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2, 2020

李叔同

李叔同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 弘一法师
张爱玲曾说过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
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林语堂说: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夏丏尊说:
“综师一生,
为翩翩之佳公子,
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
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朱光潜曾说: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
他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业。
鲁迅在日记中曾写到:
上午赠长尾景和君《彷徨》一本,
午后往内山书店……
从内山君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



众人口中,弘一法师似佛家完人。
丰子恺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
他是一个像人的人。
生逢乱世,
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
身不由己。
可他,却犹如洪流中的一叶扁舟,
逆流而上,
勇敢,认真地做着自己。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奇才,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
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
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
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1
1884年9月23,
津门煌煌巨族“桐门李家”的当家人李筱楼溘然长逝。
李筱楼以进士出身,曾官至吏部主事,
后致仕经商,终成一方巨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晚清重臣李鸿章不但到场祭拜,

还亲自为祭仪“点主”。
李家的声望,在此时达到了巅峰。
但是,对于李筱楼的庶出幼子李叔同来说,
这个时刻,却很苦涩。
时年,李叔同年仅5岁。



李筱楼长子夭折,
二儿子体弱多病,
在68岁又得一子李叔同,母亲时年19岁。
孔子出生时,父亲七十岁,母亲十七岁;
欧阳修出生时,父亲四十九岁,母亲二十岁。
…………
天高地厚的结合,往往产得麒麟之才。















久经疾病之苦,李筱楼形容槁枯,
但却无丝毫痛苦之色。
就在空灵悠远的佛音中,李筱楼与世长辞。
李筱楼的丧葬仪式其实就是一场佛事活动。
灵柩在家里停放了七天,
请来大批和尚,昼夜诵经。
那时候,李叔同太小,
并未感受到亲人离别之痛。
反倒是丧仪的佛事活动,让他印象深刻:
李叔同经常装扮成大和尚,口中不断念经,
安排小伙伴扮演小和尚,模仿一场法事。



不过,这种无忧无虑的童年,尤其短暂。
李筱楼的去世后,留下丰厚的家财,
当然,也留下如山的压力。
年方17的李文熙被迫挑起家族生意的重担,
李叔同也要承担起光耀门楣的重担。
李叔同并未辜负众望,所学皆能一读成诵,
且能颇解其义,也可脱口成诗。
六七岁时攻读《昭明文选》,
能琅琅成诵,无人能比。
十三岁,篆刻、书法闻名于乡。
…………
如此下去,李叔同的潜力不可估量。
但李叔同在15岁时写的两句诗,让众人吃惊: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这一句,已经让他走在了既定的轨道上了。



▲ 1905年,李叔同(左)在天津家里与其兄下围棋
2
16岁那年,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
整日写八股文
书院每月考课两次,皆为优,
有奖励金额,李叔同所得颇多。
当时,文章写作格式颇为严谨,
所发试卷每人一份,均已印好方格,
文字必须写于方格之内,书写齐整干净。
作文之时,李叔同文思泉涌,

奋笔疾书,便常常一格之中夹写两字,
为此,获赠“李双行”的美号。



李叔同在当时还是不折不扣的“愤青”。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1895年,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这般战局,李叔同心急火燎。
其间,参加科举考试,
李叔同针砭时弊,激扬文字。
论八股,“胸无名理,出而治兵所以无一谋。”
论大臣,“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
…………
文章有的放矢,但是却不是合适的时机,
结果是,分数一落千丈……
这时,康有为、梁启超出现了,
李叔同这才燃起了心中的希望。



李叔同激情澎湃,摇旗呐喊:
“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
为此,他开始请人教自己“念学术,学洋文”,
甚至曾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
谁知,维新变法才白日之久,便以失败告终。
这时,有人传出李叔同是康、梁同党。
这让众人担心李叔同的生死,
那时,李叔同已成家,
且家族在上海的生意需人照料,
怀揣着满腔的愤怒,
1898年10月,李叔同迁居上海。
此时的沪上,才人星繁,诗书风流。



既然不能“以学致仕”,那就“以文淑世”。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
李叔同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随之,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同气相求,
惺惺相惜,结成了名噪上海滩的“天涯五友”。
许幻园妻子宋贞曾为《天涯五友图》赋诗,
其中一首盛赞李叔同:
李也文名大如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除了诗酬唱和,李叔同尽情施展才华。
诗词,篆刻,书法,音乐、美术、戏剧等,
李叔同全部涉猎。
为宣传婚姻自由,亲自编写文明戏《文野婚姻》等剧本。
有感音乐的感化力,李叔同不断创作,
将传统的文学与境外曲调相结合。
其中至今脍炙人口的《送别》一歌,
即是李叔同依照西洋曲调而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905年春,他又创作《祖国歌》。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
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此歌一经发表,不胫而走,风靡大江南北。
黄炎培评价说:“李先生这《祖国歌》可说是提倡民族音乐最早声。”
1905年,料理完母亲的丧事,
李叔同东渡日本,
把救国希望和人生抱负寄托于日本。



▲ 1911年3月,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的毕业合影
3
李叔同一到东瀛,便立即大胆地剪去辫子,
换上崭新的西装,穿尖头皮鞋,
想想直到20余年后,辜鸿铭还固执地留着长长的辫子不肯剪去,
可见当时的李叔同该是怎样一个精猛的人:
既然来外国留学,就彻底革除旧我,重塑新我。






▲ 留日油画作品
李叔同学习钢琴时,因手指距离短,
有时感觉飞纵不灵,竟然用手术将其变长。
他可以穿着简陋的衣服去听贵人云集的音乐会,
但花费的却是最昂贵的票价,
为的是离舞台最近,以便欣赏。
他还出版发行了《音乐小杂志》,
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杂志。
1906年,李叔同与同学创办提倡话剧的社团。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
不久后,中国淮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水灾。
李叔同闻讯后,在东京组织了一场以赈灾募捐为目的的义演,
选定的剧目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 1907年在日本留学演“茶花女”时半身扮相
由于当时话剧刚起步,没有女演员,
李叔同大胆决定反串出演茶花女玛格丽特。
为此,他把留起来的小胡子剃掉。
为让腰身更苗条,在演出前几天就开始节食,
还花重金做了好几身女式礼服。
演出非常成功。
日本戏剧节权威藤泽浅二郎和戏剧评论家松居松翁当即到后台祝贺。
松居松叶其后著文写道:
“……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
话剧社团——春柳社迁回中国,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



4
李叔同回国后,在上海报社当编辑。
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
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
自此之后,李叔同的服装发生了变化,
脱下洋装,换上了粗布袍子、黑马褂和布鞋。
透露出一股朴素的美。



▲ 李叔同用裸体模特教学
在学校里,学生宿舍失窃,怀疑聚焦某人,
但查来查去,始终没有搜到证据。
夏丏尊身为舍监,自觉管理不力,
破案无方,陷于深深的苦恼。
他去找李叔同求教,李叔同说,这事好办。
你说好办?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
“你肯自杀吗?”李叔同认真道,
“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
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
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
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
——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
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 自画像
夏丏尊暗暗点头,他承认李叔同说的有道理,
但是,他谁会去照样实行呢?
倘若换成李叔同,夏丏尊思忖,
他一定会果断实行,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
他只要如此做了,必定有人来自首——
他拥有绝对的公信力和感化力。
李叔同对学生很严,但首在严己。
他所用的板书,一定在课前写好,不浪费课堂一分钟,
两块黑板写得满满的。
准备好了一切,坐在台前等着学生。






李叔同临出家的时候,
为弟子刘质平准备了一大笔钱,供刘质平完成学业。
他虽然看似很严厉,但是却非常爱自己学生。
还有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
有师如此,一时间江浙英才辈出,
撑起了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5
杭州自古以来有很多寺庙,
可见是一片佛地
有次,李叔同和夏丏尊看到了一篇文章,
是介绍一种更新身心的断食方法。
李叔同一下子被迷住了,
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把断食来试试”的话。
在夏丏尊看来,
只是说说罢了,很快抛之脑后。
可认真的李叔同,显然当了真。
不过,他并未声张,
甚至连夏丏尊也未告知,只是在悄悄地做着准备。
断食须要清净之地,
据朋友推荐,他选中了虎跑寺。



当年农历十一月,学校放年假之时,
李叔同自己一个人悄悄前往了虎跑寺。
断食其实是道家规矩,所以李叔同也自称“欣欣道人”。
此事,夏丏尊并不知。
待到假满返校时,
夏丏尊发现一向准时归来的李叔同却没有人影。
一天、两天、十天,
直到两个星期后,李叔同才一副清癯瘦削的模样回来了。
这时,夏丏尊才恍然大悟,
这位仁兄背着自己断食去了。
为此他问:为什么不告诉我。
李叔同颇为镇定:你是能说不能行的。
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
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一听此言,除了苦笑,竟也答不出一句话来。



事实上,李叔同其时写下的《归燕》,已多少透露其心迹。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
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
呢喃呢喃。
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
乌衣门巷捐秋扇。
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
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呢喃呢喃,
不知归去归故山。



6
1918年(民国七年)中国重大新闻事件不断。
三月段祺瑞再次成为国务总理。
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国内首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五月二十日,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
不过,以上新闻事件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件爆炸新闻吸引老百姓眼球——
李叔同挥别俗世,落发为僧。
大众先是不信——
翩翩世家公子,文坛佼佼者,耐得了佛门清苦么?
再则有疑——
或只是以讹传讹,应只是在家修行,
做一名居士而已,这也是传统文人一贯的时髦做法。
甚至朋友也劝过他:研究佛法不一定要出家。
可这次,李叔同显然也是认真的。
他将自己多年字画珍宝都赠送给了友人,
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携带了几件布衣和日常用品就头也不回地去了虎跑寺。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弘一法师向我们翩翩走来。
他先修净土宗,后修最重修持的律宗——
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利,
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
其时,律宗已中断700余年。
为此,弘一法师不仅自己悉心研究贯通,
而且为了弘扬律宗,不辞劳苦,到处奔波,
一边钻研、编述、点校、礼诵,一边讲学,
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行脚生涯。
他行游各地,竹杖芒鞋轻胜马
还自己挑行李,
他严守“过午不食”的戒条,有时缺医少药,
生活清苦,以致于体质都变得非常潺弱。
有一次,丰子恺寄一卷宣纸去,请大师写佛号。
原是多备一点,余出几张,供大师随意处置,可大师非问明不可。
丰子恺连忙回信说明:
多余的纸,赠与法师,请随意处置。



以绝大之毅力,弘一法师最终重兴律宗,
被尊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一时名声直追甚至超越当年。
可世间已再无李叔同,苦修的路上,弘一越走越远。
1937年,弘一法师应青岛湛山寺之请,前往讲律。
行前约法三章:
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名。
而且为了防人接船,他特地临时改搭他船。
到了青岛之后,除讲律外,闭门谢客。
市长设斋邀请,也请不到他。
弘一法师特写“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手条,婉拒之。



1942年10月13日,晚,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弘一法师吉祥圆寂,右肋而卧,
神态甚是安详,令人不胜景仰。
后火化时,众人均看到窑内有多色猛烈火光在闪烁,
后检出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六百颗。



▲ 弘一法师绝笔写在一张稿纸的背面
丰子恺曾对人生做过“三层楼”的隐喻——
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
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
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
尊荣富贵,慈父孝子,这样就满足了。
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
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
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这样的人,在世界也很多。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还要往上爬。
他们做人很认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而在丰子恺看来,李叔同就是那个认真走完了三层楼梯之人。
弘一法师语录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李叔同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正如曾在电影《一轮明月》中饰演李叔同的濮存昕所感叹,“古有李白、杜甫,今有李叔同。书法绘画、弘扬佛法、谱写《送别》……关于他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几十年一百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一个传奇,如谜一般的存在。”濮存昕坦言,“弘一法师和我的生命有一种亲近感,我在成名后一度迷茫,看不到自己的方向,后来我接触到李叔同的作品,我顿悟了,在年轻的时候,名利可以给予我们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终点,而是个人修为的起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