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3, 2017

《兰亭序》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1--3)

《兰亭序》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1--3)

 
    古今论篆、隶、楷书笔法的人不少,但论述行书笔法的人却较少。原因是行书变化极为丰富,风格多样,不易强求划一而用一种模式。但行书的笔法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它既不同于楷书的用笔,又不同于草书的笔法,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 
    行书的笔画生动多样,变化丰富,方圆并用藏露互见,映带妙用,呼应关系外露,抒情性强,趣味浓,如行云流水,潇洒典雅,引人入胜。现以《唐人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为例分述如后,以供参考。 
1.点及其变化 
    上点  露锋向右下行笔,转锋向左轻轻挑出。起笔、收笔要轻,转笔稍用力按,如下面的“宇”、“室”、“察”等字。 
 
    长点  露锋落笔,由轻变重,顿笔空收。修长而自然,如下面的“外”、“不”、“次”字。 
 
    圆点  顺锋落笔,随即收回,可侧可垂,随字而异。入笔轻快,收笔势稳,以圆润秀丽为好如下面的“诸”、“之”、“永”字。 
 
    启下点  顺锋落笔向右,稍顿即转,提笔出锋,带钩挑出,意连下笔。入笔尖细,势圆笔润,末笔轻快以连下笔,如下面的“亭”、“视”、“咏”字。 
 
    挑上点  顺锋落笔向左,揉笔稍顿即转,提笔向右上挑出,呼应下笔。入笔尖细,顿笔蓄势以求圆浑,末笔出锋,左右呼应,如下面的”怀”、“快”、“观”字。 
 
2.横及其变化 
    长横  露锋落笔,向右运行,顿笔向左收锋。其势长而下露,如下面的“其”、“尽”、“可”字。 
 
    短横  露锋落笔,向右运行,稍顿笔后向左收锋。其势短,与下部笔画相呼应。如下面的天”、“其”、“夫”字。 
 
    挑上横  露锋入笔,按笔向右运行,运笔时力量下沉,取上向之弧势,挑笔向上,带出其他笔画,如下面的“在”、“末”、“述”字。 
 
    带下横  露锋落笔,按笔向右运行,运笔取下向之弓势,顿笔向左下,带出下面的笔画,如面的“事”、“言”、“无”字。 
 
    点横  以点代横,露锋落笔,收笔稍顿,腹下出锋,生动灵活。如下面的“既”、“云”、“合”字。 
 
3.竖及其变化 
    悬针竖  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向下,出粕重渐变轻细,末笔出锋,劲健而修长,如下面的“年”、“毕”、“带”字。 
 
    启左竖  露锋落笔,中锋直下。收笔时稍顿,转锋左桃带出附钩,意连下笔,如下面的“将”、“其”、“畅”字。 
 
    垂露竖  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向下。末笔稍偏左,顿笔向右上收回,含而不露,如下面的随”、“陈”、“怀”字。 
 
    启右竖  露锋落笔,顺锋直下。收笔时稍顿,转锋右挑带出附钩,意连下笔,如下面的“俯”、“慨”、“信”字。 
 
4.撇及其变化 
    长撇  露锋斜向左卜运行,要将力量送到尖端,修长而洒脱,如下面的“不”、“天“今”字。 
 
    短撇  露锋落笔,斜向左下撇出,短而斜,如下面的“系”、“作”、“俯”字。 
 
    平撇  露锋落笔平向左撇出,写时要短而平,如下面的“和”、“楔”、“稽”字。 
 
    回锋撇  顺势直下,直撇到尾部,稍顿回锋,笔势上扬。似撇非撇,修长而含蓄,如下面的“在”、“俯”、“者”字。 
 
    带钩撇  撇尾折锋钩向右上,呼应下画,笔断而意连,情趣生动,活泼多变,如下面的“及”、“风”、“咸”字。 
  


5.捺及其变化 
    出锋捺  露锋落笔,由轻变重,向右下出锋,成外露之势,如下面的“述”、“又”、“峻”字。 
 
    回锋捺  裹锋落笔,向右下弯曲运行,由细变粗,至末端提笔回锋,成含蓄之势,如下面的“今”、“文”、“遇”字。 
 
    反捺  顺势向右下,取弓势弧形,边行边按,由重渐轻,撩尾轻快尖细,圆润出锋,如下面的“之”、“足”、“叙”字。 
 
    启下反捺  捺末收笔,可折可转,出锋向下,或呼应下笔,或顺势结束,如下面的“终”、故”、“长”字。 
 
    以点代捺  该捺时化捺为点,以点代捺,或捺尾出锋,笔势下垂,状似牵尾;或捺尾回锋,缩笔收势,形呈圆状;或末笔右顿,顺势空收,自然生动,如下面的“欣”、“大”、“足”字。 
 
6.折及其变化 
    横折  露锋落笔,向右上运行,顿笔折锋向下运行,如下面的“由”、“目”、“惠”字。 
 
    竖折  露锋落笔,斜向左下运行,顿笔折向右远行,如下面的“世”、”山”、“此”字。 
 
    圆转折  由横向竖过渡,该方折顿挫时,变为圆转,其势圆润,流畅自然,如下面的“畅”、“犹”、“殇”字。 
 
7.钩及其变化 
    横钩  先横后钩,横与钩相连。露锋落笔写横,行至钩处,先提即按,转(或折)锋出钩,要出锋快捷,短而有力,如下面的“抱”、“祟”、“亭”字。 
 
    竖钩  露锋落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弯向左钩出,如下面的“事”、“有”字。 
 
    拖钩  露锋落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顿笔重按后,向左拖出,如下面的“亭”、“可”、“静”字。 
 
    斜钩  又称戈钩。露锋落笔,斜向右下弯出,至末端或向上钩出,劲健修长;或驻笔收锋,笔断意存,如下面的“岁”、“或”、“感”字。 
 
    方钩  行笔至钩处,驻笔收势,不向左上挑出,而平向左前踢出;不取圆势,而求方折挺劲,类似魏碑的竖钩写法,如下面的“得”、“殊”、“事”字。 
 
    平钩  又称心钩。其势平,多用于心字。顺势露锋落笔,笔势须平,向右平行,至末尾处折锋向左上挑出,钩向腹心。笔势应连贯,笔画须映带,方显生动,如下面的“惠”、“悲”、“感”字。 
 
    竖弯钩  回锋落笔向下运行。转圆向右平推运行,顿笔转锋向上钩出,如下面的“死”、“也”、“况”字。 
 
    竖弯  行至钩处,驻笔收锋,或回笔收锋以求含蓄;或向右前挑出,轻细快捷,流畅细劲,如下面的“化”、“流”、“此”字。 
 
8.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后斜向右上挑出,爽快而稳健,如下面的“抱”、“或”、“地”字。 
 
    竖提(挑)    竖挑相连,先写竖,至折笔处,顿笔转锋,向右上挑出,不疾不徐,如下面的慨”、“浪”、“怀”字。  

 

《兰亭序》偏旁部首分析与练习
  1.字头
 
    人字头  左撇右捺,左右对称均衡,或左粗右细(如“今”字),或左右交叉出头(如“合”字),或中分(如“会”字),皆须字头长大,以盖严下部。

    草字头  或真或草,生动多变。若真(如“暮”字),须左右对称呼应,并成上开下合之势;若行若草(如“万”字,“若”字),行笔要自然流畅,笔道要分明,交代要清楚。

    宝盖头  左低右高,应斜中求稳。宝盖要稍宽,以盖住下部,如下面的“寄”、“室”、“察”字。

    2.字底
    心字底  其势应平,横宽取势,点画须映带,求自然生动之变化,如下面的“惠”、“悲”、“感”字。

    皿字底  其势平而宽,取横扁之势。应托传上部,行笔流动自然,如下面的“尽”、“盛”字。

    土字底  先竖后横,横竖相连。末笔或下收或上挑,形态自然多变,如下面的“至”、“坐”、“室”字。

    四点底  其势应平,自左至右以求生动多变。末笔钩回向左,收势自然,首尾圆合,如下面的“亦”、“无”、“然”字。

    八字底  左右两点呼应相顾,一高一低,一起一收,配合默契,成上合下开之势,如下面的“其”、“兴”、“异”字。

    3.左旁
    两点水  上下呼应连带,应写窄长,以让右部,配合默契,如下面的“次”、“况”、“清”(“清”三点简化为两点)字。

    三点水  或为三点,或为两点,皆须上下呼应连带,上下取势写瘦长以让右部。形态多变,生动灵活,如下面的“湍”、“浪”、“清”字。

    单人旁  形瘦而长,取纵势。末笔竖或作垂露状,或带钩向右挑姚出,以应右部,得自然之变化,如下面的“仰”、“信”、“系”字。

    禾木旁 撇应短而平,横应斜而长,竖则短而带钩,末笔撇点相连(如“和”字)或写作两笔,点须小而让右(如“稽”、“楔”字)。

    木字旁  横短竖长,撇点相连,挑钩带上,其形窄而长,笔画连带,以应右部,如下面的“相”、“林”、“极”字。

    左耳旁  形窄而瘦,末笔或用垂露以求含蓄,或带钩以应右部,皆情趣生动,和谐自然,如下而的“随”、“阴”、“陈”字。

    竖心旁  左右两点一下一上相呼应,又相连带,末笔竖或用垂露,或出带钩以应右,如下面的“快”、“悟”、“情”字。

    提手旁  横画露锋落笔而短,竖画带钩而长,挑画尖细而向右上,以应右部,如下面的“抱”、“揽”字。
    双人旁  草化为三点。上下取势,一点落笔重而带钩,以呼应下部,二、三点相连,以应上点。如下面的“得”、“后”字。
    言字旁  点横多具变化,末笔出锋向右,以应右部。左右各占一半,和谐自然,如下面的“诸”、“咏”字。

    口字旁  形小而居左上,或保持原形,或草化为两点,皆灵活自然,如下面的“喻”、“磋”字。
    绞丝旁  上都连带下部,或简或繁,各尽其态,自然得势,如下面的“丝”、“终”字。
    弓字旁  取圆势,笔画连带,圆转自然。因字形相背,所以要左右脉络贯通,如下面的“引”、“弦”字。

    歹字旁  笔画连带,形取纵势,末笔向左上挑出。两笔写成,自然流动,如下面的“殊”、“殇”字。
    矢字旁  左右均衡,平分秋色。撇横相连,末笔挑点以应右,随形变化,如下面的“短”、“知”字。

    4.右旁
    反文旁  左右均分,各占一半。木笔接形多变,或平出作捺(如“放”字),或反出为长点(如“故”字),或草写变化(如“致”字),形态多变,生动活泼。

    页字旁  短横露锋入笔,中间部分上大下小,下部撇短捺小(或向右下出尖,或向右前出点),形态各异,如下面的“类”、“领”字。

    月字旁  首笔露锋入笔,最后挑钩向上,两横或连或不连,各尽其态,如下面的“朗”、“期”字。
    三撇旁  上下取势,或断(如“形”字)或连(如“彭”字),各有变化,各具特色。
    立刀旁  其形瘦而长,上下取势,或出钩向左上,或省去钩以竖代之,如下面的“列”字。

    5.包围
    上包下  被包围的部分宜向上靠,形小而紧凑。字框或宽(如“同”字),或窄(如“风”字),或阔(如“间”字),形态不同,各具特点。

    下包上  被包围的部分应向下靠,要紧密,字形稍扁,但却端稳严谨,如下面的“山”、“幽”字。
    左下包右上  被包围的部分宜缩以让下,如下面的“述”、“迹”字。

    全包围    或窄或宽,或高或矮,皆应匀称居中,各尽其态,不可强变其形,如下面的“日”、“目”、“固”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