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7, 2015

李世民书法

师承王羲之 一国之君李世民书法造诣深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父亲李渊建立了唐王朝,积极推行各项得力措施,使我国得到了空前的稳定和统一,国势逐渐强大和统一,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书法艺术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他不但提倡书法艺术活动,还亲自参与这项活动,以他的地位和在书法上的造诣,对初唐书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时代书凤的形成,李世民和他的臣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在当时书坛上处领导地位,他们左右着书法的发展, 一个以李世民为中心的书法流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他们的书学理论思想完全一致,集中反映了唐初时期的审美风尚,李世民在书法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书名为政名所掩,对后世远远不如欧、虞等人的影响大。本文试就他的书艺特点和书学思想进行粗浅地分析,以管窥当时书坛的审美风尚和初唐书风形成的深刻历史原因。
书法活动事迹
李世民极其喜爱书法艺术,积极参与和倡导书法活动,他说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可以说,他一生从没有停止过对书法的研究,经常与他的臣下进行讨论。虞世南一死,他就觉得无人可以论书,丞相魏征就给他推荐了“下笔猷劲,甚得王逸少体”的褚遂良。
李世民大力提倡书法艺术,置书学博士,以书取士;设弘文馆,专门培养书法人材。见之于史籍的主要事迹还有:
1、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帝首为真草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2、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玄武门,帝操笔做飞白书,众臣乘醉就帝手中竟取,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登御床,罪当死,请以付法。帝笑日:“昔闻婕妤好辞辇,今见常侍登御床,不之罪也。”
3、及修《晋书》,亲为王羲之传做赞。
4、太宗书各体皆工,而于右军书特留赏,心摹手追,也内帑金帛购人间遗墨,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轴。
唐太宗热衷于书法,“购求天下名迹,以充内府”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许多二王简札的唐摹本,还有不少的响拓本,与当时李世民专门冯承素、赵模等人摹书,有极大的关系,客观上对这些珍品的收集与保护,为后世提供了不少的资料。
至于《兰亭序》,就更是众所周知的公案,因他生平极爱此帖,最后以之殉葬。
由于他的大力提倡,初唐出现了象陆柬之那样效法《兰亭序》的杰作,但《文赋》的气质和神情也始终略逊一筹。 怀仁又集大王字为《圣教序》。从此,天下皆以王为法、 为宗。

书法艺术特色
初唐的书法极其漂亮,其面貌就象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清新、刚健、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展现出来。
李世民的书法也不例外,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神品列三人,张旭、颜真卿、李阳冰,李世民名列妙品之首,他说:“既即位,购求天下名书以充御府,锐精临写,特爱羲之,首与虞世南,褚遂良书法,二人皆贤者也,因其论书,可以及政矣。翰墨所挥,遒动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他的作品有《祠晋铭并序》,还有《温泉铭》及《淳化阁帖》中的一些简短信札。前两种是一种风格,因为都是书碑,与平时挥毫确有不同。《淳化阁帖》中的短札和虞世南的行书,形神俱似。
从书法的源流上讲,他师法虞世南,虞世南又是智永的学生,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李世民也算得上是王羲之的正传了。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行草书方面。
从东晋以来,几乎都是走二王的路子,南朝的智永是二王之后的行书大家,但他与王羲之相比,只有很小的变化(只是变了某些结体),虽然在引带上及连笔形态上有所增多,但整个的体势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并且他的行草书也只是些寸纸小字,可以说他只是继承了王羲之的书艺,而没有发扬光大,对王羲之的行草书进行体势变革的首先是李世民、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欧和虞都以楷书名世,因而,李世民的行书在书法史上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他的《晋祠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行书入碑例,这是历代公认的行书佳作,此碑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气象深阗。因为他极力地追求骨力,因此显得笔力特别的强。《温泉铭》唐拓孤本,从中可以看出褚遂良的深刻影响,体势与宋代米芾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骨力比米芾更强一些。
李世民对当时人的影响很大, (包括许多著名书家在内)。我们看欧阳询和褚遂良的早期作品,如《房彦谦碑》及《伊阁佛龛记》,存有很多的北碑气息,后来逐渐与南帖的秀润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初唐那种轻盈华美,风流敏丽,云雾轻笼的气质与风格,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追求。
李世民师法王羲之,而又有所变化。他追求骨力的同时又表现了秀美,这种相反的美的趣味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与褚、虞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终究是表现了—种暂新的面貌。
褚遂良传世的行书作品,如《枯树赋》,除去骨力弱于李世民外,比李世民的行书显得更为飘逸和跌宕。李世民在对古人和今人学习的过程中,能取其神遗其貌,形成与别人迥然不同的面貌,这正显示了李世民在书法上的革新成就。

书学理论思想
李世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书法作品,还有不少的书法论文传世,反映了他的审美思想和创作原则。总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追求平正、中和的中庸之美,提倡骨力、追求神气的审美理想,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中庸之美是我国封建社会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特点是带有政治、人伦道德的色彩。正如虞世南所说的,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李世民把这种追求也很明白地表达出来了。他说:“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心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这是书法创作中的中庸心理。“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这里不仅道出了笔墨、点画的中庸审美心理,还说明了书法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是能表现一种神气,是一种只可神会,而不可言传的情趣之美。
在唐之前,书法这种艺术活动,只是士大夫消遣的玩物而已,到了李唐王朝,李世民等人则将书法纳为政治的附属,将古代中国的儒化了的理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贯穿到了书法艺术中去。书家的那种端庄、严正的品格在书法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严谨守法度,端严庄重的唐代书风(特别初唐及中唐的楷书)整个尚法书风的倾向也与此有关。
唐朝的建立,南朝大部分门阀势力被镇压下去,改变了以往的取仕制度,使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具有了一种进取心。在思想上,对追求功名又有了热心,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魏晋时期人们那种内在心灵的哲学思辩为矫健的具有青春想象力的热情所替代。这种审美心理表现于书法小就是骨力的追求,李世民明确提出: “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 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在创作中, 追求骨力,形和势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他追求骨力的目的是要求表现出神气来。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合,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他还详尽地论述了心、气、神的关系, “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神是心表现出来的,而心为筋骨。那么所谓的“神”也就是“筋骨”“骨力”,他追求的骨力正是神气的具体体现。
六朝以来,不少书论家论述了创作主体的心态问题,“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要求绝对的精神专注, “心必静而已矣”,要求人静,排除杂念,然后神臻笔端,不能以力求也。
在《王羲之传论》中,李世民阐明了自己的审美批评观.“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批评的标准是所谓的“尽善尽美”。用这个标准去评价前代 的书家“献之虽有文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挟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萧子云书法“仅得成书,无丈夫气。”
在他的著述中,这种标准始终贯穿于创作与鉴赏中。
此外,还有一些技法方面的论述,大致与前代无二,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关于执笔的论述“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后世论执笔,多受其影响。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与一般的书家不同,因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定具有特殊的贡献。


唐朝书家李世民(图)


图片:晋祠铭
【明慧网2006年8月10日】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中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温泉铭》便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他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不惜重金搜购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纸。
李世民“以书师虞世南”(《宣和书谱》),常与虞世南论书,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唐太宗书法师承魏晋,《书小史》称其“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晋祠铭》为其书法杰作,当时各国使节都将精拓本带回去,广泛宣传。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去世的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00年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
《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碑行书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佑做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

唐太宗李世民 书法大观
收藏人:榜上有名
2010-07-04 | 阅:9175  转:146  
 |   来源
  |  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   书法大观
李世民(599-649)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高祖要渊次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太宗于日理万机之暇,酷好翰墨,尤爱王羲之之书,曾自撰《王羲之传》,并下诏内府金帛,征求羲之遗墨,于是物聚于所好,不数年间,各方进献,得正书五卷,草书五十八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甄别,又命韩道政、冯承素等精工摹拓,王字遂风行于天下。他每得二王帖,就叫诸王子临摹数百遍,对《兰亭序》更是着了魔似的朝夕揣摩,甚至携归昭陵……。“上有所好,下必甚矣焉”。唐太宋的崇王,虽有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由于他的喜好,使初唐书风无不纳入王羲之的翼下。加上他以书取仕,使书法广为普及,所以客观上,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太宗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史陵,据《金石录》谓:“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又经常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后钟意于羲之,朝夕临摹,尤笃爱右军《兰亭稧帖》,置之枕边,常于半夜直把烛临之,书遂大进。太宗善行、草及飞白,尤善临古,殆于逼真,《山谷题跋》谓:“太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亦是宝贵后不能不废学尔。”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等。

李世民《温泉铭》拓本 巴黎国立图书馆 伯4508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从记载上看,唐代《温泉铭》原拓不下几十部,尾题“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一行,证知确为唐初物。后来原拓失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第一十六窟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一十七窟),里头就有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其一为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残存五十行,另两件为欧阳询《化度寺碑》和柳公权《金刚经》,也是残本。可惜这三件东西现在都不在国内,《温泉铭》、《金刚经》及《化度寺》之前两页,早被伯希和劫往法国,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化度寺》的后十页被斯坦因先于伯希和劫往英国,今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帖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风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然而,出于帝王的威严,他对王献之却极为不恭,曾云:“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他讥讽小王之动机,后被宋米芾窥破,米芾《书史》中说得很清楚:“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唐太宗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了初唐的书坛,直至孙过庭《书谱》亦据此论。这一过错,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了宫庭色彩,而渐失光辉。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全本[1][2][3][4][5][6][7][8][9][10]俞复跋文[1][2][3][4][5]
【资料参考】国际敦煌项目IDP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碑行书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书先河。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

    《屏风帖》,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元延祐三年(1316)县令尹王昌移置县厅壁间。因碑已缺了右上角,故称折角碑。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余杭,大肆焚掠,县衙全毁,碑不知去向,仅存碑拓。当地政府几十年来曾多次许重金寻访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结果。而今余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于文渊亭。《戏鸿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宽夫跋语云:“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漕属,以重赂得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其叙述《屏风帖》由来甚详。不过当时所存《屏风帖》,也只是草书了,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此册《唐太宗草书屏风帖》拓本为周退密先生所藏,后有施蛰存先生长跋,解放后未见出版。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题署[1][2]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
释文:
西域通使敦煌献珠可复求市而得不则对曰对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为贵也
齐景公时 雨雪三日 公被狐裘坐于堂上谓晏婴曰 雨雪三日天不寒 何也 婴对曰古之贤君 饱知人饥 温知
人寒 晋武帝问侍中裴楷曰朕应天 顺民与海内更始天下风 声何得何失楷曰陛下受 命四海承风所以末以 比德于尧舜者为贾充
等诸人在耶方今宜引天下 贤人与之弘治道不宜示 以私 宋武孝帝时帝弟竟陵王 诞反事平后帝庙告舆
驾出宣阳门敕令从者文 武士庶并皆叫称万岁 时侍中蔡兴宗陪辇 不
叫帝顾谓兴宗曰卿何 独不叫兴宗正色答曰 陛下今日正应涕泣行诛岂
得军中皆称万岁 蜀刘备大破刘璋置酒大会 谓庞统曰日之 会可谓乐矣统对曰师
人之国而以为观欢非仁者之兵也 横心不逆持事多味言不 见尤动则贻悔无辨 荣辱莫知进退去矣
斯人虚惭雅对 或溺第十一 殷纣为长夜之饮失日不知甲 子使人问于箕子箕子谓其 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
曰天下危矣 一国失之而我独知之我其危矣*辞以醉 汉高帝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大臣固争 莫能得太傅叔孙通谏曰昔晋献公以丽姬故废太子
立奚齐晋国乱者数 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 定扶苏胡亥诈立自 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 之陛下必欲废嫡立少 臣愿先伏其诛帝曰罢 矣吾特戏
耳 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亦摇天下 震动奈何得以天下戏 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
入朝见邓通居帝傍 有怠慢礼嘉进曰陛下 爱幸群臣则富贵之 至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帝曰君勿言吾私之
汉武帝使太中大夫吾 丘寿王等举籍阿城以南 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
封 顷亩及其价直欲以为 上林菀属之南山又诏中 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
田欲以偿酃杜之民寿王 奏其事上悦称善 时东方朔在傍进曰臣闻 谦逊靖懿天表之应应 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
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 累曾台恐其不高戈 猎之处恐其不广如 天为变则三辅之
地尽 可以为菀何必盩厔酃 杜之乎奢侈越制天为之 变上林虽小臣犹以大也
汉元帝王皇后无宠太子 颇失帝意帝欲立定 陶王数王称其才艺音 乐侍中史丹进曰凡所渭
才敏而好学温故知新 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 丝竹鼓击之间是则 陈惠
李微高于进衡可 相国乎 汉元帝以京房言灾异 屡中每亲近之房营因
宴语问元帝曰幽厉 之居何以危所任何人 也帝曰君不明而任巧 佞房曰知其巧佞而 任之耶将以为贤耶
帝曰贤之房曰今何验知 其贤帝曰以时乱而君危 知房之齐桓公秦二世尝
闻此二君而非笑之矣然则 任竖刁及赵高政治曰乱 何不以幽厉卜之而不觉
寤乎帝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 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悟安得危亡觉寤安得兵亡房因免冠谢曰春秋记二百册以来
灾异并出人民饥疫盗 贼不禁视今为治耶 为乱耶所任者谁与帝 知房意在不显曰 幸其 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 矣臣恐后之视今然由今之视前也 齐桓公视管仲疾因问孰可 为代管仲曰知臣莫若君 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其 予以适君此非人情不可任
比临国 前代君臣语录屏风并第六 默然 魏文帝好射雉 侍中辛佐治尝从帝曰乐哉佐治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
甚苦帝默然 魏文帝问侍臣曰猎之为 乐何如八音侍中刘晔曰 猎之为乐何如射胜于
乐侍中鲍勋亢辞曰夫 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 隆治致化万邦感人
故曰移风易俗莫善 于乐岂如犹暴华盖 于原野伤生育之至
理栉风沐雨不时隙哉 昔鲁侯观鱼春秋讥之 虽陛下以为务愚不愿 也今刘晔佞谀不忠阿
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 据取美于专台晔之谓 也请有司议罪
以清皇 朝帝怒作色出勋为 左中郎将 魏明帝丧末娸女追溢
平原懿公主帝欲亲 送葬少府杨阜谏曰 文皇帝言皇后崩陛下 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
备不虞也何至孩抱 赤子可自临哉帝 不听 识劣难持情偏易惑 溺此耽爱忘彼刚克 欲为性斧恩乃义
贼居上不思何 先之仪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 惰阻法度之威以
尽督于下 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 上下交争以相篡弑皆由此
也夫戎则不然上合淳德以遇 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 一国之政由如一身治不
知所 以治以真圣人之治也 齐景公饮酒乐谓晏婴曰 请子去礼婴对曰今齐
国小童皆胜婴与君也所 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君 无礼不可以使下 臣无礼不可以事上公乃正席
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国城流 涕曰美战国如何去此 而死乎晏婴笑公顾曰寡
人悲而子笑何也婴对曰若 使贤者常守此国公何以得 立耶政应被蓑笠在
乎畎亩之中何暇哀死乎 宋昭公出亡欲去曰吾知所以 亡矣吾
朝臣千人每举 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吾 被服立朝无不曰君丽
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也 楚灵王登章华之台以 作乐顾谓伍举曰美夫乐 哉举对曰臣
闻国君 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不 闻以土木崇高雕镂以为美 金石瓠竹之音以为乐且先
君庄王为台高不过望国 之气大不过容俎豆民不 废时宫不易朝是以能除 乱克敌令君为此台也国
民罢焉财用尽焉百官烦 焉以此为美楚其殆矣 汉文帝尝至霸陵使慎夫人
后略…… 
 



   陆柬之 五言兰亭诗   李世民书
,行书,28行,行44字。藏山西太原晋祠。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莅此祠,为报神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铭为行书,以行书写碑,过去很少见到。此碑书法遒劲,风神洒落,颇有韵致。是李世民的代表作之一


唐太宗最得意的事

2013-11-12 14:13
唐太宗最得意的《温泉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史上最享盛名的帝王,也是享誉文坛的大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仰慕王羲去之的楷、行、草诸体到了若癫若狂的程度,竟设计从王氏后人手里“诓”得《兰亭序》真迹,存入北面深处。李世民在书法上,先后师承褚遂良、欧阳询。他的《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美学经典。李世民《温泉铭》行书与用笔灵动、雄厚浑成的《晋祠铭》(贞观二十一年即647年立于太原晋祠)共为天下珍宝。近代书家沈尹默在《二王书法管窥》里称:“李世民写得最得意的《温泉铭》,分明是受了子敬(王献之)的影响。”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温泉铭》,见《昭和法帖大系》卷六。《温泉铭》碑,早已不知去向。有一种说法,称该碑唐代已佚失。文明书局、有正书局有影印本行世。后人习惯称唐太宗骊山《温泉铭》,其实“铭”前头是有序文的:“云[缺],可以蠲[缺三字];金浆玉液,可以怡神驻寿。然而,攀霞[缺]雾,仰其术者难[缺];策凤駈丘,访其踪者罕继。是以秦皇锐思,不免兹山之尘;汉帝穷神,终郁茂陵之草。故知仙道纡阔,孰长龄之可希!未若兹泉,近怡情性者矣!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于是,面山开宇,从旧裁基。泉涌殿而萦池,砌还流而起岸。岩虹曜彩,曲曲垂梁;岫月澄轮,仾仾入牗。朔调风以荡志,鉴灵泉而肃心。贵乎炎气铄时,长波不足其热;霜风击岁,叠浪不稍其寒。不以古今变质,不以寒暑易操。无霄无旦,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将天地而齐固。永济民之沉[疹或疚?],长决施于无穷。故勒[芳]碑,乃为铭曰:岩岩秀岳,横基渭滨。滔滔流水,吐秀标神。古之不旧,今之不新。蠲疴荡瘵,疗俗医民。铄冻霜夕,飞火雪晨。林寒尚翠,谷暖先春。年序屡易,喧凉几积。其妙难穷,其神靡觌。落花缬岸,轻苔网石。霞泛朝红,烟腾暮碧。疏檐岭际,杭殿岩阴。柱穿流腹,砌裂泉心。日莹文浅,风幽响深。荡兹瑕秽,濯此虚衿。伟哉灵穴,凝温镜彻。人世有终,芳流无竭。”据史载《温泉铭》清光绪二十一年(1900年),王国维从甘肃省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石室发现《温泉铭》碑的唐拓孤本。旋为法国文化间谍伯希易去,今藏法国巴黎图书馆。存行书48行。该拓本末有墨书永徽四年(653年)题记一行,可证为唐太宗驾崩五年后所拓,乃迄今存世的最古拓本。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到“汤泉宫”游幸沐浴,御制《温泉铭》抒发情怀。他对秦皇、汉武迷信神仙,寻找不死之药,持严厉批评态度。这由序文“秦皇锐思,不免兹山之尘;汉帝穷神,终郁茂陵之草”两句,便可以看出究竟。说他们神仙鬼怪闹腾,到头来一个化作“丽山”之尘土,一个肥了茂陵之野草。反不如到骊山温泉洗澡疗疴,可以“怡神驻寿”。他下令“面山开宇,从旧裁基”。“疏檐岭际,杭殿岩阴。柱穿流腹,砌裂泉心”。重修“汤泉宫”,表面上为着“蠲疴荡瘵,疗俗医民”。这种戒备森严的帝王行宫别馆,“疗俗医民”恐难实施。这篇赋,仍继承了北魏元苌《振兴温泉之颂》的体例,行文如流水,气魄豁达不羁,认为“人世有终,芳流无竭”。尊重客观规律,对人生看得很开。李世民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已难寻觅,草书法帖《屏风帖》,真迹久佚。行书《晋祠铭》原刻石质粗劣,历时既久,惨遭庸工剜洗,“故其铓铩所存者无几”。如今尚有明时拓本行世。又清乾隆三七年(1772年)杨堉重刻本现存晋祠。正书碑刻《少林寺柏谷坞庄碑》开元七年(723年)立于河南登封少林寺。骊山为世界名胜奥区,华清宫温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唐太宗的《温泉铭》岂可或缺?当代何不重刻而树之以镇宝山!《温泉铭》何不影印再版,以利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承!
评论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