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7, 2023
旅游: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读苏轼临终诗,
王国维 开悟人生三重山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轼
这是一首禅诗,是苏轼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偈,体裁为七言绝句,也称《观潮》。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无独有偶,清代学者王国维先生也写过词话的三境界。“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王国维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引申到开悟人生的高度则更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我以为此乃是本性(一重山)。就拿我十二年的写作心得来讲,在早期的时候,就是单纯的喜欢写,也渴望博取别人的关注和赞赏,但是也仅仅只能算是练笔。目标看似清晰,但总体是混沌的。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我以为此乃是人性(二重山)。写了数年之后,有了一些拥趸,自己也颇觉有点心得了,想要超越自我,开始涉猎中长篇小说。但这时候迫于现实压力,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挣扎着执着于理想。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我以为此乃是自性(三重山)。不知不觉,我的作品已经积累了数百万字,也曾一度有变现的可能,然而现实依旧残酷,但伴随着岁月的磨砺和心智的成熟,一切在我眼里似乎都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人皆渴望悟道、超脱凡俗。然而不经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了然人生的意义。当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顿悟,也不在话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