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的書法特點
歐陽詢相貌雖很醜陋,但聰悟絕倫,讀書能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 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及北齊三公郎中劉珉,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自成面目,人稱 “歐體”,為一時之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法家。人們得其尺牘文字,咸以為楷範,故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 “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 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後世所傳“ 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 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此法雖然摻人了後人所作的若於解釋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歐陽詢的:他的研究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 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溫彥博碑》等。行書墨蹟有《張翰》、《卜商》、《夢奠》等貼。編有《藝文類聚》一百卷。《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貞觀六年( 632 )。楷書24行,行49字。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碑在陝西麟游。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趙崡《石墨鐫華》稱此碑為 “正書第一”。《卜商帖》,無款,傳為歐陽詢書。紙本,縱 25.6厘米,橫16.6厘米。行書6行,共53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本是作為《史事帖》而流傳的,後來《史事帖》分離流散,此即為其中之一。書法挺拔俊麗,結體嚴密方勁,確為歐陽詢書法之上乘。
【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 “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劃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 “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楷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 “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 ”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 “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劃仍是隸筆。 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 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 ”,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 “ 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 -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臥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 631年)立。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 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 “八訣”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歐書碑刻】 1.《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 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2.《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 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4.《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相關碑帖】化度寺塔銘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黃帝陰符經(現藏於徐州市博物館)薦福寺碑(已佚)張翰思鱸帖夢奠帖卜商帖正草千字文行書千字文【相關故事】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譯文: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書法理論】 1傳授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2八訣[點如高峰之墜石。 ] [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橫若千里之陣雲。 ][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 [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過筆。 ]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 分間佈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 3用筆論 有翰林善書大夫言於寮故無名公子曰: “自書契之興,篆隸滋起,百家千體,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 而已。然去之數百年之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 ?”公子從容斂衽而言曰: “僕庸疏愚昧,禀命輕微,無祿代耕,留心筆硯。至如天挺、功力,誠加大夫之說。用筆之趣,請聞其說。 ”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難能也,子欲聞乎 ?”公子曰:“予自少及長,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蹟,未嘗不循環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仿,至於皓首而無退倦也。 “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閒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公子曰:“ 幸甚:幸甚:仰承馀論,善無所加。然僕見聞異於是,輒以聞見便耽玩之。奉對大賢座,未敢抄說。 ”大夫曰:“與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異同,焉得不敘 ?”公子曰:“向之造次,濫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 ”大夫曰:“妙善異述,達者共傳,請不秘之,粗陳梗概。 ”公子安退位逡巡,緩頰而言曰:“ 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口吻而口口,麗則綺靡而消遒。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遊。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紙棱,撇娘密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譬河漢之出眾星,崑岡之出珍寶,既錯落而燦爛,复逯連而掃撩。方圓上下而相副,繹絡盤桓而圍繞。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 ” 大夫應聲而起,行吟而歎曰:夫遊畎澮者,詎測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寧知泰山之峻。今屬公子吐論,通幽洞微,過鐘、張之門,入羲、獻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蓋棺乃止。 ”公子謝曰:“ 鄙說疏淺,未足可珍,忽枉話言,不勝慚懼。” 4結字三十六法 後人根據歐陽詢的結字特點總結了三十六種結字的法則,稱為歐陽結字三十六法。排疊: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如 “壽”、“藁”、“畫”、“竇”、“筆”、“麗”、 “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類,《八訣》所謂“分間佈白 ",又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唱法》所謂“堆垛”亦是也。避就: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又如 “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當相同;“府”字一筆向下,一筆向左; “逢”字下“辶”拔出,則上必作點,亦避重疊而就簡徑也。頂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 “曡” 、“壘”、“藥”、“鸞”、“驚”、“鷺”、“鬐”、“聲”、“醫” 之類,《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穿插: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 ,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 “井"、“曲"、“冊"、“兼"、“禹"、“禹"、“爽"、“爾 "、“襄"、“甬"、“耳"、“婁"、“由"、“垂"、“車"、 “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相向如 “非"、“ 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 之類是也。偏側: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偏向右者,如 “心"、“戈"、“衣"、“幾"之類;向左者,如 “夕"、“朋"、“乃"、“勿"、“少"、“厷"之類;正如偏者,如 “亥"、“女"、“丈"、“父"、“互"、“不"之類。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訣》又謂勿令偏側,亦是也。挑 ¤:字之形勢,有須挑¤者,如“戈"、“ 弋"、“武"、“九"、“氣"之類;又如“獻"、“勵"、“散" 、“斷"之字,左邊既多,須得右邊¤之,如“省" 、“炙"之類,上偏者須得下¤之,使相稱為善。相讓: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 ,方為盡善。如“馬"旁、“糹"旁、“鳥"旁諸字,須左邊平直,然後右邊可作字,否則妨礙不便。如 “羉[上無四 ]"字,以中央“言"字上畫短,讓兩“糹"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讓兩 “辛”出;如“鷗”、“鶠”、“馳"字,兩旁俱上狹下闊,亦當相讓;如 “嗚"、“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 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礙,然後為佳,此類嚴也。補空:如 “我”、“哉"字,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成 "、“戟”、諸“戈',字同。如“襲”、“闢',、“餐',、“ 贛',之類,欲其四滿方正也,如《醴泉銘》“建"字是也。覆蓋:如 “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上長下短。貼零:如 “令"、“今"、“冬"、“寒"之類是也。粘合:字之本相離開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顧揖乃佳,如諸偏旁字 “臥 ”、“鑑”、“非”、“門”之類是也。捷速:如“鳳" 、“風”之類,兩邊速宜圓¤,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是也。滿不要虛:如 “園"、“圃”、“圖"、“國”、“回"、“包 "、“南”、“隔”、“目”、“四"、“勾”之類是也。意連: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 “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 之類是也。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頭、“穴"、 “宀”、“榮字頭”頭,“奢”、“金"、“食"、“夅”、“巷” 、“泰”之類是也。垂曳:垂如“都”、“鄉”、“卿”、“卯”、 “夅"之類,曳如“水"、“支”、“欠"、“皮"、“更”、“辶 ”、“走"、“民”、“也"之類是也。借換:如《醴泉銘》“秘” 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黃庭經》“¤” 字,“¤”字,亦借換也。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或作 “小",亦借換也。又如“蘇”之為“蘓”、“秋”之為“秌",“ 鵝”之為“¤[上我下鳥]”,為“¤[左鳥右我]”之類,為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增減: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劃少而增添,如 “新"之為“¤”、“建”之為 “¤”,是也。或因筆劃多而減省,如“曹"之為“¤”、“美”之為 “¤"。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應副: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如 “龍” 、“詩"、“讐”、“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撐拄: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 ,然後勁可觀。如“可"、“下”、“永 "、“亨"、“亭"、“寧"、“丁”、“手"、“司"、“卉', 、“草"、“矛”、 “巾”、“千”、“予”、“於”、“弓”之類是也。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為多,如 “鄒”、 “謝”、“鋤”、“儲”之類,與三體成字者,若“讐”、“斑”之類,尤欲相朝揖,《八訣》所謂迎相顧揖是也。救應:凡作字 ,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附離: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離,如 “形”、“影”、“飛"、“起”、“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
【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