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8, 2024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并非无解之谜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并非无解之谜,我的五点分析 发表于 2024 年 08 月 11 日 由 thchen li1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虚岁)。李政道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天才。他学识高深,人品高洁,襟怀坦荡,正直厚道。关于李政道,有一件事情是怎么都绕不开的,那就是他和杨振宁的公案,两人合作,并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在1962年分手,之后更是决裂,交恶,直至老死不相往来。 1、核心事件 这其中的恩恩怨怨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顺着时间轴来看看李杨之争的几个核心事件: 1.1952年,两个人在两篇论文署名排序上有分歧。 2.1956年,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3.1962年,物理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 在《纽约客》发表 《宇称的问题》(”A Question of Parity”) 。 4.1982年,杨振宁出版60周年论文选集。 5.1986年,李政道出版60周年论文选集,加入《破缺的宇称》(Broken Parity)和 《往事回忆》(Reminiscences)两篇文章。 6.2002年,江才健出版《杨振宁传》。 7.2003年,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反驳《杨振宁传》不实之处。 8.2010年,季承出版《李政道传》。 9.2010年,杨振宁发表题为 “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的文章,反驳《李政道传》的相关事实。 1952年,当李杨都还在普林斯顿高等物理研究院的时候,他们合作发表了两篇论文,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杨振宁署名在前,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李政道署名在前。 在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杨振宁提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要求把名字写在前面,李政道认为这篇他的贡献更大应该署名在前,他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勉强同意,但是在第二篇的时候,他给杨看了国际惯例,按姓的第一个字母排序,要求排在前面,杨同意了。但根据杨振宁的叙述,他认为两篇都是他领衔写的,名字本应在前,为了提携李,本来准备都让李署名在前,后来部分地接受了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的忠告,决定其中一篇论文杨署名在前。 因为这次合作两个人产生了裂痕,李停止了合作。 1955年,李认为杨和Mills的文章《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的出发点完全错误,杨表示同意,李杨再度合作写了一篇否定《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出发点的文章,在《物理评论》上发表。 1956年,李杨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获诺奖的《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的论文。李政道署名在前。那个时候,在诺奖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人的姓名次序都是与他们得奖论文上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但在1957年参加诺贝尔奖典礼的时候,杨振宁突然要求他先出场,理由还是他年长。李政道对此感到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的夫人,李政道夫人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政道才勉强同意了杨振宁的要求。于是,李政道向诺奖委员会提出了改变领奖次序等的请求。委员会尊重李政道的请求,做出了改变。结果就是杨第一个出场领奖,晚宴也是杜致礼第一个挽着国王的手出场。 li2 1962年《纽约客》刊出《宇称的问题》是导致两个人分手的直接原因。两个人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五年后,物理学家伯恩斯坦撰文记录两个人的合作和友谊,以及获诺贝尔的经历。文章发表前伯恩斯坦给两个都看了初稿,李觉得没有问题,但杨不满意,提出标题和宣布诺贝尔奖时都要把他的名字写在前面,甚至他太太名字也要写在李的夫人名字前面,因为年长一岁。李认为很无聊,加上1952年合作的裂痕和颁奖典礼杨的过分要求,李决定不再合作,当时杨情绪激动,开始哭泣,表示很想和李继续合作。李感到尴尬,和他长谈了许久,但之后两个人不再有合作。 之后的几次事件从4到9,从杨振宁1982发表论文选集,到李政道1986年发表论文选集,从2003年的《杨振宁传》,到2010年的《李政道传》,最核心的争论都是“当年获诺贝尔奖的论文的突破性思想,即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思想的突破,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 杨振宁的版本,这个突破思想是他在1956年五月初和李政道会面时提出来的,在《杨振宁传》中,他是这样描述的: “4月底或5月初的一天,我驱车前往哥伦比亚作每周例行的拜访。我把李政道从他的办公室接出来,上了车。我们很难找到泊车的空位。后来,我把车泊在百老汇大街和125街的转角处。那是午饭时分,但附近的饭馆尚未开门营业。于是我们就到左近的“白玫瑰”咖啡馆,在那里继续讨论。稍后,我们在“上海餐馆”(据我回忆,是这间餐馆,但李政道说他记得是“天津餐馆”)吃午饭。我们的讨论集中在θ-τ之谜上面。在一个节骨眼上,我想到了,应该把产生过程的对称性同衰变过程分离开来。于是,如果人们假设宇称只在强作用中守恒,在弱作用中则不然,那么,θ和τ是同一粒子且自旋、宇称为0-(这一点是由强作用推断出的)的结论就不会遇到困难。这种分离对反应链(1)、(2)有特别的意义。李政道先是反对这种观点。我力图说服他,因为这种想法可以通过(1)、(2)两个反应中可能存在的上-下不对称性而加以检验,它就更有吸引力了。后来,他同意了我的意见。” 而李政道给出的版本是,这个突破思想是1956年四月初,他在和同事斯坦伯格的谈话中忽生灵感产生的。在答记者问里,他是这样描述杨振宁提到的那个场景。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杨振宁所说的4月底和5月初的一天,杨振宁来我办公室。谈了不久,杨振宁说他是开汽车来的,忘了纽约停车的困难,必须下去到街上移动他的汽车。 在哥伦比亚大学周围的所有街道,因清洁街道的原因,规定每天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二时,不准停车。因为杨振宁对纽约这些规则不熟,我就陪他离开校区,到北边125街。那边清洁街道的规定是,每天上午八时至十一时不准停车。在125街和百老汇大街交叉处有两家中国饭馆,是我常去的。因为那时候是早晨十一时,饭店尚未开门。我们就在天津饭店隔壁的一家咖啡馆先喝杯咖啡。我把我最近的工作以及关于宇称不守恒突破性的想法和斯坦伯格依照我的建议所做的新实验结果,统统告诉了杨振宁。 杨振宁激烈反对。他说前两天刚听了斯坦伯格的报告。斯坦伯格测量的是“二面角”,对这方面,他曾经研究过,绝对不会出任何宇称不守恒的新结果。在我们辩论时,隔壁的天津饭店开门了。 我是天津饭店的老顾客,就向服务员借了纸和笔。我写下方程式,画了图,再次向杨振宁全部重新解释。我向他指出,斯坦伯格新的分析中用的角度Φ,不是杨振宁想象的二面角,而是我的思想突破所指的新赝标量。二面角是标量,只能从0到π,当然是宇称守恒的。这新的Φ角度是赝标量,可以从0到π,然后也可以从π到2π。当Φ在0到π的区域时,Φ和二面角一样,可是在π到2π的区域就完全不一样。用了这样新的赝标量Φ,通过Λ0和Σ0的衰变过程,如果这二个Φ区域的事例数不同,那就是明确的宇称不守恒的证明,据此就可以去测量θ-τ以外的粒子是否也是宇称不守恒。这是以前别人没有想到的。这就是我的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 …… 然后,我又重复在纸上写下,刚才在咖啡馆口述的斯坦伯格实验组的初步分析细节。杨振宁慢慢地不再反对了。 午饭后,我们回到哥伦比亚大学我的办公室时,杨振宁已被完全说服了。他也很兴奋。在我的办公桌上,他看见我正在写的关于在θ-τ、Λ0、Σ0和其他奇异粒子的衰变中,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文章。我告诉他,这篇文章将与斯坦伯格的实验文章同时发表。我也告诉他我正开始预备将这种分析应用推广到β衰变的领域。 杨振宁说他很愿意和我合作。同时,他劝我不要先发表我已差不多写完的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文章。他说,这是非常热门的突破,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可以更加完整。 杨振宁具有高度批评性的眼光,他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也是我的好朋友。宇称不守恒将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我认为杨的参加无疑会使最后的成果更加丰硕。因此我接受了他的合作要求,并表示了欢迎。” li3 根据李政道的说法,两个人对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什么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回忆却完全不同。两个说法在时间上相差了约三个星期,地点和情况也完全不一样。 对于同一个场景,李的回忆是他先提出来,杨先是激烈反对,慢慢被说服,而杨的版本恰好完全相反,是杨先提出来,而李一开始是反对的,被他说服后同意了他的意见。 2、我的分析 至此,核心事件都陈列出来了,现在来说说我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两位科学家都有可能有遗漏,记忆错误和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另外,每一个人从相同的文字和谈话中都可以得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只是我的观点,我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判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其中最重要的两份资料网上都可以搜到,一份是李政道反驳《杨振宁传》,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一份是杨振宁反驳《李政道传》,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2.1 关于李杨的核心争论,谁先提出宇称不守恒这一思想的突破? 我对照他们两个人的版本,认为是李政道先提出来的。理由如下: 1、李政道先生的版本有客观的文献记载,有旁人佐证,但杨的没有。李说的文献记载指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斯坦伯格实验室在1956年9月《物理评论》上发表的有关重粒子的论文,文章对李政道提出的关于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的想法表示谢意(没有感谢杨)。并且,还有当时参加实验的重要物理学家的回忆文章作证明。李的文章里说:“史瓦兹(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对上述情形有清楚的回忆。他对我当时提出的建议和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以及事情的经过,都有明确的回忆和文字的记载。其经过和时间都和我1986年发表的回忆完全一致。” 除了斯坦伯格实验室,不守恒的决定性的实验者吴健雄也有关于李是如何做出宇称不守恒思想这一突破的回忆文章:“1956年早春的一天,李政道教授来到普平物理实验室第十三层楼我的办公室。他先向我解释了 τ-θ之谜。他继续说,如果τ-θ之谜的答案是宇称不守恒,那么这种破坏在极化核的β衰变的空间分布中也应该观察到:我们必须去测量赝标量。“ 注意”早春“这个关键词,因为五月已经不能称作早春了,那么应该是4月或者之前,这和李的版本的时间是对应的。还有“赝标量”这个关键词,赝标量是突破性思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后面我还要说到。 而杨的版本除了提到他和李的对话,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明。 2、李的版本有不少细节。我是个写小说的人,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最难虚构的。李的版本有很多非常生动,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出来的细节。比如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停车不便的原因,比如问服务员要了纸和笔,比如杨振宁一开始反对,为什么反对,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而杨的版本没有什么细节,说到李反对,也没有给出反对的理由。 3、李的版本有事情随着时间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比如四月初他向斯坦伯格提出了这个想法,斯坦伯格马上去做实验,但有迹象显示出宇称不守恒,但因数据不够,不能得出定论。接着在四月中旬,斯坦伯格实验室重粒子衰变小了约四倍。但数据不够,还不能做出宇称不守恒的断定。到了四月中至4月底,李已完成部分理论分析和论文写作。到了5月初,斯坦伯格又去他的办公室讨论,并报告了他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建议。杨振宁当时也在场听报告,但激烈反对。 之后就是他们共同记录的那次会面,在李的记录里,杨的态度从激烈反对,到慢慢不反对,到最后变得兴奋,要求合作。有时间的延续和事情一步步发展的记录。 但杨的版本除了那次和李在咖啡馆和上海餐厅的那次讨论,没有任何事情持续发展的记录,好像突然就有了这个想法,也没有持续跟进。一般情况,如果忽然有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突破,一定会立即去找实验的小组,去说服他们,请他们赶快按照这个思想去重新分析他们的数据。但杨振宁1982年的回忆文章,和他以后的传记,完全没有任何这样的回忆和叙述。 李认为这是因为杨知道斯坦伯格实验组已经按照李的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做过了分析。我认为李的分析有道理,另外就是如果要实验小组验证,就需要那些人的佐证,而这个佐证杨是拿不出来的。 li4 4、在李1986年发表《破缺的宇称》和 《往事回忆》反驳杨1982论文之后长达16年的时间,以及2003年,李反驳《杨振宁传》后长达7年的时间,杨振宁都没有做出公开回应,这和他本人争强好胜的性格不合,况且两次都是他先挑起的争端。一个解释就是他的确拿不出来证据反驳,因为李的反击非常有力,证据确戳,证明人也都在世。 5、李政道先生在反驳《杨振宁传》答记者问里叙述的言辞是激烈的,他说:“杨振宁是想通过此书重写历史,通过对我进行诬蔑和贬低来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在一本传记中对别人进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诬蔑是非常罕见的。我读了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 文章读完,能强烈地感受到李的激愤和要捍卫自己清白的决心。我认为,当一个人被污蔑,被无端诋毁时,他的语气应该是这样迫切的,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对比阅读杨先生在反驳《李政道传》时,语气非常冷静,甚至是过于冷静。可见这本书并没有激怒他,你可以解释成杨的性格,也可以解释成书里的叙述并没有歪曲。 下面我来一一分析杨的反驳文: 杨反驳文第一条是关于杨的博士论文的争论,《李政道传》里提到吴大猷先生要李政道计算一个和β衰变有关的谜团的问题,杨振宁询问李政道在做什么计算,李政道对他说了。后来,杨振宁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计算,成了他的毕业论文。杨对此的回应是“此前我已经在研究此问题,而并不是和李谈了以后才开始研究此问题。“ 这个争论,杨的回复无法证伪,因为没人能证明他是不是之前就在研究。 杨反驳文第二条和费米有关,杨说“他是费米的得意学生,而李不是。”他提供的几条证据和李没什么关系,尤其前面几条,真实性我们无法证明,就算是真的,也只能证明他是费米的得意学生,但不能证明李不是。 杨驳文第三条是关1952年论文署名顺序的。但他提供的是间接证据。比如,杨说他和Mills的合作论文,杨的署名在前(按字母应该是Mills在前),但Mills依然感激杨的慷慨帮助,还有另外一位吴大峻也同样感激杨,因为他是在提携他们,杨的意思是他也是为了提携李,顺带署上李的名字。但这样的证据并没有什么说服力。A和B是这样的情形,不能说明C也是。 此外,1953年李就被聘为哥伦比亚的助理教授,1956年的时候,李政道已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正教授,而杨一直是在普林斯顿做研究,1966年任职于纽约州立石溪分校,虽然杨年长,但论当时的发展和资质,杨并未显著高于李。另外李是196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杨是1965年当选,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他们当年资质比较的一个参考,所以,李是否需要杨的提携也是一个疑问。所以在第一个核心事件,1952年论文署名顺序这个事情上,李的版本更为可信。 杨驳文第四条和1955年李杨合作的论文有关,李认为篇论文是否定杨振宁和Mills的论文,但杨认为不但没有否定,反而是该文的申延,这个地方我没有更多信息不做更多点评。不过这个其实是和我们前面列举的9个核心事件无关。 杨驳文第五条是和核心讨论相关,即谁先提出突破思想,即赝标量出现的时间是李版本的4月初还是杨版本的5月中旬,杨说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不重要信息,但其实吴健雄的回忆文章就能证明赝标量出现的时间是李版本的早春,让我们再来细读吴健雄这段话:“1956年早春的一天,李政道教授来到普平物理实验室第十三层楼我的办公室。……他继续说……,我们必须去测量赝标量。“注意两个关键词,早春和赝标量。 这个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一条,旁人的佐证就能证明是李政道首先提出突破性思想的。杨的这条驳文完全可以证伪。 杨驳文第六条讨论诺奖论文是谁写的,杨在1982年的论文选中说是1956年底,他因为生病无法亲笔撰写,遂通过口述让夫人杜致礼代笔完成,之后给到李,李也没有做太多修改,所以论文主要是杨写的。李认为该论文为物理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报告,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代为书写的说法太过荒谬,论文是他主笔,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写的。 到底那个版本是真实的?杨说他手头没有文献以百分之百的可信度来回答此问题,但是有一个旁证,也就是间接证据。他的证据是李在1986年的论文集中没有对论文主笔提出异议。但是李在2003年答记者问和《李政道传》都反驳了这个说法,1986年没有反驳不能说明什么,可能是疏漏。 杨的这个间接证据没有说服力。 杨驳文第七条列举了一个竞争对手写信写给杨,而不是李,排序也是杨-李,由此认定他比李更重要,首先,一位科学家通信写给他就能得出杨贡献更大的结论吗?这顶多只能算作间接证据。就算是这一个竞争对手认定他更重要,还有其他那么多科学家呢。这是以偏代全的证明办法,没有说服力。 杨驳文第八条和谁先把分歧公之于世的争论有关,我在下个章节2.2里有具体分析。 杨驳文第九条 提到(李)这时他才得知,xxx带头写信给中国政府,对CUSPEA计划表示抗议。杨申明他没有用任何方式反对过CUSPEA,这个应该是可信的。但是李政道在文中写的也是“xxx”,并没有点名,也没有说就是杨振宁。 杨驳文第十条杨发感慨,没有什么信息量。 杨的反驳一共十条,内容干涩,并没有多少干货,不少说法都有些似是而非和误导,有些诡辩的意思,有几条是间接证据,有几条就是凑数的,侧面说明他根本没什么好驳斥。对于李提到的关于谁先提出突破思想的最重要的两个佐证,文献证明和旁人佐证,杨都没有办法拿出确凿的证据反驳。 相比而言,李的反驳一共18条,证据确凿,逻辑严密,叙述详尽,细节很多,全文令人信服。最后一条提到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先生在病榻前对李政道说:“很清楚振宁和你(指我)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令人动容。 当然,不同的人阅读可能感受不同。 综上五点,我认为李所述”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是他1956年4月上旬独立地做出的,明确地与杨振宁无关“是站得住脚的。 li5 2.2 关于谁先把分歧公之于世的争论 杨认为把他们的不合首先公之于众的是李,他引用了李1970年在西西里岛的一个演讲《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一段话: “那时,宇称算符P的真实含义还不清楚,至少对我(李)来说是这样。当然,我了解它的数学特征:P应由一个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么正算符来表示,而在P的作用下,例如对于自旋为1/2的费米场,我们可以得到等等。我假设,β衰变可用一个更加普遍的拉氏量来描述,它包括10项耦合常数,即通常的5项Ci(i=S,P,V,A,T)以及另外5项宇称破缺常数C’i。随后我从吴健雄那里借到一本由齐格班(K.Siegbahn)编的有关β衰变的权威著作,和杨振宁一起系统地计算了所有可能的宇称破缺的效应。” 杨认为“这段文字的含意很明显:观念上的探索、进展都是由李主导,李带着杨做研究,杨的贡献只是做了些计算而已。因此我知道我不能再沉默,于是在《1983杨》这本论文集中写下了一些我们多年来合作的细节“。 李政道说“1971年《弱相互作用的历史》 一文仅是我在意大利恩瑞奇暑期学校一小时的演讲,内容是1930-70年弱作用发展四十年历史的大纲,根本没有讨论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的情形,当然,也完全没有强调是我独立地做出的突破。同样地,富兰克林1979年的文章中,和伯恩斯坦的文章一样,也没有涉及在杨和我之中是谁首先独立地做出了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这个问题,也没有偏袒哪一个人。杨振宁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要寻找一些借口,为他在1982年的《杨振宁论文选集》里重写历史所用。” 因此,李政道认为是杨振宁首先把他们的不合公众于世。他说:“杨振宁1982年,公开地以文献的方式重写历史,抢夺我在宇称不守恒突破上,以及其它方面的贡献。这使我不得不写下我1986年的回忆,以维护真理。” 我认为杨提供的李说的那段话并没有公开说他们有什么矛盾,非常平淡,没有攻击性,李的确没有强调是他独立做出的突破,虽然这的确是事实(这从我前面的五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般人看了毫无感觉,但这却让敏感的杨觉得不可忍受,纵观历史,杨一直非常介意谁是主要贡献人,也一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主要贡献人,所以的确李这篇演讲只是杨的一个借口,首先把不合公开的是杨。 li6 2.3 关于两人和费米之间的关系的争论。 在《杨振宁传》中,杨振宁说:“费米做了他的学位论文导师,但他总是转而向我寻求指导。因此,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 李政道在答记者文里说:“这完全是他牵强附会的自夸自赞。任何学物理的研究生,有了费米教授这样杰出的大物理学家为导师,怎么会去找另一位费米教授不接受的、不太顺利的研究生做老师呢?前面已经讲过,杨振宁既不是费米教授的研究生,又从来没有在这些与粒子物理有交叉关系的任何一个物理领域中工作过。杨振宁怎么能够毫无根据,将费米教授几年教导我的事实,一手抹煞,而强将费米教授培养我的成果变成为他的功劳呢?一个人靠着年纪比别人大几岁,就一定要把自己硬说成是别人的老师,既有失谦虚,又十分可笑。不顾事实的好为人师,不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不是一位有知识、有修养的学者应有的品格。” 李曾提到“费米开了一门夜间课程,只有被邀请到的学生才能参加。非常幸运,我被邀请到了,这是很特殊的。这门课在1948年到1949年共进行了约两年。每个星期他都会布置一些问题。”李的许多记录证明李是费米的得意门生,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的导师是泰勒,不是费米。他一开始想找费米做导师,但费米没有同意,李在答记者文中有他和杨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详细记录,感兴趣的可以搜看。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争论,比如《杨振宁传》里说1948年以来李杨长期合作的许多文章,90%是他起的头,他做的主要突破,他执笔写的文章,包括获诺奖的文章在内。李认为“杨振宁的说法完全不准确,完全不符合事实。这都是杨振宁单方面的自夸自赞,想用这种极端夸大的说法,恶意贬低我的人格和贡献。从上面讲过的1956年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和1948年我和罗森布鲁斯和他合作的文章《介子相互作用》这两个例子来看,他的谎言已经不攻自破了。” 李在答记者问里对此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展开。 3、 真的是无解之谜吗?为什么要细究这段历史? 我写这篇文章特意咨询了几位学物理的高才生,都是国内顶尖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读的博士,其中两位还见过李政道老师本人,他们普遍的反应是他们合作的东西,两人各执一词,很难说请真实情况是什么,认为是一个无解之谜。如果学物理的人都搞不清楚,普通群众就更加糊涂了。但真的很难吗?李杨决裂真的是个无解之谜吗?历史有真相吗?很多的时候,历史的确没有真相,幸运的是这段历史还没有过去很久,互联网也都有记忆,只要肯花时间,是可以弄清楚的。 还有人认为没必要争谁的贡献大,既然给了两个人,那两个人都是有贡献的,都是诺贝尔奖得主。是的,的确没必要争,多人共同得奖的情况很多,谁的贡献大点小点又何妨?但是是谁一直在争呢? 1952年争论文署名排序的是谁,1957年颁奖典礼争出场顺序的是谁,1962年《纽约客》争名字排序的又是谁?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停止和这种人的合作,远离这种人? 争的那个人是放不下的那个人,是计较的那个人。那个一直在争的人,其实已经输了,输在格局,输在气量。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的觉得两个人都在争谁的贡献大,但其实李政道一直是不争甚至是谦让的那个人,这从他1952年第一次合作同意第一篇论文把杨署名在前,和诺贝尔奖同意让杨走在前面可以看出。当第三次杨再一次对署名顺序提出异议,李政道先生决定不再和杨合作。这个决定也是合情合理,但李政道即使在这个时候分手,也是不发恶声。 之后的每一次,他都是被动做出回应,第一次态度轻柔,且是等了4年之久,第二次他是在几个月之后迅速回击,而且回击非常有力,两次回击后许多年杨都没有公开回应。 li7 杨振宁、吴大猷、李政道 李政道回击的意图也是澄清事实的真相,而非争执谁的贡献大,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必要争,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言:“虽然我们是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关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由我独立做出的这一点,是有文献记载的,同行们也都是知道的,是客观的事实。可是我从来没有去强调这一点。也从来没有因此去损伤杨振宁,去贬低他在与我合作完成宇称不守恒论文上的贡献。但问题的关键是,杨振宁从1982年至今,总是想抹煞是我首先独立地做出了宇称不守恒这一突破的事实。他关于这一问题的叙述,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认为有必要细究这段历史、这桩公案,尽可能还原事情本来的面目,我认为让这样一位德才兼备伟大的科学家蒙诟是不公平的。李先生是被动带进这场所谓的争斗。他人品高洁,并不愿意争名夺利,但是在一些基本的事实被篡改,甚至是黑白颠倒的时候,当他的学术才能被贬低,贡献被抹煞的时候,能忍受的人又能有几个?这个事情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是造成这个巨大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李政道先生在答记者问的文章最后说:“事实上,对杨振宁如此这般的行为,我也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但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人性。 更多文章: 李政道反驳《杨振宁传》 杨振宁反驳《李政道传》 来源: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读者推荐 参加论坛上关于本文的讨论 此条目发表在 世态炎凉, 人物春秋, 华夏快递, 历史回顾, 各抒己见, 往事追忆, 读者推荐, 谈古论今 分类目录,贴了 HXKD,读者推荐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澎湃:李政道追思会将于8月11日在北京举行,25日在上海举行 → 本文短链接为 http://hx.cnd.org/?p=236956 最近文章 新疆老李:再访Powell湖 刘靖:我是中国人(中) 何桂蓝:香港民主派初选47人案陈词 颜纯钩:苦难是自我实现的催化剂,公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码头青年:请收下这份江湖套餐江湖情 【华夏诗苑】三立:峨眉,峨眉一一毕业四十载重返校园感怀 吴鑫岩:国到中年 刘靖:我是中国人(上) 桑雨:白纸运动两周年,网络没有忘记 林森:《我没有敌人》:林培瑞眼中的刘晓波 澎湃新闻: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华夏文摘】ZYuCannon:初论广义智慧定义(上) 【华夏诗苑】耿庆文:[鹧鸪天] 月上枝头夜色涼凉(晏几道体) 新疆老李:二进 The Wave(波浪谷) 河边:信仰之路(10-12) 王力坚:文革知青地下小说创作 于建嵘: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马聚:特朗普反移民口号的核心是白人种族主义 【华夏诗苑】歌天蓝:诗和友人游云南大理及戏题友人照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四四零期(zk2411d)(作者:陈奉孝,陈薇,张承先) 新疆老李:犹他州White Pocket看景失败记 河边:信仰之路(7-9) 高建群:追忆挚友路遥 他最大的不足就是欲望太多 王力坚:文革知青地下散文创作 【华夏文摘】费明:青瓷花瓶 【华夏诗苑】刘自立:见不见梦(续)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四三九期(zk2411c)(作者:张承先,孙怒涛等,丁邢,周启锐) 力刀译:体坛职业选手、世界冠军说老川(节选) 河边:信仰之路(5-6) 郑永年:如何理解大国领袖们“逆制度化”倾向 章乐古: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启动AI“曼哈顿计划”:USCC年度报告亮点一览 王力坚: 矫作的激情 —— 文革中的官方知青文学 【华夏诗苑】陶镒万 :如梦令 · 水陆黑白双煞 河边:信仰之路(1-4) 清衣江:微侃医林(171)杂志快餐 9一一缺血性中风导管取栓效果不佳 刘松原:答点评 王力坚:彩虹的诱惑 —— 文革前知青题材文学的社会效果 吴国光:从政权暴力到民间暴力的恶性发作 【华夏诗苑】张文灿:俄乌战争一千天 陈向阳:新疆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呢? 王小波: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林乃绢:外媒记者在华风险高 中国新闻“红线”激增 采访频遭打压 阿曼亭:“戴高乐将军的预言成真:有一天,美国将离开欧洲” 【华夏文摘】张智斌:从天鹅绒革命到香港民主运动 【华夏诗苑】安乐国:《西海情歌》歌词解读 杜若衡芜:感谢上帝,美国终于回归常识 门门:记2024年的大选 美国之音:美议员推出法案,要求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乔琴恩:黎智英首度出庭作证:从未支持港独或与外国政府勾结 陈子非:香港”四十七人案”宣判 戴耀廷等民主派人士遭判刑 【华夏诗苑】施愚:六言 · 韵秋一一又是红叶时候 鲍风:中美日三国居民:谁欠的债最多? 吴鑫岩:马上马下 BBC:其实你比你想象的要年轻 徐敏:冯友兰的心路历程 杨甦棣:对吉米‧卡特其人其事的再评价 【华夏诗苑】王克斌:恨川护共两相连(二首) 思羽:布达佩斯日记(下) 文学之新:寂寞路遥:临终前,最亲的人都离他远去 张成觉:旧影新评《以革命的名义》 小舞:整治网络隐晦表达是给习近平量身定制的面子工程 【华夏文摘】肖凡:J.F.K 的爱尔兰联想或者爱尔兰的 J.F.K 联想 【华夏诗苑】陈粹盈:【行香子】秋高之叹 思羽:布达佩斯日记(上) 夏阳:抄家劫难记 独立中文笔会:2024年”狱中作家日”新闻公报 高瑜:蹭网发推之我相信我会看到光明 法里瓦尔:美国如何移交总统权力 【华夏诗苑】逸方:[离亭燕] 龙年美利坚大选 岩农:你带来一片温柔 费明:马首是瞻 王晓明:中国人的焦虑感来自哪里? 岳戈:中共官员偷看禁书遭纪检严打 袁莉:挺川vs.反川,中国民主倡导人士因特朗普分裂 【华夏诗苑】张文灿:姜萍造假案 清衣江:微侃医林(170)下巴痛血压升高蛋和鸡 歌天蓝:对联趣谈 陀飞轮:建于荒谬的高墙,终将倒于荒谬 弗朗西斯·福山:一封给埃隆·马斯克的信 加洛:日本七三一部队老兵: 讲述真相代价沉重 【华夏诗苑】张文灿:“岁月感怀” 刘路新:世间再无谭若思 章凝:11月5日,诸事不顺——跨国投票记 二湘:民主党败选是美国人民糊涂吗? 燕青:美陆战一师老兵眼中的长津湖战役 【华夏文摘】易桂鸣:宋美龄访美备忘录:最是仓皇辞庙日 【华夏诗苑】余作田:【沁园春】又到清秋 任赜:反思大选的一些要素 华宏勋:法拉第猜想 沉雁:同在一个地球村,有的地方无朝阳,有的地方无黄昏 颜纯钩:苦闷的青春,绝望的未来:中国青年的集体反社会倾向 【华夏文摘】东头南郭:家谱 【华夏诗苑】张智斌:如今再思忆,岁月空悠悠 戎小捷:点评《为什么中国至今尚未现代化一一中国近代史解析》 吴鑫岩:荷兰韵脚 安德烈:夜骑开封 “党啊您不要慌不要怕” 小山:林培瑞看中国留学生:由逃命与批判到镀金与沉默 丛日云:中国知识界为什么会误判美国和特朗普? 【华夏诗苑】栗奇程:2024岁末观潮 铁道游:何为物理理论的完备性?(下篇) 萨格尔王吃冰棒:快乐的奴才——论中共与粉红特殊的“主奴关系” 黄世泽:中国留学生辜负西方一番美意 岛民:后重庆大厦时代,麦高登的非裔广州 【华夏文摘】ZYuCannon:关于哲学的广义定义的初探(下) 【华夏诗苑】力刀:读古诗反其意唱和(外一首) 铁道游:何为物理理论的完备性?(上篇) 思辰:美国两个月后会走上民主解体的不归路 杨子立: 川普重新执政的原因和影响简析 黄裕生:川普回归究竟提示了什么?——评川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华夏文摘】ZYuCannon:关于哲学的广义定义的初探(上) 【华夏诗苑】逸方: [七律]月下感叹又一年 冯志强:川普二进白宫,MAGA势成事实 力刀:十二年时光的记忆 李伯安:柏林墙倒塌35周年纪念: 天安门民主女神重现,柏林聚焦中德民主抗争 周星晨:高兟因旧作继续在押,习近平时代艺术家因艺术表达获罪越来越普遍 RFA:郑州20万大学生夜骑开封被禁 规模超白纸运动 【华夏诗苑】歌天蓝:歌词(外二首) 栗奇程:守护民主制度必当承膺之重 曹立群:见证奇迹! 张心阳:奴性的驯化 张婷:川普上任第一天计划实施哪些政策 陈剑:现代国家公民意识十项内容 【华夏诗苑】吴西风:秋日长城(四首) 任赜:对2024大选结果的反思感言 张达聪:二进宫与二茬罪 张智斌:2024美国总统大选川普获胜有感 万精油:鸡立鹤群,Why? 【华夏文摘】老孟:我的近邻(下) 【华夏诗苑】刘自立:见不见梦 力刀:球场鏖战庆祝大选胜利 黄正平:美国总统直选与瑞士直接民主 VOA:特朗普回归白宫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刘子维: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台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华夏文摘】老孟:我的近邻(中) 【华夏诗苑】诗两首(OldSea、张文灿) 朱晓黎:龙羊峡怀旧 费明:2002年的第一场雪 康正果:洋魂华魄习中文 萧雨:前解放军中尉高峰谈亲历中国核试验秘密 【华夏文摘】老孟:我的近邻(上) 【华夏诗苑】田雨:[七绝] 昔日农舍 朱圣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可白:为康生翻案的《康生年谱》(之四 全文完) 美国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致全美国华人的一封信 胡平:心理学界的一场地震——从斯坦福监狱实验被否定谈起 潘士弘:红八月的一个晚上 【华夏诗苑】陶镒万:七律 · 九死一生远征难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四三八期(zk2411b)(作者:何蜀,凡骨,郭罗基) 任赜:RFA座谈“指向包容性制度的狭窄通道” 可白:为康生翻案的《康生年谱》(之三) 林炎平:现代文明的DNA:从陈省身先生的临终遗言说起 陈玺安:最后一哩路:台湾迈向联合国的挑战与机遇 【华夏文摘】夏阳:上海航校与浦东塘桥 【华夏诗苑】耿庆文:[七律] 又是天凉好个秋!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四三七期(zk2411a)(作者:徐贲,朱和平,郭罗基) 吴鑫岩:世事棋局 格丘山:中国何去? 可白:为康生翻案的《康生年谱》(之二) 滨州:给一位美国新选民的信 高峰:安乐死的辩论与实践 【华夏诗苑】张智斌:打油诗一首-2024美国总统竞选观感 弘毅:川普上台对国际关系的危害甚于对美国内政的危害 可白:为康生翻案的《康生年谱》(之一) 清衣江:微侃医林(169)心血管医生的肌酐情结 萧雨:绝食九日,用命维护尊严的人权律师王宇获释(两篇) 朱丽叶:离开中国 拯救简体中文写作 【华夏诗苑】牛永志:万斯翻饼 刘松原:为什么中国至今尚未现代化一一中国近代史解析 张廷桢:1949年前的陕西户县余下上马营村 金哲:重读李志绥,重估毛泽东与习近平 王丹:万圣节的镇压:当恐惧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华夏文摘】萧谦:慈航普度访谈(下) 【华夏诗苑】牛永志:秋兴 任赜:2024秋色秋气 吴鑫岩:朝俄反哺 李翘楚:维权律师许志永狱中绝食三周,体重急降状况危急 陈剑:经济数据告诉我们,那十年他做了什么 黄榆:2024年上海万圣节狂欢,中国政治的黑色荒诞 【华夏诗苑】张文灿:李克强去世一周年祭 力刀:火柴的价值 费明:说说大康 樊冬宁:历史学家文安立谈假如没有共产党,今日的中国会是什么模样? 严歌苓:中国男人怎么了 【华夏文摘】萧谦:慈航普度访谈(上) 【华夏诗苑】栗奇程:读小鹰评王诸篇赋感 吴道平:再谈“先天知识” 清衣江:微侃医林(168)怀疑家暴 周景生:回国有感二则 徐贲:文革道歉中的巧辩和半真相 张彦:中国的偶像破除者 —— 刘晓波 【华夏诗苑】NY Soccer Fan:打油诗 川普麦当劳打工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五:川普已开价卖台湾 flyhigh:九月游记(八)结束篇 余杰:2023年的上海万圣节 — 你的鬼蜮,我的人间 李红升:瞧这一代大学生!一一大学毕业四十年聚会有感 【华夏文摘】范炳刚:上小学路上 【华夏诗苑】陶镒万:采桑子 • 又是一春秋 闵恩酬:衣着与误会 刘振墉:我与寺庙的缘分 flyhigh:九月游记(七) 聂华苓:一束玫瑰花 秦晖:解析文革之谜:四种叙事与历史真相 【华夏诗苑】梅李:我家的玫瑰 吴鑫岩:双羽四足 闵恩酬:从姜太公的龇龇牙到Kamala的Thirty-two flyhigh :九月游记(六) 迈克尔·S·施密特:特朗普任期前白宫幕僚长凯利警告:特朗普将像独裁者一样统治 张菁:上海万圣节 让中共害怕什么 【华夏诗苑】逸方:[柳梢青]季风书店 华府重生 思羽:布拉格 一一 忧郁的音乐之乡(下) flyhigh:九月游记(五) 乾朗:上海警方加强安保 ”万圣节”严控民众服饰 唐缘媛:”文坛永远的母亲”聂华苓逝世 享年99岁 詹姆斯·包蒙特:那个在丛林里藏了30年的二战日本军人 【华夏文摘】吴西风:师兄 【华夏诗苑】梅李:译维利·法伦霍斯特的五首小诗 flyhigh:九月游记(四) 思羽:布拉格 一一 忧郁的音乐之乡(上) 王庆民:韩国女作家获诺奖与韩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对中国文化凋敝的省思 ROBINSON MEYER:若特朗普当选,最大受益人可能是中国 【华夏文摘】张达聪:男儿也怕打针 【华夏诗苑】张文灿:殷承宗1970黄河协奏曲 何与怀:习近平迫使他改变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四:“血洗美国” westeast:走近贝克山 徐敏:对卞仲耘校长之死 当事者都选择了回避 丁大华:世所罕见的红卫兵抄家战果展览会 【华夏诗苑】歌天蓝:随感 邓嗣源:也谈“先天知识” 喜豆:巴黎诺曼底之游(5) 王友琴:“嚎歌”与对文革的“选择性记忆” 周斌:我眼中的华国锋 余杰:汉奸陈永贵是怎样混成中共政治局委员的? 【华夏文摘】bachelor:人物素描之四 一一 拜伦 【华夏诗苑】张文灿:重阳节忆双亲和虎兄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四三六期(zk2410d)(作者:郭力,赵树凯,郭罗基)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三:吹 任赜:2024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的卓见 黄国华:《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 汤姆·尼科尔斯:关键时刻 —— 华盛顿的噩梦 【华夏文摘】东头南郭:闯关东 【华夏诗苑】歌天蓝:我徜徉在月色中 【华夏文摘增刊】第一四三五期(zk2410c)(作者:施鹤发,钱江,沈乔生,郭罗基) 胡平:《新冠肺炎浩劫:一场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大灾难》前言 力刀:自由布衣朝着“百人老刀连”慢慢前行 喜豆:巴黎诺曼底之游(4) 王刚:文革结束近半世纪 背负杀人罪的老“红卫兵”呼吁更多同伴公开道歉 Hafiz Rashid:比尔·巴尔如何终止了对埃及是否付给川普数百万美元的秘密调查 【华夏诗苑】陶镒万:观赏2024年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单诗二首 蒋闻铭:一个混世魔王的内心世界 一一 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清衣江:微侃医林(167)大包围偶尔显神通 朱丽叶:《高耀洁画传》发布 众人追忆“高奶奶”是“民族良心” 夏念梓:中国少先队成立75年,那些戴红领巾、唱“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孩子长大后,明白自己的经历吗? 金凤:王申酉,倒在“两个凡是”的枪口之下 【华夏诗苑】歌天蓝:老同事聚会 鲍风:发展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 徐敏:他坚持说”祝北大今后办得像老北大一样好” 杨眉:三峡大坝如何影响地球自转? 徐敏:刘文彩与刘文辉兄弟,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华夏文摘】翦一休:对死亡的几点哲学思考 【华夏诗苑】力刀:[谒金门] 秋歌 张廷桢: 重教家庭的重教人一一张岳教授 晨言:台湾、民国、以及民主转型 宋国诚:什么是赖清德路线? 邓聿文: 中国内部溃烂的状态评估 凯迪:那些“带着脚镣跳舞”的中国异议诗人们 【华夏诗苑】陶镒万:七言绝句 • 孔明点灯诸葛亮 茉莉:第七次自选题画诗10首 力刀:一个洋插队农民布衣的周六 杨颖宇:曾经西化的户外生活 同一空间可促进公民社会也可令其窒息 经纬:中国重启”熊猫外交” 目标:华盛顿 【华夏文摘】施乃欣:高老汉签证过期回国记 【华夏诗苑】张文灿:任志强 小鹰:今秋选谁?或谁也不选? 喜豆:巴黎诺曼底之游(3) 海阔天空:民主党和共和党,从竞选策略和执政言行看两党的政治操守 洪敬富:撒币、撒野、撒谎:当前中共统治的三构面 【华夏文摘】何与怀:直面历史创伤——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有感 【华夏诗苑】陈粹盈:【蝶恋花】秋吟 迈尔斯·克莱:伊隆·马斯克和 X 如何成为网络虚假信息的最大传播者 flyhigh:九月游记(三) 庄志伟: 四通桥事件两周年 海外持续声援,呼吁中共释放彭立发 松仁:202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日本核爆幸存者组织 【华夏文摘】范炳刚:一心心唱个公社好 一一 公社大院后想 【华夏诗苑】施愚:[五言] 重阳登高 (外一首) 吴鑫岩:诺奖杂谈 flyhigh:九月游记(二) 海阔天空:民主党和共和党,谁在枪支安全方面极端异类? 莫言:控制贪欲最有效手段是法律 杨安:逾200部中国电影今年勇闯台湾金马奖 独立影人盼被世界看见 【华夏诗苑】力刀:[天净沙] 唱晚 小鹰:总统竞选杂感之二:马斯克 vs 马斯克 张智斌:Burnaby Mountain 踏秋 何赛章:贺锦丽对未实现的资产增值抽税公平吗? 海阔天空:民主党和共和党,执政经济实绩鲜明差别的根本原因? 许湘筠:美中合作办大学风险何在? 步雄:被历史饼铛烙焦的”五零后”:两面焦糊一张苦饼 【华夏诗苑】张文灿:又见温家宝 喜豆:巴黎诺曼底之游(2) 未名:2020年川普的丑陋:美国历史上首例密谋策划颠覆选举结果的案件 文章归档 选择月份 分类目录 CND特稿 “我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