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草书为不定则字体,其线条的外在形态比篆、隶、楷变化多端。篆、隶、楷书中的横平、竖直在行草书中较少存在。行书离楷书较近,比草书略规则,草书则基本
为曲线,而且,点画之间多连贯,原本的点、横、竖、撇、捺的形相已改头换面。如“不”草书作★,竖不再是直,而呈斜势,横、撇、捺则呈点状。可以说,草书
的线基本都呈倾斜状,而且不是直线倾斜。
③角的性格
由于线与线之间的交叉,形成一定的角度。篆书多圆转少方折,角感不明显,故篆字给人圆融婉通的感觉。草书多曲线少直折,故而性格为流畅曲动。但隶书、楷书及行书由于顿挫转折,形成角度。
上面已经提到,隶书点画除却撇、捺、点具有固定倾斜性格外,横、竖多为平直,而楷书横多上倾,并连带了许多倾斜点画,故楷书的角度变化比隶书要丰富得多,
亦即是说,隶书多直角或接近直角的类型,楷书则锐、钝、直角交织在一起。
除结构之外,线形也具有方圆或方圆融合之别。方者坚劲,圆者含融。而某些点画的方圆用笔也影响到结构。如龙门石刻中的点画多有刀痕, 而使结构转折的外轮廓多锐利感(图59)。
文字结字的角度,虽在各交叉处都有出现,而对其性格构成影响的,主要是一些外角,即作为字的外部特征的角。如“争”字的几种不同写法(图60):
a上部为楷书写法,但角度比b大,显得宽松随意;b则较紧张、锐利。下部“★”横折,a也较b平直,故a整字因角度的平缓而静穆,b因角度的锐利而紧结。
c与d比较,c上部较平匀,相对于d角度小些。横折处c基本成直角,整字显得平静而稳定。d横折成钝角,故拙意较浓。
从这里我们也发现,在一个单元构架内(如方框)对字的性格构成影响的,主要为上部的外角。因为在几条线的交汇处,有锐角必有钝角。我们说b上部角最锐利,
但其与下部交汇的角也便最钝,这个角对字并不构成太大影响。横折与第三横的交汇处也有角度,为钝角,比a\,c\,d的角度都大,但也不影响上部锐角造成
的紧结感。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角平稳庄重,锐角劲拔俊丽,钝角朴素古拙。而角度较大的锐角也多宽和平静。锐角多新意,锋芒毕露;钝角老成而天真,有古意;直角则四平八稳,少变化。
对照历代名作,汉隶中《礼器碑》、《张景碑》、《孔宙碑》等多平直,结构稳定。《张迁碑》多钝角及角度较大的锐角,结构古拙静穆。楷书中偏于隶者角度较
大,天性平稳而有古意,如《静度造像记》、《爨龙颜碑》等;《张猛龙碑》额多锐角,比正文劲利,正文则俊伟;欧阳询、颜真卿楷书多平直,结构稳定匀称,颜
《多宝塔碑》则锐气较足。
④中宫与四边
印刷体或美术字以调匀平稳为结构特征,无所谓中宫与四边。故凡言及中宫者,必是指书法的结字。包世臣云:“字有九宫。九宫者,每字为方格,外界极肥,格内
用细划界一‘井’字,以均布其点画也。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划,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
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54]。刘熙载亦云:“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
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55]。所谓九宫,即将方块以井字格开,分为九格,而中心部位为中宫。
就单字而言,一般皆把点画汇向中心,以形成点画之团结,字亦精神集中,稳定自若。
所谓四边,即字之上下左右四面。古人称为八面,大概是指除中宫外的八格,上下左右各有三面,而上与左、上与右、下与左、下与右各有一面重叠。四边向中心聚集,构成中宫与四边的关系。
然而,字之中心在中宫,一般是就楷书而言,而且是以平稳匀称为目的的。而实际上,正如人的中心并不在上下之间的中心而在中上部,而活动中的人之重心则上下
左右不定一样,字之中心皆随字形之变而变,正如刘熙载所言“或在字心,或在四维四正”,此才是活中宫。除以平正为目的的中心中宫,我们还可列出偏出中心的
中宫类型(图61):
a重心偏正上。
b重心偏正下。
c重心偏左上。
d重心偏左下。
e重心偏右上。
f重心偏右下。
中宫偏离中心部位,使字不再是静态状态下的稳定,而成为与上下左右相呼和的整体运动的一部分。从人的运动形态看,越是复杂而惊险的动作,重心越偏离中心,
而人之所以在这种动作中不致倒地,一在于运动的速度衔接,二在于人体自身的调节平衡。前者如舞蹈,后者如杂技或慢动作的技巧舞蹈。在大草或狂草中,草字的
独立性有时甚至被连带性所替代,从而形成整体的运动形态;而一些过渡性的字体,如隶楷,虽字字独立,不以线牵带,但其形通过重心的呼和也能产生整体效应。
⑤改变、省简与避让
古文字中字的点画形态没有太大的提按变化,隶书有蚕头雁尾,楷书有藏头护尾。但并非所有隶书的横画都有蚕头燕尾,也并非所有的楷书都藏头护尾。许多点画都
作过简省,以合整体的主次与疏密。如a.“草字头”,依完整的点画应为★★或★★,若皆以横竖的完整笔法写,不免拥塞,而作点、挑、短撇处理,既省简了点
画形态,又避免了点画冲突,而且使各点画之间形成势的团结。b.“光”字中间横画改为长挑,与下一笔撇重头尖尾正好形成避让,使整字变得稳定而灵活。c.
“说”字“言”旁中两横简省成点,改变了原来皆为横画的重复,又节省了空间,形成疏密,透气而灵动(图62)。
在行草书中,将点画改变、省简与避让被广泛使用,以符合整体运动变化的需要。
避让不仅体现在点画上,偏旁之间或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存在避让。如“明”、“辉”、“绪”三字均为左缩右伸,“昏”字上展下缩(图63)。
⑥奇正
在汉字点画中,横、竖为正,撇、捺为侧,这是汉字点画的自然对比状态。但在汉字书写过程中,横、竖之正也只是相对的。如《兰亭叙》中,几乎找不到很平的横
画;许多竖笔,也作了倾斜。首行“九”字按常规写横折弯钩时折笔多为直,但王羲之却将之切向内,成弧度。“年”字竖画看上去较直,实际略偏于右,而“岁”
上部竖笔,则明显左倾(图64)。从王氏书作可知其“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的观点。对比冯承素摹本与定武刻本,后者则明
显将点画作了平正处理,少了前者的奇感。虞世南、褚遂良摹本也多自己发挥,虽较定武本清畅,但也少了冯摹本那样的“不正之风”。董其昌谓“古人作书,必不
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57]。董氏可谓的评,但其自书,
亦是难以做到以奇为正。
再如《爨龙颜碑》中,许多相同的点画处以不同的方向与写法,亦便有了对比性,造就了奇的感觉。如“骑”字右部“奇”之两横,一为上扬,多楷则;一为平势,
带波磔,而两者之间以中间微妙的两点勾通联系,长横与“马”部下一挑笔相呼应,故奇而又正,丝毫没有造作之感,也无半点不协调(图65)。除却点画的处理
之外,偏旁部首等各部分之间的倾斜对应也可造成奇正感。再如《兰亭叙》中,“悼”、“终”、“清”、“群”等字便是如此(图66)。
⑦平衡与均衡
一字之平衡,并非一定结构均等。结构均等,固然能使字重心平稳,但也导致呆板。而若能在结字上有开合、疏密之变化,又通过某些点画的压阵补势,在整体上也
能有平稳感,但结构内部却富有变化。我们再以《兰亭序》为例说明之:首字“永”,左部两笔画紧靠,右部则分开,而以捺笔之重求得呼应;“集”字中横紧贴上
部,下部空间较多,故右点较长以压势,总体也就平衡;“激”字“方”压低缩紧,中部较密,而以长捺之舒展取得总体的稳定(图67)。当然,《兰亭叙》中许
多字需上下左右联系起来分析。如首行“初会”两字,“会”进入“初”的领域;“癸”处于“在”、“丑”之间,而不见拥塞,实是因“会”的呼应。当然这已属
于章法的范畴,我们将在章法中具体阐述。
而均衡结字,考虑的首要是点画之间的平匀。欧阳询《八诀》有言:“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
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勿合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58]观其书,知其言之不虚。王羲之《笔
势论》也曾言:“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
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可不慎欤!”[59]王羲之、欧阳询所言,均为结字之常法,或曰基本之法,而且,着眼点均在单字之上。欧氏着眼于楷
书,王氏则讲的初学。欧阳询的实践没有脱出常规,为均衡而均衡。王羲之的创作施之以活,不仅有宽有窄,有密有疏,有长有短,而且,字与字之间也得到有机贯
通(尽管《兰亭叙》不如手札般连带,字与字基本分开,但却通过字之形势,求得呼应)。故凡知常法而不知变法者,必为法所累。知常法又能以法入理者,皆妙合
天然,乍一看全不合常法,仔细分析却俱得到有效体现。这也是唐后人之所以不及晋人处。
2.古人论结字评议
A法则类
结字之论,可谓凡有书论始即存在。系统归纳成法者,也有不少。相传历代有隋智果《心成颂》、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张怀★《结裹法》、元陈绎曾《分布
法》、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王应电《布字原病》、清王澍、蒋衡《分部配合法》、冯武《大结构五十四法》、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统览这
诸多法则,有几个相同点:
(1)以楷字为本以上诸结字法中,除明代王应电《布字原病》以小篆作字例外,其余多以楷字结构为本。王应电认为,结字须以“六书”原则布置字形,如若随意
增减、变易,必失字形之本义。但王氏对小篆形体的理解,由于以字的本义为根据,往往难以符合视觉的审美需要。如其举“木”字小篆宜根小枝大,“禾”字则根
大枝小,故★应作★,★应作★;“鹏”字“★”形为鸟之自然栖★状态,而若作★则鸟形倾倒,等等。这些理由,考虑的均是字义,而非书法。
除此一家之外,其余诸家法则似均以楷字为本,有的则兼带行草,如张怀★《玉堂禁经》。兹分述如下:
(a)智果《心成颂》。
“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间合间开”、“隔仰隔覆”、“回互留放”、“变换垂缩”等条只适合楷书,不适合篆隶书,也难
以适应行草书。“繁则减除”、“疏当补续”、“分若抵背”、“合如对目”、“孤单必大”、“重并仍促”、“以侧映斜”、“以斜附曲”等条虽也可适应隶字,
但其原形必仍以楷字为本,而非隶、行草等。其所举“钟”、“王”、“欧”、“虞”及“王书”、“虞
书”、“张书”等也一定指楷书,而非隶书。
(b)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
列为欧阳询名下的《结字三十六法》,其实绝非欧阳氏之作。内文所列高宗、东坡及学欧书等语,岂欧阳询之言?或许欧阳询有“排叠”等三十六条结字之语,未有
注释,而唐后人注释之,仍附于欧阳之名下;或为唐后人直接撰写,伪托于欧阳。
《三十六法》诸本不同,大致为“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相让”、“补空”、“复盖”、“贴零”、“粘
合”、“捷迷”、“满不要虚”、“意连”、“复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抑”、“包
裹”、“小或大”、“小大成形”、“小大与大小”、“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褊”、“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却好”等。欧
阳询善楷书,传世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等,而《房彦谦碑》楷中兼有隶意,但可以看出是以楷法作隶,结构方正如楷书。《三十六
法》中固也有不少适宜于隶书者,但以欧阳询的隶书,或者以欧阳不以隶书名世,其当以楷书为本,这是不容置疑的。宗白华先生也认为:“这一自古相传欧阳询的
结体三十六法,是从真书的结构分析出字体美的构成诸法”[60],“只是适合于真书的,对于其它书体应当研究它们各自的内在的美学规律。”[61]
(c)张怀★《玉堂禁经》
张怀★《书断》,是唐代一部较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等篇在论及用笔的同时言及结构。用笔与结构不可分离,我们将作专门阐
释,而古人之论多两者合为一式,也是可以理解的。《论用笔十法》中“偃仰向背”、“阴阳相应”、“真草偏枯”、“邪真失则”、“随字转变”等条中多言及点
画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言及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如“随字转变”条释:“谓如《兰亭》‘岁’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62]。《玉堂禁
经》中又分“用笔法”、“烈火异势”、“散水异法”、“勒法异势”、“策变异势”、“三画异势”、“啄展异势”、“乙脚异势”、“宀头异势”、“倚戈异
势”、“页脚异势”诸节,皆言及点画用笔、笔势之变构成对结字的影响。此后之《结裹法》,则纯为结字法则。而其所用字例,对比所言法则,则应为楷字。虽在
用笔、笔势举例中提到行草点画,但均以楷字为本。
(d)陈绎曾《分布法》
陈绎曾《翰林要诀》第九“方法”章讲到字之“八面”、“九宫”、“结构”,并曰:“随字点画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界画分布之。先于钟、王、
虞、颜法帖上以朱界画印,印讫视帖中字画分数,一一临拟。仍欲察其屈伸变换本意,秋毫勿使差失。”[63]这般要求,可谓精细至极,但必也为法所累。文中
提及钟、王、虞、颜四家,当指其楷书。后有“虽以《黄庭》、《乐毅》,展为方丈可也”[64],《黄庭》、《乐毅》皆王书小楷,即可为证。
第十“分布法”章,列“布方”、“映带”、“变换”、“体样”、“字间”、“行白”、“篇段”七条,虽有“映带”、“变换”,一般也是以楷书为原则的。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王澍、蒋衡《分部配合法》、冯武《大结构五十四法》及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大都以楷字为本,兹不一一分析。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