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30, 2017

明朝三大才子解缙 杨慎 徐文长

明朝三大才子解缙 杨慎 徐文长

时间:2014-07-30 15:38来源: 作者:王娅婕 点击: 7809 次
纵观整个明史,英雄好汉辈出,人才多如牛毛,为何我只提三大才子呢?事实证明此三人实至名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就是;编修《永乐大典》的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屹立三朝不倒的名臣杨廷和的儿子,正德六年的状元杨慎,嘉靖年间协助胡宗宪平定沿海寇乱的徐渭
纵观整个明史,英雄好汉辈出,人才多如牛毛,为何我只提三大才子呢?事实证明此三人实至名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就是;编修《永乐大典》的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屹立三朝不倒的名臣杨廷和的儿子,正德六年的状元杨慎,嘉靖年间协助胡宗宪平定沿海寇乱的徐渭。
众所周知,提起明朝的才子,我们会不由得想起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事实上,四大才子在我们这三大才子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难以相提并论,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首先,先介绍一下明朝第一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辑——解缙。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在其家乡才名远播,以至于时任皇帝朱元璋闻其名后十分重视,于百忙之中接见了他。可是才子闻名路途坎坷。洪武二十三年,由于解缙上书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的李善长辩解,被朱元璋赶回家——十年不录用。这对于一个心怀报国壮志的年轻人来说,几近晴天霹雳,难以接受。自此后,他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人生准则,为高官厚禄,更为胸中抱负与才华能有所发挥,投靠于永乐皇帝,将文人所谓的气节抛诸脑后。事实上我也难以评价他的人生,正如一首歌《日出日落是春秋》里说:“一个人的命运,有谁真能看透。”是啊,如果没有解缙,是否真的还会有如此完备、详尽、堪称后世典范的《永乐大典》呢?我不知,历史不知,上帝也不知。
但是一个人的存在只为愚忠于君,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天下乃天下人民的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死,需要勇气;活着,更要有强大的魄力。一个人只有活着才有意义,与其徒劳枉死,不如继续隐忍存活,发挥自身余热,必将功在千秋,光耀四海。
机会,总会光临有准备的人。除了准备,也可以这么说:解缙是唯一一个有此能力的人。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将编书的重任交给解缙,要求是:“[编写一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这不仅仅是文化,这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自信和强大的象征!“大典之外,再无它书!”]——《明札记》,作者,当年明月
永乐元年,解缙接受任务开始编书。可是才子自负,以为皇帝编书是玩,最后用时一年,完成初稿《文献大成》,结果被朱棣痛骂。自永乐二年起,以解缙为总编修,王景等五个翰林学士为总裁,20个翰林院的官员为副总裁,召集全国所有学识渊博的人做编撰,以及监工姚广孝【此人为建文之乱、朱棣的总军师。不但精于权谋,还十分有才学,明朝初年第一学者宋濂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等为成员的庞大组织机构,倾全国之力,用全国之才的决心和勇气编著《永乐大典》,可想而知,朱棣对此有多重视?
自此,解缙端正态度,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学,[他合理的安排者各项工作,采购、辨析、编写、校对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每次编写完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为这支庞大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做得很出色。经过不懈的努力,这本集众人之力,古今绝无仅有的《永乐大典》终于完成。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更为难得的是,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们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那么,解缙的名字也随着这座金字塔而永垂不朽。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谁言书生无用,笔下亦显英雄!”]【出自《明札记》——当年明月】
解缙是伟大的,绝无仅有的《永乐大典》凝聚了所有参与编纂的人的心血,而它的总编修——解缙,功不可没,功在千秋万代。
明朝第二才子杨慎。杨慎出生于名门,他爹是屹立三朝不倒的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身为官二代的杨慎并不是一个靠老爹发达的人。正德六年的科举考试,状元杨慎。在当时所有老爹是大官的官二代要是中状元,会引发人们议论纷纷,为人所不齿【因为大伙都会这样认为:这是潜规则的产物】。然而,对于这个杨慎先生的状元,没人议论,反而以为理所当然,名至实归,当之无愧。杨慎先生少年时期,学名就已传遍天下,时人称其为“无书不读。”可见其博学的程度啊!
嘉靖二年,历经四朝的老臣杨廷和离职退休。身为名臣之子的杨慎,从他老爹手里接过战斗的狼牙棒,继续就嘉靖他爹妈该封个什么名号战斗【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朱后照的堂弟,由于正德皇帝聪明好玩,还没顾得上生子,后来不幸溺水以致惊吓过度而亡。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提议下立兴献王之子,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朱厚熜为新君,年号嘉靖。】。
战斗的内容比较搞笑,那就是左顺门【‘打死人,不偿命’,古已有之,历史悠久】的圈套,杨慎设计对斗殴的方式以达到挫伤对手锐气的目标。于是,我们的才子组织了一帮人在左顺门这地方等对手张璁、桂萼。结果张璁没来,桂萼跑了。试想,一帮文臣成天的子曰诗云,结果打架也是毫不含糊,可惜一个没等到,一个体力好,溜了。真是特别有趣好玩,令人不禁捧腹不已。让人想起西方某某选举,政论不同者,拳脚相向,头破血流【不过,有失风度啊,呵呵】。
在第二次反击,200多文臣被打板子,杨慎被流放。流放途中,遭遇危机【这还是才子那个很厉害的首辅的爹,惹的祸。裁员致使一部分人失业。然后没钱赚,养活不了妻子儿女,想着老子的过,儿子承担,就准备在杨慎流放的路途中,黑他一下,打残了算命不好,打死了也没人知道。可是千算万算,还是让他跑了。看来此人有天祐,杀不得,死不了。】,恰好老兄脑瓜较好使,不知怎么就算出有人坑他,就不断地改变行进速度和路程安排,结果竟然逃过了追杀。
后杨慎在云南、四川两地游历,专心著书,研习学问,写就多本著作流传后世。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他的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都知道这首词的上阕曾用于老版的《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也好,平凡百姓也罢,终究掩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徐渭,又称徐文长。明代公安派首领袁宏道曾写过一篇文章《徐文长传》,其中对徐渭的一生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有兴趣者,可一观】。徐渭10岁就通读了著名文学家杨雄的《解嘲》,还别出心裁的改写了此文,取名《释毁》。后十余年科举不第,无心考试。恰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能使自己的才能有所发挥的人,他就是:东南奇才胡宗宪。胡宗宪时为东南抗倭总督,听说徐渭有奇才,聘为幕僚,礼遇有加。徐渭不负总督所托,屡献奇计,大破东南海寇汪直、徐海。后总督胡宗宪因严嵩一党牵扯其中,枉死狱中,徐渭小受牵连,无处安身,后因误杀妻子,受到牢狱之灾。得友人营救,出狱,四处游历。至于蓟州,被戚继光挽留,徐渭无意军事。后来听闻辽东副总兵李成梁家要请先生,前去应聘。徐渭教授李成梁两位公子李如松、李如柏,倾囊所受,未有遗漏。【后来蓟辽提督李如松作为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朝鲜国王李日公十分推崇李如松,问及用兵之法,李如松拿出一本《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又言道,在此书发行之前,他的老师就曾教授他行军之法,而他的老师就是徐渭。】
徐渭,是中国十六世纪的艺术大师,自称其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在四方面皆有所成就。他的戏剧作品为汤显祖所推崇,其绘画则标志着中国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成熟。其后四百余年,无论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吴昌硕,还是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书画大师,皆受其影响。齐白石曾言原为徐文长“磨墨理纸,”郑板桥则治印称“青藤门下牛马走”而徐渭本人却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中曾有过这样的话:“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天水月为何人【徐渭曾为自己取名为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而最有名就是徐文长。】”袁宏道评价徐渭的书这样说:“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又言文长“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徐文长才情恣肆是奇,命运多艰亦是奇。
悲夫,“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天降大才于斯人,亦如此。是故解缙囚于牢狱,死于冰寒雪地;杨慎藏于荒蛮之地,著书立说;徐渭死于穷困,闻达后世,命也。



明朝三大才子

 
明朝三大才子,是明朝解缙杨慎徐渭三人通称。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1] 
明朝三大才子 评选标准是博览群书、博学多才。 《永乐大典》总编纂管解缙被公推为博学第一。 超级才子杨慎被贬云南地区,整天看书,被评为博览第一,人称“无书不读”。 徐渭(就是青藤先生徐文长)则是最多才的一位——诗、书、字、画、兵法样样精通。[1] 
中文名
明朝三大才子
代表作品
《丁丑封事》《太平十策》
相关人物
解缙杨慎徐渭
朝    代
明朝

之首杨慎

编辑
杨慎(1488—15
杨慎杨慎
59年),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公认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明代文学家,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大议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1] 
杨慎存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1]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1]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博学解缙

编辑
解缙(xie jin)(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
解缙解缙
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今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明成祖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入仕时,甚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2] 

多才徐渭

编辑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书画家、
徐渭画作徐渭画作
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辅导,离开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他中年学画,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故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他自己尤以书法自重。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一个徐渭,让郑板桥、齐白石甘愿成为青藤门下走狗。袁宏道等称赞他的书法“笔意奔放”,“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他画的《黄甲图》,峭拔劲挺,生动地表现了螃蟹爬行、秋荷凋零的深秋气氛。作品流传至今的较多。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佚稿》、《徐文长全集》等。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等。[3]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