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7, 2017

「後赤壁賦」賞析

後赤壁賦--蘇軾
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後赤壁賦」賞析--曾允盈
後赤壁賦一文上承前赤壁賦的思想內涵,筆觸清靈,皆欲呈現安而忘憂的情感。文脈一氣呵成,自前篇深刻形描秋景,乃至後賦著墨於冬日山川峻岩,時序貫穿相扣。而自裡行間流露出的小我的無私情懷,更在成篇裡似明似滅,相映成趣的表現。
「酒」是中國遷客騷人寄託情感最佳良伴,李白、劉禹錫皆是好飲之士。兩杯黃湯下肚,詩句信守拈來,寓意深刻,令人感懷。似後賦中蘇東坡與客擁酒賞景,曠達的胸臆更在飲間表露無疑。
這冬景出落有致,在江上傾聽流水之韻,共享明月之詩,讓人不禁褪去一身迭遭貶謫的苦悶,欲與天地相融。蘇軾攝衣攀上巉石,步步為營,這難道不是象徵他崎嶇蜿蜒的一生?而登上峻石,卻仍不禁悲從中來。「凜乎其不可留也。」與前文盼等某日國君能將其重喚回朝相呼應。美人!國君!蘇軾卻在登岩後,心境思緒驟然轉變。雖與客同享山水自然之樂,卻帶出悲慟之情。有沒有一天,能不再承受被貶之苦。
此時,卻出現了仙人,一位能領蘇軾忘卻悲切的人。在夢裡現身,虛無縹緲,空幽而耐人尋味。極哀時孤鶴東來,又在夢境裡與道士相映照。本文的結尾卻將生命帶進了迷濛不明的虛幻之中。
後賦雖有先人為末,看似較前篇更加曠達明朗,但它表現出的哀悽之情卻有過之而不及。前賦中由樂轉悲,卻把悲哀轉入安適自得的境界,寫來鏗鏘有聲;而後賦在曠達幽遠的情感中參入欲藉道士呈現幽情,卻更顯神秘而玄遠的思想,未知的夢境,宛如不可預測的未來一般。
前賦藉闡發天地間事物其實是能延續永遠,重於生命的永續流轉;而後賦著筆景物描寫,並藉此帶出夢境的玄妙。寫來有條不紊,引人遐想。
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騷客的逃躲心理,貶謫後心情或許一時無法調適,遂藉道家清遠空靈來避逃世俗。蘇軾的後赤壁賦即散發此種思想意境,讓人感懷不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