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0, 2017

颜真卿年表

颜真卿年表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  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 父惟贞四十岁,时任太子文学。姑母真定五十六岁。伯父元孙四十二岁,时任著作佐郎。舅殷践猷三十六岁,时任杭州参军。次兄允南十六岁,五兄幼舆七岁。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二岁  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云”。 父惟贞迁薛王友。弟允臧生。
  
  景云二年(711年)  三岁  伯父元孙以太子舍人独掌令诰。七月,父惟贞去世。真卿随母殷氏寄居长安县通化坊舅父殷践猷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四岁  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 八月改元“先天”。伯父元孙出为润州长史。
  
  先天二年(713年)  五岁  二月,伯父元孙任滁州刺史。十二月,改元“开元”。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  八岁  伯父元孙迁沂州刺史。不久遭人诬陷, 降阶夺禄,黜归田里。
  
  开元五年(717年)  九岁  舅父殷践猷授秘书省学士。
  
  开元六年(718年)  十岁  舅父殷践猷迁曹州司法参军, 同年由秘书省学士改充丽正殿学士。
  
  开元九年(721年)  十三岁  七月,舅父殷践猷去世。真卿随母南下, 寄居于外祖父吴县令殷子敬官舍。
  
  开元十年(722年)  十四岁  伯父元孙起为濠州刺史、中书令。
  
  开元十五年(727年)  十九岁  次兄允南以挽郎选,授鹑觚县尉。
  
  开元十六年(728年)  二十岁  颜真卿取字清臣,别号应方。
  
  开元二十年(732年)  二十四岁  七月,伯父元孙去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二十五岁  通过国子监考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二十六岁  正月,参加尚书省科试,所作《梓材赋》、《武库诗》受到典士主试人孙逖赏识。二月,登甲科,进士及第。有《雁塔题名》。本年,与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女结为伉俪。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二十八岁  参加吏部铨选,所试《三命判》选为甲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着手编纂《韵海镜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二十九岁  任校书郎。正月,至相州, 撰《周太师尉迟迥碑铭》。七月,姑母真定去世。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三十岁  任校书郎。季春, 次兄允南授右卫武兵曹参军。母殷氏去世于洛阳,兄弟并丁内忧。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三十一岁  在洛阳为母守丧。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三十二岁  继续为母守丧。 堂兄偃师县丞春卿去世,临终以子女托付真卿。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三十三岁  服除,返长安待职。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三十四岁  正月,改元“天宝”。九月十八日, 经扶风郡太守崔荐举,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考试,及第。十月,任京兆府醴泉县县尉。本年,弟允臧入仕,任太康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  三十八岁  四月,经关内道黜陟使王 荐举, 由醴泉县尉升任长安县尉,散官加通直郎。本年,子颇生。
  
  天宝六载(747年)  三十九岁  迁监察御史,巡复诸陵。秋,充河东、 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十一月,奉命赴东都赐杨慎名自尽。
  
  天宝七载(748年)  四十岁  任监察御史。八月,充河西、 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平反五原郡冤狱。
  
  天宝八载(749年)  四十一岁  任监察御史。春,再充河东、 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弹劾朔方某县令郑延祚兄弟不孝。返京,弹劾金吾将军李延业不守法度。闰六月,五兄幼舆由新息县主簿迁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八月,迁殿中侍御史。不久,因援救御史中丞宋浑,为幸臣杨国忠所忌,出为东都畿采访判官。
  
  天宝九载(750年)  四十二岁  五月,撰《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七月十三日,幼舆去世。八月,再任殿中侍御史。十二月,升侍御史。本年,次兄允南任左补阙。
  
  天宝十载(751年)  四十三岁  三月,由侍御史改任兵部员外郎,判南曹, 散官加朝议郎。本年,弟允臧以制举及第,授延昌县令。
  
  天宝十一载(752年)  四十四岁  三月,兵部改为武部,任武部员外郎。本月,立自撰并正书《郭虚己碑》、《郭揆碑》。四月二十二日,在千福寺内立应楚金禅师之请所书《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同月,书《扶风夫子庙碑》。
  
  天宝十二载(753年)  四十五岁  六月,遭宰相杨国忠排挤, 自武部员外郎出任平原郡太守。
  
  天宝十三载(754年)  四十六岁  任平原郡太守。举荐处士张镐, 张入朝为左拾遗。察知安禄山反状,遣使入朝密奏,并预为战备。十二月,安禄山遣判官平冽等巡按平原,颜真卿与之同游东方朔神庙,正书并篆额晋夏侯湛撰《东方朔画赞碑》,撰书并题额《东方朔画赞碑阴记》。本年,与渤海郡人封绍、高 及族弟颜浑等修《韵海镜源》,成二百卷。
  
  
天宝十四载(755年)  四十七岁  十一月初一,撰书《东方先生墓碑》。 初九
日,安禄山反于范阳,引兵南下,直趋洛阳。两河郡县大部陷落,唯平原城守俱备。
真卿派人至长安奏报,并招募勇士万人。年底,安禄山陷洛阳,遣段子光等携东都
留守李 等三人首级至平原。真卿腰斩段子光,祭奠烈士,誓师拒叛。河间、济南、
饶阳、景城、邺郡等地义军归平原,推真卿为盟主,合兵二十万。真卿联络堂兄常
山太守杲卿共举义旗。杲卿杀叛将李钦凑,夺回军事要塞井陉,与平原成犄角之势。
河北十七郡复归朝廷,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天宝十五载(756年)  四十八岁  正月,杲卿壮烈殉国。 朝廷拜真卿为户部侍
郎充本郡防御使,仍为平原太守。三月初,真卿联络清河、博平二郡,以三郡之兵
在堂邑西南大破叛军袁知泰部,收复魏郡,军声大振。真卿让功于北海太守贺兰进
明。平卢游奕使刘客奴谋以渔阳归朝廷,真卿派员跨海遣送军资,并以子颇为质。
三月二十九日,朝廷加真卿为河北招讨采访使。六月初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
玄宗西奔。十七日,长安陷落。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
,是为肃宗。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仍以河北招
讨采访使守平原,散官加银青光禄大夫。有《皇帝即位贺上皇表》和《访求清河行
人李华牒》、《修书帖》等。十月,真卿遣和琳率义军救河间,为叛军所败。二十
二日,安禄山指使康没野波进攻平原,真卿率部弃城南下,渡黄河,从水路至荆、
襄。与各道采访使计会兵马未成。本年,次兄允南迁司膳郎中,弟允臧迁监察御史。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  四十九岁  二月,肃宗至凤翔。真卿北上,至武当,
诏授宪部尚书。四月,至凤翔,有《让宪部尚书表》。弹劾吏部侍郎崔漪带酒容入
朝、谏议大夫李何忌在朝班不肃。六月,代韦陟为御史大夫,有谢表。弹劾宰相房
曲以私情。十月,弹劾王府都虞侯管崇嗣不遵礼法。十九日,扈从肃宗由凤翔出
发,二十三日至长安,奏请肃宗先祭太庙,东向哭三日然后入宫。十一月二十八日,
为宰相崔圆所忌,贬为冯翊太守。十二月,冯翊改名同州,太守改称刺史,有谢表。
途经阳,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诗》。本年,次兄允南迁司封郎中,弟允臧迁殿中
侍御史。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五十岁  二月初五日,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 十
七日,朝廷赠真卿祖显甫华州刺史。三月五日,迁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使持
节蒲州诸军事,封丹阳县开国侯,有谢表。四月,有《谢赠祖官表》。五月二十八
日,朝廷追赠杲卿为太子太保,谥“忠节”,有谢表。侄泉明赴河北找回常山死难
将士遗属三百余人,求得父杲卿及兄季明等人尸骨。九月三日,真卿撰行书《祭侄
文稿》。十月初,因御史唐诬告,贬为饶州刺史。九日,途经华阴县,登华山,
游金天王祠,有《华岳庙题名》。二十一日,至洛阳,扫拜伯父元孙墓,撰书《祭
伯父濠州刺史文》。
    乾元二年(759年)  五十一岁  任饶州刺史。时饶州一带盗匪横行, 真卿智擒
盗首,四境肃然。见欧阳询所书《荐福寺碑》,建亭护之。六月九日,除升州刺史,
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有谢表。查知扬州长史刘展有反叛之心,预为战备。冬,
撰《天下放生池碑铭》。本年,真卿遣专使致书茅山道士李玄靖,“以抒诚恳”。
有《与蔡明远帖》。
    乾元三年(760年)  五十二岁  正月, 因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李 以“无故生
事”参奏,入京任刑部侍郎。闰四月十九日改元“上元”。七月,上《乞御书天下
放生池碑额表》,擘窠大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八月,因率群臣上表问候迁于西
内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出贬蓬州长史。至阆州新政县,撰
《鲜于氏离堆记》。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五十三岁  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夏,
撰《李齐物神道碑铭》。九月二十一日,去“上元”年号,只称“元年”,以建子
月(十一月)为岁首。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  五十四岁  四月初五日,太上皇崩。十五日, 改元
“宝应”。十八日,肃宗崩。二十日,代宗即位。五月,拜颜真卿为利州刺史,因
羌人围城,未就任,奉诏入都。十六日,正书《鲜于氏离堆记》。十一月十日,次
兄允南去世。十二月下旬,代刘晏任户部侍郎,有谢表。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  五十五岁  三月,改任吏部侍郎, 复银青光禄大夫
阶,加上柱国,有谢表。正书《唐赠太常卿韦缜神道碑》。七月十一日,改元“广
德”。八月二十七日,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
处置使,有谢表。未就任,由卫伯玉代任,迁尚书右丞。十月初七日,真卿扈从代
宗奔陕州,吐蕃进据长安。十一月,书父惟贞《秘书少监告》、母殷氏《兰陵郡太
夫人告》。十二月长安收复,奏请代宗先谒五陵九庙然后还宫,与宰相元载抵牾。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五十六岁  正月,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充
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奉诏宣谕仆固怀恩,未行。留知省事。二月,书《
与李太保帖》。三月二十二日,晋爵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八月,撰《和政公
主神道碑铭》。十一月,撰《与郭仆射书》,谴责尚书右仆射郭英 排座次时谄媚
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撰并正书《郭氏家庙碑》,行书《郭公庙碑阴记》,撰《
李光弼神道碑铭》。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五十七岁  正月,改元“永泰”。本月, 任吏部尚
书,上《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八月,为座师孙逖文集作序。闰十月,撰并
正书《颜元孙神道碑铭》(一说此碑铭书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迁葬伯父颜元孙
夫妇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时。)。弟允臧任江陵少尹。
    永泰二年(766年)  五十八岁  宰相元载专权,惧朝臣论奏其短, 以代宗旨宣
谕:“……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
闻。”真卿上《论百官论事疏》切谏。二月,摄祭太庙,以祭器不修言之于朝,元
载以诽谤时政罪贬真卿为硖州别驾。十一日,有《硖州帖》。三月,又改贬吉州别
驾。道出浔阳,书旧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诗》于蒲塘客舍,作《蒲塘辨》。六月登
庐山,有《东林寺题名》、《西林寺题名》。十月,撰《左金吾卫大将军康阿义屈
达干神道碑铭》。十一月十二日改元“大历”。本年,撰《颜显甫碑》。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五十九岁  任吉州别驾。正月,有《鲜于仲通碑》。
十二月,游青原山靖居寺,书《靖居寺题名》。又书“祖关”二字。本年,有《守
政帖》。
    大历三年(768年)  六十岁  在吉州,与僧、道、儒、 宦各界友人诗酒讲论,
诗文辑成《庐陵集》十卷。四月,起为抚州刺史。有《书马伏波语》。在抚州人左
辅元、姜如璧等人帮助下整理旧编《韵海镜源》。十月五日,弟允臧去世。
    大历四年(769年)  六十一岁  正月,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 三
月,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华姑仙坛碑铭》。四月,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
、《颜允南碑》、《颜乔卿碑》、《颜幼舆碑》、《颜允臧碑》等。本年,《韵海
镜源》增广至五百卷。
    大历三年(768年)  六十岁  在吉州,与僧、道、儒、 宦各界友人诗酒讲论,
诗文辑成《庐陵集》十卷。四月,起为抚州刺史。有《书马伏波语》。在抚州人左
辅元、姜如璧等人帮助下整理旧编《韵海镜源》。十月五日,弟允臧去世。
    大历四年(769年)  六十一岁  正月,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 三
月,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华姑仙坛碑铭》。四月,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
、《颜允南碑》、《颜乔卿碑》、《颜幼舆碑》、《颜允臧碑》等。本年,《韵海
镜源》增广至五百卷。
    大历五年(770年)  六十二岁  正月一日,书“逍遥楼”三大字。三月, 撰《
赠梁州刺史徐秀碑》。五月,撰书《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
,又书自撰《唐大斌令殷摄碑》。十二月,撰《广平相国宋 神道碑铭》,撰书《
元子哲遗爱碑》、《张景倩碑》等。本年,兴修水利,“治陂灌田,民赖其利”,
书《千金陂碑》记其事。
    大历六年(771年)  六十三岁  三月,撰书《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闰三月,
罢抚州刺史。四月,书自撰《麻姑仙坛记》,分大、小两种字体。六月,书前道州
刺史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左辅元等辑其诗文成《临川集》十卷。八月,返京途
经上元县,游茅山。撰《横山庙碑》、《慈恩寺常住庄田地碑》。十一月,拜十三
世祖颜含墓,书自撰《颜含大宗碑》、《颜默碑》。游吴县虎丘,书“虎邱剑池”
四字。正书《清远道士游虎邱诗》,有《题虎邱清远道士诗后》诗。
    大历七年(772年)  六十四岁  春,送旧友刘太冲西游, 有《送刘太冲序》。
四月,正书晋李阐序宋颜延之铭《颜含碑》,立《颜默碑》。五月,赴宋州,作《
八关斋会报德记》;赴汴州,撰书《开元寺僧碑》。九月,经郑州至洛阳,与书僧
怀素相遇,为《怀素上人草书歌》作序。二十五日,正书《广平相国宋 神道碑铭》
。十一月,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本月,迁葬
伯父颜元孙夫妇(一说系迁葬颜真卿母亲兰陵郡太夫人殷氏。)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
祖茔,撰书《臧怀恪碑》、《与夫人帖》、《元结墓碑》等。
    大历八年(773年)  六十五岁  正月,至湖州任所。公务之暇, 召集文士于州
学及放生池讨论《韵海镜源》,删繁补阙。建韵海楼、三癸亭。与僧皎然等交游,
有《赠僧皎然》等诗歌多首。又与文士宴会联句,主要联句有《水堂送诸文士戏赠
潘丞联句》、《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等。七月,追建放生池碑。十二月,撰
书《吴兴沈氏述祖德记》。
    大历九年(774年)  六十六岁  正月,正书伯父元孙《干禄字书》, 立石于刺
史宅东厅院内。删削《韵海镜源》成三百六十卷,有《杼山妙喜寺碑铭》记述此事。
三月,与诸文士作《竹山联句》。七月,书旧撰《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并
撰碑阴记。八月,诗人张志和自会稽到湖州,真卿与张结成莫逆之交,为其更新舴
艋。本年,撰并正书《颜杲卿碑》。
    大历十年(775年)  六十七岁  春,奉和张志和《渔父词》五首。 长子颇自河
北来湖州相认,父子团聚。七月,湖州洪水泛滥,真卿书《湖州帖》记述灾情。十
月,撰书《欧阳 碑》。十一月,有《刘中使帖》。
    大历十一年(776年)  六十八岁  诗文辑成《吴兴集》十卷。四月, 作《崔孝
公宅陋室铭》。本年,撰《银青光禄大夫康希铣神道碑铭》。挚友张志和溺水而亡,
撰《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整治白 洲,筑八角亭及茅亭,书南朝梁吴兴太守柳恽
诗于亭上。撰《李玄靖碑》。
    大历十二年(777年)  六十九岁  二月,作《送辛子序》。三月, 宰相元载获
罪。四月十二日,朝廷召真卿回京。作《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湖州石柱记》
、《湖州射堂记》等。五月,撰书《项王碑阴述》,书《银青光禄大夫康希铣神道
碑铭》、《李玄靖碑》、《殷君夫人颜氏碑》、中书侍郎杨绾撰《李抱玉碑》。八
月,经杨绾和门下侍郎常衮推荐,任刑部尚书。十一月,献《韵海镜源》于朝廷。
为前京兆尹杜济撰书墓志铭及神道碑铭。
    大历十三年(778年)  七十岁  正月,三次上表请求致仕,未得准许。 二月,
奉命谒昭陵,过瑶台寺,有《使过瑶台寺有怀园寂上人》诗,书《瑶台帖》。三月,
改任吏部尚书。书自撰《广平相国宋 碑侧记》,书《广平帖》。
    大历十四年(779年)  七十一岁  五月,代宗崩,德宗即位。 真卿以吏部尚书
充礼仪使。六月,上《请除 服奏》、《请除素练听政奏》,书《扶风王马 碑》。
七月,上《请复七圣谥号状》。十月,有《论元皇帝祧迁状》。书《颜勤礼碑》。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七十二岁  正月,改元“建中”。 在敦化坊祖宅建
颜氏家庙。六月,撰并书《颜氏家庙碑》,七月初一刊毕。作《世系谱序》,著《
颜氏家谱》一卷。八月二十七日,改任太子少师,仍充礼仪使,授光禄大夫。有《
自书告身》。十月,朝廷封真卿子右率仓曹 为沂水县男,秘书省正字硕为新泰县
男。撰《家庙碑后记》、《家庙碑额阴记》。十一月,上《更定婚礼奏》。
    建中二年(781年)  七十三岁  九月,上《庙享议》、 《朝会有故去乐议》。
十月正书李舟撰《明州刺史王公德政碑》。
    建中三年(782年)  七十四岁  闰正月二十五日, 上《请定武成庙释奠奏》。
六月,书《朱巨川告身》。八月,遭宰相卢杞忌恨,罢礼仪使,改任太子太师。左
辅元等编成《礼乐集》十卷。正书李华撰《元德秀墓碑》。十二月,淮西都统李希
烈反。
    建中四年(783年)  七十五岁  正月,卢杞建议派真卿前往劝谕李希烈。 十七
日,真卿任淮西宣慰使,与侄岘等即日前往许州。劝谕不成,被李希烈扣押。三月,
淮西应援招讨使张伯仪战败,李希烈以所获张部旌节及阵亡将士首级夸示,真卿悲
愤难抑,不复与叛将通言语。十月,李希烈部将周曾等谋反正,事泄被杀,真卿被
移囚于汝州龙兴县佛寺。作《奉命帖》,题囚所壁上。十二月,李希烈派人咨询即
帝位仪式,遭真卿痛斥。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七十六岁  正月,李希烈称帝。 左司御率府兵曹参
军张荐等上书朝廷,请以李希烈亲属三人赎回颜真卿。奏折被卢杞扣压。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  七十七岁  正月,改元“贞元”。正月五日, 真卿
移囚于蔡州龙兴寺。自撰遗表、墓志、祭文,以明死志。十九日,有《移蔡帖》。
八月,真卿被辛景臻等缢杀。
    贞元二年(786年)  四月,李希烈被牙将陈仙奇鸠杀,淮西叛乱平定。十一月,
颜真卿灵柩运抵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安葬。

 第二卷  书法艺术
    颜真卿一生不仅忠贞清正,刚正不阿,而且是一位承前启后、自成一体、继书
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大家,成为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形成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
沉着端庄”的独特风格。同时,颜真卿又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墨迹有200种之多,
虽然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仍有大量传留。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余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
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唐继隋祚,享280余年。玄宗朝以前国家统一,政治进步,军事强大, 经济繁
荣,中外文化交流频仍,使唐代文化不仅达到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达到了当时
世界文化的高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伟大的成就和杰出的代表人物。书法
艺术在继承汉魏六朝的基础上,从观念衍进、法度建设到意境表现,都取得了划时
代的重大进展。唐代书家之众、书作之盛、书论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各种书
体都有开宗立派的大家,其中最杰出者当首推颜真卿。
    颜真卿以超古铸今的气魄、积极进取的姿态,依托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在隋
唐之际诸名家的基础上,对“二王”书法体系加以研究、整理,依据笔势、笔法、
结体、篇章等书法基本原理,灵活通变,推陈出新,创造了符合盛唐审美追求的刚
健雄浑的“颜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个高峰。颜真卿诸体书
作传世最多,诚为中国书苑的一大宝库、百代楷模。启功认为:“以艺术风格言,
钟繇古矣,而风致尚未极妍;六朝壮矣,而变化容犹未富。至于点划万态,骨体千
姿,字字精工,丝丝入扣者,必以唐人为大成焉。”“鲁公书,非独为有唐八法之
宗,亦古今书苑不 之祖。其铭石之作,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莫不衣钵相沿。”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自注)
 第一类  艺术成就

 第一辑  楷书
    从总体成就来看,唐朝书法最为出类拔萃者,当属文人楷书。而颜真卿创造的
“颜体”楷书,正是文人楷书的卓越代表。
    楷书经隋代的迁延,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的加
工改造,虽然各具面貌,但并未脱出王羲之父子的胎息。时至中唐,文学艺术新思
想勃起,才人辈出。书学也如日中天。颜真卿革故鼎新,融会秦汉的郁勃神韵、两
晋的古朴优美、北朝的雄浑气质、唐初的秀逸风雅、中唐的肥劲宏博,转益多师,
博取众长,祛尽虞、褚娟娟之习,一改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的圣教书风,创造出
大气磅礴、雄强博大、丰伟遒劲、浑厚朴茂的“颜体”,把楷书书法艺术推向了新
的高峰。“颜体”集魏晋以来诸家之大成。所以苏轼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
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
复措手。”(《苏轼文集》卷六九《书唐氏六家书后》)又说:“君子之于学,百工
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
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文集》卷七○《书吴道
子画后》)
    “颜体”楷书有以下特点:
    在笔法上,除运指外,悬腕时加强腕力、臂力的作用,使用外拓笔法,贯注篆
籀气息,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着力于点划的起止,使点划更具节奏感。转折时提
笔中含暗过,造成“折钗股”、“屋漏痕”的笔画形态,如锥划沙,如印印泥,以
显笔画的厚重感和力量感。横轻竖重、横细竖粗,轻细者笔画圆劲,粗重者筋骨内
含,给人以浮雕感。
    在结体上,唐初以前各家都有左紧右舒、右肩稍耸的特点,字形呈欹侧之势,
以表现灵巧潇洒的风姿。“颜体”改变了欹侧的结构,平划宽结,左右对称,字字
都以正面形象示人,力求饱满,因而具有庄重正大、浑厚雄伟的气度。左右的重点
竖画,向内略带弧形,呈包围之势,似拉满的弓弩,包含了巨大的弹力,使得整个
结构更加圆紧遒劲、气势开张。所以米芾说:“颜真卿如项羽按剑,樊哙排突,硬
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颜书的结体还有不
同的意趣:一是重心居中,形体多为方形;一是重心偏上,字形多偏长。前一种如
《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后一种较多,如《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
碑》等。重心居中的,视觉上感到重量下压,显出较多的拙朴意趣;重心偏上的,
形体高大俊美,于雄浑中显出妍丽之色。
    在墨法上,唐初各家不论正楷、行书,一概追求高华秀润,显得灵动姿媚。颜
书运墨却苍润兼施,行草书更间有渴笔,很能表达质朴而豪迈的气概。清王澍评论
颜书时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
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竹云题跋》)
    颜真卿传世的碑版文稿,大、中、小三样字体俱全,正、草、行三种书体齐备,
风貌种种,各不相同。其楷书风格因时因地因情而变。一般说来,《颜勤礼碑》丰
神饱满,用笔奇伟;《大唐中兴颂》意气风发,宏伟浑厚;《颜氏家庙碑》大书深
刻,庄重遒劲,综合成颜真卿刚健雄浑的代表书风,然而其中也不免时时透露出风
雅秀逸的气韵;《宋广平碑》宽博疏朗,方正虚和;《麻姑仙坛记》虽无雄浑之气,
却持重舒和,秀逸超举,神采顿殊。这既说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是不断地随着他
年岁的增长、笔力的老劲、技艺的熟练、书写经验的积累、表现手法的丰富而逐渐
炉火纯青,人书俱老,也说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风格常常因为书写内容的不同,书
写情绪和目的、对象的差异,产生着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同时,还有由于书写方法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颜真卿善写大字,撮管悬腕,
粗锋饱墨,如意挥洒,各具神态。
    今人马宗霍评价说: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
象,隐括众生,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起八代之衰者。”(《书林藻鉴》)
汉、晋古法,至颜一变。
    颜真卿变法的成功,具有震撼书史的伟大意义。至此,“二王”所确立的那种
以“韵”为最高境界的观念,已失去了独尊的地位。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异军突
起,雄峙千古,与“二王”同为千古绝唱。

 第二辑  行草书
    唐代书法艺术在重视法度的同时,强调个性创造和性灵表现。“法”的齐备,
“情”的渲泄,是唐代书风的两大倾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
权等人的“尚法”和张旭、怀素等人的“尚情”之作,是唐代书风的典范。而颜真
卿兼及两极。
    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肃穆之气象。他
的行草书,则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
威而不猛,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
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
转锋于线条内,取笔画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
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颜真卿的行草书,流传下来的数量不算很多,据历史学家蒋星煜说:可考者有
38件(见其专著《颜鲁公之书学》)。朱关田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共收
入30件(包括墨迹和刻帖)。这些作品各个时期都有,见于著录最早的是天宝十五载
(756年)的《修书帖》,最晚的是其被害前的《奉命帖》(783年)。从字体看,行楷
书与行草书参半。
    对颜真卿的行草书,历代书家评价极高。苏轼曾说:“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
乎自然,动有姿态。”(《论书》)
    明项穆说:“颜清臣虽以真楷知名,实过厚重。若其行真如《鹿脯帖》,行草
如《争坐》、《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固出欧、
李辈也。”“鲁公之行草,率更之真书,长史之飞草,所谓出类拔萃,固非随波逐
流者也。”(《书法雅言》)
    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行书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争座位帖》)
为创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连对颜体楷书持否
定态度的米芾也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他对《争座位帖》推崇之至,说:“此
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海岳名言》)
    从历代书家评论看,颜真卿的行草书代表作品有《祭侄季明文稿》(758年) 、
《祭伯父文稿》(758年)、《争座位帖》(764年)、《与蔡明远帖》(759年)、 《送
刘太冲序》(772年)、《刘中使帖》(775年)、《送裴将军诗》(无年月)等。其特点
有三:一是用笔奇特,用笔中含有篆籀气韵,改方为圆,前锋外拓,富有弹性,与
王羲之用笔迥异。二是结体自然,无雕琢痕迹,舒和遒劲,自然朴实。三是字势英
爽,一点一画顾盼有情,丰丽超动,神采焕发。
    颜真卿的行草书从魏晋时代清玄超迈的“韵”,转变到“止乎礼”的“情”,
充分体现了“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书迹其情”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规
律。

 第三辑  书法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
    颜真卿在吐露风华的青少年时代,秉承家教,涵养书学;在壮室之季,向张旭
请教过“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经过三四十年的磨练,稍成自己的风格。继之又
以二三十年的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备,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真卿书法艺术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融铸了三种意境。
    前期五十岁以前。表现出的意境是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初步确立“颜体”
风格。如果以天宝初年,张旭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在此以前他尚在艰苦的
摸索阶段,传世之作鲜见,今知有天宝元年(742年)所写的《张仁蕴德政碑》, 天
宝五载(746年)的摩崖书法禾山石“龙溪”二字等。 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
当的修养,对张旭的考问对答如流。以后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在天宝十一载后,
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载(752年) 书有《郭虚己
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载(754年) 又有
传世名作《东方朔画赞碑》及《碑阴记》等。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 颜真
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无暇顾及笔砚艺事。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是“颜体”的初步形成时期。
从《多宝塔碑》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追求用笔的沉着、雄毅,以劲健
立骨体,敷以较厚的血肉;结体上整密、端庄、沉稳,由瘦长变为方正;在布白上
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
“点画皆筋骨”,“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在这一时期,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
书和行草书,虽有篆书、隶书之作,并不多见。颜真卿的这一书风,是从初唐而来,
又脱出初唐轨辙,自立一家面目。
    中期从50岁后至65岁,表现出的意境是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在这一过程
中颜真卿大胆变法,自出新意,使“颜体”形神兼具,日臻成熟。其间作品有《谒
金天王神祠题记》(758年)、《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年)、《鲜于氏离堆记》
(762年)、《韦缜碑》(763年)、《郭氏家庙碑》(764年)、《颜秘监碑铭》(765年)、
《颜允南碑》(769年)、《颜乔卿碑》(769年)、《逍遥楼刻石》(770年)、 《殷践
猷碑》(770年)、《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年)、《麻姑仙坛记》(771年)、 《
大唐中兴颂摩崖》(771年)、《颜含大宗碑》(771年)、《宋广平碑》(772年)、 《
重建颜含碑》(772年)、《八关斋会报德记》(772年)、《臧怀恪碑》(772年)、 《
元结墓碑》(772年)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以后接二连三地遭贬,颜真卿又一次拓展了
心灵的空间;生活方式的频繁转换,人生苦辣酸甜的体验,使颜真卿对艺术的体味
更为丰富和深刻。颜真卿将生活的复杂感情“一寓于书”,反复锤炼,炼形炼神,
终至成熟。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取篆籀笔法,圆转藏锋,
中锋涩进,如印印泥。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错综对比方法,直画则成弓弩蓄势
之形。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
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
折下,以“折钗股”拟之。在结体上,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
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书一样,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
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至此,颜真卿一改初唐以来的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
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颜体”基本
成熟。
    后期在65岁以后,表现出的意境是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从成熟中加以神
奇变化,一日有一日的进境,一碑存一碑的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干禄字书》 (
774年)、《颜杲卿碑》(774年)、《妙喜寺碑》(774年)、《李玄靖碑》(777年) 、
《颜勤礼碑》(779年)、《扶风王马 碑》(779年)、《颜氏家庙碑》(780年)、 《
颜氏告身》(780年)、《奉命帖》(783年)、《移蔡帖》(785年)等。
    这一时期,颜真卿步入自己人生的晚年。历经四朝的政治风云,六七十年来的
人事纷披,基于对儒、释、道各家的深刻认识,颜真卿对生命与书艺有了进一步的
领悟。因此,在其点画撇捺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
生命的火焰;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
格的光辉。如在《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
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
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至此意境,其书如老 枯林,却有浓花嫩
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第四辑  书法艺术的成因与渊源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是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个人的审美追求,融入时代的
文化风貌而形成的。
    初唐和中唐的几代帝王,都酷爱书法。唐太宗李世民笃好王羲之书法,亲自为
《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语,且重金购求、锐意临摹,又拓《兰亭序》以赐朝贵,
独尊王书,天下风从。武则天用笔刚柔相济,结字谨严绵密,草法、行书均有较高
的造诣,有飞白书《升仙太子碑》传世。唐玄宗李隆基,性英勇,善骑射,通晓音
律、历象之学,也是个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临轩之余,留心翰墨,初见翰苑书
体,狃于世习,锐意作章草、八分,遂摆脱旧学。”(《宣和书谱》)玄宗书法“风
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述书赋》),终于“开草隶
之规摹,变张王之今古”(《书断》),一变初唐格局,由硬瘦走向丰茂,成一代流
风,天下同趋。
    在皇帝对书法的身体力行下,研习书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表现在书坛上,大
致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其一,书法家队伍空前壮大,既有达官贵人,也有文人墨客,
还有书佣、抄经手。颇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不下百人之众。其二,篆、隶、正、行、
草各体书法,俱臻其妙,佳作如林,琳琅满目。其三,书法理论高度发展,书法文
章如李嗣真的《书后品》、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列传》、蔡希综的
《法书论》、窦皋的《述书赋》等大量涌现,从而标志着人们对于书法实践的认识,
空前深广。其四,产生了书法学校“书学”。规定学生不但要修习书法,同时还要
学习《文论》、《字林》等文字学课程,以应科举之需。唐代科场开科取士,极重
视应试者的身材仪表、言语谈吐、书法楷式、判语判词等四个方面,叫“身、言、
书、判”。考生即使身、言、判三方面无懈可击,但只要书法不合楷式,也会被无
情地淘汰。
    这样的时代大气候将颜真卿推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探求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渊源,可以认定的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从颜氏系统而来。颜氏一族,自西晋迄唐,以儒雅传家,重在学识,尤以
训诂、书法见称于世。如九世祖颜腾之(宏道),因草书有风格,见称于梁武帝《草
书评》。六世祖颜协(子和),以工草隶有名于荆、楚间。曾祖颜勤礼(敬宏)以能书
名世。祖父颜昭甫(周卿)有硕儒之称,擅长篆、隶、草书,与内兄殷仲容齐名。父
颜惟贞自少失怙,寄养在舅氏殷仲容家,与其兄元孙一起研习殷氏笔法。家贫无纸
笔,便用黄土饰墙,以木石为笔,画而习之,后来俱以草、楷擅名。
    二、从殷氏系统而来。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她的曾祖闻礼、祖令
言、伯祖令名及其父亲子敬都以儒学、书法闻名于世。殷氏世代与颜家联姻。颜真
卿三岁时,父卒,由舅家殷氏养育。殷氏一门书法以殷仲容最著名,对颜真卿影响
也最大。殷仲容是颜真卿的舅祖父。唐人窦皋《述书赋》记殷仲容、王知敬榜书齐
名于武则天朝,有“殷公、王公,齐名兼署。大乃有则,小非无据。麒麟将腾,鸾
凤欲翥”之称。颜真卿也说:“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颜鲁公文集》卷九)
    三、从一代草圣张旭处得来。颜真卿十分推崇张旭,诚挚地师事张旭,深得其
教诲。他特别注意学习张旭的用笔之法,以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颜真卿
说:“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但又悔恨自己“资质劣弱,
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怀素《自叙》引言)。其
实,颜真卿勤学苦练,既学了张旭的笔法,也领悟了张旭的灵性。
    四、从一代宗师褚遂良处继承发展而来。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跋
颜书》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今人也多有印证。沈尹默就说:“颜平原出于
褚河南(遂良),其楷书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沈尹默
论书丛稿》)颜书《宋广平碑》受褚遂良影响十分明显。 至于《多宝塔碑》那种匀
稳腴劲、秀媚多姿的体态,更留下了颜真卿早年承受“二王”书风和虞、褚遗习熏
陶的痕迹。
    五、从民间书艺中广采博取。今人沙孟海等学者认为,颜书的雄厚凝重出自北
齐和隋碑。沙孟海在论著中曾阐述:从南北朝至隋,真书面貌可分为“斜划紧结”
和“平划宽结”两个类型,一直影响到唐、宋以后。褚遂良、颜真卿属后一类型。
此种类型继承了隶法,保留了隶意。而其中又细分为两路,褚属秀朗细挺一路,颜
属浑厚圆劲一路。颜真卿真书的主要精神渊源于北齐以来的《泰山金刚经》、《文
殊般若经》、《隽敬碑》、《曹植庙碑》等。这又与颜的世族有关。颜氏是齐鲁旧
族,接连几代研究古文字学和书法,颜字与保留汉隶的北齐、隋碑有密切关系。朱
关田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寻味他那厚重的用笔,茂密的布白,沉浸郁勃的神韵,
大都胎息于两汉隶碑,非初唐诸家所有。”(《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第二类  书法作品
    颜真卿一生创作勤奋,给后人留下的碑刻和真迹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由于
他是著名的忠臣和书家,他的书迹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收藏家所重视。据蔡绦《铁围
山丛谈》记载,仅宋代徽宗宣和内府的收藏,就有200余件。至今传世的碑刻、 拓
本和真迹有六七十种,收入《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朱关田主编)内有52种。宋
人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颜真卿“碑刻虽多,而体制未尝一也。盖随其所感之
事,所会之兴,善于书者,可以观而知之。”颜真卿书作因时因情而异,在刚健雄
浑总的风格下,各具神采。
.
 第一辑  代表作品评价(一)
    一、《多宝塔碑》(752年)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为颜真卿44岁时书,寸楷,是迄今
所见颜真卿传世书法最早的一件,极为世人所重,故学颜书未有不习此碑者。碑文
写的是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颜
真卿和唐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是正统儒家,也信佛教,书写此碑,自然恭谨诚恳。
    此碑已初步形成了“雄媚”的风格。其起、行、止都有明显的交代。笔力贯注
厚重,行笔映带丰腴,笔画粗细相衬,结体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匀称缜密,墨酣
意足,在笔墨流动处颇显媚秀之姿。此书保留晋和初唐楷书的风韵,与唐代经生手
楷书之迹相近,可见颜真卿注意从民间书艺中汲取营养;同时在笔法上可以看出从
张旭《郎官石柱记》胎息而来,亦与徐浩暗通脉络。清王澍跋此碑说:“鲁公书多
以骨力健古为工,独此碑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
其年少鲜华时意到书也。”也有人认为此碑“最为窘束”,“第微带俗,正是近世
掾史家鼻祖”。
    二、《东方朔画赞碑》(754年)
    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为颜真卿46岁时所书,大楷,字径三寸。
颜真卿书写此碑正值壮年,故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
    此碑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如浇如铸,笔画中段每以中锋铺毫,沉雄
深稳,点画起收、转折多出于峭劲的方笔。这些都可以看到颜氏对于汉碑笔意的熔
冶。从用笔看,此碑在线条的形质与意蕴上已经突破羲、褚风范而以壮美厚重为其
审美特质,奠定了“颜体”的基础。从结体看,端庄雄伟的体势,充溢着恢宏的力
量。“颜体”独特的结体,在此已初具规模:其一是字内大胆留白,笔势不向旁溢,
亦即宏中而敛外,气象开阔,劲力内充;其二是字势满格,并由此造成“字间栉比”
,章法茂密;其三是动有姿态。这姿态也独具“颜体”特征:不少字已开始变化左
右结构单位所占空间的常规比例,以正面形象示人。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此碑已略
见“拙美”的意味。但总体结字仍基本取左右相背之势,未用“颜体”成熟期最具
特征的左右相向内抱之势。而这是与此碑涵蕴隶意的特征相联系的。苏轼在《东坡
题跋》中说:“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值得注意的是,
此碑碑阳有篆书书额,碑阴有隶书书额,古雅峻拔,俊秀飞动,为当时很多篆隶高
手所不及。
    三、《鲜于氏离堆记》(762年)
    楷书,字大三寸,为颜真卿53岁所作,正值其书法艺术中期,书风渐熟。其用
笔雄逸,字画刚健,结体宽博挺然,形势精绝,斩金截铁。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
岸,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为颜书大字的杰出代表。可惜只残存47个整字和7 个残
字。
    四、《郭氏家庙碑》(764年)
    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
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颜真卿56岁时书写。此碑笔画一丝不苟,庄重雍容,用笔
流畅爽朗,圆劲雄健,左右竖笔略向内弯,间架宽博中疏,丰腴恬适,气骨风流,
且具清灵古拙韵趣,诚为其中晚期书法艺术典型作品。清王澍跋此碑说:“今观此
书,与《自书告身》略同,而朗畅处更出《自书告身》之上。”(《虚舟题跋》)
    五、《逍遥楼刻石》(770年)
    书时,颜真卿已是62岁的老人。但是“逍遥楼”赫赫三个楷书大字,字近三尺,
原大书写,一丝不苟,可见其气盛魄强。书体端庄浑厚,茂密雄强,正不拘窘,庄
不板滞,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颜书,也是“颜体”中风格独特的一幅匾书。
    六、《麻姑仙坛记》(771年)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时年63岁,正值仕途失意之际,
此作反映其有问道向禅的心境。
    楷书大字本,字径约五厘米,为颜真卿变法初具规模时的代表作。与早期的《
多宝塔碑》相比,面目完全不同。此作打破横细竖粗、四平八稳的规范,碑中不少
字一反常态,横粗而竖细。“麻”字“林”的捺笔几乎无波脚,显得含而不露,近
乎篆法。这时,“颜体”正趋于成熟,笔法、结构随机应变,有许多字的结构和用
笔近乎丑怪,这是颜真卿有意追求朴拙之美,有助于丰富书法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历代书法家偏好此记。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悍,
此所以或者疑之也。余初亦颇以为惑,及把习久之,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
然后知非鲁公不能书也。”宋朱长文评为“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续书断》
)。清何绍基独爱此碑。他认为此记“神光炳峙,朴逸厚远,实为颜书各碑之冠”(
《跋黄瀛石大字麻姑仙坛记摹刻本》)。
    传世的小字本《麻姑仙坛记》,至为精彩。犹远山入眼,虽其形小,其巍峻之
态未变。清王澍评道:“颜鲁公书,大者无过《中兴颂》,小者无过《麻姑坛》。
然大小虽殊,精神结构无毫发异。熟玩久之,知《中兴》非大,《麻姑》非小,则
于颜书思过半矣。”(《虚舟题跋》)
    七、《大唐中兴颂摩崖》(771年)
    简称《中兴颂》,为颜真卿63岁时摩崖擘窠楷书。竖写左行。其文古雅豪放,
其书宏伟轩昂,气格雄奇,沉著痛快,足与唐中兴功德之盛相匹配。对此书法历来
评价很高。宋欧阳修《集古录》说此刻石“书字尤奇伟而古雅”。黄庭坚有诗赞称: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论书》)董 《广川书跋》说:
颜太师“以书名时,而此尤瑰玮,故世贵之。今数百年藓封莓固,远望云烟外,至
者仰而玩之,其亦天下之伟观者耶! ”明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说此刻“字画
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中兴
颂》雄伟奇特,自是笼罩一代。”
    八、《八关斋会报德记》(772年)
    此记书法雄伟刚劲,体方笔圆,行笔兼有篆隶笔意,巧运藏锋和中锋,写出“
蚕头燕尾”之态。为颜真卿64岁时所书,是“颜体”的典型之作。此碑与其他颜书
大异,笔画如刀斧之利,不见通常的凝重,别有一番姿态和风度,显现了颜体楷书
的多种风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关斋》骨肉匀停,绝不矜才使气,
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
    九、《元结墓碑》(772年)
    又称《元次山铭》或《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
元君表墓碑铭》。此碑为颜真卿64岁所书,他极重元结的为人,故为其精力倾注之
作。宋朱长文《续书断》说:“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
未有如公者也。”清翁方纲谓:“《元结碑》乃鲁公正书上品。”
    十、《宋 碑》(772年)
    又称《广平文贞公宋公碑》,全称《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
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此碑从刻到立,经历四十年,颜真卿为其三次撰
书。正文为64岁所书,是“颜体”成熟后的典型书风,方整虚和,奇伟秀拔。碑侧
为其70岁所书,此时颜书已臻人书俱老之境,高浑绝俗,雍容闲雅,迹化天然。书
法似从《瘗鹤铭》中来,纡徐蕴藉,传达出古朴高浑之风流,雍容秀拔之气骨。宋
黄庭坚《论书》说此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清翁方纲《
复初斋文集》说:“颜楷以《宋广平碑》为最善,而其碑侧小楷书古朴淡远尤颜楷
所罕见。”
    十一、《李玄靖碑》(777年)
    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简称《颜书茅山玄靖先生碑》或《
李含光碑》。颜真卿书时69岁。李玄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的五代传人。颜与
李相知几近十年,所以极称其德,谓之“天下道学所宗”。故书此碑激情相倾,为
颜书代表作品之一。明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称:“结体与《家庙》同,遒劲
郁勃,故是诚悬(柳公权)鼻祖。”清王澍《虚舟题跋》谓:“跌宕莫如《宋广平》,
肃恬莫如《家庙碑》,此碑风格正在《广平》、《家庙》之间,信是鲁公极笔。”
此碑笔力坚苍,笔质圆浑,朴多于华,拙多于巧,古意可掬。
    十二、《颜勤礼碑》(779年)
    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此为颜真卿71岁时
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书体大气磅礴,雍容华美,为颜真卿晚年书风代表作之一。
    此碑是颜真卿书法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的作品。从字形上看,改变了“二王”以
来右肩微耸的欹侧结构,而借鉴篆隶书法,用较为平正的笔画,左右基本对称,示
之以正面形象。
    从用笔看,他注重一个“筋”字,有“颜筋柳骨”之称。所谓“颜筋”,即字
外显出肌肉丰满的力感,内里却骨骼健强。颜书用笔多以篆法为之,每一笔均凝神
静气,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笔画之外。因用中锋书写,故圆厚而有立体感。他用笔
涩而不滑,如同屋漏痕,自然含蓄,骨气内蕴而又刚劲不挠。
    在结体上既有规矩而又不为法度所囿,因字设体,随类赋形,根据字的不同结
构作巧妙处理,显示出楷书的重心安稳,结构停匀,四外撑足,外密中疏,展蹙分
明,避让有序,形成豁达端庄、大方雍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的特点。
    《颜勤礼碑》在布局上也显示出“颜体”的气势美。整篇如排兵布阵,戟戈森
森,纵横成列,整齐大度,浑然一体。在庄严整齐的前提下,做到了黑白互用,疏
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
    总之,此碑的书法集中了一切圆、厚、重、稳、拙、大等特点,创造出一种完
全不同于“二王”的新的风格和境界:浑厚、刚劲、方正、庄严,如“项羽挂甲,
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评书》)。
.

第二辑  代表作品评价(二)
    十三、《颜氏家庙碑》(780年)
    此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其父颜惟贞书立。其意在发扬祖德,敷演家声。颜真卿
将自己一生功业德行告诸先人,心境肃穆平和,庄重笃实。此碑书法沉雄宏恣,巧
拙相生,系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最能体现颜书成熟以后的独特风格。其
书气魄浩大,不使小巧;筋骨刚健,用笔凝重;形质朴拙,不敷雕饰;韵味醇厚,
与日芳烈;端庄严正,精神浸人。因此,备受历代书家推崇。王世贞《 州山人四
部稿》称:“风棱秀出,精彩注射,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清王澍《虚舟题跋》
称:“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
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
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之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
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十四、《祭侄文稿》(758年)
    行草书,墨迹。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此文稿追叙了常山
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
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
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
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
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
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
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
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
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
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
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
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
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
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
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
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
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
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
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
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
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
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
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十五、《祭伯父文稿》(758年)
    行书。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又称《告伯父文稿》。现有刻本行世。乾
元元年颜真卿被御史唐诬劾,贬饶州刺史(治今江西波阳),途经洛阳时,仓促奠
告其伯父颜元孙及其一门去世者。此即为祭文稿本。或行或草,刚劲圆熟,在用笔
上中锋运转,沉着凛然,不取侧锋之妍,故溢盈篆穆气息。且一任纵笔,无意工拙,
不计其布局,然每字活泼圆劲,行气贯串,全篇风神洒脱。明王世贞《 州山人四
部稿》曾以此帖与《祭侄文稿》比较,说:“此帖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
勃似少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
    十六、《争座位帖》(764年)
    行书。亦名《与郭仆射书》。无书写年代,只具“十一月”三字,据颜真卿仕
履行迹,当在广德二年(764)十一月书,时年56岁。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
定襄郡王郭英 书。直言指谪郭英 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
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三稿”,均为真卿叙事抒情之作。
虽系书稿,但由于笔法精熟,在抒情达意的同时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争座位
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行书“双璧”之称,历代十分珍视。米芾《宝章待访
录》云:“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以篆籀笔法书写行书的成功之作。其用笔圆劲婉通,特
别是提笔转换时深藏圭角,笔锋过处如屋漏痕,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
流滑,真力弥满,气势充沛。而这也正是他推陈出新、创立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
素。细看此稿的用笔,可以充分体味到作者主张的“屋漏痕”的笔意。阮元对此帖
线条意蕴及其运动态势所作的譬喻很恰当:“《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
”作者在用笔中还善于以方破圆,时出顿折,间跃锋芒,在圆活遒畅的笔致中透露
出刚俊坚毅的骨气。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行草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别格,绝去姿媚,
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此帖信笔而书,点画所至,真趣盎然,
意态连属,飞动诡异而出于意外;笔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备;忠义
之气充塞,而字间奇劲,虽雷霆斧钺,凛然不可犯。
    十七、《与蔡明远帖》(759年)
    行书,信札。或称《与蔡明远书》等。与上述“三稿”创作心境不一样,此是
在较恬静的心境中书写的赠送文字。因此,作品笔韵流荡之律动,气势转换之迅缓,
都与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脱俗的气韵。宋黄庭坚尤为敬服,
他在《山谷集》中说:“《蔡明远帖》是鲁公晚年书,与邵伯棣、谢安石庙中题碑
傍字相类,极力追之不能及其仿佛。”又说:“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
浩服膺,沈传师北面。”
    十八、《送刘太冲序》(772年)
    行书,序文。书于大历七年(772年)。风格与《与蔡明远帖》相近, 较《祭侄
文稿》、《争座位帖》有根本性的变化。笔法古拙,结体诡异。此帖笔画秀挺见骨,
有硬弩欲张之势。结体绝崖逢生,复归庄重。字字独立,大小相近。整篇气势神采
凝沉,既遒逸浑厚又灵动飞扬。这多少反映了颜氏晚年备受诘难的心态:入静和不
平并存。宋米芾首先将其收入《书史》,评为:“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称:“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清王澍《竹
云题跋》称:“颜书多遒古,钗脚、屋漏之趣,时时流露于行墨之间。此序独秀润,
有姿态,为颜书最宜人之作。”又称:“此序碧笺书,碧笺宜墨,故在颜书中独为
腴润。”
    十九、《刘中使帖》(775年)
    或称《瀛州帖》。信札,行书,墨迹本。此帖与《与蔡明远帖》内容虽同属一
般书信,但有一种欣慰之情溢于笔端。《蔡帖》锋多敛含,此帖则锋芒耀露。前者
律动怡缓,此则急湍迸流。“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一抒为快。
且情未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胸舒张,激情不已,线条
更加遒逸联绵。明文徵明在帖后跋语中说:“徵明少年时,尝从太仆李公应祯观于
吴江史氏,李公谓鲁公真迹存世者此帖为最。徵明时未有识,不知其言为的。及今
四十年,年逾六十,所阅颜书屡矣,卒未有胜之。”又说:“神气爽然,米氏所谓
忠义映发、顿挫郁屈者,此帖诚有之,乃知前辈之不妄也。”明汪玉《珊瑚网》
说:“行草书青纸上,忠义之气,森然横入,始知世间自有此真物,非可伪袭者,
法书中神品第一。”今人启功称:颜真卿“今世传墨迹,可列上驷者,只是四事:
楷书大字首推《告身》。然名家书告,唐代虽一时偶有其事,并非每告必出名家。
且自书己告,实事理之难通者。湖州帖全属宋人笔习,其非唐迹,已不待言。唯《
祭侄》、《瀛州》二卷,则赤日经天,有目共见。《瀛州》一帖,尤欣快时所书。
昔人以宋拓《圣教序》谥为墨皇,正当移标此迹也。”启功为此帖作七言绝句一首,
云:“真迹颜公此最奇,海隅同慰见心期。请看造极登峰处,纸上神行手不知。”
(以上均见《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及自注)
    二十、《裴将军诗帖》
    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这是一件楷、行、草夹杂的特殊书作,也是一件
受历代书家褒贬至极的争议书作。就书法艺术而言,此帖有一看便无法释手的震撼
人心的显著特色。其笔法中锋外拓,裹笔落锋。其结体宽博宏大,气魄雄强。其章
法神龙变化,笃实生动。其形势大气扑人,巍峻凛心。其正书则如泰山独尊,巍然
屹立;其行草则如龙虎振威,不可逼视。此如一首狂飚之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
的颂赞。此帖不愧为传世名帖的精品,开破体书法之先河。清王澍《虚舟题跋》称:
此帖“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又说:
“此书诡异飞动,出《论坐》外。盖自右军来,未开此境,其心目中不复欲存右军
一笔,所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者也。”清刘墉跋:“纵横豪宕,独辟异境。
所书如篆如隶,如真如草;如神龙之变化,如云鹤之冲天。万象集之手下,百体见
之毫端,神乎?技乎?我无得而称之,名之曰鲁公怪体。此碑之骨力神韵,非他帖可
及。”今人沙孟海《临裴将军诗自记》称:“鲁公《裴将军诗》境界最高,或疑非
颜笔。余谓此帖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自署天宝十一载(752年) 四月二十
二日立。  座(残)。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楷书,史华刊石。285 ×
102厘米。额隶书2行8字。文凡34行,行66字。 碑阴为吴通徵楷书“唐楚金禅师碑
贞元十二年”。碑立于长安安定坊(今西安市西关)千福寺内,宋时入藏西安碑林。
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文记叙西京千佛寺沙门楚金(俗姓程)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
塔之事。碑文极言建塔光怪梦寐云物感应,修饰浮夸不可致诘,惟借颜真卿书名存
世。撰文者岑勋生平无考。题额者徐浩,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时官
检校都官郎中,与颜真卿同为尚书省官员。
    此碑系颜真卿44岁时书,是颜书诸碑中字体较小者,为其传世最早的碑刻之作。
所见最早本为宋拓本。此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又因石质坚润,剥落甚少,所以
传世善本锋芒犹新。北宋拓本15行“凿井见泥”之“凿”、31行“归我帝力”之“
力”字完好。清康熙间泐石一片,共损18字。此碑北宋拓与明、清拓字体差别很大。
宋拓精本的三点水多游丝相连,随年代近移,晚拓本多不连笔。
 东方朔画赞并碑阴记  修书记
    东方朔画赞并碑阴记
    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自署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立。 晋
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
书。340×151.6厘米。四面刻。碑阳、碑阴各15行,碑侧各3行,行30字。 碑在山
东陵县,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开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曾铭石立于东方朔神庙前。 天宝十三载 (
754年)颜真卿出守平原。冬季,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安禄山为探察颜氏虚实,委派判
官殿中侍御史平冽、监察御史阎宽、李史鱼、右金吾胄曹宋謇等巡按至郡,颜真卿
与之狎游此庙。见其碑文磨损不堪,感叹之余,挥毫依旧文重书,复刊于石,并撰
碑阴记,以抒对东方先生的仰慕之情。镌刻完工时,正值安禄山反叛,石刻被藏匿
土中。十余年后,由别驾吴子晁起立于庙前。
    颜真卿书此碑时46岁,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
    此碑精拓本鲜见。宋拓本剜凿甚少,损字可辨,碑阳“颉〓”之“颉”左上与
“颃”字均未损。“跆藉 势”之“ ”字未剜成“贵”。“京都”二字损坏不甚。
“既浊能清”之“浊”字未损。碑阴“琅邪”二字未损。明代后期“ ”字已剜成
“贵”。由于此碑石质粗劣,随着时间延移剥落增加,碑下部尤甚,很多字几不可
识。有翻刻本,其中亦有精良者。
    修书帖
    又称《贼军帖》,无书写年月,南宋留元刚《颜鲁公年谱》以为此帖作于天宝
十五载(756年)。行书,信札一则。35.6×16.5厘米。凡4行,计26字。浙江省博物
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祭侄文稿  祭伯父文稿  华岳庙题名
    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三日。 麻纸墨迹本,
行草书,文稿一篇。28.16×72.32厘米。凡25行,计334字。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文稿追述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抵抗,取义成仁,
英烈彪炳之事,以示悼念。书法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绝唱,有“天下第二行
书”之誉。此稿与《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
    祭伯父文稿
    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 拓本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书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诬劾, 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
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
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
    华岳庙题名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初九。自撰题记文并楷书。凡4行,计84字。刻
于华岳颂右侧。现尚存华山华岳庙内,早期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题记是颜真卿左迁饶州(今江西波阳),赴任途经华阴,与王延昌、穆宁、张
澹、刘 、郑镇等人同游华山华岳庙时所书。保存完好,清代中期拓本字体基本未
损。
 鲜于氏离堆记  争座位帖
    鲜于氏离堆记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镌刻。自撰,楷书。 刻于四川新政镇嘉陵江西岸
离堆山上。原碑大小失记,已碎为四石,存40余字。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上元元年(760年)秋八月,颜真卿出贬蓬州(州治在今四川仪陇)长史, 上任
沿嘉陵江而上,至阆州新政县(今四川仪陇)应成都兵曹鲜于昱之请,为其石堂题记。
详述鲜于氏家族的业绩和开凿石堂的始末,盛赞其父鲜于仲通。碑初见宋赵明诚《
金石录》等,后晦。至清道光年间郭程先视学蜀中访得,然仅存五石,字存58字。
道光以后又失一石,又缺12字。郭程先(又名郭尚先)跋云:“此碑魄力雄厚,吉光
片羽,少而愈珍。”
    争座位帖
    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拓本。
行书,文稿。凡70行,计1187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其
刻石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竖刻,107.5×69.5厘米,分上下二截书,各36 行。
此刻石世称“关中本”。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 书。直言指谪郭英 在两次隆重
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责
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全篇书法气势充沛,劲
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原为安师文旧物,曾刻以传世。后安氏兄弟析居家财,真迹一剖为二。其
后又进入内府,不复外见。内府亦辗转不知所终,遂世无见真迹者。此帖传世摹勒
翻刻计有12种之多。
 郭氏家庙碑  鹿脯帖  鹿脯后帖
    郭氏家庙碑
    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
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自署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碑为螭首方座,
318×170厘米。碑阳凡30行,行58字,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代宗李豫隶书题额为
“大唐赠太保兴国贞公庙碑”11字。碑阴无书写者姓名,刻有郭子仪兄弟子孙的官
职名字,共4列、34行,碑额3行12字。碑存西安碑林,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碑系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所立。善拓本极少。据《校碑随笔》
称,宋拓本铭词内第二句“虢土”之“虢”字右半清晰,到清初尚可辨,以后漫漶
不清。明拓本铭词中“芝馥兰芳”四字均清晰,清初以后“芝”、“芳”二字尚可
见,而“馥”、“兰”二字已磨损。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赵怀玉、陆  、董
曾臣观款,在末行“建”字下空一格。有翻刻本,原石已泐字,翻刻本均完好。翻
刻本多失原字神韵,唯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尚能体现颜书风神。
.
 鹿脯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9行,计82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李光进书。
李光进是李光弼之弟,官至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帖中称:“病妻服药,要少鹿肉,
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颜夫人韦氏其时正在病中,需鹿肉佐药,可见其家境
艰难。帖原为安师文旧物,《忠义堂帖》刻本当是墨迹摹勒上石者,远胜其他宋拓。
 鹿脯后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6行,计58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著录首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太子
太保李光进书。帖云:“惠及鹿脯,甚慰所望。”可见,是颜真卿向李光进乞得鹿
脯后所书。
 捧袂帖  乞米帖  朝回帖  南来帖
    捧袂帖
    又名《与李大夫奏事》,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 6
×16.5厘米。凡10行,计11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刻本存《忠义堂帖》。 
乞米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6.5×16.5厘米。凡4行,计44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此本墨迹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于相家而清
苦甚寒士,尝模帖刻石遗于朋友。”米芾《宝章待访录》云:《乞米帖》“真帖楮
纸在朝请郎苏 处,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关中安氏,士人多有临拓本。此卷古
玉轴,缝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题跋。”后真迹迷失。可见北宋时,已有临
拓本传世。《忠义堂帖》不见“舜元”字印及诸人题跋,当是以模本入石者。
.
 朝回帖
    又称《马病帖》,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 5
厘米。凡6行,计6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据岳珂《宝真斋法帖赞》云:“《朝回帖》真迹一卷,文与秘阁帖相似,而小
大不同。”可见,真迹在宋时尚存世间,且已刻入内府阁帖中。其后不知真迹下落。
又云:“公忠节贯穹壤,笔法贯古今。胸中所存,凛凛不屈;笔下是似,言言如生。
百世而下,尚可拜而仰也。”
    黄本骥《颜鲁公文集》收颜真卿与李光进太保书共八帖,此《捧袂帖》、《鹿
脯》前后帖、《乞米帖》、《朝回帖》等均在其中。
.
 南来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4行,计28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是帖下部已缺损,第一、二行末
均缺一字。
.
 硖州帖  守政帖  书马伏波语
    硖州帖
    书于永泰二年(766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12行,计118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又称《疏拙帖》,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真迹为麻纸本,清劲
秀发,后无传。此帖系颜真卿与太子太保李光进书。时58岁,出贬硖州( 今湖北宜
昌)别驾。举家南迁,朝廷不供给骡马,唯靠雇佣私车民船,“泡转几死, 前进不
得”。
.
  守政帖
    书于大历二年(767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9行,计52字。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又称《与绪汝书》,刻本首见留元刚《忠义堂帖》。未见真迹著录。是帖
约书于吉州别驾任上。帖中称“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并告戒绪汝等人,身处
逆境时,“当须谓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词恳情郁,虽贬不耻,尚念念不忘为
人守心、为国守政,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敬畏。按颜真卿平生凡三次受贬:初
贬同州,次贬蓬州,三贬硖州改吉州。唯硖州之贬,由言获罪,时在大历元年二月。
是帖书于大历二年吉州别驾任上,时年五十九岁。
.
 书马伏波语
    书于大历三年(768年)四月。拓本,楷书,文。35.6×16.5厘米。凡6行,计34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著录首见宋《宝刻类编》,系颜真卿为白云堂道士谭仙岩书写的一句警语,
即:马伏波语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书于赴抚
州上任途中。
.
 逍遥楼刻石  麻姑仙坛记  大唐中兴颂摩崖
    逍遥楼刻石
    自署书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一日。拓本。楷书题额“逍遥楼”三字。 字约
68×68厘米,竖刻,石为320×133.3厘米。为颜书最大者。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刻石今存广西临桂,四川梓潼、剑州也有二刻本。四川梓潼刻本,有宋绍兴十七年
题记。
.
 麻姑仙坛记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
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
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
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
    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
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
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
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
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
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
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
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
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
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 现藏浙江省博
物馆。历来金石家著录,均言大、小字本,未及于中字本。元明时期未见重视,清
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
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大唐中兴颂摩崖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六月。楷书,元结文。416.6×422.3厘米。凡21行, 行
25字。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竖写左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此刻又称《中兴颂》,碑文系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所撰, 文辞古雅
遒劲。欧阳修《集古录》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
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
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北
宋末年又有多种翻刻。《集古录》记载:“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
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
拓本失去颜书面目。
    据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记载:“1973年秋在林彪家查获碑帖一批,其
中有中兴颂石崖拓本之上半本。实为宋拓本,其字有部分损坏,然既不过肥而又不
甚瘦,字虽大,而其精神犹如宋拓之颜家庙碑与后出土之颜勤礼碑之字。其上有藏
印九方……此收藏者为李斯义,虽然现时尚未查知,据其印之刻法与印色之旧的情
形来看,可能是明代早期人。”又:“此宋拓上半本,自'大唐中兴颂有序’起至
'百寮窜身奉贼称臣’止,共存168字。明初拓涂描字在内,共存162字。后半本明
拓本共存160字。”此本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影印本首先刊于文物出版社出版
的《颜真卿》第二册。
.
 送刘太冲序  八关斋会报德记
    送刘太冲序
    书于大历七年(772年)。拓本。行书,序文。35.6×16.5厘米。凡22行,计159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真迹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系颜真卿送刘太冲西游时所作。刘太冲为颜真
卿天宝末年平原旧友,广德元年吏部属吏,宣城陈留人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
    据米芾《书史》记载,此帖真迹原为王钦臣故物,后为唐 所得, 将其中“
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一行字剪去,而《忠义堂帖》却依然留存。此序首末皆有
缺字,可见当时真迹就已经损泐。《忠义堂帖》起首所缺“刘太冲者彭”五字,由
朱笔小字校补,序末也有朱笔题跋六行,均为清人孙承泽手笔。

  八关斋会报德记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五月八日。楷书,文一篇。唐大中五年(851年)田悦
补篆额,同年正月一日崔倬跋。368×83厘米。石幢八面刻,每面8行,行28字。石
幢存河南商丘开元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间拓本。
    此记又称《八关斋功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此碑记
述唐河南节度使田神功的“功德”和宋州刺史徐向等为田神功得病后禳祈去灾所进
行的迷信活动。宋州刺史崔倬于大中五年(851年) 正月一日所记《颜鲁公石幢事》
云:唐会昌中(841年-845年)有诏,大除佛寺时被推倒埋于土中。大中四年(850年)
崔倬为是州刺史时访得,原石仅存三、四、五等三面,即自11行“郁仓生”起至25
行“夏四月忽”止。为成其全,崔倬依据前刺史唐氏家藏“模石完本”命人攻治。
虽真 悬越,貂狗相属,但可存鲁公遗文昭示于后。重刻者为一、二、六、七、八
之五面。原文后有篆书2行32字,似为篆额。又有“崔淮”、 “田廷”二人题名,
“勒字官王良器”,“篆额田悦”,“崔倬撰”,还有“涂景”、“崔麟”等人题
名。并有“镌字人石从建、高元赡”具名。崔倬所得前刺史唐氏拓本,未流传下来,
崔倬补刻之初拓后亦未见。现存传世最早者为元明间拓本。元明拓本二行“颜”字
右下角未损,“真”字可辨,“卿”字存左上角。明中拓本,二行“颜”字右下角
稍损,“真”字损甚,“卿撰”二字已泐。明清拓本,“颜”字大损,“真卿撰”
全泐,较元明本损80余字。清乾嘉间本又损20余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拓本,与《金石萃编》底本相较,多50余字,较上海博
物馆藏所称“宋拓明补本”,约多30余字。
.
 宋璟碑  与夫人帖
    宋璟碑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廿五日。楷书,文一篇。390×200×40.01厘米。
四面刻。阴阳两面各27行,行52字。一侧7行,行50字;另一侧记, 大历十三年 (
778年)书铭,均为楷书,字较其他三面为小,10行,行70字。有篆书额,5行20字。
碑在河北沙河县西北东户村。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又称《广平文贞公宋公碑》,全名《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
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旧唐书》载:宋璟“少耿有大节,博学,
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其历仕三朝,二度为相。唐
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继姚崇为相后,励精图治,改善朝政,革除时弊, 终于迎来
了“开元盛世”,时有名相“姚宋”之誉。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病逝, 次年归葬
沙河乡先茔。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宋璟第四子御史中丞宋浑曾乞御制碑文, 因其
获罪而罢。21年后,大历五年(770年)宋璟之孙宋俨为苏州刺史, 复请颜真卿书撰
碑文,由邢州刺史封演主持,历时两年,立于宋璟墓前。颜真卿调任湖州刺史,撰
碑侧记,而此时宋璟第八子宋衡又因案被贬,侧记未获增刻。直到大历十三年(778
年),才三稿其文而书铭,始建完整,颜真卿时年已达七十。 后世所见其碑书法风
格不一,即缘上因。该碑文从议立到增刻,历时40年。
    据明都穆《金薤琳琅》称:“碑久埋土中,近予友方思道作县,出之重树之于
墓,以拓本见示。”《归震川集》云:“出土时碑已断,熔二百斤铁贯而续之,今
方公所为修复封树,皆无存矣。惟此碑屹立于风霜烈日之中,恐亦不能久也。”明
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余始有碑侧记,又后一岁乃得碑文,颇剥蚀,其行
笔与记全异。”可见明嘉靖时碑已断裂,碑字也已严重剥蚀。此碑因不得轻易捶拓,
故传世原拓本较少。以前诸家并录范致君所记未断本,即仅缺侧记八字之宋拓本,
至今未见,似未传世。明拓本“有惨恤二竖来吊”之“有惨”二字中稍损。“公实
佐奇谋”之“奇”字损,“谋”字未损。又碑阴八行“左谕”二字,九行“笃前”
二字均未损。后至清康乾间,“左谕”二字与“笃前”二字仍完好。至嘉庆以后,
“谕”字上泐连及“左”字,“笃”字下二点与“前”字上右点泐。翻刻本甚多。
近年沙河县有马良辰书写复刻的《宋璟碑》。

 与夫人帖
    书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19行,
计180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系颜真卿为迁伯父颜元孙夫妇墓,与夫
人韦氏书。
 臧怀恪碑  元结墓碑  裴将军诗帖
    臧怀恪碑
    约书于大历七年(772年)。拓本。楷书,文一篇。337×180厘米。凡28行, 行
64至68字不等。碑原在陕西三原县,今藏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晚期拓本。
    此碑无立石年月,《集古录》作“开元十二年”,叶奕苞《金石录补续跋》以
为“广德元年十月”,朱关田《中国书法全集》第26卷《颜真卿》考为“大历七年
(772年)”。从朱说。又, 据《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载:“此碑虽出鲁公手笔,
而腕力较弱,似逊他碑。碑内有题字一行,说翰林院待诏、光禄寺卿李秀岩模勒,
乃知此碑笔力之弱,实由模勒之故,论书者不可不知也。”
    此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据
明都穆《金薤琳琅》说:“颜公此刻人间少传。”可见,此碑拓本明时就已少见。
明拓本“李秀岩”三字后的二字残损,经考察为“补勒”。明晚拓本“有马千驷”
之“马”字,“勋劳”之“勋”字,“守节安卑”之“卑”字,“异于他族”之“
于”字,皆完好。
.
 元结墓碑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拓本。楷书,文一通。263. 3 ×
103厘米。四面刻。阴阳两面各17行,左右各4行,行33至35字不等。碑在河南鲁山
县青条岭,元明间拓本藏北京图书馆。
    此碑又称《元次山铭》或《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
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元结,河南鲁山(今河南洛阳)人,字次山,生于开元七
年(719年),卒于大历七年(772年)四月。天宝进士。元结曾师事族兄元德秀,与萧
颖士、李华等并为唐代古文运动先行者。乾元间曾隐居于湖北大冶猗犴洞,因号“
猗犴子”。后移居江州 溪。参加过讨伐安禄山,立有战功。后为通州刺史,政绩
显著。颜真卿与之交游,交谊甚洽。
    此碑早期善拓本极少。元明间拓本,首行“经略”二字与下“元”字未损。明
清间拓本,首行“经”字右下角“工”字中竖笔未损,末横笔左亦未损。“略”字
右“各”字未损。乾嘉后“元”字只存其钩笔。

 裴将军诗帖
    传本,未署款及书写年月。行草书,诗一首。
    此帖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刻本。据黄本
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也。《新唐书·
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尝与幽州都
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
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
    此书帖宋以后至清历代丛刻均未收入,但为明王世贞、张应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评者优劣莫衷一是。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
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
    宋《忠义堂帖》拓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7行,计93字。35.6×1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
    评者认为墨迹本显然不是真迹。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
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
 干禄字书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干禄字书
    自署立于大历九年(774年)正月。刻本。楷书,颜元孙文一篇。碑下截已短缺,
左右两面,一高260厘米,一高236厘米,宽155厘米。两面刻,各五层33行,行9字。
篆书题额“颜氏干禄字书”六字。明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书此碑时已66岁。《干禄字书》的注字用小楷,除小字本《麻姑仙坛记》
外,为迄今所见颜书刻石字体最小者。故宋欧阳修《集古录》有“鲁公书刻石者多
而绝少小字,惟此注最小,而笔力精劲可法”,“而其体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
“尤宜爱惜”之说。
    《干禄字书》大历九年(774年)原刻石,因模拓漫漶,故在开成四年(839年)由
刺史杨汉公重新摹刻,尔后亦渐磨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原刻与重摹
两石,行列、字数均不同,惜年久早佚。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现存石刻为宋绍
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所刻,在四川潼川。正文后刻有句咏题跋:“蜀大夫所见惟
板刻,尤鲜得见其真。府尹龙阁宇文公(时中)比刺湖州,得鲁公书与杨汉公所摹二
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剜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
推究者缺之,令通颜书之士摹勒刻石于泮。”另有宋宝五年(1257年)衡阳陈兰孙
据杨汉公本重摹本传世。
.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自署立于大历九年(774年)七月二十七日。刻帖。楷书,文一篇, 表记一篇。
35.6×16.5厘米。凡190行,行2至5字不等。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
帖》本。
    《放生池碑》又称《天下放生池碑铭》,著录首见宋苏轼《苏轼文集》。据宋
王象之《舆地碑目》称:“此碑旧在湖州文宣王庙,后移入鲁公祠。原刻已佚,现
存留元刚《忠义堂帖》者,仅《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题恩敕批答碑
阴记》二帖。”
    《放生池碑铭》,颜真卿撰于乾元二年(759年)冬,时51岁。 颜真卿《乞御书
天下放生池碑额表》记:乾元二年(759年)冬月,颜真卿升州(今江苏南京) 刺史任
上,肃宗命左骁卫右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庭玉诏,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
池,始于洋州兴道县,终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81所。自书绢写碑铭一本。上
元元年(760年)七月,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奏乞。考虑前书“点画稍细, 恐不堪
经久”,又“擘窠大书一本”。至大历八年(773年)在湖州追立时, 颜真卿已经三
书其文。至大历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又书铭《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书
题恩敕批答碑阴记》,并立于骆驼桥东,时年66岁。
.
 刘中使帖  殷君夫人颜氏碑  江淮帖
 
    刘中使帖
    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墨迹本。行书,信札。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名刘
清潭。据帖中“吴希光已降”句,约书写于大历十年湖州刺史任上。
    是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
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
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
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
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王英孙、鲜于
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明《戏鸿堂》帖亦有刻
入。
.
 殷君夫人颜氏碑
    书于大历十二年(777年)。楷书,并篆额。碑连额190×54×24厘米。四面环刻,
阴阳各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额横题“唐钱塘丞殷君夫人颜君之碑”12字,分
刻两面。碑原在河南洛阳玉虚观。元明间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碑无年月。据碑文载,颜氏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七月五日死, 次年春
正月合 。又据碑中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应书于湖州任上被
召之时。此碑是颜真卿为其姑殷履直夫人颜真定追立的。
    此碑全称《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著录首见宋《宝刻类编》
。元明间,碑没入土中,清乾隆年间出土。碑上有“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昭女张夔敬
观”。
    此碑未见宋拓本。现存最早本为元明间未入土前的拓本。据《校碑随笔》载:
“此碑碑阳中断,剥落殊甚。旧拓本第二行'金紫’之'紫’下微损,次之则'紫’
之'系’下泐作'幺’,然未泐及第三行'人’字。今则'紫’字惟余其首,而'
人’字末笔亦与石花并矣。”清王昶《金石萃编》录文已不全。

江淮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21×18.2厘米。凡5行,计33字。 原刻久
佚,见宋拓《汝帖》。
    此帖首见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汝帖》,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留元刚收入
《忠义堂帖》,名《一行帖》。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式古堂法书》卷五又收入。
其他丛帖未收。此信札未书受信者名姓,待考。从文中“趋百里”、“期奉见”等
语,可想见是一位受其敬重的人物。

 李玄靖碑  华严帖
    李玄靖碑
    自署立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楷书,碑文一通。渤海吴崇休镌石。约333
×108×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39字。碑原在江苏句容茅山
玉晨观,已断为碎块。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本。
    此碑又称《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为了区别
于张从申书写的《茅山玄靖先生碑》,故此碑又称《颜书茅山玄靖先生碑》。颜真
卿撰于大历十一年,至大历十二年楷书铭石,时69岁。李玄靖,字含光,神仙道教
上清派陶弘景第五代传人,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卒于大历四年(769年), 玄
靖为其道号。颜真卿乾元二年(759年)升州刺史任上与他结交,相知几近十年, 且
其亲属殷淑、韦渠牟并为玄靖门人,在升州时,颜真卿与其二人“尝接采真之游,
绪闻含一之德”。所以极称其德行,谓之“天下道学之宗”。此碑为颜书代表作之
一。
    此碑建立在江苏句容茅山玉晨观,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被大风折断,
后由沈作舟重树。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毁为碎块。经清乾隆、咸丰年间
多人收访,又经战乱,至同治时,残石仅存600多字。
    现存最佳拓本为宋拓本,有张廷济、张凤彝、吴云、何绍荃、吴让之、莫友之
等藏跋。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说,是宋大风折碑后拓本。存1626字,只缺百余
字。明拓本从“广陵”等字起,共1441字,“上柱国”下“鲁郡开国公”之“鲁”
字下半尚完好,“郡”字完好,“公”字右角未泐。又,末行“大历十二”诸字下
较近拓本多“夏五月建”及“渤海吴崇休镌”等字。后人姚东樵翻刻本,均舛讹失
真。
 华严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7行,计47字。 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又称《与澄师帖》。此帖书写时间无考。细检颜真卿生平,信佛崇道,往返交
游,大多集中在永泰二年(766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的贬谪期间。
    据王澍《虚舟题跋》,颜真卿《华严帖》,“如万钩之弩,一发没羽,余稍参
以《刘太冲》、《蔡明远》等叙,令就疏宕,力不足,故不免态胜也”。此帖摹刻
失真,已非王澍所言。

 文殊帖  广平帖  扶风王马璘碑
    文殊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8行,计37字。 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于《宣和书谱》,刻本最早见《忠义堂帖》。无书写年月,无受
书人姓名。《全唐诗》存释皎然诗《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
皎然,字清昼,俗姓谢,湖州人,传为谢灵运十世孙,居湖州杼山妙喜寺。颜真卿
在湖州任上与其交游甚密。此帖似应书于《文殊碑》立时。
.
 广平帖
    书于大历十三年(778年)。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5行,计19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历代金石题跋所注者寥寥,仅在《容斋四笔》中有过记载,刻本仅见《忠
义堂帖》。
    帖中所称“得示问《广平碑》本”者,实指《宋璟碑》,广平公为宋璟之爵。
《宋璟碑》,颜真卿撰文并书,大历十三年(778年)刻立。
 扶风王马璘碑
    自署书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楷书,程浩撰文,韩秀实隶书额。 碑已残
损,仅存五石共二十二行。碑存西安碑林。
    是碑又名《赠司使马璘新庙碑》,全称《尚书左仆射扶风王马璘碑》。撰文者
程浩,唐代宗朝人。书额者韩秀实,唐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其书法出自家学,元
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有“绰有古意”之评。
    是碑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后晦。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出土于
西安藩署,惜已残损为五石,且字多漫漶,约存四百余字。初出土时无跋,后增刻
陶子方的跋文。
.
 张敬因残碑  颜勤礼碑  颜氏家庙碑
    张敬因残碑
    书刻年月无考。楷书,碑文一通。碑石已佚,形制不详,拓本所见已残损过甚,
今存凡8行,行4至6字。另存漫漶小字5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长白端方旧拓本。
    此碑又称《赠和州刺史张敬因碑》。撰书者和镌立年月均泐。著录首见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卷七,记为颜真卿撰并书。 碑原在许州临颖县民田中, 庆历初 (
1041年-1043年)有知此碑者前往拓模,民家患其践田稼,遂将碑击碎。欧阳修曾得
残缺者七段。据《 斋藏石记》卷二十七,其为“正书,径一寸八九分”。此碑虽
仅存二三十字,但从字体上来看,却也宽博深厚,神韵肃然,不失颜真卿大历书风。
.
 颜勤礼碑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
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
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
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
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
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
 颜氏家庙碑
    建于建中元年(780年)。楷书,碑文一通,记文一篇。338×176×40厘米。 四
面刻,阴阳两面各24行,行47字;碑侧各6行,行52字。李阳冰篆书额,3行6 字,
阴额题名10行,行9字。碑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是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
时年72岁。当时正是颜真卿踌躇满志之时,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为颜真卿晚
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此碑首行下刻有宋太平兴国
七年(982年)八月二十九日重立时李准跋文。据跋文记,此碑经唐室离乱, 倒卧于
郊野尘土之中,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延袭发现后,才移入府城孔庙内。据《校碑
随笔》等书记载,碑文第三行“祠堂”之“祠”字钩笔,惟宋拓本完好,明时已凿
粗。如“李阳冰篆额”之“阳”字第三撇未损,“冰”字完好,“额”字右“页”
直笔未损,则是宋拓“祠”字完好本中的上品。此碑至今虽然完好,然由于历来传
拓过多,字口渐变,风神已差。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第五册所刊张玮藏的宋拓本(简称张本)与故宫博
物院马子云、施安昌著的《碑帖鉴定》所刊的故宫藏本(简称马本)有较大差别。主
要差别有:①“昔”字上部第四“人”字末笔,张本为长顿笔,马本为捺笔;②“
祠”字右竖钩,张本细弱无力,马本劲健有力;③“阳冰”二字,张本无损,而马
本“阳”字下部第二撇有损。张本、马本均系剪装本,看不出整碑风貌。北京图书
馆藏整拓本,与西安碑林原石相符,而与张本又有重大差别。主要有:①“昔”字
上部第四个“人”的末笔,张本为长顿点,北图本为捺笔。②“祠”字右竖,北图
本较张本为粗,可见剜痕。③首行,“议大夫”三字,北图本稍损,而字画清晰完
整。张本“议”字残去左下大部,只存半字;“大”全损,不见字形;“夫”字捺
笔残半。④首行下,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李准跋刻,张本字迹虽清晰,但脱
漏三十三字,计有“樵”下脱“叟之所”三字,“下”下脱“告”字,“立于”下
脱二十九字。另,张本脱碑末“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袭记”篆书跋刻。
.
 自书告身帖  奉命帖  湖州帖
    自书告身帖
    传本,自署书于建中元年(780年)八月二十八日。楷书,纸本,告文一篇, 凡
33行,计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曾藏墨迹本。
    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后面有蔡襄、米友仁、
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
审定。”是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 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
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 。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
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颜真卿之告”
六字。后面继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
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
言。董其昌。”此帖《云烟过眼录》、《清河书画舫》等均曾著录,南宋留元刚刻
《忠义堂帖》拓本为所见早期刻本,后世丛帖、汇刻亦多收入。由于《告身》流传
有录,又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所以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
今人曹宝麟、朱关田经过考证,各自认为此帖并非真迹。启功认为“自书己告,实
事理之难通者”(《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之四十九首自注)。

奉命帖
    书于建中四年(783年)。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11行,计 69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无书写年月。据帖所说“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
然中心  ,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
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明赵 《石墨镌华》认
为:“观其词意,乃使李希烈时也。”建中四年(783年)正月, 颜真卿以“太子太
师淮西宣慰使”的身份,前往许州宣慰李希烈。此帖应在此年,时年75岁。所以又
名《奉使蔡州书》。颜真卿知天命无违,则其奉使许州,计不旋踵,已无归意,烈
烈忠节,临难慷慨,不能不中心  ,悲恨交加。正如司马光《新唐书传赞》所说:
“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
 湖州帖
    传颜真卿书。纸本。行书,信札。27.6×50.2厘米。凡8行,计48字。 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墨迹本。
    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
等收藏。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
“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
明《快雪堂帖》曾刻入。
    是帖无书写年月。帖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
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考颜真卿于
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
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
(廿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落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
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关于杭、湖、苏、越因海啸而引起
的水患,新旧《唐书·代宗纪》及《古今图书集成·水灾部》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
刘尚书即刘晏。刘晏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为尚书之职。“刘尚书”下不清二字,应
是“安抚”。故此可知颜真卿此帖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
    此帖又称《江外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
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
完全可以定为米书。

  叙本帖  寒食帖  中夏帖
        御史帖  讯后帖
    叙本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3行,计13字。 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帖云:“卢八仓曹足下,叙本甚是佳制耳。”意为卢仓曹曾进叙本一章于颜真
卿阅,得到颜的赞誉。故此帖又称《与卢仓曹帖》。但卢仓曹是何许人、书于何时,
无考。此帖早见宋《绛帖》、《忠义堂帖》等。
.
 寒食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3行,计22字。 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帖为颜真卿与友人书。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右绫纸,书在中书
舍人钱勰处,世多石本。”由此可知,北宋时,真迹为钱勰所藏,已有石本传世。
宋赵明诚《金石录》也有记载。惟不知书于何时,书与何人。
.
 中夏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5行,计46字。 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刻本入《忠义堂帖》。书于何时、书与何人均未
提及,历代金石题跋也未见考释。
.
 御史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7行,计63字。 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仅见留元刚《忠义堂帖》,且字口漫漶,论指何事、书于何时、书与何人,
无从查考。
.
 讯后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11行,计62字。浙江
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仅见留元刚《忠义堂帖》,书于何时、书与何人,无从查证。
.
 扶风夫子庙碑  竹山潘氏堂联句
    扶风夫子庙碑
    传本。程浩撰文,颜真卿楷书,徐浩篆额。残石在陕西华县,仅存八行七十余
字。拓本藏北京图书馆。
    对此碑历有争议。
    一说石旧在杭州,久佚。大历二年(767年)立。书法端庄遒逸。 重刻本有三:
一在华州(今陕西华县),存八行共六十七字,另半字六;二在西安碑林;三在安徽
当涂。
    一说天宝十一载(752年)立,明万历年间出土,为华阴王氏藏,石在陕西华县。
    清《金石萃编》载:“此碑文为程浩作,固无可疑。其书碑、篆额结衔与作文
之年不合,当必有传刻托名之误。而在华州则或是残石易于转徙,未可知也。”今
人朱关田著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年表,不收。
.
 竹山潘氏堂联句
    传本。墨迹本,颜真卿书,原迹早佚,传世者为唐人临本。绢本,原是屏风,
后割为册页,28.2×13.7厘米,计15页,页6行,计298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为颜氏与诸友人于竹山堂作诗联句。书法端严浑
厚,虽乏颜书磅礴之势,但楷则犹存。有“绍兴”、“缉熙敬止”、“希世之书”、
“御府之印”、“容斋清玩”、“晋府图书”、“ 玉张氏”、“王世懋印”、“
苍严”、“安仪周家珍藏”、“铁保私印”、“叶公绰”等鉴藏印。帖前有标签“
颜鲁公竹山连句诗帖”。帖后有宋米友仁、清姚鼐、铁保三家题跋。曾经南宋高宗
绍兴内府、明晋王府、清梁清标、安歧等收藏。明王世贞《 州续稿》、清安歧《
墨缘汇观》等著录。
    今人朱关田《颜真卿书迹考辨》称:“《竹山潘氏堂联句》著录首见《宣和书
谱》,末记'大历九年三月’。”并认为是书结衔“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鲁郡公颜
真卿叙并书”有误:一是授散官“光禄大夫”,时在大历十二年(777年) 迁刑部尚
书之后,而并非大历九年;二是颜真卿的封爵是“鲁郡开国公”,此帖结衔失“开
国”二字,明显不副唐代爵位名称;三是如“茗”、“野”、“器”等多字别构,
不合《说文》,诗句中用词或杜撰,或失对,不合颜公文学水平。因此,“诸如此
类,不言而喻,是非鲁公手迹盖无疑矣”。

 颜真卿其他碑帖存目
    郭虚己碑    又称《唐工部尚书虚己碑》。天宝十一载(752年)三月立。 颜真卿
撰并正书。原碑立于河南偃师首阳山。已佚。郭虚己,太原人,官银青光禄大夫,守
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赠太子太师,谥曰“献”。
    郭揆碑    全称《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天宝十一载(752年) 三
月立。颜真卿撰并正书。原碑立于河南偃师首阳山。已佚。郭揆,虚己子。官河南府
参军,赠秘书丞,天宝八载卒,年24岁。
    赠颜惟贞秘书少监制    宝应二年(763年)十一月正书。
    赠兰陵郡太君殷氏兰陵郡太夫人制    宝应二年(763年)十一月正书。 殷氏为真
卿母,因真卿仲兄国子司业允南官赠兰陵郡太夫人。《宋景濂跋》评以上二告曰:
“至若字之美,精神飞动,当为公平生所书第一,不待赞也。”
    韦缜碑    全称《唐赠太常卿韦缜神道碑》。宝应二年(763年)三月正书, 独孤
及撰文。
    颜元孙碑    全称《朝议大夫守华州刺史上柱国赠秘书监颜君神道碑铭》。永泰
元年(765年)书立。元孙字聿修,杲卿之父,真卿伯父。官朝议大夫,守华州刺史,
上柱国,赠秘书监。开元二十年(732年)卒,葬东京高村原夫人元氏故兆。
    颜显甫碑    又称《唐赠华州刺史颜显甫碑》。永泰二年(766年)撰并正书。原
碑立于陕西万年县(今西安市)。显甫为真卿祖父,字周卿,擅长篆、隶、草书,与内
弟殷仲容齐名。官高宗侍读,赠华州刺史。
    东林寺题名    永泰二年(766年)六月初,真卿上庐山,八日题名于东林寺,九
日题名于西林寺。正书。
    西林寺题名    永泰二年(766年)六月九日书。正书。 在欧阳询撰《道场碑》文
之上。
    鲜于仲通碑    全称《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
大历二年(767年)正月撰并正书。
    靖居寺题名  大历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真卿偕评事韦甫已及子侄同游青原山靖
居寺时,题名于寺壁。已佚。
    “祖关”二字    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书。隶书。在靖居寺内。已佚。 清翁
方纲题曰:“鲁公八分惟见《东方赞》题额,未有如此之大者,诚可宝也。”
    桥仙观碑记    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廿五日撰并正书。原存江西崇仁县华盖山。
    华盖山王、郭二真君碑记    约书于大历四年(769年),在抚州刺史任上。 颜真
卿公务之余,游赏山水,因仰慕晋时上清派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乃遣使赴崇
华县华盖山寻访遗迹,得其仙坛碑铭一石。于是修崇观宇,真卿亲自撰并书此碑。
    魏夫人仙坛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三月,真卿游临川井山, 观赏晋代魏华存
仙坛,撰并书此碑。原存江西临川。
    华姑仙坛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三月,真卿游临川华姑仙坛,撰书此碑, 记
述本朝女道士黄令微修炼升仙事。
    宝应寺翻经台记    大历四年(769年)四月,由吉州靖居寺智清住持、 该州道士
谭仙岩所修葺的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真卿亲临观赏,撰书此记。
    颜允南碑    全称《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四月二十四日,真卿命侄儿顶、愿扶其母幼舆夫人、 其叔父允臧灵
柩自江陵归葬万年县祖茔,自书此碑,另撰并书《乔卿碑》、《幼舆碑》、《允
臧碑》,随柩北上归京,立于墓所。允南,真卿仲兄。官正议大夫,行国子监司业。
    颜乔卿碑  大历四年(769年)四月撰并正书。原存陕西西安。乔卿, 真卿第三兄,
官富平尉。
    颜幼舆碑  全称《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赐紫金鱼袋颜君神道碑铭》。大历四年
(769年)四月撰并正书。原存陕西西安。幼舆,真卿第五兄,官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赐紫金鱼袋。
    颜允臧碑    全称《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颜君神道
碑铭》。大历四年(769年)四月撰并正书。原存陕西西安。允臧,字季宁,真卿同母
弟。授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
    殷践猷墓碣铭    全称《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大历
五年(770年)五月,真卿为殷践猷及其子殷摄写神道碑铭,正书铭之, 遣使送往河南
新安县墓田。殷践猷,字伯起,陈郡长平人,真卿之舅父。官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
丽正殿二学士。
    殷摄神道碑铭    又名《唐大斌令殷摄碑》。大历五年(770年) 五月撰并正书。
殷摄,践猷长子。
    张景倩碑    又名《张景倩清德碑》。大历五年(770年)十二月撰并正书,篆额。
景倩为真卿表兄,曾任刺史。
    元子哲遗爱碑    大历五年(770年)十二月撰并书。原存江西崇仁县。
    千金陂碑    大历五年(770年)撰并正书。记土塍陂筑堤始末。
    宝应寺律藏院戒坛碑    大历六年(771年)三月撰并正书。 当时临川县宝应寺创
建律藏院戒坛,真卿书此碑颂述律宗传授渊源,铭石立于坛前。
    横山庙碑    大历六年(771年)八月撰并书。为祈祷山神而作。碑在湖州乌程县。
    颜含大宗碑    全称《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铭》。
大历六年(771年)十一月,真卿罢抚州刺史,祭扫白下(今南京境内)祖茔, 撰并正书
此碑,叙颜含以下十五世子孙名宦事迹。碑原存江苏江宁。
    颜默碑  大历六年(771年)十一月撰并正书,次年四月立于颍州(今安徽阜阳)。
默字静伯,颜真卿十五世祖,魏汝阴太守、护军。
    重建颜含碑    大历七年(772年)四月正书,晋李阐撰文,南朝宋颜延之铭, 立
于江苏江宁祖茔。颜含,字宏都,琅邪临沂人,东晋官至光禄大夫,封西平侯,谥曰
“靖”。此铭旧有刻石,大历七年四月真卿重建。
    开元寺僧碑    大历七年(772年)五月,真卿至汴州(今开封市)撰书此碑。正书。
    吴兴沈氏述祖德碑阴记    大历八年十二月(774年1月)撰并正书。《沈氏述祖德
碑》系南朝齐征士吴兴沈麟士撰立于梁天监二年(503年)三月, 记述吴兴大族沈氏家
世,立于德清县。唐乾元中,碑为盗火所袭,碑首破裂欲坠。沈麟士十九世孙沈怡惧
先碑复残,于是另刻二石,一树原处,一立新所。真卿感而作碑阴记,大书其阴。碑
原存浙江湖州市德清县,已佚。
    文殊师利菩萨碑    约于大历八年(773年)书立。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 与僧
皎然同游开元寺时所立。
    杼山妙喜寺碑铭    大历九年(774年)正月,真卿在湖州任上修成《韵海镜源》,
撰此碑记之。原立于湖州杼山,已佚。
    颜杲卿碑    全称《摄常山郡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赠太子太保谥忠节京兆颜公
神道碑铭》。大历九年(774年)撰并正书。碑原存陕西西安。杲卿字昕, 真卿同祖兄。
以光禄寺丞摄常山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天宝十五载(756年) 被安禄山杀害,赠
太子太保,谥“忠节”,葬万年县凤栖原。
    欧阳 碑    全称《游击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兼商州刺史武关防御使上柱国欧阳
使君神道碑铭》。大历十年(775年)十月撰并书。正书。原碑在河南郑县。 , 字子
 ,渤海人,曾任商州刺史、武关防御使。上元二年(761年)卒。
    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大历十一年(776年)撰并书。为纪念好友、 诗人张志和而
作。张志和,自号玄真子。真卿任湖州刺史,志和于大历九年(774年) 八月前来拜谒。
真卿偕陆羽等名士与之游乐。后志和溺水而亡,真卿撰此碑记与铭,记述志和生平、
性格及事迹。已佚。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    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撰书。据陆羽《吴兴图记》,
西亭昔在乌程县南,跨苕溪,梁柳恽建。大历十一年(776年), 乌程知县李清向刺史
颜真卿请准复修。次年,真卿撰碑记,略述吴兴太守柳恽与郡主簿吴均事迹,主要褒
扬李清政绩。石已佚。
    湖州射堂记    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立,真卿撰并正书。 石原在湖州颜鲁公
祠内,已佚。
    项王碑阴述    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初撰并正书。西楚霸王(项羽) 庙初在项
王故城和城西北卞山。梁代迁于城北楚帝桥下,梁简文帝萧纲撰立《卞山楚王庙碑》
。后颜真卿重建,并述于碑阴。石已佚。
    湖州石柱记    又称《吴兴地记》。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撰并书。 内容记述
州境乌程、长城(今长兴)、安吉三县的地理、陵墓、山川、故宅、文物等。石柱立于
乌程县西南三十里之杼山,北宋移墨妙亭。至清初佚。
    康希铣碑    又称《唐台州刺史康希铣碑》、《银青光禄大夫康希铣神道碑铭》。
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正书。立于浙江绍兴。康希铣,字南金,会稽人, 官银青光
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开元三年
(715年)卒,天宝四载(745年)葬山阴县离渚村。
    祖亭碑    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立江州祖将军庙前。
    杜济碑铭    又称《杜济神道碑》,全称《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
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大历十二年(777年)十一月撰并正书。 原石存陕西西安。
杜济,字应物,京兆杜陵人,官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
节度使。大历十二年卒,葬万年县(今西安)少陵原。
    “浮玉”二大字    大历七年至十二年间(772-777年), 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所
书。大字左方有“真卿”二字款,正书。原石在浙江湖州府城南浮玉山,已佚。
    “骆驼桥”三字    大历七年至十二年间(772-777年), 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所
书。骆驼桥在湖州府治东南(今湖州城中心)。原石已佚。
    永兴寺碑额    永兴寺,原名鹿苑寺,后废。大历三年(768年), 僧明誓在湖州
下昂镇重建,名永兴寺,刺史颜真卿篆额。
    晋谢太傅塘碑阴记    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773-777年),真卿在湖州撰书。谢
太傅,即谢安。大历二年(767年)刺史裴清曾撰《谢公碑》记,由僧道诜书, 立于长
兴县谢公乡。另有《谢太傅塘碑》,旧亦在谢公乡,唐天宝年间佚失。真卿任刺史时,
“取旧史遗文,刊石而书其阴”。后颜碑亦佚,仅有碑阴记收于《颜鲁公文集》。
    白鹤山灵济庙碑    大历七年至十二年间(772-777年),真卿在湖州撰书。石佚,
文载《颜鲁公文集》。
    李抱玉碑    全称《凤翔泽潞行营副元帅凉国武昭公李抱玉碑》。大历十三年
(778年)二月,杨绾撰文。五月,真卿正书。碑原在陕西西安。
    瑶台帖    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真卿奉使谒拜昭陵,过瑶台寺, 书此帖。
行书。
    王密德政碑    全称《明州刺史王公德政碑》。建中二年(781年)十月正书。李
舟撰文,李阳冰篆额。同年立石于明州(今浙江金华)。
    朱巨川告身    建中三年(782年)六月书。小楷真迹,绢本。米芾《书史》谓以
金棱从朱氏孙手中换得。董其昌评道:“此书古奥不测,是学蔡中郎《石经》,平
视钟司徒,所谓当其用笔每透纸背者。”
    元德秀墓碣    又称《唐元鲁山墓碣》,全称《鲁山令元德秀墓碣》。建中三年
(782年)八月正书。李华撰文,李阳冰篆额,后人所谓“四绝碑”。德秀,字紫芝,
河南人,曾任鲁山令。此为颜真卿见诸著录的最后一通石碑。
    草篆帖    又称《篆籀帖》。未署书写年月,书与何人亦无从查考。行书。刻本
存宋巩嵘《忠义堂续帖》。
    移蔡帖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十九日书。真卿于建中四年(783年)以太子太师
充淮西宣慰使至许州宣诏,被叛将李希烈拘囚。先移囚汝州龙兴县佛寺,贞元元年正
月五日再移囚蔡州龙兴寺。十九日,有《移蔡帖》。他坚信“天之昭明,其可诬乎!
有唐之德,则不朽耳!”从容就义。是帖收入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

第三类  影响  
    在中国书法史上,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广,使后世书家受其教益最大者,
莫过于王羲之与颜真卿。颜真卿一生忠烈,在完善他刚介守正、威武不屈的人品的
同时,也完善了他那刚健雄浑、超逸绝尘的艺术品格,实现了人品与艺品的高度统
一,受到历代书家与书法评论家的推崇。
    “颜体”创立后,自中唐至五代末,学者不绝,出现了柳公权、杨凝式等学颜
而自立成家的著名书法家。“宋四家”学颜方法不同:蔡襄求形似,苏轼、黄庭坚
取其意趣,米芾则以颜为基础,遍学诸家。元代沿习唐宋余风,书宗颜氏,出现了
鲜于枢等有成就的书家。明代的“吴中四才子”和董其昌都受“颜体”的熏陶,而
以董其昌成就最为突出。清代中期以后,帖学由盛转衰,习颜之人日益增多,产生
了一批在书坛上有影响的颜派书家,如刘墉、钱沣、伊秉绶、何绍基、翁同 等。
    迨至近现代,学颜书者代不乏人。谭延是民国时期有名的“颜体”书家。当
代的舒同则汲取颜真卿、何绍基之长,又溶进了个人和时代的特色,卓然成家。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早在唐代就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东方国家的书
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一辑  古代影响
    “颜体”自出现后,便成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一面旗帜。由于“颜体”楷书端庄
深厚,便于题署书丹,书写大字,又适合官场文书的应用,所以一出现即有许多书
家竞相学习。士大夫师法颜楷者,除颜 等颜氏子孙外, 始于李德裕。 李德裕 (
778-864年),武宗朝宰相,陈思《墨池篇》评其书法“宜述颜公,毅然有法”。晚
唐柳公权是唐代得颜氏嫡传最有成就的书家。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 京兆
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师,封河南郡公,赠太子太师。
曾为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当时公卿权贵之碑志大多为柳的手笔。史书只记
柳备有钟、王、欧、虞、褚、陆诸体书法,而未说到有颜的影响。柳出于颜之说,
始于苏轼。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题记中说:“柳少师(公权)书,本出于颜,而
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宣和书谱》也说:“公权之学,出于颜真
卿,加以盘结遒劲,为时所重。”至范仲淹称颂石延年书法,有“曼卿之笔,颜筋
柳骨”之句(《祭石学士文》),“颜筋柳骨”遂为定论。自此后人多以颜、柳并称,
且以此视颜、柳为一路。米芾《海岳名言》称:“颜真卿书如项羽按剑,樊哙排突,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柳公权书如深山得道之士,修炼已成,
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五代时,战事频仍,书坛凋零,学颜而有成就者,仅一二人。其中杨凝式可作
代表。欧阳修评论说,自唐亡至宋兴,一百五十余年唯杨凝式为“一时之绝”( 见
《宣和书谱》引)。苏轼认为杨凝式“有二王、颜、柳之余, 此真可谓书之豪杰,
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评杨氏所藏欧蔡书》,见《苏轼文集》)。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等,华阴(今陕西华阴)
人,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因放逸
不羁,人称“杨疯子”。杨学颜,与柳学颜不大相同:柳学正楷,杨攻行书;柳追
求出新意,杨则刻意求古,用笔、结体均取法颜真卿。杨亦曾爱好王羲之与欧阳询,
但其晚年炉火纯青的作品中,全无王羲之的飘逸情调与欧阳询的清腴风度,宛然颜
真卿之笔。《宣和书谱》评道:“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
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欧阳修认为杨与颜当在伯仲之间。
    号称“宋四家”的苏、黄、米、蔡,都学颜真卿。清代学者陈奕禧《隐绿轩题
识·记蔡忠惠》称:“论颜遂及宋四家,导源而得其流也。四家皆学颜而各成其一
家,此得其性之所近耳。”从大量史料看,除四家外,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等,
书法也学“颜体”。“宋四家”学颜并不死守一家,且各有特点。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蔡
襄学颜,为宋人之最,结法用笔全得自颜真卿,有“宋之鲁公”之称。但因他唯取
形似,已无真卿风骨,几有“奴仆之诮”。而苏轼、黄庭坚、米芾则不然。这三家
均受“颜体”影响,但由于他们取法广博,不受“颜体”一家束缚,因而写出了三
家各自的风貌。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进士及
第,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他学颜不拘形质,唯求意趣。他自称“我书意造本
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他不是“无法”,而是在法中施意,这“无法”
之法乃更高之法。追根究源,苏轼是从颜真卿变古人之法中得到启迪的。黄庭坚《
山谷集》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中岁喜学颜鲁公、
杨疯子书”。“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至于行、草、正书,风气皆略相似”(《山谷题跋》)。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三年(1066年)举进士,历仕哲宗、徽宗两朝,曾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他是
“苏门四学士”之一,对颜书也十分推崇,他说:“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
会稽(浩)与颜太师耳……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旭)与鲁公二人。”
他学颜书,与苏轼相近,多取笔意。他的行书入古出新,兼取颜真卿的沉着、怀素
的飞动、杨凝式的萧散,并掺以《瘗鹤铭》的宽博飘逸,以多变的笔法和结构形成
了纵横奇崛、气象森严的鲜明个性,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世称“黄体”。文徵明
以为山谷书学得“屋漏痕”、“折钗股”之法。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襄阳(今湖北襄阳) 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从他自述学书经历得知,他初学颜,继学柳、欧、褚,再学李邕、
苏、黄、王献之,转益多师,终于领悟古人笔法,窥视魏晋风范,以沉着痛快为一
代大家,历代书家无不服膺。苏轼称赞米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
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南宋词人张孝祥,其状元策、诗与字,时誉极高,人称“三绝”。其字取法颜
真卿,杨万里说他“书真而放”,骨格清劲,得颜笔法意趣。
    元初沿习两宋余风,也多宗颜氏。鲜于枢(1256-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
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元世祖时官至太常寺典簿。其书法以骨力胜,脱胎于
颜字的奇伟刚劲。其传世名作《颜鲁公祭侄文稿跋》,全篇气势奔放,点画丰润浑
厚,甚得颜字神韵。他与赵孟 在艺术上各有千秋,时有“南赵北鲜”之称。
    董其昌(1555-1637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
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学书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继习有唐诸家,
然后由唐入晋,临习历代名帖。他经眼和临习的法帖无法计数,终于形成意态妍美、
风流潇洒的董氏书风。其楷书以颜真卿为经纬,行书杂揉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
米芾为一体,草书则师怀素之法。其书法当时与赵孟 抗衡,几乎风靡江南。到清
代又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声价并隆,几乎定为一尊。清初张照、刘墉、王文治等
均从董书中脱出。
    清代中期以后,帖学由盛转衰,颜、欧、褚复为世人所重,习颜之人也随之日
益增多。综观清代书家,学颜书而卓有成就者,有刘墉、钱沣、伊秉绶、何绍基、
翁同 等人。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
他出入古人,博取众家之长,学书求其意而不求其形。其书法融合颜的浑厚,赵的
圆润,董的生拙,苏的丰肥,形成了骨劲貌丰、雄深雅润的独特风貌。论者譬之以
黄钟、大吕,推为一代书家之冠。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
云南昆明人。是地道的学颜正宗。杨守敬《学书迩言》说:“自来学前贤书,未有
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独有南园学颜真卿,形神皆至,骨力强健,人品气节,不让
古人,非袭取也。”钱沣的楷书,骨力强健,气势雄伟。在直逼颜字形神之际,又
极尽跌宕变化,在细微处给人以新鲜空灵之感。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
墨卿、默庵,福建宁化人。虽然以隶书闻名,但他从李东阳上溯颜真卿,且用隶笔
书写,气势浑厚,深得颜真卿神韵。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
 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是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家之一。他早年多写楷书,
中年多为行草、篆隶,后又将篆隶笔法融入行楷,其书金石味甚浓。杨翰《息柯杂
著》说:“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何不
仅学颜而自出机杼,晚年学隶出手也不凡。正是由于他学颜功夫极深,使其隶书也
时露楷书笔法。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 他由钱沣上
攀颜氏,又采北碑精华,遂自成家。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松禅(翁同龢号)学
颜平原,苍老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

 第二辑  现代影响
    颜真卿书法艺术对现代的影响,在广度上超过王羲之,大众对颜真卿比对王羲
之更加熟悉。“颜体”楷书在书法普及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书法家亦
如古代,大多数以“颜体”为法乳,自幼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博取众家之长,进
而形成自家面目。但各家学颜的角度、方法以及所走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结果亦迥
然不同。大体说来,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恪守颜法,追求形似。即严格按颜楷的笔画、结体去写,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作之书与颜楷十分形似。这类书家可以清末民初的谭延为代表。谭延(1880
-1930年)字组庵,又字祖安,号畏三,湖南茶陵人,进士出身,清末任翰林院庶吉
士。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后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
长。由于年少时受擅长“颜体”的翁同 的影响,学书专攻“颜体”,尤喜临《麻
姑仙坛记》,一生临此碑220通。其书法脱胎颜书,笔力雄浑,一扫清初姿媚之态。
南京中山陵奉安纪念碑及飨堂四壁建国大纲,均出自谭氏手笔,至今为人称道。但
谭书有很大局限。他虽然用力甚勤,但结字、用笔、用墨、行款,基本上恪守颜字
风范,并未形成自己的风格。虽说他先后博取钱沣、刘墉、翁同 诸家,而这几家
都自颜字出,致使其书法难以自成风格。另外,他一生从政,加上英年早逝,使其
书艺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类书家学习“颜体”不拘形质,即不求一点一画
之形似,而是取其神、求其意,又溶入时代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的风貌。舒同可作
为这方面的典范。舒同(1905-1998年),字文藻,江西东乡县人。他六岁学书, 十
四岁闻名乡里,有“神童”之称。在塾师指导下,他自幼临习颜真卿、王羲之的碑
帖。收录在《舒同书法集》中的“杖国延年”四个大字,朴茂生动,浑厚自然,蕴
含着颜书的神韵,可以看出他九岁时书法的扎实功力。他把书法艺术和革命事业融
为一体,在戎马倥偬之中不忘钻研、锤炼自己的书艺。他在颜楷的基础上,上追秦
汉,下摹唐宋,对“二王”和何绍基用功尤勤,这样转益多师,集纳历代各家之精
粹而融会贯通,终于自辟蹊径,写出自家风貌。舒字端庄肃穆,雍容大方,沉雄峭
拔,意态超然。既有颜真卿、何绍基的影子,又不完全象颜体、何体,个性特征鲜
明。
    三、熔古铸今,深化升华,有我无人,卓然成家。这类书家在青少年时代学过
“颜体”,后又博取诸家,熔古铸今,终于自立门户,成为大家。这类书家一般为
文坛巨匠、书坛画坛大师或一代伟人,如郭沫若、齐白石、毛泽东等。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不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
还是在日理万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挥毫书写了大量的文稿、诗词及书信等。他
对书法素有研究,从传统书学中汲取了深厚的营养。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能写一手
好颜字,到中年时代,又吸取了“二王”行草之长,晚年又浸淫于怀素、张旭之中。
但他不拘古法,自创新意。其行楷书斩钉截铁,不难窥出唐碑及北碑的意味。晚年
创作的个性鲜明的狂草,在狂放的笔墨中涵化了羲之的风韵、怀素的气势。他对古
代草书大师体味其意而不摹其形,笔下雄肆烂漫,我行我素,独树一帜,富有浓郁
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中国的书法开创了一代新风。
.
 第三辑  国外影响
    一千二百多年来,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惠及中国历代书法家,而且播及海外,对
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影响尤为深远。当代,随着中西交流的日趋广泛,颜书也逐
渐为欧美所知,使西方人领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早在日本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9年),汉字就传入日本, 日本的书法史也从
此开始。到了奈良时代,遣唐使的频繁派遣,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大批来唐学习汉
文化、取经,使中国文化的输出与日俱增。从书法方面看,盛唐时期的颜真卿书风,
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平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空海和尚,于804年来唐取经、
习书,他不仅学习王羲之的行草书,对唐代新兴的书风也吸收得很好。归国后潜心
研究书法,将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融为一体,其书既遒劲典雅,又浑厚流动。
他的《灌顶历名》写得率意随便。虽是草稿,但其中却有明显的颜真卿的《祭侄文
稿》和《争座位帖》的笔意,笔势雄健,有篆籀气。日本的野本白云在《书道全集》
中评论道:“用笔或敦厚,或浑朴,或清劲……如果在中国书法中找匹俦的话,那
么它是与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二帖有共同之趣的。”由于空海汲取
了中国书法的丰富营养,他善作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被人称为“五笔和
尚”,成为平安初期的书界泰斗。
    江户中后期,以汉字书法称雄的大家贯名海屋,专习晋唐名家书法。学习中接
触最多的是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颜真卿《争座位帖》
,其临摹精心,几可乱真。由于他学习王、颜用功甚勤,不仅技巧相当成熟,而且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颜书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现代日本书坛名家,大多从“颜体”中
汲取过艺术营养。著名书法家柳田泰山,二十岁就随其父到中国上海等地,同中国
书法家进行书艺交流。其书取法于颜真卿,又借鉴欧阳询、柳公权的笔法,形成了
自己的风格:遒劲挺拔,端庄古拙,拙中透雅。
    日本现代书家在师法“颜体”时,特别注重在临摹上下功夫。长兴会常任理事
杭迫柏树,非常推崇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并加以整碑临摹在
社中展(全临摹展)中展出。创玄书道会审查委员矢壁柏云钟情于《争座位帖》,年
轻时曾多次临摹此帖。在临摹时,试验用浓墨表现有厚味的线条,或用较坚硬的唐
笔,或用纯羊毫的和笔,做了种种的努力。著名书法家井上有一很喜爱《颜氏家庙
碑》,他反复临摹此碑,其《临颜氏家庙碑》已由中国的学林出版社出版。太玄会
副会长浅见锦龙酷爱颜真卿的书法,年轻时将《祭侄文稿》当作临摹范本。后来参
加了海军航空队,尽管军队不准带任何私人物品,他仍冒着查出来被殴打的风险,
始终随身携带此帖,直到战争结束。1986年秋,他特意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了此帖
的墨迹本,深深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按他自己的说法:“《祭侄文稿》是我的
分身。”
    朝鲜半岛毗邻中国,其书法直接受到中国的影响,每个时代的书家对中国的名
家之作都有所摹仿。晋唐时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虞世南,宋元及以后的苏
轼、赵孟 、董其昌等都曾深刻影响过朝鲜书法。如李种德的字,儒雅秀逸,兼有
“二王”和颜真卿的风格。车云辂和金义元的字豪放雄强,师法颜真卿。
    朝鲜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是李朝的金正喜。金正喜(1786-1856年), 字元
春、秋史、阮堂。1809年二十四岁时,他作为“冬至谢恩使”副使,随父亲金鲁敬
来中国北京朝贡。他在北京期间,得到了擅长“颜体”的翁方纲和倡导碑学的阮元
的指教,又与中国学者、书家交游,使其大开眼界。他搜集了大量中国历代拓本和
法帖。金正喜的书法起初摹仿颜真卿和董其昌,回国后,精研欧阳询、翁方纲、阮
元诸家,最终创出了格调高古的“秋史体”。其书法与传统的书法相比,重古拙的
美,在书写中拙巧相生,刚劲奇崛,令人惊叹。由于他一反数百年来独尊赵孟 的
传统书风,大胆创新,而被朝鲜书法界誉为“书圣”,“朝鲜书法史上的最高精华”。
.
 第四类  研究
    自唐至现代,历代都有人对颜书进行研究。古代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书品和人品
的关系,颜氏书法的源流,颜书的笔法等方面,也有对主要碑帖的评论。虽然多为
意象式评点,但言简意赅,往往一语中的。现代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开拓、深化。关
于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有了更切合实际的、合情合理的阐述;对作品的分析及颜书技
法的探讨更加深入细致;有的学者用新的观点,从新的角度评论颜书,都取得了一
定成果。
    国外的研究,以日本为好。在探讨颜氏行草书时,有的学者与现代派书法相联
系,找出其中相通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辑  古代研究
    颜真卿的书法被书论家称道,始于晚唐吕总《续书评》。他说:“真卿真行书,
锋绝剑摧,惊飞逸势。”其后亚栖《论书》在谈到书法“通即变”时,开始将真卿
与唐代欧阳询、柳公权诸家并列。
    至北宋,颜真卿在书坛的崇高地位被确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列颜真卿书
为神品,并说“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把颜真卿当作王羲之后的第二座
里程碑。“宋四家”之首的苏轼对颜真卿推崇备至,在其题跋中赞道:“颜鲁公书
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
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苏轼文集·书唐氏六家书后》)“故诗至于杜子美,文
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
《苏轼文集·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高度评价了颜真卿“一变古法”的革新精神,
把他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等并列,认为他的书艺达到了“
天下能事毕矣”的顶峰。黄庭坚与苏轼观点相同,他说观颜书“奇伟秀拔,奄有魏、
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
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 唯张长史
与鲁公二人。”(《山谷题跋》)黄庭坚把颜真卿与草圣张旭相提并论。
    到元代,郝经则进一步认为颜书超越古今百家,成就在“二王”之上。他在《
书磨 碑后》诗中赞道:“……政令我公书不工,只字片楮尤当奇。矧其超出二王
上,冠冕百代书家师。”清代的书家对颜同样推重。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中称
颂道:“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闻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他认为颜书与杜甫诗、韩愈文都是具有神力的惊人杰作,就像鼎之三足。以上评论,
虽然文辞有夸张,有把颜真卿当作神圣偶像崇拜的倾向,但足可想见自宋至清,颜
真卿在中国书坛上的崇高地位。
    对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自唐至清,书法家、书论家发表了大量评论,其主要内
容有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书品和人品的关系、探索颜真卿书法的源流、论述颜真卿
的笔法、对主要碑帖的评论与研究。
.
 论述书品和人品的关系
    首开其端的是宋人欧阳修,他在《集古录》中对此屡有言及:“颜公忠义之节
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划。”“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
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余谓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
不厌也,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欧阳修对颜真卿的推重,完全取决于他“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的品格。
所谓“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划”,“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
有似其为人”,这正是书如其人说的观点。既然书如其人,那么,“爱其书者,兼
取其为人”也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故欧阳修又在《笔说·世人作肥字说》中说:“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
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认为书能否“传遂远”,与书家人品关系极密切。人们之所以爱重颜书,珍视杨、
李之书,实缘于对其人品的钦仰。
    苏轼比欧阳修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密,他觉得上述说法未免绝对,故而易之以
更为圆融的说法:“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
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
凛乎若见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
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题鲁公帖》)苏轼一方面认为书家的人
格与书作的艺术风格关系甚密,另一方面又不承认二者之间必然契合无间,因而以
书观人、以书判人只能得其品格的“邪正之粗”(大概)。值得称道的是,苏轼在“
字画工拙之外”注意到了“趣”(书艺之趣味),在人品、书品之间注意到了“理”
(即“人情随想而见”之理),从而将探索的触角伸到书法本体的内核和接受者的审
美心理中。
    和欧、苏相比,“书如其人”说被朱长文运用得更广泛、更娴熟。人品与书品
的关系,已由言其大概而转为具体精微,并落实到具体的书法作品中。《续书断》
称:“盖随其所感之事,所会之兴,善于书者,可以观而知之。故观《中兴颂》,
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
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
纯。余皆可以类考。”
    在这里,人书互相观照已非泛泛而论,而是和书家创作时“所感之事”、“所
会之兴”联系起来,并和具体的书作挂上钩,遂使书品、人品的关系从只可意会的
理念形态,落实到了可以言传的具体的书法作品之中。
.
 探索颜真卿书法的源流
    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颜鲁公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
法,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又说:“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
逸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山谷集》)明代董其昌也认为颜
书学习了“二王”笔法,深得灵和之致:“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
痕者,唯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唐时欧、虞、
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唯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
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画禅室随笔跋自书》)到清代,康有为、阮
元提倡碑学,认为颜书主要来源于北碑,吸取了北碑刚健雄浑的气质。康有为说:
“颜鲁公出于《穆子容》、《曹植》,其古厚磐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
又源于《晖福寺》也。清臣浑劲,又出《圆照造像》,钩法尤可据。”( 《广艺舟
双楫·导源十四》)阮元认为:“唐人书法多出于隋,隋人书法多出于北魏、北齐。
不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从来……即如鲁公楷法,亦从欧、褚北派而
来。其源皆出于北朝,而非南朝二王派也。”(《跋争座位帖》)刘熙载认为颜公不
只继承“二王”和北碑,他师承前代书家范围还要广泛:“颜鲁公书,自魏晋及唐
诸家皆归隐括。东坡诗有'颜公变法出新意’之句,其实变法得古意也。”( 《艺
概》)
    有的书家把颜书之源追溯到魏晋以前。朱长文说:“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
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唯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
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续书断》)孙承泽指出: :“鲁公
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去尽虞、褚娟娟之习。”(《庚子消夏记》)

 论述颜真卿的笔法
    清周星莲认为:“颜鲁公古钗股、屋漏痕,皆是善使笔锋,熨贴不陂,故臻绝
境。“(《临池管见》)
    明项穆说:“颜清臣蚕头燕尾,宏伟雄深,然沉重不清畅矣。”(《书法雅言
正奇》)
    元郑杓、刘有定指出:颜真卿“善楷书、行草。盖古书法,晋、唐以降,日趋
姿媚,至徐、沈辈,几于扫地矣。而鲁公蔚然雄厚蠲雅,有先秦科斗、籀隶之遗思
焉。”(《衍极》并注)
    唐朱长文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颜书笔画的特点:“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
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续
书断》)
    颜真卿的笔画有如“古钗股”、“屋漏痕”、“蚕头燕尾”,是他敢于创新的
结果。正如苏轼所指出的:“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题孙莘老
墨妙亭诗》)
    宋姜夔认为颜书笔法是改革“晋、魏之风轨”的结果:“颜、柳结体既异古人,
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
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续书谱·用笔》)
.
 对主要碑帖的评论与研究
    历代书家评论较多的碑帖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郭家庙碑》、
《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元结碑》、《宋 碑》、《颜勤礼碑》、《
颜家庙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与蔡明远帖》、《刘中使帖》、《
裴将军诗》等。书论文章有的评论其艺术成就、风格特点,如说《祭侄文稿》“纵
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
天造”(宋陈深)。有的指出其不足,如说《多宝塔碑》“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
耳”(明王世贞);“此书太整齐,失之板耳”(明何良俊)。有的论述其在颜书演变
中的地位,如认为《争座位帖》为“世之颜行第一书也”(宋米芾)。有的辨别其真
伪,如梁 以为《裴将军诗》“字太离披,非颜书”(《评书帖》)。还有的谈论碑
的刻工和拓本,等等。这些微观上的研究,对后世学颜书者大有裨益。
    由于审美观的不同,对颜书的评论也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如米芾对“颜体”正
楷有持否定态度的言论,他说:“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
法荡无遗矣。”(《宝晋英光集》)“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海岳名
言》)李煜也有类似的观点:“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真卿得右军之筋, 而
失于粗鲁。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书述》)
    这些贬抑颜书的观点,自然要受到崇颜派的批驳。清冯班说:“颜鲁公书磊落
巍峨,自是台阁中物。米元章不喜颜正书,至今人直以为怪矣。鲁公书如正人君子,
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米元章以为恶俗,妄也,欺人之谈也。”( 《钝
吟书要》)孙承泽也不同意贬低颜楷:“宋人谓鲁公真不如行,有意不如无意, 此
非深知鲁公者也。宋人无真楷,坐是故耳。鲁公书道辉映千古,终以楷为极则也。”
对于所谓“颜体”“粗鲁”,包世臣也有不同见解:“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
”(《艺舟双楫》)
.
 第二辑  现代研究
    时至现代,由于广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努力,颜真卿书法研究的领域在不
断拓宽与深化,出现了不少有分量的专著和论文。
    一、颜真卿书法艺术研究
    比较早的专著有蒋星煜的《颜鲁公之书学》,近有朱关田的《颜真卿书法评传》、
《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王景芬的《惊心动魄,独辟蹊径——论颜书杰出的
艺术成就及书品和人品的关系》,王玉池的《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殷荪
的《论颜真卿》、黄君的《颜真卿的书法精神》等。
    朱关田的论著侧重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研究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作者有丰富的
文史知识和多年笔耕的艺术实践,能够从大文化背景上,对颜真卿及其书法进行探
讨、阐释。他以颜真卿家世递传为先导,历述颜氏家族的文化渊源,进而细究初、
中唐书风嬗变,指出颜真卿推古出新的特殊性和必然性,从而揭示出颜氏书风的流
变历程。
    关于书品与人品的关系,现代书家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蒋星煜认为:“书学
艺术有着它的特殊性,在反映作家的人格与情操这一点上,和文学作品与绘画比较
起来,是更为潜藏的,内在的。”他不同意有些评论家过分强调颜真卿的人格情操
在书学上所起的作用:“《金薤琳琅》:'世人重公名节,故并重其书,故草草之
笔亦篆刻之,人其可以不立德耶! ’这不啻把颜鲁公书学本身的艺术价值完全抹杀
了。究其实际,颜鲁公假使单恃名节决不能拥有书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以名节而论,
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瞿式耜固皆与鲁公先后辉映于史册,然文陆史瞿之书学
则未闻有若鲁公之见重文苑风传海内者也。”他认为人格、书学应二者兼备,书法
才能传之久远:“颜鲁公之书学之所以能雄视艺坛历千余年而倍增辉煌,端在其人
格之卓越与情操之高尚,与夫书学本身不可磨灭之艺术价值。而其书学之所以具备
不可磨灭之艺术价值,天资与功力为技术上之因素,内容上因素则又为以上所述之
人格与情操也。”(《颜鲁公之书学》)
    王景芬在《惊心动魄,独辟蹊径-论颜书杰出的艺术成就及书品和人品的关系》
一文中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了更为合乎情理的解释:“书法艺术能否直接反映出一
个人的'忠义’、'气节’、'英烈’等为人政治品质呢? 如果单纯从书法艺术形
式美和风格的角度,我认为是很难的。”“书法艺术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它的心相
关系的媒介是人的感情、审美趣味,因此它具有游动的、模糊的、不确定性。……
而且艺术的形式美与人的文化修养、性格、审美趣味和掌握书法形式美的手段的深
浅等关系最大,而这些和政治品格的关系既很密切,但又不直接,这是极其复杂的
现象。那么怎样使书法艺术心和相的关系连接起来,固定化和明朗化,就得借助于
具体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和作者书写时的具体情感以及人们对作者整个人品的了解,
和书法艺术由于感情的媒介所体现出来在书法风格笔画中的痕迹,由人们逻辑推理
所得的结果。”作者以颜氏的行草书《祭侄文稿》为例,进行分析印证。他认为颜
氏写祭文时完全沉溺在悲痛气愤的情绪之中。文稿前六行,结体端正,运笔较慢,
反映颜氏虽然心情激动,但尚理智;第七行至十三行,是回顾季明年幼品性和反“
安史之乱”初期情形,已动感情,故字形随便,运笔速度加快,已不计工拙;自十
四行至二十五行,结体潦草,笔画极为随便,沉浸在切肤之悲痛中。到后来悲痛至
深以至思路都连贯不起来,仅五行四十来个字就有六七处涂改。这就是作者的感情
通过笔画所遗留下来的痕迹。颜氏以熟练的笔墨,使忠义之情和优美的书法自然而
然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具体作品中的风格,才体现出人的思想品格。当然这
种体现仍然是曲折的,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当代学者有从新的角度研究颜书艺术的。黄君的《颜真卿的书法精神》,从哲
学和美学的角度,探讨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他重点论述了佛道思想对颜书的影响。
他认为,颜真卿是有名的忠臣,把他的思想归入正统儒家体系,早已成为定论。但
颜氏的特殊性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儒学化的思想体系中却隐藏着一个佛道思想体系,
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正是这一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书法艺
术。作者认为,颜氏的思想是佛、道并存的,按他在思想上所达到的境界更接近于
道家。儒家偏于理智、执着,其思想离不开道德人伦规范,所以反映在艺术上往往
注重实用和美善结合,这是导致艺术缺乏个性,不能容纳活泼的艺术主体的关键。
道家在这方面就宽松得多,它虽也讲求“进乎道”,但此道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所
以道家于艺术往往能体现一种经过训练以后的主体精神自由,表现在创作中则是主
体与客体融合,艺术活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负载主体的情感体验,变为人的精神活
动的一部分。颜氏的书法艺术精神是属于道家一路的。他那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
已经明显偏离中正不倚的儒学艺术标准;他那忘情忘我的创作心态,已是地道的老
庄虚静境界;他那以情感体验为原动力的创作模式,表明他对内心情感体验的尊重,
已经具有几分禅者的风度。颜氏的许多传世杰作,对儒学式的传统书法规范敢于大
胆地反叛。作者以《祭侄文稿》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他认为,《祭侄文稿》中那
忽粗忽细、歪歪斜斜的字体和屡屡再现的偏锋、“败笔”,特别是那些毫无顾忌的
涂改,充分表现了创作主体在当时并未把既定的规轨法度放在心上,而是一往情深
地将内心感受凝聚在文词里、倾注在笔墨间。所以,违背儒家式艺术规范的创作成
为下意识的笔墨挥洒,它真实地记录了主体的情感体验,使艺术的主体建构取得巨
大成功。颜氏的《裴将军诗》等成功之作,也都是在这样一种创作思维下产生的。
    关于“颜体”楷书的创立、发展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
期(亦称“学习期”、“酝酿期”)、中期(亦称“形成期”、“创始期”)、后期 (
亦称“成熟期”、“人书俱老期”)。但具体的分法及每个时期书法的特点, 说法
略有不同。金开诚认为:50岁以前为前期,50岁至60岁为中期,60岁以后为后期;
王景芬的观点,前期同金开诚,中期由50岁至65岁,后期为65岁以后;朱关田和殷
荪分法大致相同,认为56岁以前为前期,57岁至71岁为中期,72岁以后为后期。对
后期书法评价,金开诚认为“颜真卿艺术生命久长,愈到后来成就愈见辉煌”( 见
《颜真卿的书法》,《文物》1977年第10期)。朱海良说:“至72 岁时写的《颜氏
家庙碑》及《自书告身》,更向凝重深沉发展,雄肆其外,秀穆其中,已到了炉火
纯青的地步。”(见《颜书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 王景芬认为晚
期“并没有因年老而在结体和运笔上失去驾驭,笔画的横轻竖重和蚕头燕尾反而不
很明显,风格更为苍劲厚朴,气势伟壮,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见《颜真卿》,
1988年5月出版)。而朱关田的观点则与上述看法截然不同,他认为《颜氏家庙碑》
“为鲁公最晚所书,年事高迈,精力殚竭,且称述祖德,意绪肃敬,二乖双遣,终
难奇绝”(见《颜真卿书法评传》)。
    有的书家从技法上研究颜体字,如朱海良编著的《颜书概论》,郭风惠的《颜
字的特点和他的书写方法》等。《颜书概论》在概括介绍颜楷的基础上,从基本笔
画、笔画组合变化、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几个方面讲述颜楷的写法,而且附有大量
字例分析,可作初学者的津梁。郭风惠一文从用笔、结构两个方面介绍颜楷特点及
写法,并且提醒初学者,固然要掌握它的特征,但不能专在特征上用力,而忘了它
的整体性。上述这些微观上的研究,对临习颜书甚有裨益。
.
 二、作品的选辑、评析,碑帖的考证
    作品集有王景芬编的《中国书法·颜真卿》,朱关田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
颜真卿》等。以朱关田所编为好。它以编年的方法,以颜氏早、中、晚书法创作年
代为序,从而系统、完整地展示了颜书艺术全貌。此集注重孤本、善本的选择,其
中不少作品是第一次发表,尤为可贵。朱关田还对《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论》、《自
书太子少师告》、《竹山潘氏堂联句》等书迹加以考证,指出系伪作,成一家之言。
还有人对《裴将军诗》的真伪,对《刘中使帖》、《湖州帖》的书写年代进行了考
证。近年对颜真卿主要作品的评析文章渐多,如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
典》,对颜氏各个时期作品22件进行了评论、分析,其中楷书16件,行草书6 件。
王玉池主编的《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对颜氏的27件作品进行了评析,其中楷
书19件,行草书8件。单篇发表于报刊上的评析文章则更多。 这些文章的特点是对
颜书的艺术特点分析细致入微,评论大多公允恰当,对读者欣赏、学习颜书起到了
向导作用。
    三、研究组织及其活动
    随着颜真卿研究的深入,在颜氏故里和颜真卿活动过的地方,陆续建立了研究
组织,有江苏省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山东省费县颜真卿研究会等。
    南京颜真卿书画院经南京市政府批准,于1991年5月31日成立。 现有成员:名
誉院长5人,顾问34人。其中日本书法家12人,韩国书法家3人。正副院长7人, 画
师65人,成员中有教师、医师、工程师、政府干部、企业家、新闻记者、编辑等,
其中大部分为中国书协、美协会员和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
    1992年,该院与日本书道界商定,同南京中山园林处合作,建成约1500平方米
的“颜真卿碑林”一座,由中日书法家书碑刻石。1995年5月, 为纪念颜真卿诞辰
1286周年,该院编辑出版了《颜真卿书画院作品集》。1997年5月, 举办了颜真卿
书法艺术研讨会和中外书画展。
    费县颜真卿研究会于1994年2月注册成立。 其宗旨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颜真
卿爱国思想,继承、挖掘、研究颜真卿书法艺术遗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建设服务。
    研究会有成员60人,设正、副会长6人,正、副秘书长5人。自建立以来,举办
了两次颜真卿书画展,建立了大型颜真卿汉白玉雕像,并指导了颜真卿故里人文遗
产的修复整理,撰写了一批有关颜真卿故里的考证文章。
    1997年9月23日至25日,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 山东省历史
学会、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临沂市社联、中共费县县委、县政府联合在费县举
办了全国首届颜真卿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书法家和各级领导100 余人,
收到论文54篇。研讨会就颜真卿的思想、书法艺术、家族文化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
广泛的研讨。会议期间进行了书法交流,举办了书法展览。
    会前,中共费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复制了“文化大革命”中毁坏的《唐鲁郡颜
文忠公新庙记》碑,出版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拓本,恢复了部分颜真卿
人文景观。会后编辑出版研讨会论文集。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书协与汝南县文联为纪念颜真卿蔡州殉节1202周年,于1986
年9月举办天中山书会,中国书协、河南省书协、河北省书协、 《中国书法》杂志
社、书法报社等单位及书法界的人士,汇聚天中山,对颜真卿书法艺术进行了研讨,
并交流了书艺。
.
 第三辑  国外研究
    日本书法界历来推重颜真卿,把他和王羲之相提并论;不仅师法颜真卿的书法,
也对他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较有成就的学者有中田勇次郎、杉村邦彦、饭岛太千雄、
比田井南谷、野中吟雪、宫崎洋一等。
    小木太法《升华的结晶体》从家学等背景上探索其篆书笔法的来源,认为颜真
卿自幼就接触篆书,自然就掌握了文字学知识及篆书技能。石桥鲤成高度评价了颜
真卿的创新精神:“在书的新意方面,没有其他书可比得上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
书法包含并解答着书法的所有问题。”(《颜体书法的寸感》,见《墨》1987年3-4
月)稻村云洞侧重评颜书的风格,他认为从颜真卿的名迹中, 可以“寻求其刚快、
厚重、雄浑、稚拙、野趣”等(《超越时代的魅力》,见《墨》1987年3-4月)。  
太以颜书为例,对“书为心画”作了新的阐发。他认为,颜书很好地表现了人类的
内心世界:“通过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实际觉察到了人类的生命力通过手臂,通过
每根毛笔的运笔跳动在纸面上的情景。”“《争座位帖》、《祭侄文稿》的自由变
幻的空间的延伸,从根源上高度表露人类的内心世界,如实表达生命本身,是非常
好的书法。”(《即使是现在,依然是颜真卿》,见《墨》1987年3-4月)
    与中国的擅于宏观论述相比较,日本更长于个案研究。不少论文对颜的主要碑
帖进行微观研究,如宫崎洋一的《〈争座位稿〉与〈郭氏家庙碑阴〉》、《关于颜
真卿书〈殷夫人颜君碑〉》等。
    对颜真卿早期作品《多宝塔碑》,日本学者的观点与国内大体相近。伏见冲敬
认为它是“壮年时代所书,完全是一笔一画都严格按规矩写成的字体。从这件作品
中,可以体验到什么是对书法持有绝对信念的态度”(《中国历代书法》)。比田井
南谷说它“是结体整齐、笔力较强的作品,所以从古代就是面向初学者的。因为是
开始的写作,还不是发挥颜真卿真正价值的作品”(《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见《
墨》1987年3-4月)。
    对晚期作品,日本学者评价较高。如《颜勤礼碑》,伏见冲敬认为“这一通因
为是近代发现(1922年)的,所以碑面非常完好,是最值得信赖的颜书代表作品” (
《中国历代书法》)。比田井南谷说它“是绝好的资料, 属于颜书中整齐的作品,
文章精炼,内容丰富,用笔生动”(《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与楷书相比,日本学者对颜真卿的行草书更感兴趣,评论的文章也较多。野口
白汀说:他“尤其喜欢《祭侄文稿》,丰富而宏大,嵌入粗壮、千变万化的格调优
美的线条中。这是人类历史和生活方式的电视剧,是一种清流飞溅直进的跃动感,
然后弯曲为锐角或钝角。这种演奏时间和空间呼吸的运笔,真是太漂亮了。”( 《
颜书的感动》,见《墨》1987年3-4月)
    日本学者甚至从颜的行草中找出与现代派书法相通的地方。樽木树 说:“《
祭侄文稿》运笔和形状都很明快,称为具有率意的书法,厚重而且有安定感,不轻
薄,蓄根一般的长长的构造,高贵的姿态,使我回想起第一次看了希腊的神殿建筑
而感动的情景。”“逐行看去,文字的大小、强弱、粗细、轻重、动静等让人想不
到八世纪所写,具有现代感,不得不使人感到与现代相通的新鲜感。”( 《书法的
理想状态》,见《墨》1987年3-4月)比田井南谷评价《裴将军诗》说:“作为混有
楷、行、草体的破体的《裴将军诗》,富有变化而意味深长。篆书的笔法,是经常
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俗性或者说是趣味性。”(《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石桥鲤成认为:“《裴将军诗》的破体书法中,令人惊奇地隐藏着前卫性,原来一
种作品中交叉混有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并使其协调,不能不说是难以做到
的事情。即使是勇敢地向这些难事挑战,结果容易形成和书法的造型美相差甚远的
丑恶的东西。总之,《裴将军诗》的书法不得不说是书法开创以来的奇迹。它里面
有超越时空的大小的协调性。曾为汉字和假名的协调而费尽心思的我们看来,不得
不感叹还存有着多大的距离。”(《颜体书法的寸感》)
    有的学者还探讨了学习、临摹颜书的方法。比田井南谷认为:“楷书到颜真卿,
已经渗入了篆书的笔法。虽说已经渗入,因为笔的角度总有些垂直,是用手腕的动
作来运笔的,因此,单以指尖的技巧进行临摹,也不能表现那种沉着的笔意。当然,
即使不依照古代书法进行书写,也能写出有趣的临摹作品。但是,为理解颜真卿的
书法,建议使用硬笔或兼毫笔。”(《颜真卿书法的魅力》)
    部分年轻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得出的结论也与前人不同。宫崎洋一是
一位年仅35岁的研究颜真卿的学者,他对自己的研究心得有具体的自述:“迄今为
止关于颜真卿楷书的'蚕头燕尾’的独特书风的提示,其实是在石刻制作过程中被
大大变形之后,作为一种固定的'虚像’为后人所接受的。并且,后人却往往以为
这种虚像就是颜体的本来特征。我以为,这是对书法作品分析缺少客观性的误导所
致。由此,我以为应该在整理书法史研究的基本分类的同时,对其分析方法也有必
要加以检讨。在对颜真卿的本真书风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颜书特征可分为40年代
的'壮年期’,50年代的'圆熟期’,60年代的'衰退期’等大的类型与分期。在
圆熟期的书法结构是以重心升高为特征,而在衰退期的楷书与部分草稿书的字形,
向右侧倾斜,显然具有明显的'习气’。此外,对颜真卿的书法的倾斜与定着等进
行调查与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再通过题跋史料的编年或排比,窥出种种评价的变迁
轨迹,并随着对种种不同时代的拓本的分析去窥出其变化轨道,据此寻找出颜真卿
的风格'虚像’的确定之一端。目下,我正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题跋资料,细心
排比各种石刻关连文献。”(转引自陈振濂《青年书学家--宫崎洋一》, 见《中国
书画报》1996年9月19日)
    宫崎洋一的研究得出一个崭新的评价,他在对古人资料的排比分析时提到一个
“虚像”问题。运用宫崎洋一“排比颜书全部资料”的方法,对于认识古代书法文
献的“虚像”,及石刻对墨迹所施加的“虚像”的影响,正确把握书法家及其作品
的价值,认识颜真卿的本真面貌,是极为重要的。
    为纪念颜真卿被害1200年,日本出版了由中田勇次郎监修、饭岛太千雄编集的
《颜真卿书迹集成》和《颜真卿大字典》。前书共五卷,收录作品有:(一)三稿 (
《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及墨迹等;(二)《忠义堂帖》;(三)
《多宝塔碑》等;(四)《麻姑仙坛记》等;(五)《颜氏家庙碑》等。另附有董其昌、
上田桑鸠的临书及现代书论家的鉴赏、解说文章。
    此外,日本还出版了清雅堂版的《颜真卿法帖》六种,包括《多宝塔碑》、《
祭侄稿二种》、《争座位帖》、《建中告身帖》、《竹山联句》、《忠义堂帖》。
每种碑帖并附有释文及解说。
    书法刊物《墨》1987年3-4月为“颜真卿特集”。 其图版部分刊载颜真卿名作
选,收入碑帖有《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
《裴将军诗》、《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郭氏家庙碑》、《逍遥楼刻
石》、《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帖影印全文,碑只选
一二页。每幅作品旁附有说明,介绍书写时间,原石所在地点,书法艺术特点,真
迹或拓本流传、存佚等情况。作品影印逼真,印刷精美。
.
 蔡明远帖  乍奉辞帖  邹游帖
    与蔡明远帖
    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22行,计138字。书于乾元二年( 759
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此帖著录首见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记述蔡明远对颜真卿一片冰心,追攀不
疲,大有心劳。因此,颜真卿致书词恳情切,感激之情溢于书外。
    乍奉辞帖
    拓本。未署年月,只具“廿四日”。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6 行,
计3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此帖行文情深意切,读之颇为怅然。故王澍《竹云题跋》说:“此鲁公作人坚
刚如铁,乃于朋友之间万分委至,故知千古真君子未有不近人情者也。”又说:“
此帖拟即《与蔡明远》后。”
    邹游帖
    拓本。行书,信札。35.6×15.5厘米。凡8行,计45字。约书于乾元二年( 759
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
 第三卷  著作
    颜真卿一生著作宏富,但大多已亡佚。《旧唐书·经籍志》记录有《韵海镜源》
360卷,唐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上于朝,至宋时已失344卷;诗文《庐陵集》10卷,为
吉州别驾时作;《临川集》10卷,为抚州刺史时作;《吴兴集》10卷,任湖州刺史
时作;《礼乐集》10卷,颜真卿为礼仪使时所定,现存《请除 服奏》等数篇,收
入《文忠集》。至北宋时,各集皆亡佚。宋敏求、吴兴沈氏仰慕鲁公,惧佳文湮没,
遂采掇遗佚,各编鲁公集15卷,至南宋又散佚。南宋嘉定间永嘉太守留元刚,得宋
敏求所编鲁公集残本12卷,苴补刊行,为15卷,成为流传本。明万历年间,颜真卿
裔孙颜允祚、锡山安国、山海刘思诚先后重刊,以安氏15卷本流传最广。清人黄本
骥编订《颜鲁公集》,在安本之外,另编外集18卷,补遗1卷,共31卷,搜罗完备,
资料丰富,成为后人研究颜真卿的必备书。新中国成立后,此书被列入黑龙江省教
育委员会高校古籍整理“七五”规划,由黑龙江大学凌家民教授校注,并增补《元
陵每日供羊奏》1篇,异文2篇,帖14条,改名《颜真卿集》,1993年12月由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出版。
.
 第一类  存世文目(一)
    《颜真卿集》共收赋1篇,表11篇,奏5篇,疏1篇,状2篇,议3篇,判2篇,牒
1篇,书1篇,帖20篇,序6篇,记17篇,述1篇,赞2篇,颂1篇,辨1篇,题名4种,
碑碣、墓志铭34篇,祭文2篇,仪注1种,残碑1通。大多系实用性文字, 言辞率真
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
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
的忠烈刚直品节。
    象魏赋  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本赋描述唐都长安皇宫外象魏(亦称象阙) 的
高大巍峨,讲述了它作为发布或悬示政令的重要作用。文辞优美而庄重。根据校注
者凌家民推测,此赋类于应试体式,似为考试答卷。颜真卿于天宝元年登博学文词
秀逸科,似作于此时。
    皇帝即位贺上皇表  作于至德元载(756年)七月。此表及后面的谢表等, 都是
循例而做的官样文章。
    此系唐肃宗李亨即皇帝位后,颜真卿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贺表。叙述作者对潼
关失守、玄宗西逃的悲愤,对肃宗李亨尊玄宗为上皇天帝的感戴,以及对肃宗授其
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的感激之情。
    让宪部尚书表  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四月。
    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
    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
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
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谢兼御史大夫表  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
    颜真卿守平原、归凤翔有功,肃宗先授为宪部尚书,又兼御史大夫。兼职御史
大夫虽属荣誉职,但颜真卿却极其认真,认为不可妄授。除对自己守平原不能死节
再次请罪外,还对当时有些朝官“身兼数官,苟贪利权”表示不满,认为“害政非
一,妨贤实多”,所以不愿多兼官职而碍忠贤进身之路,主动请求“停臣一职,别
授忠贤”。
    同州刺史谢上表  至德二载十二月(758年1月)作于同州。同州即原冯翊郡,至
德二载十二月改。安国本及《四库全书》本《颜鲁公文集》均为《冯翊太守谢上表》

    本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颜真卿扈从肃宗于十月十九日从凤翔
出发,二十三日回到长安。由于他对军国大事知无不言,得罪了宰相崔圆,被贬为
同州刺史。
    颜真卿在表中回顾了自平原郡归朝后,肃宗给以擢升的恩宠及此次被贬仍委以
三辅之一、上州之地的“恩德”,奏报了同州劫后的现状,表示“励精悉力,宣谕
皇明”。
    蒲州刺史谢上表  写于乾元元年(758年)三月。
    本年三月,颜真卿自同州转任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刺史,充本州防御使。
颜真卿在表中分析了蒲州的重要地理形势,对朝廷委以大邦表示感谢,并表示要“
镇遏艰虞,导扬德泽”。
    谢赠祖官表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作于蒲州。
    乾元元年二月,朝廷追赠真卿祖昭甫华州刺史,真卿特上表致谢。真卿在表中
追述了其祖父昭甫的才学与事迹,以及颜氏历代蒙受的皇恩,表示“感戴屏营,万
死非报,无任战荷之至”。
    谢浙西节度使表  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六月。
    颜真卿于乾元元年十月移任饶州刺史(州治在今江西波阳)。二年六月奉诏改任
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领升、润、宣、歙、饶、
江、苏、常、杭、湖十州。九日到达任所。颜真卿在此表中,除了对朝廷的任用表
示“感戴恩荣,死生知报”外,更多地谈到了升州“九州天险之地,六代帝王之都”
的军事地位。表示“即当缮修甲兵,抚循将士,视察要害,以备不虞”。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作。
    乾元二年冬月,肃宗诏建天下放生池,颜真卿书《天下放生池碑铭》记述此事。
上元元年七月,复奏请肃宗御题碑额以光扬不朽之业。肃宗欣然允诺,在批答中赞
扬了颜真卿和他的《碑铭》。
    当年八月,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碑未立。大历九年为湖州刺史,始追建于
湖州骆驼桥东,集批答御书字以为额。
    谢户部侍郎表  宝应元年(762年)十二月作。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去世。代宗李豫即位后,杀奸相李辅国,不久拜颜真卿为
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因羌人围困利州城,未就任。十二月,曾与颜真卿同时遭
酷吏敬羽诬害的刘晏,以自己的户部侍郎之职让与颜真卿,代宗批准。
    颜真卿在此表中,叙述了自己五年之间三度被贬,“官阶勋封尽蒙黜削”的情
况,对代宗的任用“感戴交集”。
    谢吏部侍郎表  宝应二年(763年)三月作。
    唐代宗改任颜真卿为吏部侍郎,并恢复他的散官旧阶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颜
真卿上表对代宗的“殊泽”感恩戴德。
    谢荆南节度使表  广德元年(763年)八月作。
    本年七月,代宗改元广德。八月二十七日任命颜真卿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尹兼
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颜真卿在此表中,除循例感戴皇恩之外,叙述
了荆南地理位置的重要,表示恐力不胜任,有负“圣恩”。
    请除 服奏  作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
    唐代宗李豫于大历十四年五月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德宗。颜真卿以礼仪
使主持丧仪。古代习俗,父母去世儿子守丧三年,一般为两年零三个月。但皇帝不
能三年不理朝政,权以一日代一月,共27天,期满举行除丧服之祭,称为“ ”。
此奏请求德宗李适除 服、理朝政。
    请除素练听政奏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作。
    颜真卿作为礼仪使,遵照遗诏请求德宗李适更除丧服,上朝听政,使群臣得以
觐见奏事。
    更定婚礼奏  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作。
    为唐太子诸王之女(郡主)、亲王之女(县主)下嫁而上的礼仪奏章。唐初以来,
郡县主下嫁,公婆需降礼答拜,设次行礼、择地置帐、邀具酒食以为戏乐,以及观
华烛仗、停障车下婿、却扇及昏夕声乐等仪,动辄数万计。为改变这些陋习,颜真
卿上此奏,为郡县主下嫁拜见公婆制定礼仪程序。
    请定武成庙释奠奏  建中三年(782年)作。
    为武成庙释奠确定礼仪及用乐规格。武成庙,即武成王庙。唐高宗李治上元元
年(674年)追封周代齐国始祖姜尚(吕望)为武成王。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年)
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尚父(即姜尚)庙。
    此奏认为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应用“诸侯之数”,“乐奏轩悬”。载《唐文拾
遗》卷十九。
    武成王庙用乐奏  与《请定武成庙释奠奏》同奏一事,而文字颇不同。
    元陵每日供羊奏  载《唐文拾遗》卷十九,文后注采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元陵即代宗之陵。此文应作于大历十四年至贞元元年。奏请元陵除朔望及节祭外,
每日更供半口羊。
    论百官论事疏  永泰二年(766年)作。
    该疏陈述百官奏事问题。宰相元载结党营私,恐百官论奏,即通过御史中丞李
进以代宗的旨意宣布:凡诸司官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
然后上闻皇帝。颜真卿以为君主纳谏,乃关系下情上达、政治清明的大事,不顾元
载权势熏天,上此疏反对元载的做法。此疏录于《旧唐书》本传,与《新唐书》本
传字句多异,内容相同。
    请复七圣谥号状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作。
    唐玄宗执政后期,对已故皇帝的谥号,有的多达十一字,不合古制。吏部尚书
颜真卿上书,请自中宗以上七圣皆从初谥。颜真卿认为,先皇谥号字少不以为贬,
字多不以为褒,应“事归至当”。
    论元皇帝祧迁状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作。
    按古代昭穆制度,后世皇帝死后 庙,则前推七代之上皇帝神主需祧迁。五月,
代宗皇帝死,十月,其神主 祭太庙。为此,礼仪使颜真卿上此状于德宗,以《礼
记·王制》中三昭三穆的昭穆制度,以及历代皇帝庙享状况,说明元皇帝代数已远,
应将其神主迁于太庙西夹室。
    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作。
    尚书省为已故吏部尚书韦陟议定谥号,太常博士程皓拟议谥为“忠孝”,颜真
卿认为忠、孝不并,双方争论。颜真卿写此文,用《汉书》所载王尊、王阳故事,
以及昼与夜本不相随、春与秋岂宜同日的道理,指出对韦陟的谥号不必忠、孝两施。
    朝会有故去乐议  建中二年(781年)作。
    颜真卿据《周礼》、《宋志》等典籍和历史上的有关例证,说明代宗三年丧制
未满,不可悬挂钟磬作乐。
.
 庙享议  建中二年(781年)九月作。
    皇帝三年丧毕,要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大合祭(即 祭)。代宗丧制将
毕,太常博士陈京于建中二年九月上疏言 祭太庙,并令享迁献祖、懿祖二神主,
德宗敕下尚书省百官集议,发生争论,于是颜真卿写是议。载《旧唐书·礼志》。
《新唐书·陈京传》中有《  议》,即史臣宋祁由《庙享议》删润而成,字句多
异,留元刚编集时误录为二,黄本骥编集时作为附录。
    元陵仪注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作。元陵为代宗李豫之陵。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即位。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当礼仪使,掌代
宗丧仪。因自玄宗以来,礼仪注废缺,遂“临事徐创”,编著《元陵仪注》。内容
为皇帝丧仪的程序,分“初丧复”、“沐浴”、“含”、“小敛”、“小敛奠”、
“大敛”、“大敛奠”、“殡”、“将葬筮宅”、“启殡朝庙”、“荐明器”、“
祖奠”、“遣奠”、“葬仪”、“虞祭”、“ 庙”、“小祥变”、“大祥变”、
“ 变”等共19部分,叙述了皇帝自去世至丧制结束全过程的礼仪程序。
    对三命判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
    颜真卿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尚书省科试,以甲科举进士第。开元二十四年参加
吏部铨选,选为甲等。试题为《三命判》。周代官爵分九等,称“九命”,公、侯、
伯称“三命”。
    吏部铨选的试题内容为“乙仕登三命,举以特牲,祀以少牢,人告其僭,加于
举礼也”。是指有人做官到卿的位置,在祭祀时,用牛、羊、猪作为祭礼,人们说
超过了祭祀的礼仪。颜真卿引经据典以对,说明并未越礼。
    案杨志坚妻求别适判  大历六年(771年)作。
    儒生杨志坚嗜学,但家境贫穷,妻见其久不能仕,便向杨索书离婚。杨志坚写
诗一首:“平生志业在琴书,头上于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荆钗任意撩新鬓,鸾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其妻持
书到州,请颜真卿判其离婚另嫁。
    颜真卿赞扬杨志坚遍览九经、贫而好学的精神,列举了历史上王欢、朱买臣之
妻嫌贫改嫁的事例,指出杨妻嫌贫爱富改嫁乃“伤风败俗”,打二十板后准其改嫁。
赠杨志坚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
    访求清河行人李华牒  至德元载(756年)作。
    颜真卿抗安禄山之叛,客游清河县的李华(即李 ),到平原谒见颜真卿,希望
联合平叛。颜真卿按其谋略部署,克复魏郡,取得了唐王朝讨叛战役中唯一的大胜
利。因颜真卿让堂邑之功于贺兰进明,李华愤而离去,隐于民间。后军用告竭,颜
真卿张布告示(即牒)求访李华。颜真卿在告示中诚恳颂扬李华破敌之功,华见牒顿
释前怨,复归为颜真卿谋划收盐置场之策,军用遂丰。
    与郭仆射书  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作。是写给郭英 的信函。
    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叛乱,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十月掠泾州、州、奉天、武
功,京师震骇,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省陕县)。吐蕃入京师,焚掠一空。郭子仪率
军反击,收复长安。代宗于十二月返都。次年十一月,郭子仪父子自泾阳凯旋,代
宗命宰臣百官在京城西廓的开远门迎接,并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兴道会上,尚
书右仆射郭英 谄媚宦官鱼朝恩,将鱼的座位安排在高于六部尚书的仆射一行,违
反了朝廷的典章制度。颜真卿时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向郭英 提出了严正
批评。
    颜真卿在该书中列举了《孝经·诸侯章》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论述和
例证,说明了维持朝廷班秩高下,“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的道理,疾言指出郭英
 在菩提寺行香时献媚鱼朝恩的错误。此次欢迎郭子仪父子凯旋,又不悟前失,率
意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顾文武之左右,取悦鱼朝恩,使百僚侧目。对郭英 、
鱼朝恩专横跋扈,藐视礼仪,破坏纲纪的行为给予激烈抨击,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
刚烈正气。
    与李太保帖九首  约写于广德二年(764年)至永泰二年(766年)二月,大历十二
年(777年)八月至大历十三年(778年)三月。
    此系与太子太保李光进(李太保系何人,有三说:一说李光进, 一说李光弼,
一说李光颜。本志从李光进说。题为“九首”,实仅八首。)的往返信函, 多为问
候寒暄之语。内有一篇写贬硖州别驾时路途艰辛的《硖州帖》;一篇写“举家食粥,
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的《乞米帖》;一篇为“病妻服药,要少鹿肉”的《鹿脯帖》

    与御史帖  未署书写时间。“御史”系何人,不详。根据文中“会庙上”与“
朝廷次序”等语,似与《与郭仆射书》有关。内容属问候信札,对该御史“前所会
庙上”“论高百寮”表示赞赏。
    与庐仓曹帖三首  《与庐仓曹帖》,《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和《四
库唐人文集丛刊》等皆为一首。黄本骥据留元刚《忠义堂帖》和巩嵘《忠义堂续帖》
各增一首,共三首。写作年代无考,系对庐仓曹的惜别与问候。
    与蔡明远帖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作。
    系颜真卿任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使时,路过金陵,致蔡明远的信函。叙述蔡明
远自饶州时“即尝趋事”,颜真卿移任升州时,“阖门百口,几至 口”,蔡明远
又“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给予帮助。帖中叮嘱“江路悠缅,风涛浩然”,“深
宜尚慎”。
    与绪汝帖  大历二年(767年)作。又称《守政帖》。
    大历元年,颜真卿屡言事得罪权奸元载,以诽谤时政罪贬硖州别驾,旬余改吉
州别驾,此帖写于吉州别驾任上。表白自己坚持操守的信念,虽遭贬降职,不改其
志。“不能逆道徇时,为千古罪人也”。绪汝:人名,无考。
    与夫人帖  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作。本月,颜真卿至洛阳, 迁伯父颜元孙
夫妇墓于万年县祖茔,写信与夫人韦氏。叙述了作者当时行程及迁厝时的悲痛心情,
并有对家人的问候和嘱托。
    米芾认为此书中夫人系颜真卿之嫂。黄本骥认为此帖是为迁葬其母兰陵郡太夫
人殷氏柩至上都(长安)与父惟贞合葬写给夫人韦氏的。
    刘中使帖  大历十年(775年)十一月作。
    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闻叛将瀛州刺史吴希光投降官军,卢子期被擒,遂写
此帖。表达了喜悦欣慰之情。
.
 蔡州帖  建中四年(783年)作。又称《奉使蔡州帖》、《奉命帖》。
    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德宗从奸相卢杞之计,命颜真卿前往宣抚, 为
李希烈所囚。真卿作此帖题囚所壁上,表明自己“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
无有旋意。然中心  ,始终不改”的心迹。
    移蔡帖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十九日作。写明移蔡时间, 对自身行节充满信
心:“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
    另有与澄师帖、广平帖、文殊帖、寒食帖、中夏帖、修书帖、讯后帖、一行帖、
南来帖、江外帖、草篆帖等,系往来问讯之帖,人名无考,篇幅简短,无写作年代。
    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  此序写于永泰元年(765年) 八月,
为刑部侍郎孙逖文集所作。
    颜真卿举进士第,即为孙逖录取,二人交谊深厚。颜真卿在序中首先阐述自己
的文艺观点,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然后介绍孙逖的文学造诣和奖擢后学
的成就。是一篇反映颜真卿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章。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大历七年(772年)九月作。
    怀素,唐著名书僧。俗姓钱,字藏真,善大草,与张旭齐名。礼部侍郎张谓欣
赏怀素的草书和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颜真
卿在洛阳与怀素相遇,为歌集作序。该序介绍《怀素上人草书歌》之缘起和草书作
为一种书体的发展、演变,极称怀素草书之精绝,表达了作者对怀素的仰慕之情。
    世系谱序  作于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在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任上。 六月,
撰书《颜氏家庙碑》,七月,编《颜氏家谱》并作序,追述颜氏渊源和历代卓有成
就者。
    送福建观察使高宽仁序  原文未记确切日期。据《新唐书·方镇表》,大历六
年(771年)废福建节度使,置团练观察处置使,此序当作于六年之后, 或写于尚书
任上。旧集不载,黄本骥据《全唐文》收入。
    高宽仁升任福建团练观察处置使,颜真卿与他交谊深厚,写此序相赠。
    颜真卿在序中叙述了观察使职务的重要性,赞扬高宽仁以往的政绩,指出福建
地理位置之重要,希望他“振肃风纪,表仪一方,尽致君泽民之道,使声名流芳史
册”。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夫君子之仕,不以位尊为荣,而以尽职为
贵”,“正己格物而已,忠君爱民而已”。
    送刘太冲序  大历七年(772年)春,为送好友刘太冲西游而作。 赞颂刘太冲先
人“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回顾了与刘太冲在平原抗叛和吏部共事时的友谊,对
其西行寄予希望,给予勉励。
    送辛子序  大历十二年(777年)二月作。时人将颜真卿高叔祖颜游秦著、 曾伯
祖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决疑》摘编为《汉略》一书,《汉书》学者辛晃为之作序。
文朋诗友聚会时,作诗称赞辛晃,颜真卿为其作序,叙述《汉略》成书过程,赞扬
辛晃幼而好学、老而益懋(勤勉)的精神,慨叹辛序精义未彰。
    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此为颜真卿书法理论著作,以作者本人答书法家张旭问
的形式写成。该记从书法的笔法笔势和结构布局两方面,分十二个问题介绍书法知
识。
    泛爱寺重修记  写作时间与背景均无考。黄本骥根据颜真卿行迹考证,“此记
疑非鲁公所作”。
    此记剖白自己对佛法的态度:“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人
视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实不然也。” 
 第二类  存世之目(二)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天宝十三载(754年)作。
    颜真卿在平原察觉安禄山反叛野心,预为防备。安禄山派心腹平冽等人到平原
郡窥伺时,颜真卿亲迎之于境,热情款待,相与狎游东方朔庙,见《画赞碑》磨损,
于是援翰重书,复刊于石,并撰书碑阴记介绍《东方先生画赞碑》的作者夏侯湛以
及东方朔庙的位置,说明书刻《东方先生画赞碑》的缘由。
    鲜于氏离堆记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作。
    上元元年八月,颜真卿由刑部侍郎出贬蓬州长史,途经新政县,应成都兵曹鲜
于昱之请,为其父鲜于仲通撰写《鲜于氏离堆记》。描写离堆的位置、山势和离堆
石堂的形制及周围景色,介绍鲜于仲通其人及颜氏与鲜于氏的通家之谊。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  大历四年(769年)四月作。 又名《谢康乐翻经台记》。
在吉州任内,旧友靖居寺住持智清、本州道士谭仙岩修葺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
颜真卿亲临法会,撰此记,历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出身、政历、文学成就和翻译《
涅 经》的事迹,以及住持智清、道士谭仙岩等修葺谢灵运翻经台的经过,状写翻
经台的巍峨。
    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  大历六年(771年)三月, 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
戒坛,颜真卿为之作记,历述佛教律宗传授渊源及律藏院戒坛创建缘由。
    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作。 颜真卿于闰三月罢抚州
任,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仙坛,撰书此记。记述麻姑得道事及麻姑山仙坛形胜。
    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大历七年(772年)五月作。
    颜真卿罢抚州任,回京途中经宋州(治所睢阳,今属河南)时,适逢州刺史徐向
替患病的河南节度使田神功设八关斋会,禳祈报恩,并求颜真卿撰记颂述。记中歌
颂田神功在平复“安史之乱”和刘展叛乱中对唐王朝的贡献,描述八关斋会盛况。
    吴兴沈氏述祖德记  大历八年十二月(774年1月)作。
    颜氏姻亲沈怡为其十八世祖、南齐沈 士重修《述祖德碑》,颜真卿为其撰写
碑阴记。内容介绍隐士沈 士的德行,及其后人沈怡重立《述祖德碑》的情况。
    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  大历九年(774年)七月作。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颜真卿书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请肃宗书写碑额。
八月,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此事未果。大历九年,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于州
治城中 溪之骆驼桥东,立《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碑额系集当年肃宗批答字。
颜真卿写此记,回顾了14年前,作者在上《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后“累蒙窜
谪”,以致当年所写之碑“未遑崇树”的情况,及此次立碑过程。由家僮镌刻于碑
阴。
    湖州石柱记  作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又名《吴兴地记》。 记述辖区内
各县地理、山川、故宅、墓葬、庙观及文物等。
    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
大历十一年(776年)四月作。此系应友崔佑甫之请,为其父崔沔故居遗址撰写, 叙
述崔沔先人事迹及本人名教盛德。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  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作。
    乌程县令李清,向颜真卿请示修葺梁吴兴太守柳恽所建之西亭,颜真卿为之作
碑记。记述西亭环境之美,略述梁吴兴太守柳恽与郡主簿吴均事迹;褒扬了乌程县
令李清主县两年,“励精于政事”,物阜民安的政绩。
    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  大历十三年(778年)三月,应宋俨之请,
为其祖宋 撰。宋 ,唐政治家,开元间贤相,封广平郡公,谥号“文贞”。该记
首写贤相宋 的威德和廉洁之操,次写尚书左仆射薛嵩慕其德业,命邢州刺史封演
购石立碑事,最后介绍其六子宋浑为国立功的事迹。
.
 家庙碑后记  建中元年(780年)十月作。
    《颜氏家庙碑》又称《颜惟贞家庙碑》,于七月镌刻完毕。八月颜真卿迁太子
少师,十月与子侄八人受封,因此撰后记,叙述朝廷所封官职爵位和封地。
    家庙碑额阴记  建中元年(780年), 以敦化坊真卿高祖颜思鲁宅为颜氏家庙,
十月颜真卿作此记,记述家庙原为高祖、祖、伯、父居住地的情况。
    谢公碑阴记  约写于大历八年(773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
    东晋谢安曾主吴兴郡,有惠政。去郡后,郡人刻石以志。唐天宝末碑失,颜真
卿访求无得,遂借旧史遗文重立谢公碑,以此记刻于碑阴。记述东晋谢安以吴兴山
水清远而求典此郡,以及郡人刻石记功,后碑失所在,“眷求芜没”,重立谢公碑
的情况。
    项王碑阴述  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作。
    颜真卿离湖州刺史任前,重树项王碑,作此记刻于碑阴,介绍西楚霸王项羽与
湖州的关系及作此记缘由。
    左纳言史务滋像赞  为史务滋画像所作,写作时间无考。史务滋,官至内史。
天授中,酷吏来俊臣诬告其好友刘行感兄弟谋反,并诬史“与囚善,掩其反状”,
触怒武则天,令来俊臣鞫审,史遂自杀。颜真卿赞扬了史务滋的正直。
    李侍御写真赞并序  写作时间无考。为前殿中侍御史、正议大夫、行洛阳县令
陇西人李构画像所作。内容赞扬李构的刚直,“强项称贤”,称誉画像的逼真。
    永字八法颂  写作时间无考。内容以“永”字所构成的八种点画写法概括说明
楷书乃至一切书体用笔之法。
    蒲塘辨  永泰二年(766年)作。
    颜真卿被贬出任吉州别驾,路经浔阳,复见左伯桃墓,题旧诗于蒲塘客舍。因
此蒲塘与江州(今九江市)蒲塘同名,作《蒲塘辨》以示区别。指出江州博阳山下之
蒲塘属古历陵县(今德安县)。
    华岳庙题名  又名《金天王庙题名》。金天王:华岳之神。乾元元年(758年 )
十月九日题写。
    乾元元年十月初,因酷吏唐诬告,颜真卿左迁饶州刺史,九日途经华阴县,
与监察御史王延昌,大理评事穆宁、张澹,华阴县令刘 、主薄郑镇游华岳庙,题
名。
    东林寺题名·西林寺题名  永泰二年(766年)六月题写。
    永泰二年,颜真卿贬硖州别驾,旬余改吉州别驾,途中游庐山。六月八日题名
于东林寺,九日题名于西林寺。叙述题写时间、同行人员,介绍僧、寺情况。
    靖居寺题名  大历二年十二月(768年1月)题写。
    十二月二十六日,颜真卿偕评事韦甫已等及子侄同游青原山靖居寺。二十七日,
题名“勒于碑阴”。叙述永泰二年佐吉州,闻青原山幽绝,欲游不果,今得遂其愿
的情况。
    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庙碑铭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二月,为北周太师、 蜀国
公尉迟迥庙撰写。
    首先介绍尉迟迥作为北周元辅“屏内藩外,经文纬武”以及“统蜀制梁”的功
绩和威名;其次赞美尉迟迥讨伐杨坚篡位,兵败邺城而自杀的气节;最后叙述唐朝
廷为其隆重改葬并在邺城为其建庙的情形。
.
 天下放生池碑铭  乾元二年(759年)冬作。
    乾元二年,诏天下建放生池,颜真卿撰此碑铭,赞扬肃宗好生之仁德。
    宋苏轼《题鲁公放生池碑》:“湖州鲁公放生池碑,载其所上肃宗表云:一日
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侍(视)膳,不改家人之礼。鲁公知肃宗有愧于是( 指逼
迁玄宗于西内)也,故以此谏,孰谓鲁公区区于放生哉!”
    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并序  广德
二年(764年)为郭子仪之父郭敬之撰。首考其先世贤宦, 次述郭敬之之美仪政历及
皇帝封谥,再写其子唐中兴佐命功臣郭子仪。
    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 三月作。
魏夫人,即魏华存,紫虚元君系其道号。大历三年四月,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游临
川井山道教上清派始祖、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观,见“豺狼窟聚”,“悄然若失”
。即从仙坛观道士谭仙岩之请,增修鼎新。颜真卿撰此碑铭,记述晋女道士魏华存
矢志修道成仙事。
    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作。
    颜真卿游临川井山华姑仙坛,写此碑铭。讲述抚州临川女道士黄令微(华姑)寻
访、修葺井山魏夫人仙坛及修道成仙事。
    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作。
    颜真卿抚州任上,得知崇仁县华盖山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遣使寻访,得仙
坛碑铭一石,乃修崇殿宇,扩大门廓并撰写碑铭。记述访寻王、郭二真君仙坛得碑
石经过,王、郭二真君异事及济世利人之芳泽。
    东莞臧氏纠宗碑铭  写作时间无考。内容记叙东莞臧氏氏族发端及隋唐以来为
官者之宦绩。
    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铭  大历六年(771年) 十一
月作。
    颜公,即颜含,随晋元帝渡江,官至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封西平
靖侯,谥曰“靖”,葬南京。颜真卿罢抚州刺史任归京,途经上元县,于十一月祭
扫祖茔,为其十三世祖颜含撰写碑铭。记述颜氏从颜盛始自鲁迁居琅邪临沂,代传
孝恭,颜含孝悌德行政绩及以下十四世孙的名字、仕宦、事迹。
    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大历十一年(776年)作。 李君即广陵江都李
含光,本姓宏,避孝敬皇帝庙讳改姓李。含光死,颜真卿应韦景昭法师之邀为其撰
写碑铭。记述李含光修道经历,与唐玄宗的交往,著作、书法及作者对李含光的倾
慕。
    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  大历九年(774年)正月作。
    颜真卿任校书郎时,即发凡编纂《韵海镜源》,任平原太守时编成200卷, 因
安禄山叛乱而止。继增于抚州,成500卷。在湖州删定为360卷。杼山妙喜寺即颜真
卿与文朋诗友时常游赏并最终编纂完成《韵海镜源》的地方。
    碑铭叙述妙喜寺缘起,杼山风光、人文名胜,主持建筑三癸亭的经过;记载了
《韵海镜源》的编纂过程和编纂人员姓名。
.
 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大历十一年(776年)作。
    张志和,金华人,号玄真子,唐代隐者。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相与
为至友。本年张志和溺水而死,颜真卿为之撰碑铭。主要写张志和文学、书画造诣
和不求仕宦、放浪山水的性情。
    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建中元年
(780年)六月为其父颜惟贞撰写,简称《颜氏家庙碑》。上溯颜氏渊源, 下述历代
先人及子侄仕宦功业、道德文章、家学递传。
    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  天宝九载(750年) 五月为河南府参军郭揆
撰写,赞其风流才华,叹其年少夭亡。
    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铭  大历十四年(779年) 为其
曾祖颜勤礼撰写。介绍颜勤礼并其高祖颜见远至作者子侄宦履事迹。碑四面刻,阴
阳两面及右侧文存,左侧为铭文,北宋时被磨去。
    摄常山郡太守卫尉卿兼御史中丞赠太子太保谥忠节京兆颜公神道碑铭  大历九
年(774年)为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撰写。
    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设计杀死叛军将领李钦凑,收复华北要隘井陉口。
后常山被陷,颜杲卿及子季明、孙诞、侄诩、甥卢逖等一门30余人壮烈殉国。由于
奸相当权,颜杲卿非但无功,反受不白之冤。颜真卿转蒲州后,幸遇颜杲卿子颜泉
明,得知事情真相,命泉明找回流落河北的常山烈士遗属300余人,妥善安置。 同
时,上书朝廷,说明真相,使冤情得以昭雪。《碑铭》颂扬颜杲卿在“安史之乱”
中挺身拒敌、壮烈殉国的崇高节操。
    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 )
四月为仲兄颜允南撰写。
    和政公主神道碑铭  广德二年(764年)八月,为肃宗第三女、 代宗同母妹和政
公主撰写。颂扬和政公主不以“帝女之崇”为贵,孝悌恭亲,躬俭温良,智勇助国
的懿德。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
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广德二年(764年) 十一
月为李光弼撰。颂扬中兴佐命功臣李光弼的文韬武略;在抗击“安史之乱”中的杰
出贡献和维护唐朝社会安定的重大作用;追叙平复“安史之乱”中与作者互相支援
的深厚友谊,表达了朝野上下的怀念之情。
    朝议大夫赠梁州都督上柱国徐府君神道碑铭  大历五年(770年)初作。 系应旧
友殿中侍御史徐 之请,为其父朝议大夫徐秀所撰。叙述其家世,称赞其忠诚正直、
奉公执法的品德和威武不屈的节操。
    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傅兼宗正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铭
上元二年(761年)为李齐物撰写。叙述唐宗室李齐物的世系、 政绩及治理黄河的事
迹。
    此神道碑铭不全,至“时国忠包藏于内”下缺。
    朝议大夫守华州刺史上柱国赠秘书监颜君神道碑铭  永泰元年(765年) 为伯父
颜元孙作。颂述伯父颜元孙文学书法造诣、履历德行,以及子春卿、杲卿、曜卿、
旭卿、茂曾,孙 、泉明、威明等人事迹。
    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仪同三司兼夏州都督康公神道
碑铭  永泰二年(766年)十月应旧友康没野波之请,为其父康阿义屈达干撰写。 叙
述康公于天宝元年率北蕃部落归唐,与其子孙忠于唐王朝,与安禄山、史思明斗争
的事迹。
    康阿义屈达干,藏族,可汗宰相,天宝元年归唐。广德二年(764年) 十一月二
十日卒。
    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  大历二年(767年) 为
御史台同事鲜于仲通撰。记述鲜于仲通二十始学、四十进士高第及其与诸子的宦履
事迹,颜氏、鲜于氏通家之谊。
    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颜君神道碑铭  大历四年 (
769年)四月为胞弟颜允臧所撰。称述允藏之才干政历,寄托同胞手足之情。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赐紫金鱼袋颜君神道碑铭  大历四年(769年) 四月为胞兄颜
幼舆作。
    颜幼舆,天宝九载七月卒,葬万年县先茔。幼舆夫人殷氏,广德二年(764年 )
十月卒,大历四年四月 葬。真卿撰写神道碑铭,赞其美容器度、孝悌仁和,悲其
英年早逝。
    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  约写于大历七
年(772年),为故友臧怀恪撰。追记臧氏源起,记述臧怀恪功绩、 智勇和其诸子职
宦。
    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大历
五年(770年)十二月,应宋俨所请,为其祖宋 撰。赞述贤相宋 之学识才干、 仕
履政绩及其忠烈正直、关心民瘼、廉洁奉公的节操,兼述宋 诸子仕迹。
    游击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兼商州刺史武关防御使上柱国欧阳使君神道碑铭  大
历十年(775年)十月为欧阳 撰。追述欧阳 家世, 褒扬其在“安史之乱”中守土
拒乱、宁死不屈的气节和扶危救贫、清白廉慎的德政。
    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  大历
十一年(776年)应姻亲秀州长史康元 之请,为康希铣撰。叙康氏渊源; 赞其年少
聪颖及以偏师抗突厥入侵之功,刺史六州之美政兼及门第书香。
    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  大历十二年 (
777年)十一月作。颜真卿与杜济同为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婿。杜济归柩万年县洪源
乡少陵原,颜真卿为其撰神道碑铭。记述杜济家世、才干、仕宦政绩及夫人韦氏之
才慧。
    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  大历十二年(777年), 颜真卿湖州刺
史任上,为姑母、钱塘县丞殷履直夫人颜真定撰书。颂述颜真定聪慧明达、孝仁敬
让的品德和作为武则天女史的才器,为叔父颜敬仲割耳伸冤的义烈和对作者的“诲
诱”之恩。
    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  大历七年(772年) 十一月
为故友元结撰。赞述元结“忠烈义激”、“文武直清”的品德,在“安史之乱”中,
招募士卒、抗击史思明叛军的义举,清廉明察的惠政及其文学成就。
    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墓志铭  大历十二年(777年) 十一
月为杜济撰。历数杜济职宦政历,赞其为政清简之风,表达对杜济的哀思。
    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  大历五年(770年)五月, 颜真
卿于抚州刺史任上,为舅父殷践猷撰写墓碣铭,并于州采石,正书铭之,遣使送往
河南新安县墓茔。颂述舅父殷践猷的孝悌、文学及对自己的训奖之恩,舅母萧氏的
学识及教子之德。
    祭侄季明文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作。
    颜真卿蒲州刺史任上,侄颜泉明于常山寻得其兄季明之首,九月三日扶榇归京,
道出蒲州,颜真卿撰此文祭奠。褒扬其崇高气节,表达了作者悲愤惨痛的哀思。颜
季明,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之子,在抵御叛将史思明之战中,城破被俘,与父亲及阖
门三十余人壮烈殉国。
    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乾元元年(758年)十月作。
    十月初九,颜真卿因御史唐诬告,左迁饶州刺史。二十一日至洛阳,撰书此
祭文,奠告于鹞店高村伯父颜元孙墓前。祷述“安史之乱”中,作者与从兄杲卿联
手抗叛,杲卿与子季明、甥卢逖等壮烈殉国和朝廷封赠情形,以告慰伯父在天之灵。
    横山庙碑此碑  只剩19字,即“神居武陵,其地有湖,每出则神兽前道,形如
白马。”黄本骥称此为横山庙残碑。横山,未详所在。考《湖州府志》,府城南十
六里有衡山,古“衡”、“横”二字通用。《吴兴掌故》载:“诸山中惟此山横列,
故名。”大历年间颜真卿在湖州时撰。
    今人朱关田《颜真卿年表》称作于大历六年(771年) 八月:“书撰横山庙碑,
祈祷山神。”
.
 第三类  存世诗目
    《颜真卿集》收录颜真卿存世诗及联句约30首,多为交游酬和之作。
    咏陶渊明  五言古诗。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抚、湖期间,共十四句,借咏陶渊明
以抒怀。
    赠裴将军  五言古诗。无写作时间。今人朱关田考证,约写于大历七年(772年)
。清黄本骥称“此诗当于上元元年(760年)入为刑部侍郎时作”。共十八句, 赞其
剑舞若游龙,极言其威武勇猛。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  五言古诗。作于大历六年(771年)。 颜真卿罢抚州刺
史,移寓江宁时绕道吴郡,游苏州虎丘,书铭清远道士、周恭子《游虎邱诗》于岩
际,并题诗和之,以志其事。共二十四句,赞叹虎丘形胜。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  五言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任上。 时浙江
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巡部至州,会于杼山(今湖州市城区妙西乡境内),颜
真卿遂立亭于杼山妙喜寺东南。处士陆羽因大历八年(癸卯年)、十月(癸卯朔)、二
十一日(癸亥日)为同一天干,遂命名为“三癸亭”,成为颜真卿与诸名士聚会吟咏
的场所。此诗共二十二句,描写三癸亭及登亭所见之杼山景色。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作  五言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 湖州刺史
任上。与文朋诗友游杼山,折青桂花互赠。此诗共十句,为答谢处士陆羽赠寄青桂
花而作,描绘作者与陆羽等游杼山的情景。
    赠僧皎然  五言排律。写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任上。赠好友皎然之作。
写作者与皎然等诸友游杼山登三癸亭之乐,记杼山之胜。黄本骥按:“此诗一作皎
然诗,题为《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登平望桥下作  五言律诗。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湖州刺史任上。 是年秋,
颜真卿与张志和游平望驿,作此诗,写作者登平望桥所见景色。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并序  五言律诗。作于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 颜
真卿奉使谒拜昭陵,路过瑶台寺,有感而作。
    五杂组拟作(附同拟五人作)  五杂组,诗体的一种。作于湖州刺史任上。同《
重拟五杂组》均为修《韵海镜源》时,与众名流宾从唱酬之作。《同拟五人作》共
30句,作者还有李 、殷佐明、袁高、陆士修、蒋志。颜真卿作6句。
    重拟五杂组  写作时间同《五杂组拟作》。颜真卿作6句,同拟三人共30句。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  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参与者凡29人, 系参
与编撰《韵海镜源》的诸学者、幕僚、门生和颜真卿族弟、子侄等。两句一联,共
58句,为唐人联句之冠。岘山在湖州乌程县南5里。李左相,即李适之, 唐宗室,
天宝元年官至左丞相,开元中曾为湖州别驾。岘山有石觞,可贮酒五斗。李适之常
挈所亲登岘山酣饮以望帝乡。所谓石樽,即山顶岩上一长约2米、宽约1.5米的凹坑,
称为“洼樽”。李适之升左相,洼樽随之而名,“士民呼为李相石樽”。颜真卿刺
湖州,多与门生弟侄文朋诗友携酒往饮,此联句即作于此时,写岘山景致及诗友之
谊。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  作于大历八年(773年)湖州刺史任上。 系颜真卿
与潘述、陆羽、权器、清昼(皎然)、李 (华)6人联句之作。每人4句,共28句。潘
丞即潘述,时为长城县丞。水堂在州治南馆驿河上,旧名南堂,系当地名胜。颜真
卿邀集文士在水堂作诗酒之会,几至夜半。刻烛赋诗为戏,自谓会异永和兰亭,才
比建安七子。
    水亭咏风联句  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年)。以风为主题,描摹风的“飘华幕”、
“吹松竹”、“上青苹”、“随白浪”、“催山雨”、“发浦舟”等各种形态、意
境。同联者12人,诗共24句。
    溪馆听蝉联句  大历十一年(776年)作。同联者10人,共20句。 写不同时令、
不同环境、不同音调的蝉鸣,抒发“高洁未能名”的感慨。
    送耿 拾遗联句  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湖州刺史任上。 颜真卿与耿 二人
联作,共16句。耿 ,字洪源,河东(今河南洛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时任左拾
遗充搜括图书使,来湖州采访图书。此为送别之作。颜真卿向耿 表示了对其仕宦
前途的祝福和对其诗才的赞誉,对相处欢愉的留恋。耿 则称颂颜真卿的深厚情谊。
    月夜啜茶联句  联作者为陆士修、张荐、李 、崔万、颜真卿、清昼6人,7联
14句,写月夜品茶的清致。
    夜宴咏灯联句  大历八年(773年)秋, 颜真卿陪浙江西道观察使判官殿中侍御
史袁高游赏,夜宴时所作。联作者为陆士修、张荐、颜真卿、清昼、袁高,5联 10
句,写夜宴时灯火之亮、之美。
    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联句  作于大历九年(774年)。三言联句, 共
22句。颜真卿与侍御史皇甫曾等6人作,写宴饮赏月情景。
    七言重联句  作于大历九年(774年), 颜真卿宴请侍御史皇甫曾时与皇甫曾、
李 、陆羽、清昼等5人作。共20句。赞颂皇甫曾与联句者的友谊和文学造诣。 因
作于三言联句后,故称“重联句”。
    送李侍御联句  作于大历九年(774年)。为送别李侍御(李 )与清昼、 张荐、
李 联作,4联8句,写惜别之情。
    玩初月重游联句与张荐、李 、清昼联作,4联8句,写春溪、初月景色。
    重送横飞联句  与张荐、李 、清昼联作,4联8句。为送别张荐(别号横飞)而
作。写春日景色和离别思绪。与《送李侍御联句》作于同时。既送李 又送张荐,
故云“重送”。
    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  连句即联句。颜真卿在竹山潘氏书堂宴客,与诸文士及
子侄18人联作,共36句。潘氏即潘述。写潘氏书堂环境和幽栖闲适生活。
    夜集联句  颜真卿与清昼联作,2联4句,写秋月寒花与清净的心绪。
    大言联句  大言,即说大话,夸海口。系调侃、玩笑之作。颜真卿与清昼、李
 、张荐联作,共4句。
    小言联句  小言,极言其小,亦玩笑之作。颜真卿与清昼联作,2句。 以丝与
 螟等描摹形态之细小。
    乐语联句  颜真卿与李 、清昼、张荐4人联作,4句,一句说一件使人欢乐的
事情。
    馋语联句  颜真卿与李 、清昼、张荐4人作,4句,描摹4种馋相。
    滑语联句  颜真卿与清昼、刘全白、李 、房益4人作,4句,描摹4 种“滑”
的形态。
    醉语联句  颜真卿与刘全白、清昼、陆羽4人作,4句,描摹4种醉态。
    清人黄本骥在此联句后附洪迈《容斋三笔·颜鲁公戏吟》称:“《颜鲁公集》
有七言联句四绝,其目曰'大言’、'乐语’、'馋语’、'醉语’云云……以公
之刚介守正,而作是诗,岂非以文滑稽乎?然语意平常,无可咀嚼,予疑非公诗也。

    断句  只两句:“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见于《颜鲁公文集》锡山安国
本卷十一《蔡州帖》及《四库全书·颜鲁公文集》卷十一。

 第四类  亡逸诗文存目
武库诗
遇皎然郭中山寺
同王员外圆宿皎然寺
同袁侍御高皎然上人登杼山上峰
同李侍御 皎然上人游法华寺
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
开元寺经藏院立文殊师利菩萨碑
同袁侍御高骆驼桥玩月
九日登水楼
修《韵海》毕州中重宴
同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
登岘山送张侍御严归台
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
清明日同皎然游因送萧主存
饯宣论萧常侍颖士
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
泛舟送皇甫侍郎曾
送李侍御 
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
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清风楼送吴炼师筠归林屋洞
晦日同皎然集白 洲
经古烈士左伯桃墓下作
和玄真子渔父词
送挺 上人归翠微寺
劾荥阳郑延祚停母丧三十年不葬疏
奏金吾将李延业召蕃客内宴引驾仗不报疏
荐安陵处士张镐疏
奏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状疏
奏安禄山反范阳至洛阳疏
招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讨贼疏
上灵武蜡丸疏
再上蜡丸疏
论宰相元载奸状疏
上所著《韵海镜源》表
上选举利害事宜疏
乞致仕第一疏
乞致仕第二疏
乞致仕第三疏
请修东都太庙 主疏
遗表
自祭文
自为墓志铭
梓材赋
文殊师利菩萨碑
江州祖亭记
临川自沈碑
湖州射堂记
和州刺史张敬因碑
工部尚书郭虚己碑
富平尉颜乔卿碑
唐大斌令殷摄碑
颜默碑
颜允南妻陈夫人碑
慈恩寺常住庄地记
玄宗贤妃卢氏墓志铭
华州刺史颜显甫碑
抚州刺史张景倩清德碑
禅林寺智者禅师画像赞
广德军横山庙碑
抚州元子哲遗爱碑
题大圣慈寺庐棱伽画壁
玄武湖记
旌儒庙碑
东莞臧氏故宅碑
鲁郡太守张府君碑
与柳冕帖
.
 第四卷  历代评价与研究
    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虽屡遭贬谪,仍念
念不忘“政可守,不可不守”;年届七旬而奉命出使劝谕叛将,最终大义赴难,成
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义士。千余年来,帝王将相称其忠勤,文人墨客赞其坚贞。
人们不呼其名而敬称“鲁公”,影响经久不衰。
    颜真卿殉难后不久,即有其亲谊兼僚属殷亮作《颜鲁公行状》,继有太子右庶
子令狐 作《神道碑铭》,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初次总结。此后,后晋刘 监修《
旧唐书》、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均为颜真卿立传。至南宋,留元刚始为其
作年谱。清代,黄本骥据此予以充实、修订。新中国成立后,颜真卿研究进一步深
入,领域进一步拓宽,对其仕宦、书作(历代颜真卿书法艺术研究, 见本志第二卷
《书法艺术》。)、交游、思想等展开了综合研究,出版颜真卿传记4部,另发表了
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
 第一辑 帝王评价
    颜真卿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虽屡遭谪贬,其忠君报国之心始终
如一,受到当朝皇帝的高度评价。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先后陷落, 惟有颜真卿固
守平原,首倡讨贼。唐玄宗彷徨无措之际,得颜真卿奏章,“大悦,称叹者久之”,
下诏称赞颜真卿“卿之一门,义冠千古”。自此,颜真卿闻名天下。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颜真卿上《皇帝即位贺上皇表》,玄宗批答, 赞其“
忠惟奉国,孝则保家;怀不二之心,秉难夺之操”。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颜真卿上《让宪部尚书表》,肃宗批答, 称颜真卿“
才推翰苑,望重朝廷。昆弟成名,俱效忠节”;赞其“能审事宜,捍御凶盗;虽平
原不守,而功效殊高”。六月,上《谢兼御史大夫表》,肃宗赞其“德重才博,久
而益彰。深竭忠贞,克著名节”。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上《蒲州刺史谢上表》,肃宗赞其“簪绂之端, 名节
素重。出镇藩翰,克效忠勤”。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上《谢浙西节度使表》,肃宗批答,赞其“学行有闻,
谋猷克壮。屡经寒岁,不改松筠”。
    宝应元年(762年),上《谢户部侍郎表》,代宗批答,赞:“门传儒行, 代挹
公才;忠义在躬,干蛊从政。顷升八座,式昭水镜之规;往镇两河,能鸣风雨之晦。

    宝应二年(763年)三月,上《谢吏部侍郎表》,代宗批答, 称:“郁然词宗,
雅有朝望。高标劲节,历霜霰而不渝;握镜悬衡,鉴人伦而式叙。”
    广德元年(763年)八月,上《谢荆南节度使表》,代宗批答,赞其“明迈伟才,
忠贞壮节,夙推公器,累践周行。专城高魏尚之勋,会府著山涛之绩”。
    大历十二年(777年),授颜真卿刑部尚书,代宗诏称颜真卿“含和毓灵,(经德
秉)义。继文儒之(业),宏亮直(之)风。执礼(鸣谦,敦诗)变雅;扬名四(极,流誉)
三朝;夙著嘉(猷,聿)形大节”。
    建中元年(780年),《授颜真卿太子少师告》,赞其“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
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于臣节,贞规存乎士范”。
    贞元元年(785年),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时在平叛的嗣曹王李皋闻悉, “涕
泗交流”。次年上《请表太师颜真卿忠节疏》,称颂颜真卿志节可“启明君臣,发
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夫日月丽天,幽明向烛,忠烈耀世,回邪革心”。
    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叛乱平定,颜真卿归葬京师。德宗痛悼异常, 辍朝
五日,谥号“文忠”,并下诏称赞他“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后世帝王对颜真卿也多有褒美之词。唐开成元年(836年), 文宗授颜真卿曾孙
颜宏式为同州参军,其诏书称:“朕每览国史,见忠烈之臣,未尝不嗟叹久之,思
有以报……庶使天下再新义风。”
    清康熙帝评价道:“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
不啻愈于球璧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