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04, 2022

金刚经 研究述评-----作者: 杜正乾-

杜正乾:《金刚经》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21-11-02 20:55:29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金刚”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佛教以此来比喻佛法,喻其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梵语音译,意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亦为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金刚经》自传译到中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佛教经典,达到了几乎人人持诵,家家传习,不唯佛教奉为圭臬,即外道异宗,亦复尊重的程度。《金刚经》历来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髓。    《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历代高僧大德对其研究、注疏的成果层出不穷。粗略言之,梁代昭明太子曾对金刚经科以三十二分,晋傅大士居士、宝志和尚撰有《金刚经赞》。唐禅宗六祖惠能撰有《金刚经口诀义》一卷、《金刚经大义诀》二卷,大白和尚《金刚经诀》一卷,卢求《金刚经报应记》三卷、《金刚经口诀》一卷,郑覃等撰《唐六译金刚经赞》一卷,僧应之有《四注金刚经》一卷。明清时期,明太祖有《集注金刚经》一卷,并且明成祖作序。宗泐《金刚经注》一卷,洪恩《金刚经解义》一卷,王日休有《金刚经解》四十二卷,何湛之《金刚经偈论疏注》二卷,张有誉《金刚经义趣广演》三卷等,形成五十三家注《金刚经》的盛大局面。    近年来,《金刚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20余部。现分以下几方面,对已有的论著成果予以概述:    一、关于《金刚经》的宗教哲学思想    《金刚经》所反映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历来是对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金刚经》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金刚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从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金刚经》之所以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因为其般若思想关涉的达成佛教的认识论问题。赵建军先后著文对《金刚经》“妙行无住”、“正信希有”、“法会因由”之义理进行了阐释。认为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对这部佛经国内学术界还重视不够。如有的学者提出此经为晚出佛经中的精品,因此不必过于推重。而事实上《金刚经》的思想最为朴素并体现大乘般若的思想特点。“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并对其中第四分“正信希有”分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之中包含着大乘般若学的核心原理、佛学证悟的途径、方式及释迦牟尼对佛教未来行世的预测等内容,认真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准确把握《金刚经》和佛教义理具有重要意义。慧昭法师著文认为《金刚经》对禅宗六祖慧能及其禅宗经典《坛经》、对荷泽神会以及南岳怀让系、青原行思系,乃至于近代禅门临济派下星云大师均产生了深刻影响,《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使“星云大师不但继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而且承袭着慧能大师以来南宗禅的最上乘法,更是真正将《金刚经》的重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践于人世间。”对星云大师弘法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一次从佛教义理上探讨了其根源。冯殿忠认为《金刚经》可以说是阐述佛教世界观的根本著作,《金刚经》所阐述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而且可以说是“最精妙的唯心主义”,作者对这一“最精妙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艾畦认为《金刚经》是一部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时的最早的大乘经典之一,它基本包括了可直接溯源至释迦牟尼的有价值的大乘思想,并阐释、发挥了释迦牟尼的不少其它重要思想。在佛教经典中属于相当好的一部。但也有对释迦牟尼思想的偏离和不足之处,主张要全面分析,不可盲目信从。此外,田光烈对吕先生提出的法趣义、三假义、无住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二、关于《金刚经》的美学思想    关于《金刚经》所蕴涵的美学思想,赵建军认为《金刚经》作为在我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美学命题,如“美是虚幻的感知”、“美无表象”、“美感即了悟”、“美,即非美,是名美”等等。剖开这些命题的宗教神秘主义外壳,我们不仅可在其中发现与儒、道并行的东方美学的另一侧面,而且可在其中找到至今仍值得批判继承的东西。《金刚经》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刚经》中的某些美学观点与儒道的合流。儒家的重视德性、内在人格的修养,道家的崇慕虚静、净心养性,都与《金刚经》的修炼智慧、超度无极能找到聚合点。另外,《金刚经》中的美学思想也是独特的。尽管人们多从宗教角度研究它,但它所倡导的关于美在虚幻,美无表象,以及了悟心性的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特点,而且还在挖掘美的奥秘方面有不失深刻之处。    三、关于《金刚经》的艺术影响    在美术史论方面:刘道广认为《金刚经》的义理思想对我国南朝刘宋时代的画论家宗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宗炳本人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曾追随庐山僧团领袖、般若学大师慧远。在佛学理论上著有《明佛论》,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从佛学受惠很多。受金刚般若学说的“见诸相非相”思辨主旨的推动,他写下了《画山水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的先河。宗炳之所以能对山水的观览、山水画的创作、鉴赏作出系统的认知,从“理人”、“行人”达到“畅神”的领悟,他认为主要是受惠于佛学的修养,这也是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地方。    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任总编、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刀述仁、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王志远、中国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何首巫任主编的《金刚经千禧百家书画典藏》面世。该书木质书封,镀金版上镌刻有赵朴老题写的书名,封面上刻有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写的经文。该书其内容包括主编及数位高僧大德之题辞,以及唐代《金刚经》扉页的说法图、著名书法家任步武先生用小楷书录的金刚经全文、当代中国100位书法名家书录之精品、100位国画名家配画之佳作。    江杰来介绍了生产丝织古籍作品《金刚经》的工艺设计及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织机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丝织《金刚经》融丝织、佛教及书画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该作品的独特设计,填补了国内外纺织产品的一项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关于《金刚经》的语言学    《金刚经》流传极广,又为禅宗藉以弘扬之显典,故历代注释者不下百余家。敦煌千佛洞藏经室所藏多部《金刚经》抄写注本,其中以《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最具价值,其写本共有11份之多。但是又与诸多《金刚经》经本及注本,殊多歧异。褚良才对这些版本予以相参互校并训释解诂。艾畦对《金刚经》进行了释词。在解释“四相”时,作者认为,在众多解释中,以南宋进士王日休的解释最为明白、贴切。他在注释第三十一分中“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时说:“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宾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他是解释“四见”,但有此见识必有其表现,见识加上表现就是“相”,所以他的这种解释也可适用于“四相”,在解释四句偈时,认为只有将“四句偈等”这四个字连起来,理解为“四句偈的复数”,即是指本经文中的所有四句偈,这样才行文顺畅、意思圆满。本经中出现了十四次的“四句偈等”四字,从而认为四句偈指的是本经文中所有的三首四句偈,即: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并认为“法”字应有四种含义,“如来”、“菩萨”、“福德”均有两种含义。在《金刚经》研究中,即非是名这一特殊句型学者们颇为关注,有人将《金刚经》的这一说法格式作为佛教般若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般若学的三句话”。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等称此论证格式为“即非”论理学,并给以极高评价,认为远非其它论理辩证者可比。在佛教界,有人将此称为斩绝一切相的“金刚宝剑”。李利安认为“即非一是名”三句话可以简单概括为“现象,非本体,只是假名”。称“即非一是名”为双遣否定法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这一方法的特点。这种双遣否定法是佛教内部出现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的出现,迎来了佛教变革的新时代,成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空宗建立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方法。    五、关于《金刚经》的思想文化价值    《金刚经》不仅在古代佛教经典中地位重要,在现今社会,其思想文化仍有可以借鉴的方面。吴言生认为《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金刚经》的无住生心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人们面对着惊涛拍岸的物质大潮,必须立定脚跟,以金刚般若的破相精神,将该悬搁的坚决悬搁,将该否定的坚决否定,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无住生心,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光明澄澈的高度之境。杨明通过对金刚经的翻译情况、对禅宗六祖慧能的深刻影响的分析以及其对僧俗两界的广泛重视,认为其对世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木刻本;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扉页的佛教绘画;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经文之一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此外,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所书写的《金刚经》手迹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与《金刚经》相关的文学作品仍流传至今”。并对其现代意义也进行了发掘,认为“今天,现代人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精神需求日益突显的情势下,普遍追寻人格的完善,希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利益民众社会,在实现外在价值的同时达成心智平和的内在状态。《金刚经》中“性空幻有”的般若智慧和“扫相破执”的修行实践对现代人生还是颇有启迪意义的。”济群法师认为《金刚经》是佛经中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的家喻户晓的经典,《金刚经》对六祖慧能、禅宗经典《坛经》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为《金刚经》首要解决的是人心问题,只有降伏其心,“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表现为增长福德、消除业障、开发智慧、通达实相、消除烦恼以及成就无上道等。\r    此外,在敦煌学研究中,学者们对敦煌出土的《金刚经》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如敦煌出土的《金刚经》达数千号,有的经文上还有题记。过去对此类经典的整理不多,一些题记也未引起重视。方广铝对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进行了梳理,并对现藏国内外的敦煌《金刚经》及其注疏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介绍,对一些题记也做了移录,有的经文还做了版本考证,并指出它们对研究佛教写经、义理探寻、敦煌历史、佛众结社、雕版印刷、官吏宫廷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学者们还对敦煌《金刚经》变文的研究,《金刚经》变相的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学界对《金刚经》的研究,在其义理思想、文化价值、现代意义、艺术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进展。但是仍有一些尚待加强研究的领域。如对 一同来考证《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否是伪经伪论! (2008-08-08 00:58:18) 一同来考证《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否是伪经、伪论! 昨日,2008年8月7日,上网冲浪,忽见有博友在博客中刊贴《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开始以为是对《金刚经》的论,甚喜。随即上网搜索是否有好的法本,见有网友对此提出有伪经之疑,初看有理;回看《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的内容,发现疑点不少。 想到如果《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确系伪经,而不明究竟的同好,或研习或流布传播,其罪不小!伪经灭佛种姓,其祸亦大!所以倡导诸同好同修一同来考证此《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否是伪经、伪论? 以下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1、据我所知,佛藏只有三类,经、律、论,经是佛祖亲口宣说,后来集结成文,一般有如是我闻等格式,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是后来修学有成就的大德,对经文的解说,谈论自己对经文的理解,以供同好同修及后学更好的理解佛经,如法藏法师的《华严金狮子章》。据此看《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分析文题应该属于论。看内容却有如是我闻句,按理应属经,就此可见题不对文,标题与内容是对不上的,此是一。第二,如果是论,那么应该是对《佛说大乘金刚经》的论,查《佛说大乘金刚经》,却无此经。网上有的只恐怕是些误传的同一名称的文字。 2、看经文,起首有“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句,一般经文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可“灵鹫山”“清净台”一说实不曾见,“王舍城耆阇崛山”倒是通常的说法,耆阇崛山即是灵鹫山。 3、只知有初发心菩萨,还不知有“初发心比丘”一说。 其他内容、用语、文句也多有疑点,先说以上三点。 另外劝请,某些同好同修对此所谓的《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在未明是否是伪经、伪论之前,切不要流布传播,否则获罪无量! 同时劝请某些学人,学者,或文人切不要随意编造经论,无知愚痴还只是祸害自己,如果惑弄了他人,罪如恒沙! 鉴于还有很多学人对此伪经伪论有存疑,及似有邪见者作幕后推手,在互联网上四处注册,刻意粘贴、引用宣传推广此伪经伪论,为正视听,故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请参看愚下的:再问《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否是伪经伪论?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0229c0100o2bz.html 为什么称其也是伪论呢? 本来在经论中,是要有相当修为的成就者,才可能写论,如菩萨、或历代祖师大德,等过来人,他们自己有很深的修行体会,对经文有很好的深刻领会与理解,针对经文而写论,以使后来的学者,更能通俗易懂的理解佛经、佛法。 退一步讲,现在情形已经与过去很不同了,神圣、尊崇、严谨等心态的衰退,很多人也写起了论,也不管修为如何了,这个论,有些象论文,对一部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论述。时事社会风气使然,先不说“论”的水平与程度,或好或差如何,就写“论”这一行为,本来也还可理解。 但此《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一文,论呢,也不好好的论,也不敢正大当明的论,而是假托文殊师利问,释迦答说,伪嵌入佛经的形式,又东摘西抄,仿宗门话语,甚至妄取道家阴阳用字。 幕后推手也不惜经常将此“论”混迹于诸正典佛经中,以求助印、流通,遗祸教界信众。若是个堂堂正正的“论”,此种作为,也不得不令人生疑呢。 所以称其为——伪论。 学人当自警觉! 金剛經的真面目, 你讀對版本了嗎? 八種譯本的比較 以派系思想為主 作者:釋定泉 從《金剛經》譯本的71項差異中, 發現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時, 讓經文有龐大的改動! 這將令古譯的研究價值再次受到關注, 更可能令現代佛學文本對比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衝擊。 內容簡介 古來皆知金剛經各譯本有所不同,其差異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是翻譯者?還是源於底本? 若源於底本,所牽涉的內容是什麼?是否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 若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是否表示各譯都有各自所要發揚的義理?當中用詞可否互相取代? 若義理不同,用詞又不可互相取代,那麼,純粹文本對比的研究方法,便可能對問題提供不正確的結論了。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改進? 在《金剛經》的近代二英譯本和古代六漢譯本中, 差異較大的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廣受質疑與批判。 本書採現代文本對比的佛學研究方法,對八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義理對比,從71項差異中,發現《金剛經》不同的譯本,暗藏著源於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導致經文出現龐大改動。現代學者作為對比之用的梵本,極可能是古代已被改動過的《金剛經》新型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定泉 俗姓吳,1968年出生於中國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商業管理系學士、台灣淨覺僧伽大學大乘佛教研究所碩士。 1996年開始學佛,2012年於上暢下懷長老座下剃度出家。2014年受具足戒,泰國華宗大尊長上仁下得長老為授戒和尚。 曾在香港《雷音》、《香港佛教》和台灣《淨覺》等月刊撰文。又獲 上暢下懷長老選用其偈語作為香港圓明寺山門對聯和五觀堂對聯。2016年以《金剛經八譯的文本比較》一文通過碩士論文答辯,並獲A等成績。後得 上淨下心長老推薦繼續往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進修博士課程。 法師早期以般若、空宗理論作為禪修的操作 方便;後以禪宗無心和不動心作為看心要領;出家後有因緣修學天台止觀,同時又修學帕奧系統的禪法,後於泰國修讀博士課程時學習馬哈希系統的禪法。 法師以「度眾而無相,無相而度眾」作為自修與推廣佛法的大綱,並認為種種佛法皆有其用途,究極與否取決於眾生的根器。而佛教的發展,法師認為是一種「流行論」,而非「進化論」,故一切佛法皆根源於2500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世尊,只不過流行的程度有所參差而已。 產品目錄 第壹章 緖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四節 論文架構 第貳章 七十一項文本差異(前) 第参章 七十一項文本差異(後) 小結 第肆章 重要思想的演進 第一節 大乘正宗的開教 一、須菩提前後二問 二、發菩提心與行菩薩乘 三、住、修行、降心 四、世尊的回答 五、無四相 第二節 前半菩薩應無「所」住的開示 一、無住布施 二、無為法 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四、是名般若波羅蜜的存廢 第三節 後半菩提心無「我」相的悟入 一、諸法如與真如 二、心與心流注 三、善法與無上菩提 四、三十二具足相 五、四句與八句偈 第四節 度眾而無相的證入境界 一、不生、不取與不住 二、一切有為法 第五節 能斷與瑜伽行派 第伍章 義理以外的翻譯對比問題 第一節 羅什與流支的翻譯風格 第二節 直譯與意譯 第三節 經本序幕與大乘初興 第四節 印度本土的派系代遷 第五節 時空與底本 第六節 底本的時空位置 第七節 現存梵本的對比局限 第陸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的總結與功用 第二節 研究的限制與展望 中国历代《金刚经》信仰的研究。就中国传统文献记载来看,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金刚经》俗信仰的材料,如唐代孟献忠就搜集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验记》,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金刚经鸠异》和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102至108有关《金刚经》的报应类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