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08, 2017

闲话苏词

闲话苏轼十九岁结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妻子感情却很好。王弗比苏轼小三岁,性格敏而静,且颇有见识,与苏轼不谙世故,遇人遇事好激动,动辄将内心和盘托出的书呆子性格互补。据说,苏轼在家会客,王弗躲在屏后聆听,细心留意来客的言谈。等那人走后,她会向老公建议,此人可交或不可交,意见中肯,让苏轼刮目相看。王弗既是苏轼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工作上的好参谋。只可惜,相伴十年,王弗便撒手人寰。亡妻归葬老家眉山,而苏轼宦海沉浮辗转几地,路途遥远,无暇前去坟前祭拜,心里有说不出的抱歉和凄凉,此词便是有感而发。“不思量,自难忘”,一语便道破苏轼的内心,是的,我再婚了,可你的模样,我一刻也不曾忘记啊,“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之前,唐朝诗人元稹写过悼亡诗,很著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不管元稹的感情生活有多少斑斑劣迹,多少次始乱终弃,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倒是跃然纸上。然而,非要特特地地标榜忠贞,才算真挚感人吗?像苏轼这样娓娓道来,平淡中见深情,似乎显得更为真实动人。是否续娶,不是衡量重情与否的唯一标杆。无论过了多少年,你的一颦一笑依然在我心头,不曾忘怀,这就是情深意重。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但同时又赞这首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谁说苏轼写词只是一味豪放?苏词:十年生死两茫茫……

筠心
苏轼十九岁结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妻子感情却很好。王弗比苏轼小三岁,性格敏而静,且颇有见识,与苏轼不谙世故,遇人遇事好激动,动辄将内心和盘托出的书呆子性格互补。据说,苏轼在家会客,王弗躲在屏后聆听,细心留意来客的言谈。等那人走后,她会向老公建议,此人可交或不可交,意见中肯,让苏轼刮目相看。王弗既是苏轼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工作上的好参谋。只可惜,相伴十年,王弗便撒手人寰。亡妻归葬老家眉山,而苏轼宦海沉浮辗转几地,路途遥远,无暇前去坟前祭拜,心里有说不出的抱歉和凄凉,此词便是有感而发。“不思量,自难忘”,一语便道破苏轼的内心,是的,我再婚了,可你的模样,我一刻也不曾忘记啊,“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之前,唐朝诗人元稹写过悼亡诗,很著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不管元稹的感情生活有多少斑斑劣迹,多少次始乱终弃,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倒是跃然纸上。然而,非要特特地地标榜忠贞,才算真挚感人吗?像苏轼这样娓娓道来,平淡中见深情,似乎显得更为真实动人。是否续娶,不是衡量重情与否的唯一标杆。无论过了多少年,你的一颦一笑依然在我心头,不曾忘怀,这就是情深意重。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但同时又赞这首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谁说苏轼写词只是一味豪放?文/筠心 图/网络

前几日与同学聚会,席间有人说起,单位一同事再婚,万想不到竟如此之快,一年前妻子车祸身亡时,眼见他哭得死去活来,一夜白头的憔悴模样,眼下新人已经过门。同学连声感叹男人薄情,夫妻恩爱转眼云烟。同座各位女士也是附和,似乎男人续弦,对亡妻的感情便要大打折扣,从前种种多少带点虚情。


朱自清有一篇感人肺腑的悼文,给亡妻,前边回忆与妻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得情真意切,赚足读者的眼泪,结尾来了句新娶的妻子病了,恐怕不能去上坟。就这狐狸尾巴露出来的一句,让读者大大诟病,前边的深情立刻掉价。琼瑶曾在成名作《窗外》中,借书中人物的话抨击过,最不要看朱自清的虚伪。那么,怎样才算对得起亡妻?再者,何种悼文才算情深意重?

苏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悼亡词江城子,是他三十九岁知密州任上所写,距离发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苏轼也已续弦六七年,继配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性格温柔体贴,对待堂姐的遗子视如己出,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那年正月二十夜里,苏轼忽然梦见亡妻,一如生前的模样,坐在窗前梳妆打扮。醒来后,苏轼感念万分,便作了这首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结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妻子感情却很好。王弗比苏轼小三岁,性格敏而静,且颇有见识,与苏轼不谙世故,遇人遇事好激动,动辄将内心和盘托出的书呆子性格互补。据说,苏轼在家会客,王弗躲在屏后聆听,细心留意来客的言谈。等那人走后,她会向老公建议,此人可交或不可交,意见中肯,让苏轼刮目相看。王弗既是苏轼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工作上的好参谋。只可惜,相伴十年,王弗便撒手人寰。亡妻归葬老家眉山,而苏轼宦海沉浮辗转几地,路途遥远,无暇前去坟前祭拜,心里有说不出的抱歉和凄凉,此词便是有感而发。“不思量,自难忘”,一语便道破苏轼的内心,是的,我再婚了,可你的模样,我一刻也不曾忘记啊,“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之前,唐朝诗人元稹写过悼亡诗,很著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不管元稹的感情生活有多少斑斑劣迹,多少次始乱终弃,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倒是跃然纸上。然而,非要特特地地标榜忠贞,才算真挚感人吗?像苏轼这样娓娓道来,平淡中见深情,似乎显得更为真实动人。是否续娶,不是衡量重情与否的唯一标杆。无论过了多少年,你的一颦一笑依然在我心头,不曾忘怀,这就是情深意重。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但同时又赞这首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谁说苏轼写词只是一味豪放?
苏轼十九岁结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妻子感情却很好。王弗比苏轼小三岁,性格敏而静,且颇有见识,与苏轼不谙世故,遇人遇事好激动,动辄将内心和盘托出的书呆子性格互补。据说,苏轼在家会客,王弗躲在屏后聆听,细心留意来客的言谈。等那人走后,她会向老公建议,此人可交或不可交,意见中肯,让苏轼刮目相看。王弗既是苏轼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工作上的好参谋。只可惜,相伴十年,王弗便撒手人寰。亡妻归葬老家眉山,而苏轼宦海沉浮辗转几地,路途遥远,无暇前去坟前祭拜,心里有说不出的抱歉和凄凉,此词便是有感而发。“不思量,自难忘”,一语便道破苏轼的内心,是的,我再婚了,可你的模样,我一刻也不曾忘记啊,“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之前,唐朝诗人元稹写过悼亡诗,很著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不管元稹的感情生活有多少斑斑劣迹,多少次始乱终弃,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倒是跃然纸上。然而,非要特特地地标榜忠贞,才算真挚感人吗?像苏轼这样娓娓道来,平淡中见深情,似乎显得更为真实动人。是否续娶,不是衡量重情与否的唯一标杆。无论过了多少年,你的一颦一笑依然在我心头,不曾忘怀,这就是情深意重。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但同时又赞这首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谁说苏轼写词只是一味豪放?

苏轼是个很幸运的人,在父亲苏洵的谆谆教导下,二十出头便和弟弟苏辙一起金榜题名,后又受到欧阳修的提携,青年才俊的美名令他在朝中无比瞩目;可是,苏轼又是很不幸,在新党旧党的权力争锋中,数次起起伏伏,六十二岁高龄还被贬去荒蛮之地琼州。历经仁宗至徽宗五朝的苏轼,人生最大的一次危机是在四十三岁那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几乎小命不保。这是典型的文字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看王闰之吓得将苏轼文稿几乎烧尽,便可知当时情景之惊悚。好在神宗并非昏君,苏轼保住性命,贬去黄州。在那儿,苏轼又盖雪堂,又垦荒当农夫,自号东坡居士。黄州生活虽然枯燥,但充满野趣,苏轼写了很多词,包括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因过于豪放,本着词之婉约传统,朱祖谋没有将其选入词三百。且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这三首选读,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谪居黄州,生活非常艰苦,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仕途受挫,又遭无妄之灾,差点被冤死,满腹才华,竟无用武之地。夜深酒后静思,他难免涌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归隐思想。但是苏轼经得起挫折和落寞,正如他的观棋诗所写,“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有了这种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苏轼才会自比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坚持忠义的操守和独立的人格,新党当政,他不人云亦云;旧党得势,他也不一味苟同。所以,他人生大半时间,奔波于贬谪起复的辗转中,然而对于钢铁战士苏轼来说,挫折与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词很有哲理,同时又蕴含禅机,说到底,是他旷逸洒脱的襟怀决定。

苏轼从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慧眼识珠,但又怕此千里马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避嫌,忍痛让他屈居第二,到苏轼六十二岁被贬到,远得不能再远的琼州;从当年考试作文中,尧和皋陶三杀三赦,“想当然尔”的典故,到琼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孤苦生活,居然还能怡然自乐。四十年人生,弹指一挥间,岁月使他苍老,不变的是情怀,大气、通达、乐观。八十年代,有一部很有名的电视剧《便衣警察》,里边的主题歌,当年真是红遍大江南北,有这么几句,来形容苏轼,竟也贴切,“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