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的書法特點
歐陽詢相貌雖很醜陋,但聰悟絕倫,讀書能數行俱下,博覽經史, 尤精三史。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及北齊三公郎中劉珉,後漸變其體, 筆力險勁,自成面目,人稱“歐體”,為一時之絕,與虞世南、 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法家。人們得其尺牘文字, 咸以為楷範,故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張懷瓘《書斷》 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 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後世所傳 “歐陽結體三十六法”, 就是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 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 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 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 此法雖然摻人了後人所作的若於解釋或思考, 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歐陽詢的: 他的研究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 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 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 、《溫彥博碑》等。行書墨蹟有《張翰》、《卜商》、《夢奠》 等貼。編有《藝文類聚》一百卷。《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 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貞觀六年(63 2)。楷書24行,行49字。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 。碑在陝西麟游。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 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趙崡《石墨鐫華》 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卜商帖》,無款,傳為歐陽詢書。紙本, 縱25.6厘米,橫16.6厘米。行書6行,共53字。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本是作為《史事帖》而流傳的,後來《 史事帖》分離流散,此即為其中之一。書法挺拔俊麗, 結體嚴密方勁,確為歐陽詢書法之上乘。
【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 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 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劃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 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 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 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鬥之象, 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 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 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 傷於清雅之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楷書為最。究其用筆, 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 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 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其中豎彎鉤等筆劃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 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 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 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 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 “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 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 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 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 精益求精。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 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 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 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 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 歐陽詢坐臥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 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 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 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 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訣”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 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 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 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歐書碑刻】1.《 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 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 不取姿嵋之態。2.《虞恭公碑》全稱《 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 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 )立碑。3.《皇甫誕碑》全稱《 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 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4. 《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相關碑帖】 化度寺塔銘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黃帝陰符經( 現藏於徐州市博物館)薦福寺碑(已佚) 張翰思鱸帖夢奠帖卜商帖正草千字文行書千字文【相關故事】 歐陽 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 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譯文: 唐代 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 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 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 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書法理論】1傳授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 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 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 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 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2八訣[點 如高峰之墜石。] [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橫若千里之陣雲 。][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 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 三過筆。]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 ,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間佈白,勿令偏側。 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 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 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 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 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3用筆論 有翰林善 書大夫言於寮故無名公子曰:“自書契之興,篆隸滋起,百家千體, 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 惟右軍王逸少一人 而已。然去之數百年之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 功力尚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公子從容斂衽而言曰 :“僕庸疏愚昧,禀命輕微,無祿代耕,留心筆硯。至如天挺、 功力,誠加大夫之說。用筆之趣,請聞其說。”大夫欣然而笑曰:“ 此難能也,子欲聞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長,凝情翰墨, 每覽異體奇蹟,未嘗不循環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仿, 至於皓首而無退倦也。“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掣, 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閒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 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公子曰: “幸甚:幸甚:仰承馀論,善無所加。然僕見聞異於是, 輒以聞見便耽玩之。奉對大賢座,未敢抄說。”大夫曰:“與子同寮 ,索居日久,既有異同,焉得不敘?”公子曰:“向之造次, 濫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異述, 達者共傳,請不秘之,粗陳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緩頰而言曰: “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 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口吻而口口, 麗則綺靡而消遒。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 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 宛轉兮似獸伏龍遊。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 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 唯截紙棱,撇娘密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 譬河漢之出眾星,崑岡之出珍寶,既錯落而燦爛,复逯連而掃撩。 方圓上下而相副,繹絡盤桓而圍繞。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 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 大夫應聲而起, 行吟而歎曰:夫遊畎澮者,詎測溟海之深;升培塿者, 寧知泰山之峻。今屬公子吐論,通幽洞微,過鐘、張之門,入羲、 獻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蓋棺乃止。”公子謝曰: “鄙說疏淺,未足可珍,忽枉話言,不勝慚懼。” 4結字三十六法 後人根據歐陽詢的結字特點總結了三十六種結字的法則, 稱為歐陽結字三十六法。排疊: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 不可或闊或狹如“壽”、“藁”、“畫”、“竇”、“筆”、“麗” 、“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類,《八訣》所謂“ 分間佈白",又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唱法》所謂“堆垛”亦 是也。避就: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 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當相同;“府”字一筆向下, 一筆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則上必作點,亦避重疊而就簡徑 也。頂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曡 ”、“壘”、“藥”、“鸞”、“驚”、“鷺”、“鬐”、“聲”、“醫 ”之類,《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穿插: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 、“井"、“曲"、“冊"、“兼"、“禹"、“禹"、“爽"、“ 爾"、“襄"、“甬"、“耳"、“婁"、“由"、“垂"、“車" 、“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向 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相向如“非"、 “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 "之類是也。偏側: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 結體。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類; 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類 ;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 之類。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訣》 又謂勿令偏側,亦是也。挑¤:字之形勢,有須挑¤者,如“戈"、 “弋"、“武"、“九"、“氣"之類;又如“獻"、“勵"、“散 "、“斷"之字,左邊既多,須得右邊¤之,如“省" 、“炙"之類,上偏者須得下¤之,使相稱為善。相讓:字之左右, 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如“馬"旁、“糹"旁、“鳥" 旁諸字,須左邊平直,然後右邊可作字,否則妨礙不便。如“羉[上 無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畫短,讓兩“糹"出;如“辦"字, 其中近下,讓兩“辛”出;如“鷗”、“鶠”、“馳"字,兩旁俱上 狹下闊,亦當相讓;如“嗚"、“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 “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礙,然後為佳,此 類嚴也。補空:如“我”、“哉"字,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 成"、“戟”、諸“戈',字同。如“襲”、“闢',、“餐',、 “贛',之類,欲其四滿方正也,如《醴泉銘》“建"字是也。 覆蓋:如“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 上長下短。貼零: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 粘合:字之本相離開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顧揖乃佳,如諸偏旁字“ 臥”、“鑑”、“非”、“門”之類是也。捷速:如“鳳" 、“風”之類,兩邊速宜圓¤,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 是也。滿不要虛:如“園"、“圃”、“圖"、“國”、“回"、“ 包"、“南”、“隔”、“目”、“四"、“勾”之類是也。意連: 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 "之類是也。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頭、“穴" 、“宀”、“榮字頭”頭,“奢”、“金"、“食"、“夅”、“巷 ”、“泰”之類是也。垂曳:垂如“都”、“鄉”、“卿”、“卯” 、“夅"之類,曳如“水"、“支”、“欠"、“皮"、“更”、“ 辶”、“走"、“民”、“也"之類是也。借換:如《醴泉銘》“秘 ”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黃庭經》“¤ ”字,“¤”字,亦借換也。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 或作“小",亦借換也。又如“蘇”之為“蘓”、“秋”之為“秌" ,“鵝”之為“¤[上我下鳥]”,為“¤[左鳥右我]”之類, 為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增減: 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劃少而增添,如“新"之為“¤”、“建”之 為“¤”,是也。或因筆劃多而減省,如“曹"之為“¤”、“美” 之為“¤"。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應副: 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如“龍 ”、“詩"、“讐”、“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 撐拄: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然後勁可觀。如“可"、“下”、“ 永"、“亨"、“亭"、“寧"、“丁”、“手"、“司"、“卉' ,、“草"、“矛”、 “巾”、“千”、“予”、“於”、“弓”之類是也。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為多,如“鄒”、 “謝”、“鋤”、“儲”之類,與三體成字者,若“讐”、“斑”之 類,尤欲相朝揖,《八訣》所謂迎相顧揖是也。救應:凡作字,一筆 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書法》 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附離: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 不可相離,如“形”、“影”、“飛"、“起”、“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
【書法造詣】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