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5, 2021

彭明敏和李登輝的不同選擇和啟示(曹長青)

彭明敏和李登輝的不同選擇和啟示(曹長青) By editor -2021-08-14 曹長青 明天(8月15日)是彭明敏先生98歲生日,在此祝彭先生「生日快樂」! 能過98歲生日,太難得了,本身就值得慶賀;更何況在彭先生漫長的一生中,不僅對台灣民主化進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他始終保持著一個知識份子的良知和尊嚴,這種難能可貴是鮮少有人能望其項背的。最近東京奧運,台灣代表隊被迫用不倫不類的Chinese Taipei國名,引起人們討論,怎樣改變這種不合理現狀?同時也有人探討,對台灣民主化和國家正常化,哪個人貢獻最大?有人提到李登輝,也有人提彭明敏。他們兩位分別是體制內和體制外改革的典型人物。在台灣成功完成民主轉型的過程中,能有這麼兩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產生,是台灣的驕傲,更值得對岸中國人學習和借鑒。 一,拒絕加入國民黨的道德勇氣 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解除戒嚴、黑名單,尤其是推動了總統直選,對台灣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李登輝能起到這個作用,關鍵一步是他獲得蔣經國器重,當上副總統;蔣去世,他順理成章繼位總統。他獲得權力後迅速推動改革,為台灣民主化提供契機。李登輝能有此政績,和最初得到蔣經國一路提拔、最後當上「副總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彭明敏,如果壓根沒有李登輝那種在黨國體制內飛黃騰達的可能,那麼他的體制外反抗,就更順理成章,其主觀意義上的難度也就相對小很多。事實上,從加入國民黨、走仕途之路的角度來說,最初彭明敏的條件要比李登輝好很多。他和李登輝在台大讀書期間就是每星期見面吃飯的密友。他在法國獲國際法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蔣經國親自到基隆港迎接他。他成為台大最年輕的教授和政治系主任,被任命為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並成為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這些都是「政治起飛」的火箭底座。1969年李登輝還在因曾加入共產黨而被警總從家裡帶走、約談,而早在1960年,彭明敏就被胡適手把手引薦給蔣介石,後還被蔣單獨「召見」。 如果彭明敏像李登輝那樣順從地投入國民黨懷抱,定會迅速高升。老蔣召見後,國民黨高層就找他談話,暗示如入黨,會獲得非常高階層的任命。但彭明敏竟然拒絕了。後來他又拒絕了蔣經國接見的機會。這和李登輝在蔣經國面前畢恭畢敬、拿小本記錄(有數十本,後集結成書)天壤之別。如果彭明敏當年像李登輝那麼順從,那後來的副總統、台灣的總統都可能是他。當然歷史不能倒轉,但對歷史的研究可以倒想。 在黨國時代,被蔣介石召見、蔣經國器重,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在我有限的閱讀中,看到有三個人被蔣介石召見,表現不卑不亢,隨後都沒有升遷:一是殷海光。他見蔣後竟寫道,很後悔去,並批蔣對歷史不懂裝懂,裝腔作勢。二是陳遲(陳布雷兒子、前民進黨秘書長陳師孟的父親)。蔣對「文膽」陳布雷心存感激,所以特別召見他兒子,問生活有無困難。可能得到父親清廉、正直的言傳身教,陳遲回答「沒有」就談話結束;在美國獲得碩士的陳遲一直在台南糖廠做技師。三是彭明敏。他被蔣介石召見後拒絕加入國民黨,當然蔣不悅。研究者說,被蔣召見的人,事先都準備「功課」,溜鬚拍馬、投蔣所好。但殷海光、彭明敏等保持了知識分子的尊嚴,沒有對最高權力者卑躬屈膝,了不起的氣節! 當年殷海光就和彭明敏關係密切,兩人多次見面探討國事,可能在人格氣質上「心有靈犀一點通」(詳見我在《民報》的另篇文章「殷海光超過魯迅和胡適之處 ——紀念殷先生去世50週年」)。 李登輝當上民選總統後,曾邀彭明敏做總統府資政,他也是拒絕。直到綠營執政,他才答應陳水扁總統的邀請。李登輝當總統後要見他,要他到指定地點,然後派車去接,但車子要帶黑簾,以防被人看到。但對這種秘密見面,彭明敏拒絕了。他要光明正大,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彭明敏之舉不是清高孤傲,而是為捍衛尊嚴。對普通民眾,他就會有細心關照之心。僅我知道的一個小例子:張志群曾是新四軍,中共49年前派到台灣的臥底,醒悟後變成堅定支持綠營的台派。張先生非常敬仰彭先生,曾在彭明敏競選總統時的總部做過義工;他病重時,當時已經90歲的彭先生親自到他家探望。我去過張先生的台北寓所,下了捷運要左拐右轉進巷子,電梯很狹小,三個人進去就轉不開身。以彭先生的高齡和身份地位,竟跑那麼遠的路,去一個志工家裡探望,那種溫馨令人感動。 二、實踐自己理念的勇者 彭明敏先生的驚人之舉,是1964年與兩名學生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痛批國民黨,呼籲台灣「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這15個字方針奠定了台灣的未來和方向。彭明敏表面文雅書生,但卻是敢把自由主義理念付諸行動的勇者。有時「行動」本身比理論更有力量,風險當然也更大。 在中國時我覺得起草《獨立宣言》的傑弗遜、撰寫美國憲法的麥迪遜對美國建國作用最大。到美國後,尤其是讀了兩次獲普利策獎的歷史學作家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的專著《1776》,更傾向認同:對美國的獨立建國,華盛頓的作用超過傑弗遜和麥迪遜;華盛頓在危難之際獨撐大局、率軍對抗英國殖民者,敢於採取「行動」。 當時聯署《獨立宣言》的美國先賢們都做好了犧牲準備,因一旦獨立失敗,他們都得被送上絞刑架。在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前,彭明敏當然也清楚後果,兩名參與的學生還沒畢業,而彭明敏已是知名學者,國民黨準備重用的人才(被任命為十大傑出青年和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就是鋪墊),如果反國民黨,就會失去一切。在如此背景下,發表那種自救宣言的後果,是沒有到那麼高位的人難以設想的。結果就是,彭明敏的傑出青年、教授、系主任等都付之流水,而且成為階下囚,被判刑八年。朋友親人都疏遠。當年殷海光被國民黨迫害時,他的朋友在大街上見到都迴避,更別說去看望支持。彭明敏也處於這種境地。 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最後彭明敏出獄,居家監視,特務24小時守候,到哪裡都被跟蹤記錄。他要忍受心靈的孤獨,生活的困境,事業的無望等等。而這一切是發生在蔣介石召見兩年之後。他不受權力的撫摸,反而在權力老虎上拔鬚。這份膽識和勇氣,是李登輝那種氣質的人所沒有的。這是兩條不同的人生,更是兩種氣質人格。 三、照亮台灣前途方向的明燈 1964年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不僅是勇敢 ,更展示智慧。五十多年前的文字,一般都會過時,甚至陳舊到沒法讀了。但《自救宣言》今天讀來,其基本精神和原則理念都沒過時,仍是台灣的指路明燈。 宣言提出台灣人民的自救之路是:推翻國民黨外來政權統治,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這15個字明確了台灣前途方向。可悲的是,今天在台上執政的綠營的民進黨,對這15字目標不僅不追求,甚至連公開提倡的膽量都沒有。與彭明敏等那一代人的智慧、勇氣和道德責任感相比,今天的民進黨高層政客們簡直太侏儒了! 在蔣介石獨裁統治最嚴酷的年代,彭先生主導的《自救宣言》就敢使用「推翻國民黨」的字樣,那是何等的勇氣和智慧! 就像美國《獨立宣言》痛斥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劣行、然後提出建立美利堅新國家的必要性,《自救宣言》也是歷數國民黨罪惡,然後呼籲建立新國家。在這一點上,彭明敏身上又帶著傑弗遜的特色。 四、不強調藍綠種族,最看重自由的價值 美國獨立宣言沒有強調美國人對付英國人,更沒有把建國視為英美兩族群的對立,而是強調自由的價值、個人三大權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美國獨立後,沒有統獨和美英種族衝突。林肯總統強調,美國是熔爐,美國人是電線,各族電流融化在一根線裡,激發出強大美國的火花。這個電流就是國家認同、價值一致。彭明敏等人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就有這種特色,強調外省人、台灣人團結起來,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制,揚棄「一中」的虛假,建立一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宣言強調的是自由主義的價值和原則,而不是狹隘的地域或族群。 這點又和美國另一建國先賢、強調獨立是《常識》的作者潘恩很像。潘恩當時就睿智指出,美國建國不僅是國家獨立,更是在北美大陸及全人類建立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就是強調個人權利至上!彭明敏們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也是這個思路,要在台灣建立一個新的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台灣人不再是二等公民,不再有種族歧視和壓迫,所有人(台灣人、外省人)都自由、平等、共榮;強調要在台灣「使人類的尊嚴和個人的自由具有實質意義」。這個角度和美國獨立宣言有精神上的一致性。 將來台灣人真正當家作主了,台灣的制憲、建國、入聯的三大目標實現了,台灣也不可有歧視外省人和其它任何族裔的情況發生。不同族裔的平等、自由、尊嚴地共存是《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的理念,也是正常健康社會的基礎。在這一點上,彭先生與美國建國先賢的思考在一個軌道,背後支撐的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價值理念。未來的台灣人民會更加欣賞和感激建立在這樣理念上的建國根基。 五、一生看重尊嚴,直言批評權力者 彭明敏在2019年初的重要舉動,是和台派領袖高俊明、吳澧培、李遠哲發表聯名信,呼籲蔡英文不要再選總統。當時民調,蔡輸給國民黨。這些台派領袖希望綠營能延續執政、並有堅定台派接續香火,從而推動《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提出的六字綱領(制憲建國入聯)。因蔡英文在總統任內別說六字綱領,連轉型正義都不認真做,被批評為「民進黨越來越像國民黨」。彭明敏們心急如焚。在南韓,反對派拿到國會過半席位後,就通過一個個議案,「光州事件」被昭雪,責任者兩任總統被判刑,落實轉型正義。而在台灣,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佔三分之二(65.5%),卻對《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提出的制憲、建國、入聯根本不追求,甚至對台派的推動都阻攔杯葛。比如東京奧運前民間推動台灣正名就被打壓,推動台獨的喜樂島聯盟被摧毀等。 但在蔡英文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後,大選投票前,彭明敏再次發表宣言(自救宣言續文),提出七項主張,呼籲當選者必須推動制憲建國入聯這三大目標。 堅定做監督者,而不是權力者附庸,這肯定得罪總統府的掌權者,但這是彭明敏的性格氣質所致。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彭明敏和李登輝兩人,就頗為清晰地彰顯了這一點:李登輝之所以能對台灣的民主化做出重要貢獻,是因為他的確推崇自由民主的價值,同時有相當的台灣人意識;但由於他可以屈尊順從的性格,加上在國民黨體制內浸泡太久,用他自己說法,是「蔣經國學校」出來的,就薰陶出一種沒有統一性的國民黨特質。2000年大選陳水扁當選,李登輝被國民黨趕出家門,成立了台聯,宗旨是推動台灣獨立建國。但後來情況有變,他就改弦易轍,強調「我從沒說過台獨」「台獨沒用論」等,翻來倒去。這都跟國民黨「權謀」思維有關,不能始終如一堅持原則理念,過於政治現實考量。所以李登輝雖然對台灣民主化做出重要貢獻,卻始終沒能甩掉黨國文化薰陶下的、缺乏獨立人格和統一性的特質。 而彭明敏則始終如一,在做人尊嚴和原則理念上從未妥協過。對兩蔣的招安都不為所動,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清高、獨立和凜然正氣,實屬罕見。 兩種人格氣質,哪種選擇更難? 李登輝和彭明敏走的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從國家角度來說,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兩者不可缺一。但從個人角度來講,哪一種選擇更難? 我在「魯迅是打不倒的巨人」這篇兩萬字長文中比較過胡適和魯迅:胡適入朝當官,對中國的改革進步做出貢獻;而魯迅始終是體制外作家和思想家,哪個更不容易?當然是魯迅,他沒有政府資源,沒有顯赫權力地位,當然就更沒有門庭若市的官方地位帶來的絡繹不絕門客,而且靠自己爬格子寫作維生。這條獨立知識分子之路是艱難的,是一條孤獨之路,能堅持到底的人不多見。尤其是那些非常有可能謀到權力而拒絕、放棄的人,才是更不容易,更令人敬佩的!在海峽兩岸最常見的現象是:絕大多數文化人,都在權力的小徑上擠得頭破血流。 魯迅和胡適代表兩種人生道路選擇,更是兩種人格氣質。胡適永遠沒法變成魯迅,而魯迅也做不成胡適。讓胡適孤獨地寫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寫聖賢書,他做不到;他喜歡呼朋喚雨、門庭若市。而讓魯迅去拉幫結夥、靠群體壯膽、依靠政府力量,打死他也不會幹。談到彭明敏和李登輝,不期然想到魯迅和胡適,雖是不同時空,卻頗有相似之處。各自獨特的存在,成就了一番不同風景的人生。 彭明敏和李登輝的最後一次見面是2018年4月郭倍宏等在高雄舉辦的「喜樂島聯盟」推動台灣獨立的誓師大會上。會前在休息室,彭、李兩人多年後見面,他們簡短寒暄的主題竟是蔡英文:李登輝首先對彭明敏說,你是總統府資政,蔡弄成這樣子(對蔡不滿),你得提建議噢(其實彭早已請辭資政了);彭回答,你跟蔡英文關係很好,你應該提啊!兩位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最後見面,仍是殷切地關心國家、關心台灣前途,令人感動不已! 李對蔡私下不滿,公開卻保持良好關係。李過生日,蔡帶高官們參加,大宴賓客,名流雲集。而彭明敏從不辦大型慶生宴會,也不大張旗鼓過生日。當然,在「西瓜偎大邊」的諂媚文化背景下,彭先生舉行慶生宴,恐怕也不會有多少高官去參加,尤其在蔡英文專權下,給彭先生捧場,恐怕就會令老佛爺不悅(蔡連任後,就把吳澧培和李遠哲的資政拿掉了。彭早已辭,高牧師已逝),雖然她也會做點表面樣子。 李登輝仕途一帆風順,雖不能說享盡榮華富貴,卻當然沒受過任何物質生活上的艱辛。想起前南斯拉夫副總統、著名持不同政見者吉拉斯(Milovan Dilas),他雖官至二把手,但發現共產黨本質後,毅然決裂,寫出揭露共產邪惡的經典《新階級》等。他被撤銷一切職務,開除黨籍,晚年過著孤獨、艱難的生活。他的政府高級別墅被沒收,住在一個沒電梯的破舊公寓,沒電時要抹黑爬樓梯,但他至死不向權力者低頭。 彭明敏先生在台北淡水的住處是朋友借他住的房子,從門口下車後必須經過40個石頭台階才能進入公寓樓(無地下車庫)。我幾次爬那個階梯都非常感嘆,彭先生如此高齡,每次進出,要怎樣支撐才能爬上那些「台階」?已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富裕台灣,難道就不能提供一個沒台階的公寓給這樣一位對台灣獨立做出重大貢獻的先賢居住? 蔡英文當權已五年,之前當過民進黨主席多年,從來(!)都沒去彭先生家裡探望過。沒有彭明敏等一代人的奮鬥和犧牲,哪有民進黨執政的今天?沒有這些「染血染淚」奮鬥築成的台階,哪有蔡英文們「拾級而上」掌權的可能? 沒有豪華公寓、沒有權貴探望、沒有喧鬧奢侈的慶生宴,但他有一顆強大的心靈。從台大最年輕教授和系主任至今60年的漫長歲月裡,彭先生不向權力者低頭,不屈服黨國勢力,走了一條獨立、自尊、高貴靈魂的人生道路。至今98年的人生歷程,始終如一;這是一種偉大的人格力量,一趟令人欽佩的人生旅途! 祝彭明敏先生更健康快樂,讓您這種獨立人格的形象越來越長壽,激勵越來越多的後輩跟您一起繼續那個必定能完成的事業和目標! 2021年8月14日寄自美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