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7, 2012

李叔同出家原因

李叔同,1879—1942年,中年出家,法号弘一。屈指算来,他活过了六十三年的沧桑里程。只是他出生于那样一个朝代,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的铁蹄 不但是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片凋零了。李叔同的前半生深受封建观念的影响,科举功名的烙印如同毒药般使他那样深陷迷狂。 家庭对他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父亲李筱楼,这个32岁才考中举人、50多岁才考中进士的不得志之人,虽然他与李鸿章是好友加同僚,但骨子里的人格操守使他难 以在朝廷里大展宏图,到底还是辞官经商,倒也是一方巨贾了。李叔同受到父亲的影响主要是父亲身上的坚忍不拔和人格魅力。
如同所有的少年狂,李叔同的天资聪颖,使他很早便成为一个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的名文人,他的真才实学的确让人仰慕。但是,他对社会的腐败早已深恶痛 绝,尤其是发生在他的少年偶像、名伶杨翠喜身上的悲惨之事更令他对这个时代愤恨泣血,但是即使这样,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深大的情结:功名。一边恨着, 一边求着,内心的极度挣扎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积重难返的情结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最为主要的恐怕还是时代精神的笼罩,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谁都无能为力、无 法挣脱。科举的不顺带给他的是最大的精神折磨。从他的身上,能明显的读出时代的悲凉。
说一说对它影响至深的女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生母,从一定程度上讲,他的多次妥协,都是为了生母;当然,假如没有王氏的苛严,恐怕向李叔同这样狂 放不羁的人早已被时代的妖风所吞噬。王氏直接成就了他的封建婚姻,李叔同的第一个发妻俞氏。公正的说,俞氏是很了不起的女子,虽然几乎不通文墨,屡屡被李 叔同所多少不屑,但是,关键时候确是她拯救了丈夫。这使得李叔同不得不对眼前这个漂亮妻子刮目相看和身怀感激。但是,尽管如此,俞氏还是无法深入到李叔同 的灵魂深处的,所以李叔同多次说“你不懂我”。毕竟,李叔同的精神境界高远,惊人之举实非凡夫俗子所解。俞氏生养了儿子,成活两个。第三个女人,是日本的 春山淑子,李叔同与她是真心相爱的,在日本的时光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记忆。春山淑子为了李叔同,远离日本,追随李叔同到上海。但是,由此也带来莫 大的精神挣扎。李叔同毕竟是非常注重操守的文人,虽然在那个封建年代,三妻四妾也不算什么,但这对于李叔同却是例外,他觉得自己有发妻的前提下还和春山保 持夫妻关系是对自己精神操守的玷污,内心深处是极大的惭愧与忏悔,以至于他在杭州教学时,不容许春山和他一起居住,而宁可每天坐车到上海相会。这种挣扎也 是他日后出家的原因之一吧。
李叔同的出家之举是最为难解之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自身所经的苦难,他的婚姻差强人意,做不了自己的主,年少的时候对杨翠喜的纯纯情愫和后来一系列悲剧的上演,使他对自己感到没有力量感和控制 感,这对于向往自由的他而言是异常苦恼的,她的择偶标准是大逆于封建标准的。他想要的是一个柔情万种、温顺可人、略带妩媚的那种知音、才女加贤妻式的三位 一体。春山基本符合他的标准,但是他嫌春山不够自强。
二是时代的悲哀。他耳闻目睹了江山颓败,山河破碎,列强狰狞的惨烈幕幕,对这个时代悲愤不已。年轻的时候,还是胸怀大志,救民救国的强烈愿望是他内 心的一个英雄情结。但是,另一方面,他感到了自己的万分渺小。清廷的腐败,列强的野蛮、军阀的混战使朗朗乾坤生灵涂炭。他的梦想一个个破灭,这让他对时代 是极度失望的。当留学归来,任职浙师的时候,大概他也是想安住身心,教书育人,尽绵薄之力的,然而,当局的短见与蛮横、时代的局限与余毒尚不容许他尽展身 手。这会使他郁郁不得志的。所以,当他走在西子湖畔,才蓦然生出断食之念,也许,时候到了。
三是小时候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善人”,好佛而乐于施善,这大概也是他不能在黑暗官场里混下去的原因。李筱楼随是天津卫一方巨贾,但是一生乐善好施,身后清名昭昭。父亲的好佛使李叔同从小便耳濡目染,早已扎下皈依佛门的业根。
四是无量庵主持王孝廉的影响。王孝廉本也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只因不得志,遁入空门学得真经。当李叔同年少时,王孝廉就已经看出他的佛缘。 但那时他极力反对叔同出家,希望他先成就功名,用经世建功的方法拯救黎民。但是,李叔同一直深受王孝廉的影响并对其以恩师相待的。
五是自己的精神追寻。李叔同一直在追寻这精神的安顿与寄托,他的灵魂追求是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他从艺术走向了宗教,从喧嚣的世间闹剧走入了深山 古刹。虎跑寺断食之时也是他洗去凡心之际。面对春山淑子的深情与泣血挽留,面对发妻的哭诉,他如同枯木顽石,心若死灰,无所反应。当他转身离去,头也不 回,逐渐消失在丛林雾霭中时,留给两个女子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极度的苍凉。那时的春山刚过三十,风华正茂,风韵尤佳,但是回到东京之后,终身未嫁。因为, 在她的灵魂深处,李叔同是无可替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六是机缘。关于机缘,是不可说的事情了。
也许每个不凡之人身上都充满了谜团吧,追问李叔同的出家之因也许已不必要了,我们只知道,李叔同不惑之际选择了他的另一条人生之路,选择了另一种生 活方式而已,出世如同入世。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追寻的内在要求,只是每个人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走了不同的路,而已。李叔同选择了南山律宗,选择了在常 人看来极为艰苦的一种修行方式,其实,当心至虔至诚之时,内心的慈心悲心喜悦心便自然地汩汩而出了。
附李叔同小资料:
历史人物:李叔同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文辞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

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陈慧剑著,丰子恺插图,记述了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大师的传奇一生。


(弘一法师晚年手书“悲欣交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