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09, 2021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宋辽金|张即之书《佛遗教经》,是张即之70岁时所书 2018-07-05 由 书画一览 發表于文化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纸本行书。纵28厘米、横867.9厘米。从北宋开始,禅宗初学者入门必读“佛祖三经”,所谓“佛祖三经”指的是《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和《沩山警策》。此帖《佛遗教经》是张即之70岁时书,即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 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 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 涅盘。是时中夜,寂然无声, 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 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 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 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 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 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 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 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 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 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 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 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 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 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 人、亲厚谍慢,皆不应作。当 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 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 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 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 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 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 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 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 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 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 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 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 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 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 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 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 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 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 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 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 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 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 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 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 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 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 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 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 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 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 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 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 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 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 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 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 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 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 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 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 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 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 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 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 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 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 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 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 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 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 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 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 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 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 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 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 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 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 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 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 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摸头,已舍 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 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 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 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 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 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 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 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 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 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 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 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 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 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 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 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 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 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 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 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 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 敬重。是故当舍,己众 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 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 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 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 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 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 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 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 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 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 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 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 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 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 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 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 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 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 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 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 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 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 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 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 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 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 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 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 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 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 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 智慧。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 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 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 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 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 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 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 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 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 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 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 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 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 过也。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 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 不求决也。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 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时阿耨楼驮,观察众心,而 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 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 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 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 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 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 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 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于此 众中,若所作未办者,见佛 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 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 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 疾哉!阿㝹楼驮虽说此语, 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 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 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 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 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 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 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 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已 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 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 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 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 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 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 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 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 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 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 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 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 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 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 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 教诲。 《佛遗教经》 张即之七十岁写。 宝祐三年夏至日。 章草经典:孙过庭《佛遗教经》,太难找了 此帖1995年沈阳古籍出版社曾经印过3000册,后来再也没有印刷.原拓的收藏者在淄博.《佛遗教经》又叫《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佛临般涅拌经》、《佛临般涅般略说教诫经》。约在公元前248年,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即将圆寂之时,遗嘱众徒。 王羲之书《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无缺字本! 内容为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对诸弟子所作的教诫,后来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成汉文。行气上每一行收尾二字往往略紧,形成一个字组,如第十四页第二行的“亦是”二字便十分明显,是典型的王字结构体势。 孙过庭草书《佛遗教经》 孙过庭草书《佛遗教经》孙过庭草书《佛遗教经》 孙过庭的书法,正、行、草造诣均深,尤以草书著称于世。宋朝大书家米芾曾赞其书曰:“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孙过庭书法世传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他在公元687年撰书的《书谱》。《佛遗教经》约书于《书谱》之后。 释迦牟尼十大遗言,警醒世人十大道理,言简意赅、醍醐灌顶 释迦牟尼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 佛陀箴言:佛说不知足者常被五种欲望缠缚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曹立君)《佛遗教经》:“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释迦牟尼十大遗言,大彻大悟者最后告诉我们什么? 儒风大家佛陀临终时最后的教诲,记录在《佛遗教经》中。汉本的《佛遗教经》,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经中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将入涅槃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 20句哲理欣赏及艺术品推荐 20句哲理欣赏及艺术品推荐感恩一切善知识,一切有缘人,资料整理不容易,希望一切大德,有缘人,能够转发文章,让更多的有缘人能够看到相关资料,谢谢一切大德,有缘人无上的功德。记得关注在下。 佛典故事:不多游化之人具五种功德 2018-06-04 第一,恒常游化在外,所以不能诵持佛所说的教法;第二,对于曾经诵持的佛法容易忘失;第三,无法定心正意;第四,即便修行得到正定,却因无法持久而散失;第五,对于所听闻过的佛法,不能真正去落实。 佛语 禅心 2017-06-25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人过50岁:过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 2018-06-07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人生四大富足 你已拥有几样 2017-08-13 人活着,总希望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有些人认识钱是万能的有钱是最大的快乐,有钱才是富有,因此做了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一、无病第一利世间上什么最好?就是不生病。 佛在涅槃前说的最后一本经典《佛遗教经》佛弟子谨记,依教奉行 2018-01-13 ‘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戒律)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出家日 | 恭诵《佛说出家功德经》 2018-04-08 譬如天与诸天女共相娱乐,时此王子与诸婇女,在阁上共相娱乐,耽于色欲亦复如是。尔时世尊以一切智,闻彼乐音,告阿难言:"我知此人贪五欲乐者,不久命终;却后七日。 《佛遗教经》略讲(三) 2016-08-09 本文作者:刘立丰博士图片:来自网络日本山田无文禅师在《遗教经讲话》(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中讲到日本的僧人在爬上的时候,经常会一边爬,一边唱到:“六根清净,清净清净。 为什么越是有钱人,越学佛 2015-06-09 有的人看有钱的老板也学佛,觉得有点好奇:“这么有钱,为什么还学佛?”有位老板说:“我以前以为,人不快乐是因为没钱,于是我就拼命赚钱。等我赚到一点钱了,却发现人生更不快乐了。”其实,钱不是我们快乐的主要原因。 僧和僧宝是什么?最全的解释都在这了! 2017-08-20 一、僧伽的名称和概念“僧”是古印度语“僧伽”的简称。“僧伽”Samgha(读“僧嘎”)其义为“向善”,通常是指出家的“僧众”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团体”。僧人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沙弥是Samanira的音译,义为“从善”;比丘是BeuKsu的音译,义为“乞食行善之士”。 获得幸福的四个窍诀 2018-03-17 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在全面认识自我之后,对自我欣然接纳,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也懂得接纳自己的缺点和毛病。 烦恼真正的原因 2016-08-09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 一日禅:在家修行,别忘记了你的伴侣 2017-11-05 **在家修行****,****别忘记了你的伴侣**。**有着很多善知识陪伴,**。**有的为指引我们佛法修行的方向,**。 详细剖析:为何说摄心就像牧牛一样 2016-07-21 释宗立禅宗门下,常常以牧牛来譬喻摄心功夫的细致绵密、层层深入。但是大家又是否知道,这也是有经典依据的呢?在《杂阿含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那时,佛住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