辅助线的位置关系。

第三十六讲遵、之、莫、知、其、际
“尊”字的部分,呈上疏下密状。另外需要注意三条“一划”的书写较长,“寸”的书写整体靠在右下角。“走之”部分的“3”有方圆变化,与最后的“捺划”形成钝角夹角。

“之”字的书写,连贯性不强,侧锋使用较多,注意“一划”入笔角度,以及强调线条的弹性。

“莫”字的“艹字头”成分散状,中间的“日”字,用笔不能混沌,每个笔画需要交代清晰,最后的“大”字的“一划”左长右短,注意“一划”的起笔与“丿划”的收笔位置。

“知”字的两笔“一划”距离较远,左侧呈上疏下密状,右侧的“口”呈倒梯形。

“其”字的两笔长竖,形成平行状态,并且瘦而高,中间的两个“短横”紧贴左侧竖划,最后的两个“丶划”用笔弹性较强,呈分散状。

“际”字的书写较为平正,左耳的书写不宜过高,右侧的上半部分,形成撇低捺高之势。

第三十七讲法、流、湛、寂
“法”字的“氵”是最常见的写法,“丶”和“竖提”的连带性较强。右侧的“去”,上短下长,注意两笔纵向的“丨划”书写,有相背的弧度。

“流”字的“氵”分出了左右的动势,“竖提”笔划较长,真有一种流动的感觉。右侧部分,第一笔“丶划”较大,起笔处连接左侧收笔笔意,下方的三条丨划注意左密右疏。

“湛”字的“氵”较为连贯,右侧的“甚”上紧下松,两个“丨划”形成密集状态,下方的“止”,注意第一笔的起笔“S”形和“丨划”的方向。

“寂”字的书写,需要注意若干“一划”的斜度,上方的“宝盖头”书写较为轻盈,下方的“横折横”这个笔划,靠近左侧的“横撇”书写,最后的“丨划”和“横撇”有一定的距离,收笔处自然放松。

第三十八讲挹、之、莫、测、其、源
“挹”字的“扌”较宽, 右侧需要注意两个“横折横”的书写,上小下大。“口”的左低右高。

“之”字分为两个部分,“丶”和“Z”,注意“Z”部分两个横划的斜度。

“莫”字需要表现出错落的状态,“艹字头”靠近“日”的右侧,而“大”字的横,形成左长右短,“丿划”的起笔翻笔,撇低点高,两个笔画呈分散状。

“测”字是左中右结构,有一种越来越高的感觉,三个部分的书写,都偏窄,不能写得过胖,尤其是最后的“刂”,两个笔画距离极近。

“其”字上横短,下横长,左竖粗而低,右竖细而高,两点相呼应,且分散。

“源”字的“氵”整体较短,“提划”与右侧的“横撇”形成连接状态,需注意“横撇”的弧度,横短撇长,右侧的“白”和“小”偏平正。

第三十九讲故、知、蠢、蠢、凡、愚
“故”字的书写,侧缝使用较多,整体笔划较为厚重,注意左侧的“古”,“口”偏右,右侧“文”整体偏高。

“知”字的第一笔连续转折调锋,“丿划”呈内收状态,右侧“口”整体较宽。

“蠢”字三横呈并列状,较为密集,“丿划”和“捺划”呈左低右高之势,均为外放状态,三个“虫”集中在一起,注意转折处的方笔用笔。

“蠢”字的简写,注意用笔连贯。

“凡”字的第一笔,提按变化较为丰富,第二笔从左下到右上,“折划”向里,“钩划”向外,最后的“丶划”贴近右侧书写。

“愚”字的上方“日”字,是典型的左上开口,呈倒梯形,中间部分,要写出左方右圆,最后的“心”字,整体靠左书写,右侧收笔,与中间“折钩”笔划在一条垂直线上。

第四十讲区、区、庸、鄙
“区”字的内框里,应为“三个口”,而在这里,简洁书写为“三个丶划”,注意“丶划”之间的一个气息连贯,要一气呵成,互相呼应。最后“竖折”的起笔角度,以及和第一笔“一划”起笔的位置关系,呈开口状,距离很远。

两个笔划的书写,气息要连贯。

“庸”字的“丶划”距离较远,下方的一系列笔划,整体偏右,“广字头”左侧较空,注意内侧“横折提”这个笔划的轻重变化,和“用”的高低变化。

“鄙”字用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所有的笔划,都很挺拔。左侧呈上小下大,整体的字势呈左高右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