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03, 2018

日本学者荒金大琳、荒金治父子研究《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石

日本学者荒金大琳、荒金治父子长达十余年专注研究《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石,发现大量一笔多迹现象,于是推认这些多余的笔迹,是褚遂良对初次书写不满意进行的修正,名为“修正线”,并将这种现象与“历史的大背景”进行了充分演绎。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荒金父子的《雁塔圣教序》研究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著作内页
荒金父子认为,褚遂良初次书写于贞观时期,因太宗喜欢行书而多用了行书笔画。永徽元年(650)十月,褚遂良左迁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3),高宗招褚遂良回京重新书写,并准备立碑。但是,为立碑而回到长安的褚遂良心情不佳,多次书写都不如第一次的效果,不得不用前稿来修正文字。除“太宗”、“永徽”等贞观年间不存在的词重新书写以外,其余文字都大规模地补笔修正。修正的特点就是把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
这个研究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在石头上刻下褚遂良笔迹的是万韶文,时间和后人一起将石头磨去一层又一层,而荒金父子是在研究石碑“靠岸”后的锲痕。
一、宋拓本与今天原石残迹对照,宋拓笔迹更“丰腴”,笔画分岔现象也轻微得多,这正是磨损引起分岔的明证。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金”字撇画原石已分岔作两笔而宋拓本完好作一笔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形”字撇画宋拓本分岔明显比原石小,竖画已磨断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永”“大”的撇画更接近“形”字撇画的原始状态
二、原石中未分岔的单笔画槽底,也有大量未剔底的突起。可以预期,这些突起在未来会被磨成笔画分岔,也就是说,如果原石继续磨损,褚遂良会在未来再为石碑添加修正线。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原石中大量笔画都有未经剔底的痕迹
三、刻石过程中,笔画收口、转向往往按照多个笔画,多个方向直线用刀来处理,磨而不灭显示出的是刀法而非笔法,有刻石和篆刻经验的朋友会有切身体会。对照宋拓中,这些笔画还是浑然一体的。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然”字的两点原石显示出刻制时表现笔意的一笔多刀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一笔多刀在篆刻边款中较常见(李跃林刻)
四、根据当代和宋代图像,可以用等高线法模拟还原原石的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复原既具象又抽象,现在有一个略带贬义的词,叫“脑补”,大约抽象思维也可称为脑补,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看到唐代原石,那就用脑补的方法来试试看吧。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雁塔圣教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雁塔圣教序》三维复原模型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雁塔圣教序》三维复原模型局部
书法大家,在书写中偶尔出现不满意的笔画,提笔就改,并不奇怪,有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王铎书法中的接笔问题,但是近乎变态的对于大半碑文都不满意,进行修正,就极为反常了,而且重新写都不满意,还要在一个大半都不满意的次品上修改,这就更离谱了。
当然,关于“历史大背景”的演绎桥段也极不严肃,《雁塔圣教序》序、记二碑仅仅只是刻录了两位皇帝的文辞,无论从建碑的形制,还是从任何敕命情节都没有的文字内容来看,都无法与政府工程、敕造皇碑联系起来。
唐太宗时代名碑的“千层糕式”分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