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6

唐寅画作欣賞

 明四家之一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举乡试第一( 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个人的挫折促使他无奈地取狂放与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羁,颇嗜声色”,实则常借诗画宣泄心中郁愤。久而久之,民间缘其画,惜其才,又据传闻重新为他塑造了一个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形象。
  唐寅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实也名不虚传。他不仅诗才出众,画也独见功力,除高雅的山水画外,人物、仕女以至神仙故实,都极精到,写意花鸟洒脱真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迈轶群,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看泉听风》

  约为唐寅三十七岁以前的风格,作品中还保有着明显的图片画风。

  近树一株,枝干弯而挺立,叶以介字点夹叶作成的,密而茂盛,遮住画幅中最重要的山岩部份而成为主树,与一旁的枫叶和胡椒点叶互作环抱,以相呼应。岩岸尽头二高士并坐,正观赏由岩洞中流出的瀑布,瀑布不大然冲激急泻,水口处飞流腾跃,写水势极为生动,为院体绘画之特色,马远即写有画水十二势,描绘水法的诀要。一童从近岩下穿洞行来,岩路可达远山背后。

  山势突兀,勾勒形态后和墨直皴,近处淡而背光处黯黑,分面明晰,亦为北宗面貌。树后山岩皴笔轻而淡,惭没于云雾间。远山则起陡峰,略见山颠,这种不表达远景的观念为习马夏一豚山水之缺失,深为文人所诟病。

  画中仅人面树叶着浅设色,不碍墨趣。
点击返回

《山路松声》

  这幅作品是唐寅四十七岁时,画赠任吴县知县李经所作,故款为李父母大人先生,下款为治下唐寅。

  四十七岁,为唐寅壮年画风成熟时期,将小斧劈纵长,石面明暗也脱去周臣块面厚重的面貌,虽石块依然均为山石,已渐渗和沈文的笔墨观念,挺拔中多柔和。

  图中以三株巨松为主树,树枝作S形之回转且另起一枝从后方穿插以为掩映,枝均甚长,画松尤甚,此即得周臣树法而成龙翔凤翥之势。一高士携童过木树,桥在一岩山道中,一瀑缓缓自山谷间时隐时现潜降,自桥后岩头垂下,落于桥下石岩间,生奔溅之势而后沦没于溪中。瀑前石块散落,作水流激起之势极佳。

  山峰岩块峻峭,顶端以介字点作小树,中景为一密林掩映之村落,后再见山峰以为远景。此图已尽略去南宋一角倚重一角化去的蹊径,浅设色,更见墨趣变化之妙。诗为: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点击返回

 
《松泉清逸(局部1)》

  写一高士蹀躞于溪岸,负手当风而立,意态忽忽,若有所思。背后山岩前一树挺立,枝干屈兀,树枯无叶,然枝干之前后交错仍为唐寅常用树法,在重叠中疏落有致。岸右平台上叠出山岩,二松交错作态,一松平斜,一松挺直。松针作马尾松状,枝生叶,前树三枝走向不处,符合自然运行的道理方为最高法则。后景以墨和水,渍成岩脚,近处石块并略勾数笔以为水纹,得溪流之动势。

  本图用笔不多,却自有其潇洒神韵充塞图中。
 
点击返回

 
《松泉清逸(局部2)》


  明四家之一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举乡试第一( 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个人的挫折促使他无奈地取狂放与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羁,颇嗜声色”,实则常借诗画宣泄心中郁愤。久而久之,民间缘其画,惜其才,又据传闻重新为他塑造了一个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形象。
  唐寅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实也名不虚传。他不仅诗才出众,画也独见功力,除高雅的山水画外,人物、仕女以至神仙故实,都极精到,写意花鸟洒脱真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迈轶群,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点击返回

 
《清溪松阴图》

  写一高士跌坐松荫下,松与对岩壁间之杂树得相迎相合之势。近树皆作夹叶,岩壁阴隙或用苔点,或间夹叶点成之杂草,以分明暗。高士旁一童捧书而立,虽无瀑布,在岩壁所成的洞壑中,却见溪流轻泻而出,于岩脚处激生涟漪。

  山石仍用周臣法,用小斧劈,皴笔绵密厚重,远山当面如巨碑,山头作密峦,渐渐虚之,山腰以云勾,使成烘断。高士昂首观景,线条端穆,势态轩昂。古藤自干头下垂,有随风微扬之势,用笔老练,正是刻意力学周臣时期精心之作。诗云:

  “长松百尺荫清溪,倒影波间势转低,恰似春雷未惊蜇,髯龙头角暂皤泥。”寅为唐寅心境之写照。
点击返回

《晴色湖光》

  虽然近景最为繁复,全图重点仍在中景。

  近写岩块突兀,用小斧劈皴,用笔森严挺劲。岩间石罅老树四株,近树墨浓,远树轻盈。后有茅屋,并以点簇成密林以相衬托,有木桥跨水通往。

   中景自左侧陡起高耸山岩,岩头遍布林木,枝头新绿,红花怒放,看去一片红霞。山间时现屋顶,岩前则一楼突出,有倚栏而观者,有坐而啜茗者,楼顶屋瓦,所围栏干,皆以界尺画成,极为精到。远处一片湖山,洲渚时见,三数风帆,正载客远航。题句为:“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尽不成,此际栏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由题句中点出画意来。

  设色不多,但颇清明隽爽。
点击返回

《花溪渔隐》

  这幅作品仅以竹林为主题,几间茅屋,一艘孤舟,触目尽处,但见一片烟波,浩渺无尽。题材一反早年为一般人所喜好的长松高士,只有到了老年心境由绚烂归于平淡,方能有此意境更为超脱的作品。震泽为太湖,泽中有山七十二,夫椒最大,友人耿敬齐令图其所居景,他将耿氏画耕夜读,不图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寄托在烟波江上。

  竹篁前后分三层植于沙洲上,半掩草堂,一缕炊烟,以烘断法起自竹梢头,更觉墨气盈然耀于纸上。大小二舟系于岸旁,有随波起伏之势。写水也分三层,自船至屋顶等高处为画面重心,极富变化,自含透视层次的哲理。远山仅见一角,皴笔不多而染墨深厚,气韵自生。作新篁本难,构思时以沙洲及茅屋之淡色相互间隔,更见卓思。
点击返回
 
《函关雪霁》


  宋人雪景多作盘车,此图亦然,且气势雄浑,直逼宋人而得入其堂奥。

  近处三树挺立耸拔,枝叶凋落,一树则欹斜以为呼应。岩面皴笔不多,黯面浓重,以示雪意。三四车辆笼牛牵行,古树夹道,山石凹面泉瀑涌出,至右侧汇集成溪,自河床散石中奔泻而出,水势甚佳。远处可见谷底之寺观村舍均在白雪笼罩下,更有高楼耸起于山峦顶处密林里。自山脚往上拔起峻峰,皴笔淡而绵密,勾以数笔为远山,水天均以淡墨烘染,此即“雪不待粉而白”的表达技法。

  诗题于右上角,天空留地颇多,故字也题得较大。前两句“关面雪霁旅人稠,轻载驴骡重载牛”形容主题的内容,“科斗店前山积铁,虾蟆陵下酒倾酒”形容春雪初溶,行旅的难处。
点击返回
 
《赏菊图》

  此图用笔较不经意,山石皴法也较板重,但其潇酒之气,如同高士图般,非仿冒者所能得。

  二株长松,前后遥接,间以点点红枫,写出一片秋意。长亭坡间石上,二翁并坐,一回面扬手欲语,一人穆坐似聆听然。右侧右石桌,罗列杯盘,一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一童则捧瓶灌溉。数丛秋菊散植岸边,以朱黄二色点出满园金黄。塘边巨岩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轻,墨气蕴藉,以苔点攒簇石罅暗处,更显苍劲。

  远处化去,仅在松颠微露峰头,和色点出青峰三四,隐役云际。诗云:满地风霜菊锭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
点击返回

《牡丹》

  牡丹贵在艳而不俗,古人写者虽多,和墨点成而得其超逸之趣的,唐寅此帧可谓绝品。

  唐寅以山水人物为多,然从故宫之临水芙蓉之墨写芙蓉,或写萱花、或写墨菊,得知他的写意花卉,也甚杰出。图中以深浅墨色随意写成盛开牡丹一朵,并以浓墨点蕊。正叶浓而反叶淡,勾出叶筋,叶有风势,若蹁跹欲舞。

  题云: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旧时姚魏种,高压洛阳城。
 
点击返回
 
《墨竹》

  墨竹组成不难,难在得势。故宫有传石涛和王原祁合作风竹,评者论谓如野战,初看略无纪律,八面生叶,而纪律自在其中。

  此帧扇面以二组浓叶为主枝,后出淡叶一组,再略衍生数笔为竹稍。左侧也作初叶数笔,以相呼应。叶均向右下急趋,所作风势极为生动,而用墨也颇潇酒自然,得一气呵成之神韵。
 
 
《江深草阁》

  江岩泉瀑落处,松岩掩隐草阁,一高人于水榭中启窗凭栏而坐,正观赏粼粼波涛消失于天际尽处。案头罗列鼎书之属,以示读书余暇尚能寄情自然。古松盘曲,左右各二枝,互相纠结,一为高枝,一则低偃,并有夹叶三二株隐于石岩削壁。山石皴法细密,结构虽同斧劈,皴笔已继长如披麻。右侧山道一童方持桶而下,欲取江水煮茗。

  全图染色以浅绛为主,偶以青绿作松针和树叶。
 
点击返回

《后溪图》


  此扇亦应为唐寅较早的作品,近处坡上四树并立,或松或枫,夹叶与点叶交相叠成,坡下别以浓墨胡椒点法遥作呼应。坡下见屋宇三四,以点攒簇为密林环绕。前有小道,溪上作木桥,正有高士扶筇立于桥上。远处坡后再作陂陀,点叶则渐远渐稀,浅墨为近山,深墨为远山,相互烘托

  图中树法用中锋,坡面均平矮,故以披麻为之,纵笔为波纹与文征明笔法甚为近似,与美国弗里尔藏南游图卷神韵相近,应属同一时期作品。
 
点击返回
《蔓仙草堂(局部1)》


  这是初看颇似周臣而实已深具唐寅面貌的一幅作品。

  当面一方巨岩,岩上两松分立,右松枝左右平出,从主枝中作另一分枝,互作凡结,且枝长总宽更胜于干,为其他画家中少见者。左树一枝斜奔,一枝则去而翔回,自得其呼应之趣。松下作夹叶二株,树皆低平俯伏,更显苍松之亭亭如车盖,轩昂卓拔。岩间作草堂,屋后遍植翠竹,一高士正卧游其中,左侧山颠空中作一人,御风腾云,写出其神游太虚情景。右侧岩脚有山石小道,以通草堂。

  此图主旨据原题:“闲来隐几枕书眠,梦入壶中别有天,仿佛希夷亲面目,大还真诀得亲传”所言,能乞一醉枕卧书城中,如同陈搏一梦千载,得道家永生之道,颇有隧世超脱之志。将对人生现世的不满,藉画表达其意。

  山石皴法脱胎自南宋,暗面浓黑,然皴笔已由斧劈纵长为中锋及侧锋兼用而略带钉头,渐其唐寅自家面貌。远山由虚淡而化去,极富创意。
 
点击返回
点击返回

点击返回

《溪山渔隐图》


  这是一幅唐寅师事周臣而尽得其法的作品,周臣功力极深厚,树石法则却为甫宋院体所拘束,唐寅近学沈周,远攻李唐及马夏,得笔墨遗诸,更能渗以元人造境之意匠,故书卷气溢于画外,实非周臣所能梦见。

  1图自右幅起,长松三株,一直二斜,相互交错,青丹枫树各一,插映于松荫空罅处,左松的倾斜攒峨,正有使观者之观赏,由而引导前行之意。皴山用中锋勾,起笔成钉头向左右横趯,又不甚粗率,近李唐万壑松风,然湿笔甚多,为南宋院画之特色,也即周臣的法则。

  2图为一高士掉舟罢钓前来,水波粼粼,碧波浩渺,置身其间,见枫红逐浪,真如同羲皇上人。

  3、4图有一平波起于溪上,右侧垂柳伸引,茅屋五间,自成院落,而槐榆等杂树,绕屋杂生。主客堂上坐而对茗,童于厨下正整盘勺,以侍远客。石块用重墨,笔法老硬,皴笔间微露空白,以表石面。土质地用墨作淡皴,引水渍出,较得柔和之意。
点击返回


  5、6图在茅屋尽处,陡起高岩,用笔峻拔。近岩上作三树,二株为夹叶,一作介字点。右染赭绿,左为丹枫,秋深叶凋,但见落红点点,随波上下。枫下泊渔舟二,一回面横笛而吹,曲一足,一足濯于水中,旁置酒具。另一人枕书卷,拍掌击节为和,舟后岩石凹处,一道细泉逐岩而下,水浪沸腾。石岩皴笔,近老皴中见擦,极富质感。远者水墨较多,接染后混沌一片。近树之枝桠挺屈,山岩皴笔明暗变幻之奥妙,可称许为全卷技法最为成熟者。

  7、8图于岩后出一平坡,水榭数间,以木桥和回廊相通,依偎于山谷间。一高士携童自岩后山道出,若正来访。水榭间一高士正凭栏凝望,观赏钓鱼。近景作石数块,杂树低桠,秋意尽脱,正散见于岩头溪旁。岩石亮处的淡墨轻拂,暗处黯黑。和水墨作远石,秀润中不失厚重之趣。

  9、10图为尾段,以钓艇为主,一长者持竿危坐于船首,神态端凝,若冥思状,似意在道的探求而不在得鱼。后景作茅亭,岩头作古树三株,绕溪而生。岩后一望无际,得浩渺之意。

  唐寅远溯刘李马远,附马远钓艇一图,人物线条故较柔顺,劲利则如一。钓艇的线条挺直有力,不难看出两者间密切的关系。

 
《事茗图》

  郭熙山水画法,元代有曹知白、朱德润等绍其遗诸,明人却不易多见,此图松石笔法却颇得个中三昧。

  作高士携童扶杖,正缓步行经岩头木桥,来访友品茗。草堂中高士支手默思,仿佛正侍客来访,左侧作一妇正生火料理,煮茗烹茶,以飨嘉宾。屋后疏竹点点,长松两株立于屋前溪侧。郭熙松法承自李成,李郭一派作松枝均从顶端垂下,屈兀如蟹爪,松针作四射状,墨色不多,自有其飘逸情趣。

  郭熙石如卷云,此图用笔圆而多曲,墨色浓处均在石块正中,颇有奔散断裂之势。染墨厚重,以直点攒簇成苔。石纹卷曲如云头,在厚郁中自有秀隽逸出。远山淡淡皴染而成,瀑布出云中,溪流汇集而奔腾,水纹回荡,有触目惊骇之势。有云唐寅笔法贵秀而不枯,纤而不弱的力韵,得益于赵孟頫处甚多。赵氏有双松平远、重江叠蟑等李郭风格作品,此图即深得其胎息。
 
点击返回

《虚阁晚凉》

  全图用笔较为细碎,山石无韵味,构图也迫促紧密,失却画面空灵的感受,似应为较早面貌。

  近处岩大树二株交枝连阴而立,岩右为通路,树荫下一水榭,高士两人席地而坐,谈笑甚欢。草堂内置桌椅,一童正奉茶前来,四周林木蓊翳,一片盛夏景色。

  远山类沈周法则,时见矾头,一瀑甚壮,自山间奔泻,波涛壮阔,倾注于溪中,经木桥下而至屋前而波面渐平。一童前导,另一高士正扶杖来会。溪旁浓荫连绵,直至岩脚尽处。

  诗句与藕香图题句相同,为:虚阁临溪足晚凉,槛前千斛藕花香,蔗浆满贮金瓯冷,复有新蒸薄茸霜。
 
点击返回

《琴士图(部分)》

  杨季静为唐寅好友,三十六岁时曾为其写南游图,此图写高士穆坐山岩间,寄性自然。

  岩头细瀑前,一高士拂琴茗饮,神思飘逸,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高士白袍披巾,有解衣槃礅,处身无人之野的气势。身后置书画,前列鼎彝等古物,一童拱手,一童捧物侍立于旁。前作苍松两株,松干块节分明,斑驳拮屈之美中,恢忽流动之笔意,跃然纸上。所用画笔较细,不作勾斫,将南宋院体明暗法则,溶于染墨中。瀑布细细勾成,顿挫笔少,反见雅韵天成,石罅作密点,自有润泽之趣。以赭石染人面树皮及石块明处,略施青绿,通幅之高雅脱俗,书卷气扑人眉宇,诚为唐寅晚年艺术素养极高之例证。
 
点击返回

《小桥流水》

  此图画法较稚拙,款与一般所书“吴郡唐寅”、“吴趋唐寅”、“晋昌唐寅”均不类,题为“苏台唐寅”,温肇桐在唐伯虎年表中曾说道:吴一鹏在贞寿堂图卷中为周母致祝,题云:“子畏年止十七,而山石树枝如篆籀,人物衣褶如铁丝,少诣若是,岂非天授。”唐寅在三十岁因考被黜,归号六如居士,方正式从周臣专意翰墨,然其天姿英发,早岁即已窥书画门径,如此图属真迹,应为早年面貌。

  作高士携童负卷从岩间出,方涉木桥。桥头垂柳一株,疏叶点点。石作斧劈,笔较琐碎。石后出夹叶一株。染色除以赭墨略分外,以重绿点叶,石青染童衣。
 
点击返回

《松荫高士》

  约为唐寅三十七岁的作品。

  二松交荫于前,一松斜立于后,交柯盘绕,势向右引左侧别点一树以为均衡之处。凡作古松,均绕以枯藤,以增苍劲之势。

  松下高士枕席而卧,正罢卷憩息,一道清瀑从左侧岩壁间流下,回经由高士前而奔出。左侧作岩脚,行笔柔和舒软,点以苔点,全系沈周家法。岩后并补夹叶竹林,在紧密中又现萧疏,颇见用心。右侧岩块重叠,矾头与平台相间,后山皴笔不多,连出远冈,皴笔染墨均极深厚,由于近墨深浓,空间留白处理得当,毫无迫塞之感。全图松风清流,天碧山青,极造境之妙。笔墨及设色,也多能渗和沈周法乳,尽去周臣范畴,可谓唐寅自我面貌长成中的代表作品。

  文征明题字以笔迹论,应为晚年,文题唐画,每有六如没后追题之作。
 
点击返回

《骑驴归思》


  唐寅于三十岁会试被黜,归家后尽情书画,因好酒而家益落,此图“乞求无得束书归,……满面风霜尘士气,山妻相对有牛衣”,正是他境遇婚姻均不顺遂时的写照。

  近处槐绿柳翠,溪头岩石奔散,一道泉水自山谷尽处流下,旁行于山石间,至近处直泻而下,流过溪桥,冲急而没于近处水渊中。一樵者正负薪涉桥而过,正是与世无争的山居景象。岩后微现山道,一骑似饱受风霜,匆匆急返,草堂中老妻方坐侍归来。

  主树不用苍松,且皴笔均纵长如披麻,仅块面繁琐,未脱院画范畴。
 
点击返回

《春游女几山》

  山道前后山岩上,作古松三株,前二株横斜,后一株凌拔而相映成姿。间以桃杏之属,点出初春景色。高士携童行径山道前来山间草堂,欲相约前往访春。草堂前一桥跨溪,春水粼粼,溪草初长,迎水轻拂。屋后新枝初发,用淡墨烘染,与中景以云气截为两段。

  湖头起一巨嶂,岩前松林围绕,高阁中作一高士,正凭栏远眺,山后屋宇连回,阁廊均依山建成,为临湖观赏之佳处。湖中两舟正在把竿垂钓,环湖高嶂低丘连绵不绝,林木蓊翳,景色凄迷。仅人面及茅屋楼台等处略以赭染,分处点出观赏的重心。唐寅亦不耐细染,故作品均以水墨为多。

  诗云:女几山前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心期此日来游赏,载酒携琴过野侨。

  唐寅画谱画意篇内亦收有相类之诗,后两句为:

  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怅回车下野桥。
 
点击返回

《雪山旅行》


  此图笔法与茅屋风清图相近,然所作像雪景,用笔皴线较少,于石岩阴黯处的浓重结体,仍不难看出周臣的法则。

  作枯树四绕的岩后草堂,二翁正围炉驱寒,却有行者,由童仆支伞挡雪,单骑匆匆行于琼山碎瑶间。画前主要枯树三株,枝干均用“直”“斜”“直”的三折法,向上一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屋后一岩成削壁当中直立,上端留白以示积雪,亮面皴法较纵长,略加勾斫而顺笔拖下,且以密苔摔点岩顶。壁后现山道,可通山洼的宫观。山岩壁面厚重,气势雄奇。

  岩后以淡墨点写出枯林篱落绕成的村舍,一桥耸立于溪头芦苇丛上,正可横溪通达对岸。远处可见独钓江雪的钓者和一抹远烟笼成的密林和远山。天及水色,率以淡墨染成,芦苇上均将雪渍出,为全图雪意最浓处,图中溪旁山道边之围栏用墨最为浓重,使黑白强烈对比,也为写雪景的要法。

  诗云: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酒深尚觉冰生脚,何事溪桥有客踪。
 
点击返回

《涧上清吟》


  全图岩石树法类唐寅早年作品风格,也即更类周臣。书法笔法虽相近,而行气大差。词为祝嘏之意,然另题所署之款为嘉靖丁亥,丁亥为嘉靖六年,而唐寅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即已去世,故本图应为周唐风格之伪作殆无可疑。

  作高士倚坐泉头,旁置笔砚,前岩石上并作一鹤。岩后出一道清瀑,垂注潭上,于岩块中奔出,故潭中水势激荡。岩后岩头均有枫林杂树,长松两株、琅琅挺立。水际并隐见木桥,作山峰虚见空中。

  石用斧劈,用笔老硬,勾成石面后以侧锋着绢皴成。右侧暗处岩壁,和淡墨作长斧劈,类唐寅晚年笔法。松枝长而方硬,又不如唐寅柔雅挺秀,有力而乏韵味。

  染色仅点枫叶,侍童所着裤以白粉略醒。
 
点击返回

《高山奇树》

  溪桥下水流急湍成瀑,三间水榭,依水建成。一高士正倚栏聆听流水,二人兀坐谈诗,意态舒畅。小童二人正准备茗茶以待远客。近景围以山岩,古木倚斜罗列于岩际,溪畔芦苇逐水,与点点萋草烟萝之墨色浓淡相互掩映成趣。

  屋后有山道通达岩后可渡桥达后侧之草堂,山岩与水榭合为中景,中景清明厚重,与村落及远山的淡远,可自然分为两重。远山谷间现瀑布,以示溪流源头。

  全图用斧劈,皴笔较短,暗处浓黑。属早期作品。

  诗为:

  高山奇树似城南,兀坐联诗兴不厌,一自韩孟归去后,谁人敢把兔毫拈。
 
点击返回
 
《茅屋风清》

  应属三十六岁前的早期作品,尚具周臣风格,然皴法已渐继渐具自己风格。

  两岩耸立,谷处夹小溪,溪上架木板危桥,水波汹涌,奔流出桥下凹处,削立如瀑,狼花溅起,仿佛水声情越,起于耳边。一仆负炊具食盒,正渡溪前来。岩头五松盘翳如龙,蔚成浓荫,山道都削木架成,以示险峻。右侧道上,一高士正携琴前来,中见水亭筑以围栏,桌上罗列书籍典册,高士二人,正意在岩顶百丈高瀑眩目奔浪之中。

  后景除山谷夹溪,高耸直立外,山腰并作楼观隐现于林木中,此为南宋作品屡现之题材,唐寅也不能尽去陈规。

  山石为斧劈,石面明暗分明,皴笔略长,且以中锋着绢略勾后锐折,悉意纵长。作树灵秀生动而水势尤佳,波平处惭现之涟漪,波急处所成之立浪奔泻,无不勾勒烘染得法,均见画意寄托之用心处。为水墨绢本。

  诗云:茅屋风清槐影高,白头胼坐讲离骚,怀贤欲鼓猗兰操,有客携琴过小桥。
 
点击返回

《落霞孤鹜》


  唐寅四十六岁自南昌归故里,此期绘画已惭趋成熟,得自我面貌,笔法虽不离挺拔峻峭,已能力求院画与文沈面目之融合。落霞孤骛一词因膝王阁而知名,可能即归来后写此。

  高柳四株,岩顶者凌风而立,起于岩侧者偃而复起。树根极为夸张,老干也明暗互异,用笔已极端主观,率意为之。山岩如奔炘,亮面用笔微微着绢即皴,有李唐万壑松风遗意。洼处均衬以夹叶,或点或勾,变化甚多。膝王阁屋舍极为精到,且用界笔,一高士坐而远眺,远处云雾现处,但见孤骛轻翔。桌上见鼎彝书卷,一童侍立,更有一童操舟于阁下滨水边。

  一岩自柳梢贲起,山顶作密林,画法与“山路松声”水际林法全相类似,并以苔点攒簇,以示苍茫。除人面外,仅使醒目之部份略以粉施染,林木中略以草绿醒出,不损原画水墨精神。

  诗云:画栋朱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点击返回
 
《震泽烟树》

  唐寅自三十岁试场被黜,返归故里,专心绘事,好佛理及性命之学。此幅略见周臣格法,而林木用笔水墨蕴藉,水草及苔点法又属元人面貌,应为早期习画时之作品。

  湖畔松岩前一高士踞船头而钓,岩上杂树丛生,或点点或写,夹叶穿插其间,左岩更作一树遥遥相对,得翳蓊茂密之趣。岩间一道小溪,涓涓细流,萦回泻下,倾注湖水中。山石块面巉挺,用笔圆婉自然,墨色淡雅温润,甚有文人画意趣。一抹沙洲,数脉远山,写尽湖中浩瀚苍茫之妙。着色以赭为主,略见微绿。诗云:

  湖上桃花坞,扁舟信往还,浦中浮乳鸭,木抄出平山。
 
点击返回

《枯槎鸲鹆》

  唐寅作品中偶然亦写花鸟,故宫杏花轴与临水芙蓉均为较晚期作品,此轴时间,亦当不远。然墨色韵味之厚,深得沈周遗志。

  以水墨写八哥立于枯枝上,头腹略浓,至尾惭淡,以浓墨点写背羽,仰头而鸣的神态,及鸟爪紧抓于树枝的寥寥数笔,均见其卓越的表达技法。枝法如沈周而虽有停顿,用笔速度快,见其潇洒而失于不够淳厚。秃笔点叶,并作枯藤绕枝,浓墨点竹叶,不经意处极见情趣。

  题云: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余。
 
点击返回
 
《南游图》

  弘治十八年,时唐寅三十六岁,二月琴师杨季静赴金陵,写南游图为赠。

  近处坡上,杂树五六,或榆或槐,交柯攒影。右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放辔缓行,后随童仆,负琴紧随,即杨季静也。山路曲折绕溪,溪水波动若春云,虽宛转流畅,未尽云水画法妙理。道上贩夫走卒,来往匆匆,颇见旅途风霜之苦。

  皴线作被麻,山势平缓。不着色,墨韵跃然纸上。

  诗云:

  江上春风吹嫩榆,扶琴送子曳长裾,相逢若有知音者,随地芟茅好结庐。
 
点击返回
点击返回
《华山图》
点击返回
《石林消夏图》
点击返回
《空山观瀑图》
点击返回
《水亭幽居图》
点击返回
《春山伴侣》
《夏雨归牧》

  风雨归牧为宋人常用的题材,此幅即写风雨欲来之情景。

  近处岩岸平坡作柳、枫等杂树四株,枝叶皆向左扬,以示风势。坡后山岩陡起,笔法老硬,平台上杂树丛生。岩后近处为一水榭,高士垂帘而坐,放眼观赏景色,后有一童一妇侍立。屋后为庭院,竹篱为墙,院中右堂室、居屋,前有老槐,后围以竹林。篱间柴门开启,正有农事老及牧儿骑牛归来。

远山块面方硬,峰头均见皴笔,署年正德三年,唐寅三十九岁,自我风格已渐形成,此图远景不使全部虚去,已颇有吴派构思的用心处。诗云:

  狂风骤雨暗江干,萧籁山中夏亦寒,独有牧童牛背稳,归来一笠带沧烟。
 
点击返回
 
《秋风怀旧》 
 用笔甚简要,虽多不经意,然旨趣极高。作秋柳两株,一直一斜,树干皴笔甚密,墨趣甚佳,树枝树根,笔笔顿挫有力,甚有沈周笔意。高士一人,斜倚薰笼,缩肩回首攒目而望,若不胜萧索,苦北风劲冷而心悲秋老,不忍遽离情状。寥寥数笔,极为传神。
 
点击返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