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8, 2017

馬友友的故事!

馬友友的愛情故事!
文/詹蒙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馬友友,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台。

《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

一、「一吻之賭」失掉初戀!

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4歲時,父親把他領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樂譜交給他,馬友友對音樂的痴迷讓人吃驚,兩年時間,他練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壓出了一片坑凹

6歲時,馬友友來到美國,跟著名指揮家斯坦恩同台演出,演奏完畢,觀眾把瘋狂的掌聲送給了這位音樂神童。

幾年後,在斯坦恩的勸導下,9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那時馬友友已經跟許多名家合作演出過,出了個人專輯,上了暢銷排行榜,已頗負盛名,但是,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的他開始放縱自己:他蓄起了披肩長髮,開始曠課、抽煙、酗酒……

一個週末,馬友友在百無聊賴時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朋友同他打賭,誰能在晚上12點時得到一個叫吉兒的女孩的吻,那麼第二天他就可以獲得兩張NBA的入場券和一整塊外賣海鮮比薩餅。

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而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

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大幕拉開後,是一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在鋼琴的伴奏下,他老練地開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對父母說,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是我見過最性感的男人……

「我搬到了美國,到了紐約,試圖再尋找那個少年,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再也沒有查到他音樂會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聽說了他在朱麗亞音樂學院就讀的消息,你可以想像我的興奮……」

聽了吉兒的一席話,馬友友良久無言,那個少年之所以銷聲匿跡,是因為他正沉湎於各色派對和酒會中的緣故,12點到了,幾個朋友在遠處叫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兒,轉身離去。

第二天,馬友友得到了NBA門票和比薩餅,可是他一點兒都不快樂,而吉兒知道那個晚上的內幕後覺得很受傷,她給馬友友送來一封信,信中夾著那張她14歲生日時馬友友的音樂會門票,她只寫了一句話:「我後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

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 

1972年春,17歲的馬友友決定從朱麗亞音樂學院輟學,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

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不久,吉兒要回歐洲了,馬友友聽說後趕到機場送行,卻沒有勇氣向她當面道別,飛機離去後,這個少年久久徘徊於機場外的草坪,眼中噙滿淚水。

說起這段經歷,馬友友的母親說:「那是他的初戀,吉兒走後,他痛苦了一大段時間,甚至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我告訴他沒有,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書寫未來,於是,他考上了哈佛。」

二、哈佛邂逅重拾琴弓!

轉眼間,馬友友在哈佛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習慣低頭思索走路的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他抬起頭的一瞬間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換了眼鏡。」

她平靜地看著他說,他張著嘴,什麼都說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兒,他們分手4年後竟又重逢,吉兒還是那麼熱情和大方:「聽說你在修人類學,這似乎跟大提琴無關呢!我修數學,剛剛入學。」

與吉兒相遇後的那個晚上,馬友友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他打電話到吉兒的宿舍,吉兒的同室說她已回長島家中了。

吉兒到家後意外地收到了馬友友的信,裡面是那張被保存多年的音樂會門票,在吉兒當年的留言旁邊,貼了馬友友這樣的字條:「你離開我後,愛情和音樂似乎都從我的生命裡消失了,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

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

吉兒在台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

馬友友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

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

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

當音樂終於停下的時候,吉兒走上了台,俯身在馬友友的身邊說:「4年前的那個晚上,我曾經對父母說過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隱瞞了一句話,現在我補充上,我要嫁給他!」

馬友友的臉紅了,激動地抱住他的夢中情人,拼命旋轉。

1974年,在哈佛大學生的反越戰集會上,馬友友在吉兒的鼓勵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

在那個上萬人的集會上,他那首優美動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依的《悲慘世界》震撼了在場所有人。

演出結束後,會場裡一片寂靜,許久,大家才從他美妙的意境中甦醒過來,長久地歡呼著「YO-YO MA」的名字,如痴如醉。

那次集會使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力,他決定重出江湖。

三、愛妻助他走出陰霾!

1978年,馬友友與吉兒正式結婚,兩年內,他們的一雙寶貝兒女相繼出世,吉兒放棄了在哈佛繼續攻讀數學博士的機會,做了一個賢妻良母。

吉兒不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事業上的好幫手,她以自己旅行非洲時所見的叢林音樂卡爾哈利的節奏為靈感,建議丈夫大膽嘗試非洲音樂元素,一年後,承載著馬友友全新創作理念的《Meyer》獲得了該年度的 格萊美大獎。

同年,馬友友的4張新專輯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樂排行榜,尤其是他的《巴赫靈感》專輯,由於對巴赫的全新詮釋風靡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界一個偉大改革,為古老的經典曲目賦予了新的生命,許多現代音樂評論家指出,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國界、戰爭、宗教,琴聲裡飽含了生命的激情和愛情的震撼。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馬友友處於事業頂峰之際,卻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危機,而在最艱難的時候,讓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兒。

由於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

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布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同時,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台演出,電話中,他對馬友友說:「孩子,你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了,難道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

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經過曠日持久的論戰,格萊美第12次給他「加冕」,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第43屆格萊美大獎,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2005年春,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談到他和吉兒的婚姻:「我慶幸擁有了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於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成不了音樂!」
《馬友友的作品:臥虎藏龍插曲》
https://youtu.be/1n16h16jtGw
Part 4/9 The brilliant score of a marvelous movie;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Score- Tan Dun Music -Green Destiny -Silk Road

 “音乐天才”马友友的传奇故事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09日07:05  北京青年报

  如果仅仅用“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来形容马友友,一定是很单调的,那个演奏大提琴自如得仿佛是他身体一部分的人,那个总是抱着琴笑得让你觉得与音乐相伴真是快乐的人,那个让传统的古典音乐承载起时代人文精神的人,那个有着不同一般演奏家的传奇经历的人,总是以他不同寻常的眼界与才华,给世界带来新鲜,带来惊奇,进而为之喝彩。有专家称,马友友是20世纪音乐舞台上的奇才。而这个奇才的传奇故事也和他的琴声一样精彩、动人。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陵有一个理论,他认为要出一个艺术家,必须是几代人的结晶:爷爷辈有钱,父亲辈有文化,儿子才能有条件成为艺术家。马友友正好就是这样“钱和文化的结晶”,爷爷是地主,父亲是音乐教育学博士,母亲是声乐演员。而生在法国,长在美国,以及完全的中国家庭背景,这样多种文化的融合为马友友开阔的艺术生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养分。
  马友友说:“大约6岁时,父母带着我和弹钢琴的姐姐远赴美国,访亲拜友,在许多重要的场合举行演奏会,还上了电视。那是一段虽然辛苦却很快活的日子。”就在那时,年仅6岁的马友友在大指挥家伯恩斯坦的指挥下,与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同台演出,一夜之间名满美国,演出邀请也纷沓而至。但小天才并未继续在舞台上充当音乐神童,而是听从了伯恩斯坦的话:“孩子,你还是应当回到学校去专门习琴和读书,那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家。”
  在父亲的朋友、著名小提琴大师伊萨克-斯特恩的推荐下,马友友开始师从于著名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学琴,并进入了赫赫有名的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一学就是7年。
  茱利亚音乐学院的学习一帆风顺,16岁的马友友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就在这位天才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之际,他却退学,转而进入哈佛大学学起人文学来。他说:“我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说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总感觉还需要掌握些别的什么。我已经在罗斯先生那里获得系统的演奏训练,与其为一张文凭再在那里待两年,还不如去学点别的。”在哈佛四年一边练琴、一边上课的学习中,马友友获得了他终生受益的营养: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懂得了理解体会音乐内涵的重要性。20岁,当他拿到哈佛大学毕业文凭时,年轻的马友友已拥有了他那些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所没有的丰富色彩。
  技巧出色的马友友从不参加任何音乐比赛,要知道,对于不少演奏家而言,那是成名的一条捷径。马友友却完全靠个人的演奏而征服乐坛。他每年都有100次以上的世界巡演,而他演奏的曲目和合作的对象则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今天也许是和某著名指挥和乐团演奏古曲作品,明天就是爵士乐团的即兴演出,再不就是和先锋音乐家如谭盾合作,把大提琴拉出你做梦也想象不到的声音来。他的技巧和才华甚至能将被认为是小提琴手演奏极限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随想曲》改成大提琴曲,令人瞠目结舌地演奏得游刃有余。
  今年3月3日,马友友将在北京世纪剧院展开他的“丝路之旅”音乐计划,他将与“丝路合奏团”一起进行一场特别的音乐演出。(文/本报记者刘净植)

马友友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大提琴演奏者,毕业于哈佛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1-2] 
1959年,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1962年,参加了为筹建华盛顿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出席晚会[3]  。1971年,16岁的马友友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1985年,首次获得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无交响乐团)。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2]  。1998年,《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问世[3]  。1999年,与巴伦波因合作,和中东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起在德国威玛演出,同年获得顾尔德奖。[1] 
200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任命马友友为联合国和平使者,同年获得唐大卫奖。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授勋仪式,为马友友等颁发了代表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3]  。2017年2月13日,在美国洛杉矶第18次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4]  。
  • 人物关系
  • 纠错
   
中文名
马友友
外文名
Yo-Yo Ma
国    籍
美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
1955年10月7日
职    业
大提琴演奏者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茱莉亚学院
主要成就
18次获得格莱美奖[4] 
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使者
代表作品
《西藏七年》《卧虎藏龙》等
祖    籍
浙江省宁波鄞县(现鄞州
父    亲
马孝骏
母    亲
卢雅文
血    型
B型

早年经历

编辑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刚开始所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后来是中提琴
1959年,4岁的他
马友友马友友
开始学钢琴大提琴,5岁开始在观众面前演出。[5] 
1962年,7岁的他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同年结识了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并且在伦纳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参加了为筹建华盛顿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出席晚会,友友姐弟俩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6]  。这场演奏会是由伦纳德·伯恩斯坦所指挥,并且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上播出。[5] 
1969年,14岁的他中学毕业,并且以独奏者的身分,与哈佛雷蒂克里夫乐团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之后马友友进入茱莉亚学院,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门下学习[3]  。
1971年5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大提琴独奏会
马友友与康多里扎赖斯马友友与康多里扎赖斯
上,16岁的马友友技惊四座,声名鹊起[3]  。
在茱莉亚学院就读了7年之後,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他却在尚未毕业之前便退学,并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他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名,与许多交响乐团一起演奏[7]  。这段期间马友友录制并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同时经常与他在音乐学院时期所结交的好友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内乐[7]  。他也曾与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莱丝共同演出二重奏。[8] 
1976年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2]  。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2] 

演艺经历

编辑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完成一项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的创新诠释[6] 。内容不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乐会演出、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新录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灵感”为题的内涵[9]  。演出共分成六部组曲各一的六部影片(六部组曲各一),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创造出新风貌的巴哈[3]  。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视网播出,获多项奖项,其中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由新力古典发行录影带。[1] 
1998年,新力古典发行了三张《丝绸之路》专辑,其他如“丝路网站”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也会一并推出[1]  。同年,他的专辑《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问世。[6] 
1999年的夏天,马友友与名指挥巴伦波因合作,和一群来自中东的年轻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起演出研习,活动名为“1999文化之城”,于德国威玛举行[10]  。同年,他酝酿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专辑终于问世,并获得格莱美奖[11] 
2000年春季,发行《阿帕拉契圆舞曲》的续篇《阿帕拉契之旅》。尽管马友友横跨多种音乐领域,他仍保持古典音乐最畅销音乐家地位,新专辑一发行便立刻打进“告示牌”古典音乐畅销名盘,并能在前15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四张专辑同时在榜上的记录[1]  。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12]  ,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12]  。同年,他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奏主题曲,这首新古典提琴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乐奖。[11] 
2002年,美国时间11日上午,“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纪念活动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隆重举行马友友在受邀在纪念活动上演奏。[13] 
马友友马友友
2004年春,马友友再次获得43届格莱美大奖。迫于公众和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维也纳国家剧院再次向马友友发出邀请。[1] 
2005年,曾经为《星球大战》等片配乐的好莱坞配乐者约翰·威廉姆斯宣布,自己将和马友友合作共同完成《艺伎回忆录》的配乐。使得该片在2006年的奥斯卡中,不仅仅将在表演奖项上同各类影片一争高下,在音乐上已经比其他影片“先走了一步”。[14] 
2006年,马友友回到故乡宁波举行《巴赫之旅》大提琴独奏音乐会,虽然是第一次踏上故乡宁波的土地,他手捧鲜花,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致意,毫无漂泊海外游子对故乡的陌生之感。[15] 
2007年,世界特奥会开幕式上马友友和他率领的“丝绸之路”合奏团参演了此次开幕式。谭盾为会旗入场仪式谱写音乐并担任现场交响乐指挥。[16]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中演出[17]  ,他领衔表演四重奏,四重奏由马友友、伊扎克·帕尔曼、盖布莉叶拉·蒙泰与安东尼·麦吉尔共同担纲。此后,奥巴马手按林肯当年宣誓用的《圣经》宣誓就职,并发表就职演说。[17] 
马友友马友友
2011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2010年度总统自由勋章颁发给了包括马友友在内的15名人士[18]  。同年马友友获得美国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他的跨界新专辑《圈羊四重奏》也全球发行,合作对象是低音提琴家埃德加·迈尔、曼陀林手克里斯·席尔和小提琴家斯图尔特·邓肯。[18] 
2012年,马友友第一次在重庆演出,携钢琴家凯瑟琳·斯托特共同上演《马友友和凯瑟琳·斯托特音乐会》,在此次重庆演出之前,马友友只在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五个城市开过音乐会,重庆是马友友在西南地区的第一场音乐会。就是这第一场音乐会,筹办时间却长达四年。[19] 
2013年8月6日,美国坦格伍德音乐节上——郎朗与马友友先后亮相,两位音乐家先后奉献了一场华人艺术家“背靠背”音乐会。马友友倾情奉献了经典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20] 
2014年,马友友率丝绸之路合奏团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当晚,这支“国际乐队”以《丝绸之路组曲》揭开演出的神秘面纱。此外,还上演了吴蛮的《夜深沉》,打击乐作品《编织》以及凯伊汉·卡尔霍的《万马奔腾》、克里斯托弗·阿德勒的《皇宫之乐》、桑迪普·达斯的《斯瑞斯蒂》等风格迥异的作品。[21] 
马友友马友友
2016年,马友友仍然在进行着他的丝绸之路计划[22]  。在香港艺术中心音乐厅,以一曲赵麟的大提琴、笙协奏曲《度》,为香港管弦乐团2016-2017音乐季作开幕演出[23]  。马友友、吴彤、余隆携《度》,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先后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分别与西安交响乐团兰州交响乐团新疆爱乐乐团合作举办三场西部音乐会[23]  。11月16日,马友友北京场巡演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以往丝路乐团的巡演,都是来自中国的音乐人吴彤大多奔赴国外在世界各地演出,而这一次则是回到中国[24]  。
2017年1月15日,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正式闭幕[25]  ,此次音乐周,迈克尔·斯特恩和马友友带着临时组建了9天的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青年艺术家们在星海音乐厅上演了一场音乐会。[26] 

个人生活

编辑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为音乐教育学博士,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10] 
1977年,马友友与长期交往的女友吉儿·哈诺尔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小孩,分别叫做尼可拉斯与艾蜜莉。马友友的姊姊马友承也是小提琴家,她与吉他手麦可·达德普结婚。两个家庭在纽约长岛经营儿童交响乐团协会。[27] 
马友友演奏使用的两把大提琴,其中一把叫做“蒙塔尼亚纳大提琴”,绰号为“矮牵牛花”。这把大提琴制作于1733年,价值在3000万美元左右。1999年,马友友在纽约演出时将这把大提琴丢在了出租车上,后来被出租车司机送了回来。为此,马友友特意为纽约的出租车录制了一段公益广告,广告词就是“乘客您好,我是马友友,请带好您的物品,不要像我那样落在车上[19]  。”
他的另一把大提琴名为“达维多夫·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是用大提琴家、作曲家卡尔·尤利耶维奇·达维多夫的名字命名。这把琴制作于1712年,价值上亿人民币[19]  ,该琴原属于杰奎琳·杜普蕾,她去世后,该琴被拍卖,新的买家虽然不知何人,但这位收藏家仍然决定将此琴继续借给马友友使用。[1] 

音乐作品

编辑
显示方式:专辑列表 | 专辑详情

专辑

专辑名称发行时间语言详情
Dvořák: Cello Concerto & Symphony No. 8 in G Major2016-04-23纯音乐
歌咏乡愁2016-04-22纯音乐
东邪西毒终极版 电影原声带2016-03-24纯音乐 粤语
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2015-09-18纯音乐
Yo Yo Ma - The Classic Albums2015-09-18纯音乐
Appassionato (热情)2007-01-09纯音乐
Obrigado Brazil - Live In Concert2004-02-09

单曲

歌曲名称(歌曲说明)发行时间
How Come the Black Man Sits in the Back of the Bus?2013
音乐作品参考资料来源[28-31] 

社会活动

编辑
1998年,马友友在美国注册了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项目“丝绸之路项目”[32]  ,致力于艺术、文化和教育活动,希望通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聚集,打破地域隔阂。[33] 

获奖记录

编辑
艺术成就
  •  2017    第59届[4]     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34]     Sing Me Home    (获奖)    
  •  2011    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  2010    第52届    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    (获奖)    
  •  2006    唐大卫奖    (获奖)    
  •  2005    普林斯顿大学音乐艺术博士    (获奖)    
  •  2004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混合音乐专辑奖    (获奖)    
  •  2001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混合音乐专辑奖    (获奖)    
  •  1999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混合音乐专辑奖    (获奖)    
  •  1999    顾尔德奖    (获奖)    
  •  1998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与交响乐团合奏)    (获奖)    
  •  1998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乐专辑奖    (获奖)    
  •  1996    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演奏    (获奖)    
  •  1995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与交响乐团合奏)    (获奖)    
  •  1995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乐当代作曲奖    (获奖)    
  •  1993    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演奏    (获奖)    
  •  1993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与交响乐团合奏)    (获奖)    
  •  1992    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演奏    (获奖)    
  •  1990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与交响乐团合奏)    (获奖)    
  •  1987    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演奏    (获奖)    
  •  1986    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演奏    (获奖)    
  •  1985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无交响乐团)    (获奖)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35] 

人物评价

编辑
他的演奏有如上帝驾临,因为乔布斯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他是全球最伟大的古典音乐演奏家之一,更是全球最有创造力、最多元化的音乐家之一。他的琴声总让人流泪,眼睛湿润,心里充满着爱和无边的思想,友友的音乐让世界连在了一起。乔布斯、奥巴马、谭盾评)[36] 
他是与格莱美结缘次数最多的华人音乐家,他已经17次获得格莱美各项殊荣。尤为难得的是,擅古典演奏的他相较于其他古典音乐家更具“兼容性”,比如他一时兴起同友人跨界合作的唱片《马友友和朋友们:为快乐与和平歌唱》,也能轻轻松松将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奖”收入囊中。(南京日报评)[37] 
他借着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为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等,马友友都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他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他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新浪娱乐评)[1] 
参考资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