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劉乂鳴
翱翔於另一度空間
有些環境會把人塑成應聲蟲。下定決心展開你潛力的翅膀吧! 剛出生的嬰兒有如一部才出廠的電腦,具有偌大的容量,硬殼內卻未裝進任何程式或軟體。隨著年齡增長,所接觸的人不斷把他們的思想、價值、道德等各種觀念輸入孩子的小腦袋瓜裡。開始時最主要的灌輸者是母親,然後是父親。進到學齡階段後接觸面漸漸擴大,輸入者人數也變多,包括老師、同學和朋友。我們的頭腦乃根據先天的賦予,與後天從各種來源吸收的資料來運作。小時候可塑性高,輸進甚麼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長大後較懂得分辨與過濾,不再像海棉「是水就吸」。受完教育,踏入社會後,腦容量似已飽和,不繼續進注,可說是定型了。 被困的潛力 可惜的是,我們當中絕大部份人的腦袋,也都如電腦般被局限在那硬殼中,無法突破。按照別人教我們如何作而作,如何想而想。習慣後就成為一部機器,只作不想;拼命幹而不夢想。青少年和青年期有過的狂想與抱負,都被貼上不切實際的標籤,然後鎖在書櫃中隱密的角落,註定要遭到漠視和遺忘。這就是潛力的本質與特徵──一股長年被壓抑,不得不潛入海底深處的力量。但有夢想的人會努力去掙脫掉鎖鍊,把潛能釋放出來,幹出一番常人不敢奢想的輝煌壯舉。 定型的公式 從小到大,我所受的教育可用以下幾句話勾勒:「你要好好用功讀書,乖乖做功課,考好成績,將來進一所好大學,選個熱門科系。畢業後找個好工作,領一份固定的薪水,買棟好房子,娶個賢內助,然後安居樂業,生兒育女,這就是成功!」這麼一個公式,務必謹記遵行,卻套得許多莘莘學子喘不過氣來。 近幾年來好作夢的心,促使我不斷對傳統觀念提出質疑與挑戰。書讀不好,就得接受被歧視的命運?學得一技之長,不也同樣能在社會立足?愛打球就沒出息?多少中國父母被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所限,而阻礙了兒女天賦專長的發展。 受教育是必須也是正確的,但絕不是唯一的出路。行行出狀元,父母須讓兒女有夢想的空間,自己也要多發揮想像力,不要拼命趕潮流,卻不懂得發掘孩子真正的興趣。只會一味逼他們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等他們中學畢業,反叫他們去唸理工、醫學,或電腦,深恐孩子想不開要唸音樂或藝術。 小時候不鼓勵兒女作夢,隨性向發展,長大後他的夢想如何能實現,潛力怎能發揮出來?許多人之所以胸無大志、了無夢想,是由於從小受被動式教育所限。父母與老師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只要遵行,不必動腦筋,不准發表意見。時間一久,自然就變成書呆子、應聲虫,沒有自己的見解,潛力與才華永埋地底下,殊為可惜。 腦力激盪 對於這些想像力僵化,或狹窄的人,我的建議是時常要操練,玩玩腦力激盪的遊戲。肌肉負荷重物,日久會變粗變壯,同樣,思考屢經激盪(Brainstorming),終究會獲迂o意想不到的靈感,說不定哪天這些異想天開的念頭被採用了,就搖身一變為帶動潮流的頂尖人物。 腦力激盪的規則是,你得竭力拋除多年累積的種種禁忌(taboos)。因為禁忌會在思想過程中設下重重難關與柵欄,攔阻我們讓思想馳騁、奔放,甚至連嘗試和計劃都不敢跨出,而翱翔於另一度空間的人,則勇於突破禁忌。 此外,你得避免先入為主,及過早下結論的惡習。要養成以正面積極的眼光看待萬事,儘量別說出「我不適合搞這事。」「這主意不錯,但得花不少時間、精神,算了吧!」「以前從未這樣作過」。 「不適合」、「忙」、「累」是最常見的幾個藉口,其背後不外幾個心態:懷疑(會有那麼好的事?)、不正視難題(我不是幹這行的料)、拖延(改天再談吧)、怕事(我目前混得不錯,幹嘛吃飽找罪受)懶惰人天天用這些把戲和擋箭牌,以繼續樂享眼前的安逸。深怕受干擾,失去已習慣的生活方式。 開創新局面 下棋的人都深諳出棋致勝的三字訣:狠(be Aggressive)、準(hit the target, be precise)、快(be fast)此三訣亦適用於夢想者──相信自己的夢能成真;遇到難得的機會,看準了,就馬上抓住,然後狠狠地幹,先拼一陣子再說;不找藉口塘塞,不採拖延戰術、不避問題、不怕麻煩、不心懷二意,也不半信半疑,如此才能在其他人仍在猶豫、觀望,裹足不前時,捷足先登,走在時代的先鋒。 總而言之,對兒女的栽培要有創意,不設框框,讓他們順性發展,在旁適當地輔導與督促;對己則要多動動腦筋,凡事別太主觀、自以為是;事情未嘗試之前,勿先蓋棺論定。如此操練,假以時日必能靈感妙計源源不絕,創造出一番新局面。 編註:本文作者嘗試以新的視角,來探索突破傳統,運用潛能,開創新局的可能,其見解頗富啟發性。至於傳統與新意交相融合而衍生的多樣選擇,則有賴成熟的判斷力,作明智的抉擇。若能適當地平衡傳統的智慧與創意的衝力,就是最美好的人生了(請參考太5:17-18; 38- 39)。
醫者的哲思
有人追求科技金童世紀新貴之夢,有人踏上響應呼召行醫傳道之旅。我呢? 在我留學美國整整六年,努力以赴,一圓成為醫生的「美國夢」當中,可說是碰盡了壁、嘆盡了氣、流盡了淚。如今毅然決定要離美,回到自己生長,現在卻變得陌生的故鄉─台灣─貢獻所學。 回想這段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一眨眼工夫,對我來說卻是極沉重、漫長的歲月。所經歷的可用雅各對自己生命之評語來形容:「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創47: 9) 年紀輕時,總覺得上帝是公平的,祂讓每一個人受的苦都差不多,差別在於這人先吃,那人晚挨,所以當我苦不堪言,別人卻逍遙自在時,我就安慰自己說,風水輪流轉,總有一天換你苦哈哈,我笑咪咪。 快跑的未必能贏 年紀稍長後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以創世紀中的人物為例,以撒一生的年日似乎看不出有什麼不順遂,一切事情都不必自己動手,總有人為他安排妥當。創25: 5明明記載說:「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不需要辛勤工作,就得大筆產業,連老婆也是別人幫他娶回來,他只需要「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創24: 63)極其俊美又賢慧大方的嬌妻,就像限時專送一般送入自己懷抱。人生兩樣最重要的事,最關鍵的抉擇──創業與婚姻,都不費吹灰之力,說有就有,且是最豐富和最佳美的,真是上帝要賜福給誰就賜福給誰。 反觀雅各的生平就大不相同,一輩子抓,卻不夠,從年輕到老邁都在流浪與巔簸。娶老婆也苦,工作創業也苦,生養兒女也苦(因彼此相爭,又失去最愛的約瑟),與父親以撒形成鮮明的對比。 再看現代許多名人顯貴平步青雲,一夜致富的故事,使我得到一個結論。每個人遭遇不同,受苦愈多並不見得愈成功。 「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貲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 11) 不過請別誤會,我所提到的只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和際遇,並未涉及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看見以撒也有家庭問題;所羅門在奢靡享樂後心靈仍覺空虛;好萊塢影星有錢有名依舊不快樂;比爾蓋茲(Bill Gates) 身為世界首富,卻不一定比一般人更滿足。 成功者未必滿足 然而,信靠主的人正如詩歌所說:「這世界雖有苦難,主耶穌是避風港灣。」只要心存感恩,日子照樣平安喜樂。我並不否認這些基督徒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我也不確定,這些外表成功的人內心就一定不滿足,難道不是基督徒就不能因工作與專業上的成就,而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 某主日下午和一位弟兄閒聊,我提到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刊載於《遠見》雜誌的文章,題目叫「科技金童,世紀新貴」,內容是提到台灣一個新群體,年齡約三十出頭,大多學理工,他們習於競爭,善於競爭,從小競爭到大,也從小贏到大。碩士是普通,博士不稀奇,在台灣最有發展前景的科技產業工作,新竹科學園區是他們密度最高的地方。每天大約工作十四小時,卻樂在其中,卅多歲所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他們小時候想像一生能擁有財富的規模。說老實話,我很羨慕他們的成就。不料弟兄馬上說:「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快樂、不滿足,他們的生命充滿了問題。」 坦白說,我對這種評語頗不以為然,我們假設他們有許多問題,心裡空虛寂寞,事實上我們不應該一廂情願地自作揣測,他們說滿足就是滿足,也許是短暫的滿足,與我們基督徒有不同的滿足,但終究是滿足。 在我尚未嚐到成功滋味之前,就告訴我說他們不滿足,說服力是不夠的。這就好像一個人爬到山頂後,卻回頭告訴只差十來尺,仍在努力的伙伴說:「我已經看過山頂上的風景,實在不怎麼樣,你不必再浪費力氣往上爬,下山去吧!」一樣不能讓人感到滿意。唯有當自己也嚐到同樣味道,卻醒悟到人生還有更高超的目標值得追求,於是離開這山,再去爬另一座山,如此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 以神為樂?以己為樂? 我認為基督徒在自己事業及各種夢想上的追求,和其他人並無不同。兩者同樣會有順逆、得失的經歷。差別在於我們以神為滿足,倚靠神,順服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去過每天的日子。而他們以自己為中心,依賴自己的聰明與雙手,順著自己的喜好而活。 從懂事至今,我所知道的只是追求順利,躲避逆境。然而在順逆交錯循環之過程中,卻無法得著不移的安憩。順時怕好景不常,用盡各種辦法來拖延,好多享受些時候。逆時則奮力掙扎,與命運搏鬥,同時也專心禱告,祈求神幫助,速速轉危為安。 高遠的視觀 然而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多災多難,波折連綿。我雖以「天塌下來也壓不死,巨石滾落也碾不碎」之堅韌意志誇口,但至終仍無能耐超脫順逆所帶來的患得患失,提不起放不下的愁煩無奈。我該怎麼辦呢?如何超脫順逆之困擾,得著自由?於是我回到神的話語尋求答案,禱告讀經時,神使我靈竅竇開,悟出極寶貴的也是神要我領悟的道理── 搭過飛機的人都曾在降落前端詳地面上,密密麻麻的汽車在高速公路爬行,由於必須穿過地勢上天然障礙,而有時向右微轉,有時向左微彎。人生就如同路上開車,有時順(右),有時逆(左),而神就像一架飛機,祂看甲到乙點永遠只是一條直線,不受障礙影響,沒有順逆限制,如詩篇139: 12所說,「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只要搭上這架飛機,就能擁有祂的眼光,也就能擺脫塵世的枷鎖,和順逆得失的困擾,得到真正的自由與釋放。 台灣花蓮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勝雄醫師,原來在美國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也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要開三百六十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及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五千人次,可想而知他是多忙碌。 因忙得沒時間陪孩子,他就為他們買下四甲地的家園,讓孩子有廣闊舒適的活動空間,又替他們儲存足夠的大學基金,將來可上最好的私立名校。 一個星期日作完禮拜,他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廳吃麵。飯後送孩子回家,回醫院途中,胸口突然感覺悶熱不舒服,結果他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檢查的結果說,大概是中國湯麵放太多味精,使他的動脈產生痙攣的現象,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小故事大啟發 住院期間黃醫師看了很多書,其中有一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故事:「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在耕植一塊貧瘠的土地,非常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自言自語說:『我必須積蓄存糧,以備不時之需。』 一位天使聽到了,就很同情這農夫,於是向農夫說:『你工作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裡作起點,以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回原點時,圓圈以內的這塊地就屬於你的了。』 農夫高興萬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這塊地的生產足夠供給我一輩子了,他想停下來,繼而又想,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為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家產,於是又跑了一段。 這時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眩,他想,唉!我年紀大了,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段路。然而就在這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什麼也沒得著。」 服事最小的弟兄 看完這故事,黃醫師大得啟發,從此以後他的人生觀修正了。他開始每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去作義工,作短期醫療宣教,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他也打算從五十五到六十五歲獻給上帝使用,這期間他有機會認識很多屬靈的好友和前輩,也學習到服事人的樂趣。 1985年他拜訪了德蕾莎修女,也決心力行她的至理名言:「生活簡樸,俾使多人得溫飽。」(“Live simple,…
READ MORE
READ MORE
關山萬里行
從高雄轉進布宜諾斯、底特律,最後落腳台灣中部的美妙故事。 雖然年紀不大,但每次要自我介紹時,總有一言難盡、說來話長之感。因我「多文化」、「多言化」、「多元化」與「多變化」的背景,是無法用三言兩語講清楚的。 多文化 從出生到十二歲,我是個道地的「台灣郎」,在高雄渡過童年及六年小學的時光。十二歲生日那天,我們姊弟三人隨著父母「萬里尋找佳美居所」,移民到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阿根廷。一住就是十四年,因此接受了拉丁美洲文化的薰陶,並受完中學、大學的教育。 在我二十六歲生日前兩天,我們又毅然決然放下第二故鄉,飛到美國從新發展,如今已有六個年頭。本想兩次移民已經足夠,不能再作浮萍漂流,是該安定下來的時候了!豈知上帝的帶領超乎人的預料,在出國二十年後,又為我安排回台工作的機會。 多語化 在台出生,在家說台語;上小學後學校教的是國語,在學校裏學生不准講台語。我曾被推選為「國語推行生」(想必是我的國語說得不夠標準吧!),責任是檢舉「偷講」台語的同學,並罰他們錢。但由於沒人反檢舉,說最多台語的居然就是在下! 到南美洲後得從頭學西班牙文,對爸媽來說可是艱鉅的工程,對我而言卻輕而易舉,每天到街上和小朋友一起踢足球,三個月下來,罵人和不是罵人的話已學得差不多了。此外每晚在爸爸督促下,讀小學二年級的課本,一天一課,背頌、默寫後打分數,通過後才能睡覺。六十多課花了兩個多月,接下去四年級課本九十幾課,課文更長也更難,又花了三個月,雖是土法煉鋼,但頗有成效,紮下良好基礎,加上天生學語言有超乎同儕的優勢,從未覺得苦。 學西文的同時,我的中文不但沒有退步,反而更上一層樓,這一切要歸功於每星期上教會。我是在「阿京中華基督教會」信耶穌的,在那裏有一群背景相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使我每天都盼望主日的來臨。 在我參加的青少年團契裡,有一對夫婦擔任輔導,他們軟硬兼施,幫助每一位契友在聖經上下功夫。不只讀聖經,還要背,而且作筆記、寫日記。我一寫就是十五年。漸漸的,文筆開始流暢,成語、俗語和俚語,古詩、新詩甚至打油詩都難不倒我。偶爾投稿,只要不說自己只有小學畢業的中文程度,文章被採用是常有的事。 抵美時年齡已經稍嫌大些,學起英文應該比較吃力,不過已有的西文基礎使我能在學習上事半功倍。考托福時越難的單字越像西班牙文,以致於越考到後面得分越容易,反而前面那些簡單的字母令我傷透腦筋、猜不勝猜。為了加強英文,我每天開車從不聽音樂,只聽新聞與體育「脫口秀」(Talk Show)電台;此外也到圖書館借一堆汽車、電腦和經貿雜誌回家閱讀,懂不懂都無所謂,全部吃進去再慢慢消化。前不久為了測驗幾年下來水平是否提升,跑去考了一次托福,竟中榜首(637分),也證明了自己使用的方法極為有效。 多元化 1. 音樂:爸爸曾擔任中學音樂 老師二十多年,家裏開過鋼琴公司及工廠,從小到大都在叮叮噹噹聲圍繞中生活。三歲時爸爸就教我看譜,「斗來米發所拉替」朗朗上口。抱我到朋友家,只要表演「識譜秀」兩三分鐘就能獲得大包小包的餅乾糖果為禮物。 稍大後開始學樂器,起初鋼琴、小提琴在父母逼學下履遭挫折,彈音階時因節拍太快手常常抽筋。小提琴空弦拉到睡著,直到屁股接觸到藤條之火辣辣感才把我驟然叫醒,使我至今仍排斥這兩樣華人父母最希望子女學習的樂器。心想自己有兒女時絕不讓他們學鋼琴、小提琴,只有這兩種樂器是組不成樂團的。後來轉學大提琴,老師很疼我,上完課就帶我去百貨公司吃熱狗、買玩具。為了不讓他失望,努力練了一段時日,十一歲就進了管弦樂團。 到阿根廷後開始研究吉他,後來無師自通,只要唱得出我就彈得來,換調自如,不需看譜,合弦照樣掌握得恰到好處。 十七歲時與哥哥和另一對兄弟,兩把電吉他、一把貝斯、一套鼓,組成「亞當合唱團」,用基督教歌曲傳福音,好不快樂! 2. 醫學:這是我的專業,在阿國首都布宜諾斯愛麗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來美國又花了三年時間學英文、考過醫師執照,並做了一年派駐位於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腦神經外科的訪問學者。 原本想在美國找份住院醫師的工作,但不巧近年外國醫生大量湧進,一向缺人的市場頓呈飽和狀態,粥少僧多,數千外籍醫生被拒門外,我也無法倖免。但上帝關閉一扇門,也必為我開啟另一扇──我在台灣中部一家大學醫學院找到外科住院醫生的席位,兩年普通外科做完,隨即進入腦神經外科繼續受專業訓練。 3. 生意:我天生就有生意頭腦,在阿根廷十幾年家裏開過小型超市、餐館、樂器行;來美後也開過餐館。除了小型超市外,其他全由我策劃並參與經營。私人方面我也教學、買賣二手樂器,空閒時間就做「網路直銷」。短短幾個月,下線人數已往百人大關邁進,獎金額數節節高漲。 4. 演講:因為做直銷,短時間內達高銷售額的成績,為自己帶來一點名氣,演講機會接踵而來。為了促使網路成長茁壯,我花費不少時間用電腦設計了一套演講材料,以助自己作較專業性的「演說」。 5. 宣教:每次演講,我會有意無意地把信仰對自己的影響與聽眾分享,告訴他們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靠著主的恩典與幫助。我的動力、活力和精力全是我所信靠的上帝所賜給的。 天生我材 若不分享見證主恩,就會覺得影響得不夠、幫助得不足。我能介紹聽眾加入我的直銷行列,賺取巨額獎金,藉公司的營養產品預防疾病、延年益壽;也能幫助他們發揮潛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然而若不把耶穌基督引介給他們認識並相信,仍無法解決他們靈魂歸宿的問題。 比起那些從小按部就班,大學畢業後就順利找到工作的乖寶寶,我大概慢了至少十年才真正踏入社會,也就是少了十年的工作經驗並發展事業的時間。 但感謝上帝賜給我許多天賦才能,包括音樂、語言、口才、生意頭腦、醫學學歷、以及強壯的身體。祂也用「多文化」的背景、「多語化」的語言、「多元化」的專長、「多樣化」的興趣、及「多變化」的遭遇來雕琢、磨練我。為的是要我更能幫助人,除了能貢獻社會國家與教會外,更能為天國大業盡心竭力,不致辜負上帝的再造生命之恩,和祂所賞賜的才華。
醫者的哲思
有人追求科技金童世紀新貴之夢,有人踏上響應呼召行醫傳道之旅。我呢?
在我留學美國整整六年,努力以赴,一圓成為醫生的「美國夢」當中,可說是碰盡了壁、嘆盡了氣、流盡了淚。如今毅然決定要離美,回到自己生長,現在卻變得陌生的故鄉─台灣─貢獻所學。
回想這段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一眨眼工夫,對我來說卻是極沉重、漫長的歲月。所經歷的可用雅各對自己生命之評語來形容:「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創47: 9)
年紀輕時,總覺得上帝是公平的,祂讓每一個人受的苦都差不多,差別在於這人先吃,那人晚挨,所以當我苦不堪言,別人卻逍遙自在時,我就安慰自己說,風水輪流轉,總有一天換你苦哈哈,我笑咪咪。
快跑的未必能贏
年紀稍長後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以創世紀中的人物為例,以撒一生的年日似乎看不出有什麼不順遂,一切事情都不必自己動手,總有人為他安排妥當。創25: 5明明記載說:「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不需要辛勤工作,就得大筆產業,連老婆也是別人幫他娶回來,他只需要「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創24: 63)極其俊美又賢慧大方的嬌妻,就像限時專送一般送入自己懷抱。人生兩樣最重要的事,最關鍵的抉擇──創業與婚姻,都不費吹灰之力,說有就有,且是最豐富和最佳美的,真是上帝要賜福給誰就賜福給誰。
反觀雅各的生平就大不相同,一輩子抓,卻不夠,從年輕到老邁都在流浪與巔簸。娶老婆也苦,工作創業也苦,生養兒女也苦(因彼此相爭,又失去最愛的約瑟),與父親以撒形成鮮明的對比。
再看現代許多名人顯貴平步青雲,一夜致富的故事,使我得到一個結論。每個人遭遇不同,受苦愈多並不見得愈成功。
「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貲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 11)
不過請別誤會,我所提到的只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和際遇,並未涉及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看見以撒也有家庭問題;所羅門在奢靡享樂後心靈仍覺空虛;好萊塢影星有錢有名依舊不快樂;比爾蓋茲(Bill Gates) 身為世界首富,卻不一定比一般人更滿足。
成功者未必滿足
然而,信靠主的人正如詩歌所說:「這世界雖有苦難,主耶穌是避風港灣。」只要心存感恩,日子照樣平安喜樂。我並不否認這些基督徒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我也不確定,這些外表成功的人內心就一定不滿足,難道不是基督徒就不能因工作與專業上的成就,而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
某主日下午和一位弟兄閒聊,我提到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刊載於《遠見》雜誌的文章,題目叫「科技金童,世紀新貴」,內容是提到台灣一個新群體,年齡約三十出頭,大多學理工,他們習於競爭,善於競爭,從小競爭到大,也從小贏到大。碩士是普通,博士不稀奇,在台灣最有發展前景的科技產業工作,新竹科學園區是他們密度最高的地方。每天大約工作十四小時,卻樂在其中,卅多歲所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他們小時候想像一生能擁有財富的規模。說老實話,我很羨慕他們的成就。不料弟兄馬上說:「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快樂、不滿足,他們的生命充滿了問題。」
坦白說,我對這種評語頗不以為然,我們假設他們有許多問題,心裡空虛寂寞,事實上我們不應該一廂情願地自作揣測,他們說滿足就是滿足,也許是短暫的滿足,與我們基督徒有不同的滿足,但終究是滿足。
在我尚未嚐到成功滋味之前,就告訴我說他們不滿足,說服力是不夠的。這就好像一個人爬到山頂後,卻回頭告訴只差十來尺,仍在努力的伙伴說:「我已經看過山頂上的風景,實在不怎麼樣,你不必再浪費力氣往上爬,下山去吧!」一樣不能讓人感到滿意。唯有當自己也嚐到同樣味道,卻醒悟到人生還有更高超的目標值得追求,於是離開這山,再去爬另一座山,如此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
以神為樂?以己為樂?
我認為基督徒在自己事業及各種夢想上的追求,和其他人並無不同。兩者同樣會有順逆、得失的經歷。差別在於我們以神為滿足,倚靠神,順服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去過每天的日子。而他們以自己為中心,依賴自己的聰明與雙手,順著自己的喜好而活。
從懂事至今,我所知道的只是追求順利,躲避逆境。然而在順逆交錯循環之過程中,卻無法得著不移的安憩。順時怕好景不常,用盡各種辦法來拖延,好多享受些時候。逆時則奮力掙扎,與命運搏鬥,同時也專心禱告,祈求神幫助,速速轉危為安。
高遠的視觀
然而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多災多難,波折連綿。我雖以「天塌下來也壓不死,巨石滾落也碾不碎」之堅韌意志誇口,但至終仍無能耐超脫順逆所帶來的患得患失,提不起放不下的愁煩無奈。我該怎麼辦呢?如何超脫順逆之困擾,得著自由?於是我回到神的話語尋求答案,禱告讀經時,神使我靈竅竇開,悟出極寶貴的也是神要我領悟的道理──
搭過飛機的人都曾在降落前端詳地面上,密密麻麻的汽車在高速公路爬行,由於必須穿過地勢上天然障礙,而有時向右微轉,有時向左微彎。人生就如同路上開車,有時順(右),有時逆(左),而神就像一架飛機,祂看甲到乙點永遠只是一條直線,不受障礙影響,沒有順逆限制,如詩篇139: 12所說,「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只要搭上這架飛機,就能擁有祂的眼光,也就能擺脫塵世的枷鎖,和順逆得失的困擾,得到真正的自由與釋放。
台灣花蓮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勝雄醫師,原來在美國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也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要開三百六十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及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五千人次,可想而知他是多忙碌。
因忙得沒時間陪孩子,他就為他們買下四甲地的家園,讓孩子有廣闊舒適的活動空間,又替他們儲存足夠的大學基金,將來可上最好的私立名校。
一個星期日作完禮拜,他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廳吃麵。飯後送孩子回家,回醫院途中,胸口突然感覺悶熱不舒服,結果他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檢查的結果說,大概是中國湯麵放太多味精,使他的動脈產生痙攣的現象,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小故事大啟發
住院期間黃醫師看了很多書,其中有一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故事:「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在耕植一塊貧瘠的土地,非常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自言自語說:『我必須積蓄存糧,以備不時之需。』
一位天使聽到了,就很同情這農夫,於是向農夫說:『你工作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裡作起點,以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回原點時,圓圈以內的這塊地就屬於你的了。』
農夫高興萬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這塊地的生產足夠供給我一輩子了,他想停下來,繼而又想,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為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家產,於是又跑了一段。
這時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眩,他想,唉!我年紀大了,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段路。然而就在這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什麼也沒得著。」
服事最小的弟兄
看完這故事,黃醫師大得啟發,從此以後他的人生觀修正了。他開始每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去作義工,作短期醫療宣教,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他也打算從五十五到六十五歲獻給上帝使用,這期間他有機會認識很多屬靈的好友和前輩,也學習到服事人的樂趣。
1985年他拜訪了德蕾莎修女,也決心力行她的至理名言:「生活簡樸,俾使多人得溫飽。」(“Live simple, so thousands of others can simply live.”)?
86年,他自願到門諾醫院當義工一個多月,第一次和前院長Dr. Brown相處共事。Dr. Brown91年在洛城接受台美基金會的台灣奉獻獎時,向台灣人呼籲說:「我為台灣奉獻了這一生,我盼望台灣人醫生也能像我一樣,去照顧弱小無助的同胞。有人肯奉獻自己,去偏遠的花蓮服務。」
黃醫師聽後十分扎心,促使他決心放下美國的一切,於93年底回台,接下院長的使命──去服事最小弟兄中的一位,就是服事上帝。結果他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快樂,是他竟能在台灣外傷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花蓮地區,來運用他的專長─腦神經外科。
肩負使命的醫師
蔡元雲醫師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短短的行醫生涯兩年後,因看到香港社會的墮落與敗壞,他迫切地感到人的生命需要蛻變,也急需基督的福音,於是先辭退了一半的醫院工作,投身《突破》機構的事奉。過了三年,又毅然決然放下自己喜愛的醫院崗位,出國進修神學與輔導,回港後全時間投入「突破」的事奉。
我還認識另一位名醫,原在美國也擁有佔地數甲的家園,甚至富有到在豪宅後院興建一個小型動物園,養了一對梅花鹿。然而為了尋找更高的理想,並提高家鄉醫療水準,在接近退休年齡,仍決定回台灣鄉下貢獻專才。他就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現任院長黃昭聲醫師。
這些人都是願意順服神更高的呼召,有更美的目標,而走出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卻在放棄大富大貴後,發現簡樸反而更悠然自在;在犧牲名利追逐後,體驗到幫助人是更有價值的人生。
對他們而言,順逆不再重要,得失無須計較,重要的是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計較的是神更美的旨意。這三位良醫的成就為我所稱羨,他們回應神呼召的態度,為我所欽佩,他們的榜樣,更是我日後仿傚之模範。
惟願在我功未成,名未就之前,能抱著一顆「為己無所求,為主無不捨」的心志,並懷著順逆無所謂,得失無所患的淡泊情懷,來安渡未來行醫的年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