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1, 2012

柳永《雨霖鈴》賞析


柳永《雨霖鈴》賞析 
              Picture
      雨霖鈴①          【宋】柳永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Picture
【注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 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共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戀處」。
 
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去去:重複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經年:一年又一年。
 風情:男女戀情。

【賞析】

    柳永作慢詞,長於鋪敍。此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南下,與戀人長亭送別時的真實感情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
 
    上 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催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 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有不同的情調。北宋時柳詞不但在中原民間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 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係。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敍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 
    「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入,極頓挫吞吐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
     接 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顯出詞人心理的矛盾。這 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然沒有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 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筆力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 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途 遙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畫。既說「煙波」,又說「暮靄」,更說「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謂「千里」,又謂「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 了戀人分手時難捨難離之情。
           Picture
                 雨霖鈴詞意
   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上 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 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平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結構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 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 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 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畫,無比清 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 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 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淒清冷落的境界。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無盡愁思。 
             Picture
           柳永祠(在福建武夷山)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疑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定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可說是雅俗共賞。
 
試聽網址----  鄧麗君演唱《雨霖鈴》
 http://www.dgzx.org/.../200412110311870624.r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