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4, 2023

浅谈王宠小楷作品的风格特点 ;清雅简淡、萧散含蓄

王宠小楷的风格特点主要有清雅简淡、萧散含蓄、拙趣有姿以及随心尚情四点。这些特点在第三个时期的小楷作品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其他三个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清雅简淡 “清雅简淡”的风格特点在王宠四个时期的小楷作品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陈奕禧先生评价王宠早年的《南华真经》曰:“王履吉小楷,为前明第一,其用笔全学《黄庭》,兼以《遗教》法,沕穆古雅,后人总不及也”,道出了王宠小楷“雅”的特点。王世贞赞王宠小楷“秀雅”:“其用笔秀雅,绝的《尚书》、《宣示》、《乐毅论》遗意”。王宠曾在《南华真经》卷后自题:“予昔年过补庵先生剑光阁,见虞永兴手书《漆院内篇》,笔法绝似《度人经》而遒媚过之,披次欣赏,留舟中阅数日,不忍释手。丙子春王,予再过梁鸿溪上,补庵持素缣属予手摹永兴腕法,书成七篇。三阅月始报命,要亦优孟衣冠,虎贲之貌,殊足愧也”,透露了自己欣赏这种“遒媚”的小楷。 在王宠的作品中,这种“遒媚”演变成了一种“清雅”,正如《南华真经》卷向我们所展示的那样:不激不厉,古雅闲逸。王守曾在弟弟王宠的《杂咏卷》的题跋中有言:“履吉病中诸诗,风格信出初唐,字体遒逸,翩翩欲飞动”。此处“遒逸”、“飞动”传递的正是一种“清雅”。 “清雅简淡”的风格特点在王宠小楷每个时期的作品中都体现得比较明显。这一特点可以从这两个角度体会: 第一是整幅作品的气息。王宠的作品不狷狂,不繁琐。据前文分析,王宠具有清纯、恬静、儒雅的气质,杨雄谓“书,心画也”,王宠小楷“清雅简淡”的整体气息正是王宠的这种气质决定的。 第二是具体的章法、结构以及用笔等要素。对照作品,王宠小楷的章法多是行距拉开,视觉上整幅作品气息疏朗,清新雅致;王宠小楷单字的字形结构从简,笔与笔的交接动作多是在空中完成,笔画交界处常留下大量空白;王宠小楷的笔画多平铺直叙,笔画与笔画之间基本没有繁琐的牵丝引带偶有部首或笔画用行书书写使得整个字看上去更显简洁,空灵,常常是笔断意连,由于在空中完成笔画间的提按,所以虽然节奏感强烈,但却不似赵孟、倪瓒小楷的笔画那般顿挫厚重、棱角明显。 王宠的“清雅简淡”是王宠气质的反映,也是王宠用简单的章法、结构、线条来表现小楷艺术丰富内涵的选择。 萧散含蓄 王宠小楷作品多通篇疏朗,横向隶意笔画的书写进一步彰显出结构的萧散。王宠小楷作品不同程度的包含着钟繇小楷特有的横向隶意用笔:第二时期的《赠别家兄履约七首》、第三时期的《游包山诗卷》以及第四时期的《送陈子龄会试三首》作品表现得最为明显;第二时期的《尚书册》、《圣主得贤臣颂》、《林翁蔡尊师、衡山文丈偕计北征轺车齐发敬呈四首》和《辛巳书事七首》以及第三时期的《琴操十首》、《摹东方朔像赞册》、《诗书扇面》、《王雅宜诗文墨迹选》和《小楷立轴》等作品也略有体现。此外,王宠小楷有行无列,一行之中单字的大小、松紧、自然错落的结构有着一种轻松随意的视觉感受。王宠小楷的“萧散”除了表现在他饱含隶意的横向笔画上,还表现在这种随意轻松的结构、章法安排上。 王宠小楷的结构、章法是轻松萧散的,用笔是含蓄内敛的。王宠小楷以魏晋隋唐小楷刻本为学习摹本,魏晋隋唐小楷高古、含有篆籀之意的用笔被王宠学习并掌握,表现在具体笔画上则是善于不露锋芒的“含蓄”。王宠第一个时期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卷用笔多尖起笔外,其他时期小楷多是中锋用笔,起笔逆锋,缓行后停顿收笔(或隶意出锋收笔),一笔之中饱含篆籀之意:如第二个时期的《赠别家兄履约七首》中“叹”的最后一个笔画将捺点处理成顿点,“子”的第二个笔画竖钩处理成包含隶意的竖撇,“心”的三个点画的含蓄、不张扬等。 第三个时期的《琴操十首》中“雄”、“意”的横画短且内敛,起笔收笔均藏锋,“气”中“米”的四个点凝练、不张扬;第三个时期的《游包山诗卷》中“卧”、“微”两字的捺画均没有明显或锋利的出锋,本可张扬的捺画如此处理使得整个字以至整幅作品都变得温柔含蓄;第四时期的《送陈子龄会试三首》中“壑”字中“又”得捺划变成了短小的捺点,此处的捺划不是没有足够的字距、行距书写,之所王宠以这样方式处理,正体现了他理性的选择,王宠要表现的正是这种用笔的“含蓄”。这样的风格在王宠小楷第二时期及以后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王宠小楷的书写很少出现出锋的笔画,用笔内敛含蓄,即使偶有出锋的笔画也多是饱含隶意、含蓄内敛的。 拙趣有姿 王宠小楷的“萧散含蓄”,值得注意的是王宠小楷笔画的含蓄不是呆滞的,这种含蓄的笔画、点画是有动势的。这种“动势”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王宠小楷的“动姿”。当然王宠小楷的“姿”更多的是结构本身的“拙趣”来表现的。王宠常通过错位单字结构、单字结构中大量留白、借用古体字等方法来处理字形来产生“拙趣”的姿态。王世贞曾评王宠书法:“虽结法小疏, 而天骨烂然姿态横生”,这种“结法小疏”、“姿态横生”在王宠的小楷书法上有很多具体体现。 “拙趣”的姿态,王宠第三个时期的小楷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 32 岁所作《琴操十首》和 34 岁所作《游包山诗卷》最具有代表性。《琴操十首》中:“赵”字“走”与“肖”作左右结构的对半处理;“鸣”字“口” 与“鸟”的错位处理,“口”提到整个字的左上角,剩余部分“鸟”的四点舒展,仿佛托住上面的“口”;“将”字的隶化和草化的交替书写展示了这种“拙趣”。这样“拙趣”的字在《琴操十首》很常见,此外,单字字形长、方、扁自然交错,一脉天成,尽小楷字形变化之能。 《游包山诗卷》中“坛”字“土”字旁提到整个字的上半部分,通过部首错位的方式表现“拙趣”;“包”字上半部分的撇横折钩与下面的“巳”左右错位,颇具拙趣;“慕”、“餐”、“卷”、“恋”、“吟”等字都是通过部首或笔画的错位来表现这种“拙趣有姿”的。此外,单字笔画短促可爱,整幅作品中字形应势而变,时长、时方、时扁、时舒展、时收缩,自然天成,趣意横生。笔画与笔画的交界处的笔断意连也在视觉上形成生拙感。 这种“拙趣”的姿态,无论是王宠的小楷临摹还是创作,无论是王宠小楷风格初步形成之前的《赠别家兄履约七首》、《尚书册》、《圣主得贤臣颂》、《林翁蔡尊师、衡山文丈偕计北征轺车齐发敬呈四首》、《辛巳书事七首》等还是风格初步形成之后的等又或是第四时期反思时期的《送陈子龄会试三首》等都通过不同程度的部首或笔画的错位表现出王宠对“拙趣”的独特把握:《赠别家兄履约七首》中“叹”、“餐”、“饭”等;《尚书册》中“辰”、“敬”、“授”、“人”等;《圣主得贤臣颂》中“被”、“与”等;《林翁蔡尊师、衡文丈偕计北征轺车齐发敬呈四首》中“偏”、“雄”等;《辛巳书事七首》中“溟”、“望”、“荒”等;《王雅宜诗文墨迹选》中“游”、“竹”、“屿”等;《小楷立轴》中“鸣”、“呼”、“短”、“引”、“韵”、“俱”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刻贴对王宠小楷“拙趣有姿”的影响。明朝中期兴起刻贴风气,大量的刻贴为时人取法古人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观摩学习刻本书法对王宠并非难事,王宠师法古人小楷多是以刻贴为主。临摹刻贴会削弱人们对笔墨、行气的观察把握,但却可以加强人们对单个字形姿态的观察。王宠小楷作品中的“拙趣”正是和取法刻贴,对单个字形姿态的把握不开。对于取法刻贴带来的一种“木版气”,笔者更倾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因为它成就了王宠小楷“拙趣”的特点。“拙趣”这一艺术特点在王宠的小楷作品和行草作品上均有体现。行草当以流畅奔放为主,小楷最适合于表达这种“拙”的趣味,王宠在小楷中将这种“拙”的趣味性把握得很到位。 随心尚情 上文分析了王宠小楷“拙趣有姿”的风格特点,并谈到他通过单字的部首或笔画的错位来表现这种“拙趣”和“姿态”。其中,不同字有不同程度的错位,这种“不同程度的错位”在另一方面传递的是一种书写时的情绪。 王宠书写小楷时对“心”的重视和对“情”的抒发除了表现在不同字有不同程度的“拙趣”和“姿态”方面,还表现在一些带有行草笔意和隶意的抒情笔画上。这种带有行意和隶意的抒情笔画使得王宠的小楷作品颇具情绪,这些抒情的笔画在王宠小楷的第二、三、四时期比较多,《赠别家兄履约七首》中一行最后一字“远”的厚重抒情的捺画、“思”心字底三点的连笔呼应;《尚书册》中“正”的草字楷化、“兽”中的一些笔画的隶书写法;《圣主得贤臣颂》中行草书写的“至”字。 《林翁蔡尊师、衡文丈偕计北征轺车齐发敬呈四首》中“群”字横画和撇画包含隶意的书写、“不”字最后一点采用隶书捺画的方式书写;《辛巳书事七首》中“琬”、“琰”部首的草写、“梦”、“泽”、“云”、“蒸”字中部分笔画的连笔书写;《琴操十首》中“喙”、“随”字捺画不经意间饱含隶意的书写;《游包山诗卷》中“石”字撇画包含隶意的书写;《王雅宜诗文墨迹选》中“雷”、“鼓”、“飞”字部分笔画的连笔书写;《送陈子龄会试三首》中“矣”字不经意间的连笔书写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王宠小楷的这些抒情性的行、隶笔画并不是王宠刻意为之,而是手到情至的自然书写。 王宠重示科举,他的小楷作品本因该是严谨、整齐、中规中矩的,但其流传至今的小楷书法作品却是包含个性情感追求的、文字大小常自然错落的、笔画错位的。可见,王宠对待小楷创作是一种虔诚的、注重情感的艺术创作心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