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墓前话别绪
王继兴
说江淹,也许有人会感到陌生;说“江郎才尽”,几乎人人皆知。其所谓“江郎”者,就是江淹。江淹,是我国南朝著名文学家,曾经历宋、齐、梁三个王 朝,早年在仕途上不得志,但诗文写得甚好,后来交了官运,在安富尊荣的环境中,其文学才能显著减退,史称“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淹墓是商丘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只有寥寥几具字迹斑驳的石碑。其中“文品传世”和“翰墨遗香”两具斗方碑刻,较为醒目,下面分别是简介江淹生 平和重修墓地的志文。墓前主碑,有盘龙碑帽,镌有“圣旨”二字,下书“齐醴泉侯丞相江公讳淹之墓”。其冢不大,一抔黄土、片片衰草而已。尽管如此,在中国 文学史上他却是一位少不了的人物。他的诗,于继承前人的流丽之中,极显峭拔苍劲之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而最著名的作品,还是他的《恨赋》和《别赋》,这是 奠定他巍然挺立于中国文学史的两具重要基石。特别是《别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站在他的墓前,默诵《别赋》开头两句,立马会沉入一种无限感伤、无限忧愁、无限痛苦、无限悲怆的境地之中。因为作者特 别善于通过写景和动作描绘来刻画心理,《别赋》对社会各色人等的离情别绪,描写得太细腻深刻、太具个性特色、太动人心魄了!比如,侠客之别的悲壮,夫妇之 别的愁苦,游仙者之别的超脱……各不相同。
其中,最断人心肠的是情人之别,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
“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 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私心徘徊”。
其字句整齐,音节和谐,又能深刻地融情于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别赋》是江淹早期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和情感, 与他早期的处境有很深的关系。不论是身世的牢骚或伤感的别绪,这在当时主要还是一些地位较低微的人物所经历和遭受的,江淹将这些思想和情感加以艺术概括, 无疑会深深打动许多失意者的心灵,会在社会人们的胸膛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所写,离情的伤感,别绪的悲怆,成了文学艺术反映和描绘的重要内容。中国第一部 诗歌汇集《诗经》就有许多描写离情别绪的诗句,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唐诗关于 别绪的名句更多,如:
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维的“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高适的“丈夫不作儿女 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白居易的“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韦庄的“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还 有,
宋词元曲中也随时可见,如:
欧阳修的“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叫肠寸结”。
辛弃疾的“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别诗”。
董解元的“君不见满川红叶, 尽是离人眼中血”。
古人的惜别情绪很浓、很重、很执着、很强烈,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通信条件太差,亲友一旦离别,常常音信全无。甚至,说是 “生离”,实乃“死别”。
杜甫有一首诗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他寄出一封家信,已经十个月了,还得不到回音,结果呢, 自己反倒害怕起来,怕家里传来令人心碎的不幸消息。这是何等的无奈和痛苦!
科技的进步,为生活在 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样的路程,过去要步行或骑驴或乘舟,风里雨里霜里雪里苦苦跋涉几天、几月甚至半年,现在呢,地上有高铁,空中有飞机,几个 小时到了,并且掌中有手机,包里有电脑,可以随时通话,率意聊天,高兴了还可通过视频,声容毕现,有如耳鬓厮磨,对面晤谈。即使翱翔太空,宇航员也可以和 地球上的亲人随时互报平安。真的,现代科技为我们除却了无数离别之思和惦念之苦。生活在当代,真够幸福!
想到这里,我怦然心动!再默诵江淹《别赋》里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迤于山侧。”我不禁凄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