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当代历代书家风格作品一览表
时代 | 书体 | 代表作品 | 风格 | 备注 |
先秦 | 甲骨文 |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商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 甲骨文形状、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或疏落错综,或紧密严整,或放逸娟秀,异姿纷呈。刻写的刀法也有方圆肥瘦之别,随字而变,淳古可爱。近人董作宾将甲骨文分为个时期:(一)盘庚至武丁时期,以武丁时期为多,这一时期的刻字字大,气势磅礴;(二)祖庚、祖甲时期,此时字修长,书体工整凝重;(三)廪辛、康丁时期,书风颓废草率,常有错讹;(四)文丁、武乙时期,贞文简略,书风粗犷而倚侧多姿;(五)帝乙、帝辛时期,契文规整严肃,一丝不苟,大字俊伟,小字秀莹。 | 无 |
金文(钟鼎器皿) | 《司母戊》《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越王勾践剑铭》《虢季子白盘》《秦杜虎符》 | 商代金文较少,但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直线多,圆角少,锋芒外露。运笔上不讲藏锋,起笔与收笔均为尖利,用笔刚健,气势雄浑。金文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这一时期的金文从点画结构到笔画形象,从章法的布局到艺术的韵致,都不存在过多的人工修饰的痕迹,十分自然得体;中期,这一时期金文的格调一变为典雅平和,用笔圆润,笔画圆浑,尽管肥厚的笔道仍有保留,但装饰的意味已明显减弱,点画两端和中段日益匀整,字体结构趋于方整,章法也日益鲜明,字距行距清晰;后期,该时期的金文中肥笔完全消失,点画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而突出,字的造型更显得无拘无束 | 无 | |
篆书 | 石鼓文 | 篆书有以下风特征: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琅琊台刻石秦汉书法是中国秦汉时代的书法,当时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时代 | 代表书家 | 书体 | 代表作品 | 风格 | 备注 |
秦 | 李斯 | 篆书 | 泰山石刻 |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 | 无 |
汉 | 张芝 | 草书 | 《冠军帖》《大观帖》 | 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 无 |
蔡邕 | 隶书 | 《熹平石经》 | 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相传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归而创“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 无 | |
王升 | 隶书 | 《石门颂》 |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 无 |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时代 | 书家 | 书体 | 代表作 | 特色 | 备注 |
三国魏 | 钟繇 | 楷书 | 《宣示表》 | 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 无 |
西晋 | 陆机 | 行书 | 《平复帖》 |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 无 |
索靖 | 章草 | 《月仪帖》 | 靖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骨势峻迈,富有笔力。前人评为“精熟至极,素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靖亦自重其书,名其字为“银勾虿尾。”。”。《宣和书谱》记载,索靖少年时就有出群之材。索靖书法以章草名动一时,其书法“如风乎举,鸷鸟乍飞,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 无 | |
卫夫人 | 楷书 | 《近奉帖》 | 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 无 | |
东晋 | 王羲之 | 行书 | 《兰亭序》《丧乱帖》 | 王羲之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 无 |
王珣 | 行书 | 《伯远帖》 | 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 | 无 | |
北魏 | 不详 | 楷书 | 《张猛龙碑》 | 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 | 无 |
北齐 | 不详 | 楷书 | 《泰山经石峪》 | 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澹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 | 《泰山经石峪》,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 |
隋唐时书法史上鼎盛时期。隋代书法 隋代立国时间较短,书法虽臻于南北融合,但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隋书法家有僧人智永曾用30年时间,书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东各寺院。其书法传王羲之法而有所变化,平正和美,体兼众妙。有石刻《真草千字文》传世,流传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墨迹,亦传为智永所书。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宋元时代的书法可以说是行草时代。
时代 | 书家 | 书体 | 代表作品 | 书法特色 | 备注 |
隋朝 | 智永 | 行草 | 《真草千字文》 |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 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子孙 |
欧阳询 | 楷书 | 《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张翰帖》《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 ||
唐朝 | 贺知章 | 草书 | 《草书孝经》 | 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窦臮《述书赋》云:“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解朝服而归乡,敛霓裳而辞阙。” | 无 |
张旭 | 草书 | 《肚痛帖》《古诗四帖》 |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 | 无 | |
褚遂良 | 楷书 | 《雁塔圣教序》《行书枯树赋》《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字阴符经》 |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 无 | |
颜真卿 | 楷书 | 《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祭伯父文稿》 |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 无 | |
李邕 | 楷书行书 | 《云麾将军碑》《出师表》《灵岩寺颂并序碑》 | 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 | 无 | |
怀素 | 草书 | 《自叙帖》《圣母帖》 |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其作品大可分为三种风格: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 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 | |
孙过庭 | 楷书草书 | 《书谱》全貌 | 他的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吕总说他“丹崖绝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 | 无 | |
柳公权 | 楷书 |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兰亭诗》《蒙诏帖》 |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 无 | |
五代 | 杨凝式 | 行草 | 《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 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却狂得与他以前所有的草书大家都不相同,张旭、怀素、贺知章的狂草都有规矩可寻,而杨凝式的草书则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 |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
时代 | 书家 | 书体 | 代表作品 | 书法风格 | 备注 |
北宋 | 苏轼 | 行草 | 《寒食帖[全本] 》《归安丘园帖》《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司马温公神道碑》 |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 无 |
黄庭坚 | 行草 | 《花气薰人帖》《行书赠张大同书》《草书杜甫诗卷》 | 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 无 | |
米芾 | 草书 | 《三吴诗帖》《闻张都大宣德帖》《论草书帖》《中秋诗帖》 |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 | 无 | |
蔡京 | 行书 | 《十八学士图跋》《节夫帖》《宫使帖》 | 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 | 无 | |
南宋 | 张即之 | 行书 | 《汪氏报本庵记》《行书待漏院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其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 | 无 |
朱熹 | 行、草 | 《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行草书诗札》《致彦修少府帖》 |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裏行间洋溢著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 |
元初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
时代 | 书家 | 书体 | 代表作 | 书法特色 | 备注 |
元朝 | 赵孟頫 | 行草 | 《行书十札卷》《真草千字文》《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秋兴赋》 | 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 无 |
杨维桢 | 行章草 | 《城南唱和诗册》《草书七绝诗轴》《周上卿墓志铭》 | 他的书法取法很高,来源于汉晋,对索靖的章草很有领悟,而且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 无 |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明代 | 董其昌 | 行草 | 《东坡重九日诗》《画禅室随笔》 |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其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 无 |
文徵明 | 行书和小楷 | 《草书自作诗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 |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 无 | |
唐寅 | 行书 | 《自书联句诗》《行书七律诗轴》 |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 无 | |
祝允明 | 楷书 | 《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箜篌引(即草书曹植诗手卷)》《赤壁赋》 | 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 |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时代 | 书法家 | 书体 | 书法作品 | 书法特色 | 备注 |
清朝 | 顾炎武 | 行书 |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史稿》 | 顾炎武的书体基本上是属于颜体一派的,可以推测其学书都是从颜体入手,并深深根植于颜体,同时又融入了魏碑的结体与笔意,从而形成了册页中宽博遒劲、扁平健壮的字体。其书多以中锋用笔,方圆兼用,以方为主,转束有利,在纵笔浩放、张显自如之中,充分体现了颜体的风骨。 | 无 |
刘墉 | 行草 | 行书东坡游记》《行书七言联》 | 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 | 无 | |
翁同龢 | 行书 | 《行书四条屏》 | 从他的作品看,显然具颜体书貌,但又吸收了刘墉、何绍基等人习颜而出已意之法,用笔比较奇肆率意,结体比较宽博开张。有些字可融汇赵、董之意,写得潇洒。 | 无 | |
郑燮 | 行书 | 《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 |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郑夑的书法揉多种书体于一炉,看似歪七扭八,毫无章法,但却有奇肆之气。 | ||
梁启超 | 行书 | 《临汉碑碑额》《遥山秋云楷书联》 | 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学者类型,但又与一些以行草见长的学者型书家不太一样。他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太高,再加上他作为政治家的声名显赫掩盖了书法家的声望。梁启超在北碑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 无 | |
纪晓岚 | 楷书 | 《楷书八言联》 | 纪晓岚为清乾隆朝进士出身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4卷,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 无 |
近代书法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
时代 | 书法家 | 书体 | 代表作品 | 书法特色 | 备注 |
近代 | 李叔同 | 行楷书 | 《楷书心经》《与刘质平书》 | 他早岁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 |
毛泽东 | 行草 | 撰写《论持久战》《草书兰亭序》 |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 无 | |
齐白石 | 行书篆书 | 《行书启札》《篆书横幅》 | 他成熟的行草书作品,点画老辣不拘细谨,字势欹侧不求平正,挥运开阖之际,给人以极强的力度感。他的篆书,亦游离于正统之外,专心于鲜为人取法的《天》、《三》诸碑,从这样一些奇趣古拙的作品中,老人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灵感,逐渐形成自己奇、古、劲健,气势盈满的篆书风格。 | 无 | |
潘天寿 | 行,隶 | 《行草手卷荫山阁看云》《赠真涛先生七言联》 | 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有极高的成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行草源于黄道周、倪元璐,篆隶得力于卜文、二爨,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实践探索,独辟蹊径,自成大家。风格豪迈朴茂,格调极高。尤其是结体布局方面,在现代书坛独树一帜。 | ||
于右任 | 行书 | 《赠王伯敏扇面》《草书四屏》 | 他满带“碑味”的行草书,可以说是风格独具了。尤其是行书,中宫紧促,而结构多变。在一种看上去十分随便不经意的把握之中,获得一种奇绝的、从容大气的效果。 至于于右任自己的草书,笔画简单,形态优美。 | 无 | |
林散之 | 草书 | 《草书横幅》《绝笔生天成佛》 | 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他在草书中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把他们出神入化地熔于书法创作之中。有人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拳,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比喻。其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而林散之书法线条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用笔的"活"。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用锋,正、侧、偏、方、圆、虚、实、顺、逆、散诸锋并用,甚至可以说无锋不用,特别是他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这种近于干擦的散锋,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 | 无 | |
高二适 | 草书 | 《草书七言联》《草书题画诗二首》 | 在书法实践上,他巧妙地将章草、今草、狂草熔于一炉,既有高古的品格,又有奔腾跌宕之气势,尤以线条的劲幢、结字的紧密见长。看他的草书,才真正感觉到那笔锋在纸上奔突的力度。高二适学问素养极高,作品往往洋溢出浓郁的书卷气。 | 无 | |
徐悲鸿 | 行书 | 《行书韵君诗》《书法四条屏》 | 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完全是为他的画名所掩。曾经得到康有为的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种稚拙的儿童体的韵致 | 无 | |
当代 | 启功 | 行书 | 《行书横披》《行书横披》 |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准,形成一家之风,被人们奉为“启体”。书法界评论他的书法作品为:“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赏者觉得余味无穷,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启先生的书法,正如他人品学问一样,秀丽、博雅、才气横溢、风流洒脱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