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賞析(繁體)

【原作】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註釋】
《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此題相傳創自陳後主,張若虛以舊題寫新詞,除了描寫花月春江絢麗景色*之外,還寫了民間的離別相思之苦。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江流入海處水面寬闊,春水漲潮時江海連成一片;明月東昇時恰值漲潮,漲潮時也正值月圓,所以說“明月共潮生” 。
灩灩:水波閃動的樣子。 寫明月漸漸升高,青光似隨著潮水從海上湧至江上照射四方。
芳甸:長滿花草的平野。
似霰:比喻皎潔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之美。 霰(xiàn),小雪珠。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以霜色*比月色*,更見月光之皎潔。 月光從空中而下極像“飛霜”,但詩句卻使人只有“流”的感覺,而無“飛”的感覺,在如霜的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見其白了。 流霜,飄散的霜。
皎皎空中孤月輪:只有一輪明亮的孤月高懸空中。 皎皎,潔白明亮。 孤月輪,一輪孤月。
無窮已:沒有盡止。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意​​思是說人生有限,而自然則無限。
白雲一片去悠悠,春楓浦上不勝愁:寫白雲悠悠離開荒浦而去,象徵著人間的分別,所以使離人產生無限愁思。 春楓浦,地名,一名雙楓浦,在今湖南省瀏陽縣,此處泛指分別的地方。
扁舟子:指漂泊在他鄉的遊子。 扁舟,小船。
何處相思明月樓:指遙遠的地方,明月之夜相思於樓頭的閨中女子。
月徘徊:寫閨中人見月思人時,見月影移動,情為所牽,固有“月徘徊“之感。 語出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離人:指思婦。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是說月色*帶著離愁深入思婦的心頭,使她無法排遣。 砧(zhēn),擣衣服用的石頭。 拂,揮。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是寫閨中女子的癡想,他要隨著月光照見身在他鄉的丈夫。 相聞,指互通音信。 逐,跟隨。 月華。 月光。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是寫夜景寂寞,望月懷人的心情。 上句寫仰望長空,下句寫俯視江水。 說鴻雁,說魚,是取魚雁傳書的傳統說法,此處暗寫因音信難通而無法傳遞思念之情的悲苦。 魚龍,側重於魚,因龍與魚連類才提到它。
昨日閒潭夢落花:意為昨夜夢見花落江潭,感到匆匆春又歸去。 閒潭,幽靜的水潭。
可憐春半不還家:在此指徵人思家。 可憐,可惜。 還(huán),歸還。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寫徵人歸家未成、時光流逝之感慨。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寫徵人與思婦兩地距離之遙遠。 碣石,山名,原在河北省渤海之濱,漢代時還在陸地上,但六朝時已沒入海中。 瀟湘,本為兩條水名,瀟水源出湖南省寧遠縣九疑山,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海陽山。 二水在湖南零陵縣會和稱為瀟湘,北入洞庭湖。 此處以碣石代表徵人所在的北方,以瀟湘代表思婦所在的南方。 無限路,表示雙方距離遙遠。
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餘輝散落在江邊樹林之中,滿江搖動著倒映的樹影,牽動著人的無限情思。
【古詩今譯】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光象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在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見它白色*了。
江水、天空渾然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一輪明亮的孤月懸掛在空中。
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的? 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呢?
人類一代代生生不息,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明月在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上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 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捲不去月光,在擣衣石上將月光拂去但它又來了。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送信的鴻雁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的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的跟前。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閒的水潭上,可憐哪,春天已經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落月如今卻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南北方兩地的相思之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賞析】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任兗州兵曹。 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與賀知章等人同以吳越之士馳名京都。 開元初,又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他的詩風格近齊梁體,現僅存二首。 《春江花月夜》別具特色*,其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二句為歷代傳誦。
這首詩以春江月夜為背景,描寫了相思離別的題材,作品優美動​​人,藝術成就很高。
在內容上,這首詩接觸到了封建社會中男女兩地分別、長久相思這類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社會意義的問題,因此,作品中帶有一定傷感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況且作品以畫家的彩筆描繪了秀麗的祖國河山,以哲人的遐想探索了有限的人生與無窮的宇宙之間的聯繫性*,以滿腔的同情刻畫了人間的相思離別之苦。 尤其值得著重指出的是:作品把上述諸多內容概括於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之中,藝術成就異常驚人,它是語言、色*彩、意境、格調等多種美的綜合的結晶。
開頭四句,寫到江潮連海,海潮共月,春江月明等情景,已經展現出春江月夜這一廣闊的背景,包孕了無限的時間與空間,文思飛動,境界清新,加上運用慨嘆句引起下文,這樣的開頭,已使人感到它很不平凡了。
“江流宛轉繞芳甸”四句,轉入對月色*的描繪。 江流繞甸,月照花林,春夜景色*已被寫得極為出色*。 春色*之美、江流之美、芳甸之美、花林之美,這一切景物在皎潔的月色*映照下就顯得更加秀美多姿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四句,由描繪江天月夜的景色*轉入抒寫哲人的遐想。 這是繼屈原《問天》之後張若虛的“問天”。 因為“何人初見月”問的是遠古人類社會的開始;“和年初照人”更是難題,這個難題中包括兩個方面的條件,即“何時有月”與“何時有人”的問題。 只有在月與人二者都有了之後才會發生這一照與被照的關係。 詩人面對這優美的月夜景色*出人意料地提出這至為深邃的問題,為以後的詩人開拓了廣闊的思維之路。 啟發性*之大,是難以估量的。
“人生代代無窮已”四句,繼問月之後又把有限的人生與無情的明月聯繫起來加以比照,進一步探索人生與自然界之間在“存在”問題上的關係。 人生雖然是有限的,但人類歷史卻是無窮的。 只有人類生命代代相接才可以與明月永遠相伴。 詩人無法知道作為人類歷史的伙伴江與月對誰更有感情,無法知道滾滾東流的大江與高懸天上的明月它們究竟在等著誰。 詩人望著江與月在思考著如此虛無縹緲、如此司空見慣卻又很少有人提出的問題,詩思是何等的奇特,又是多麼超凡脫俗啊!
“白雲一片去悠悠”四句,則以白雲遠去、荒浦人愁的景物畫為背景,烘托出扁舟遊子、樓頭思婦見月思人的無限情懷。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的是樓頭思婦。 詩人滿懷同情地描繪了月照高樓時所引起的“離人”的思緒。 哀愁淡淡,思緒綿綿,無限怨情自在其中。
“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寫思婦的癡想與怨情。 她幻想著能如月光一樣經常來到所思之人的身邊;埋怨魚雁不盡職責,不為他們傳遞音信。
“昨夜閒潭夢落花”四句,作品轉入對遊子見月思鄉、傷春感慨的描寫,可見男方也並非無情。
結尾四句以落月收題,總結思婦與遊子雙方,感慨男女兩地相思、山遙路遠不得團聚。 餘音裊裊,餘情綿綿,作品至此戛然而止了。
全篇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尤其緊扣春江與明月二者之間的聯繫性*,不僅展開了優美的景物描寫,而且展開了內容豐富的人生畫卷,寫得情感淋漓,美不勝收。
作品寫到春江的各種情景,也寫到月夜的各種情景,描繪了眾多的景物形象,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就是寫江、寫月,主要也是為了描寫人生,描寫人間的相思離別,寫得出神入化,說它情景交融、和諧優美,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